Yan將刨子放在木料上,然後全神貫注,刨出一片片薄如蟬翼的刨花,過程中不斷調整刨刀的角度,一次不可以,再來,還是不可以,又再來。力求把木塊刨的尺寸一致,毫釐精準。單是刨木已經如此講求心機和時間,何況這只是造木的其中一個工序,若非熱愛,早已逃之夭夭。
對Yan來說,做木是一種修行,身心專注,和木頭對話,和自己說話,渾忘俗慮,修練的,是技術,更是心性,甚至從中證明自己的存在。
製造一件木藝品背後有很多「工臣」,刨子、錘子、鋸子、鑿刀等等,殊不容易。
開始關注翁泳恩(Yan)這位女生,是因為龍伯事件。去年網上呼籲大家支持八十七歲龍伯親手造的木櫈,一張入榫櫈賣一百元,Yan 認為是悲哀。「當時傳媒一味說龍伯很慘,引來很多人湧去幫襯他,以示支持。其實,龍伯從來沒說過自己慘,兩夫婦造櫈過日晨,伯伯行動不便並不代表生活差,是傳媒誇張。」最令 Yan 看不過眼的,是一張花一日時間親手造的木櫈,為什麼會賣得那麼便宜?木匠背後付出的時間和心機,好像甚少人知曉!熱潮過後,木櫈亦可能變成冷板櫈,隨意被丟棄!究竟整個行業發生什麼事?木藝的價值何在?
資源來的,不是垃圾!
Yan 不是極端分子,並非討厭消費,只是不想資源被浪費。「現在的情況是,物質來得太容易,基本上鍾意就買,我媽媽那一代生活艱苦,到我們這一代較為有經濟能力,有能力消費,加上產品以工廠式生產,很多東西變得較便宜,當物件來得太容易,自然就不會被珍惜。好像我媽媽喜歡買碗,家裏早已堆積了五、六十隻,大多是因為特價而買,所以就不會珍惜。某程度香港變成這樣、氣候變成這樣,都是我們沒有好好看待資源。」
Yan 知道,要覺醒,需要時間。正如她放棄從事多姿多彩的廣告行業,投入木藝,都是希望盡微薄力量,讓大眾學會珍惜木資源,欣賞木藝,思考怎樣好好運用它們,不要浪費。「特別是好的木材,用得其所,可以一代傳一代,有些人一張枱用一世,問題是要懂得選擇。」用得好,真是分分鐘長命過你和我。
執了一件原木回來,原來需要放置幾年讓它乾透才可以用,因為需要排走水氣,並要不時打磨,造木不可心急的。
誰說一定要跟着主流走?
這條路是怎樣走出來的?或者,最大原因是她一向不是隨波逐流的人。「當年我選擇往法國半工讀念廣告,一念六年,日頭返學夜晚返工,即使很辛苦,可是我學識了什麼叫生活。」每逢周六周日,她和同學都會去河邊或藝術館坐低,靜靜觀察身邊事情,如此就是一天。「很多同學的家裏也沒有電視,聚會時,大家只是聊天,從私人事聊到國家大事,關心身邊一切的感覺真是很好。」原來,生活不是吃喝玩樂、不是物質,而是精神上的富庶。畢業回港後,Yan 開始思考自己想過怎麼樣的生活?以前想贏取很多廣告大獎、想賺很多錢,可是現在的她,覺得不需要用物質的堆砌來令自己開心!
她做了三年多 freelancer,所做的項目都需要用上一對巧手,Yan 方發覺自己雙手不靈活,不會用手製造物件,朋友隨口說:去學木工吧!她就飛往台灣上了一個月木工課程。「台灣是啟發,真正修練是在香港。」她說得坦白。
從造木裏找到自己
選擇成為女木匠,偏離主流軌道,搬木材、鋸木、刨木,別的女生搶購限量版手袋,她就為買入造木工具而雀躍。人生是自己的,能夠選擇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沒有比這更幸福。「從造木裏,我找到自己。」阿 Yan 感恩能夠找到自己喜愛的方向。
兩年前,Yan 與朋友 Arthur 創立「草途木研社」,開這間工作室並沒有什麼宏圖大計,純粹希望更專注在木藝上。草途的名字是一位木匠老師傅改的,意思是在香港造木藝,就像在荊棘的草叢中行走,需要花上很多努力加耐力,才可找到出路。事情就是如此奇妙,你很想做那件事,自然有人來幫你。因緣下,Yan 遇上不同木工師傅,跟他們學習不同技藝,「他們都是智者,從學習技巧到學做人,也是一種傳承。」她的師傅年紀都不輕,教她造酸枝花梨家俬,又教她造木刨等工具,她十分感恩。
好像今日在木研社遇上的郭師傅,Yan 對他很敬重。「我跟不同的師傅合作,每位都很獨特。郭師傅是佛教徒,以前開工廠,退休後再鑽研木藝,他很慈祥,教我要謙虛,就算自己多叻也要謙虛,要聆聽別人意見,因為當你以為自己最大,就會停了下來不再進步。」「郭師傅不斷學習,從不會電腦到懂得做 3D動畫,他是我做人的榜樣。」Yan 其中一個使命,是開辦木工課程,邀請老師傅教授,傳承技藝。
Yan 開工作室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給老師傅有個地方去傳授木工技藝,圖中的郭師傅更是她的人生導師。
「草途木研社」並非以牟利為主,Yan 想做的是教育,讓大眾重新認識木藝,知道它們的美和價值,不要肆意丟掉,所以她經常到學校教班。「都是一個月的短期班,對象有小學生、中學生及大學生,我最想讓他們知道,丟到垃圾桶的原來都是資源,都充滿可能性。這一代少了想像,缺乏什麼就去買,按個掣就得到,好像不用花錢。」兩年以來,她已教了超過五百人。
一位女子,成為木匠,我們都覺得很勁!Yan卻視為平常。「木工的確很辛苦,可是除了體力外,女生絕不比男生差,反之可能更細心。近年來,台灣及香港都多了很多女工匠,所以我從來不覺自己特別,反而覺得其他人不管是手工或是專注力都好過我。所以我不會稱自己為木匠,只是一個修練中的人。」Yan 謙虛的說。
心願?Yan 希望大家多留意出現在身邊的木材,例如一張木桌,它是由什麼木造成?這些木有什麼特性?有多少年歷史?「香港其實好需要多些綠色建築,木是可持續性的物料,所以我開班教大家,不是想你成為木匠,而是想你開竅,思考資源如何好好地運用?有多少可能性?例如傳授榫卯結構的智慧,但必須從基本學起,所以他們的基礎班是八堂,會教大家磨刀、刨木、鑿木,入榫等,一步一步,打好基本功。」
城市軌跡走得太快,高速的生活節奏讓很多人容易忽略很多事情。請重新欣賞一下環繞你身邊的木藝製品,那張陪伴你多年的木櫈或者木枱,然後摸摸它,向它們說聲:「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