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解憂 願能傾聽

汪 橋

有一晚收到朋友的訊息,告知情緒波動,希望能通電話。電話中聽着朋友的訴說和提問,也聽到自己在給建議和解決方案。通話結束,靜靜地坐着,知道真正能夠幫助朋友的,並不是我的建議、答案,朋友需要的是聆聽……

雖然這位朋友希望有人給與指引,但我對事情的瞭解只是片面,而我卻即時作出許多判斷:「這是正常,這是需要處理……讓你痛苦的人,其實內在是關心你的……」當對方被痛苦淹沒,在哭着訴說時,我的建議和忠告,會是他抒發情緒的阻礙。

作為心理輔導者,聆聽是關鍵;作為朋友,同樣需要聆聽。老師一行禪師在開示時,常常給與關於聆聽的教誨:「安靜的坐着並傾聽,不去打斷,也不做反應。牢記傾聽的唯一目的:給予對方一次表達自我的機會,讓對方感受到巨大的慰藉。」我謹記着這一句,在帶工作坊時,也會分享聆聽的藝術。但會說和做到卻是兩回事。

老師教導「深度聆聽」,本以為懂了,但聆聽不是一個動作、一個姿勢能夠做到。「聆聽」是修習,需要修行的功夫。能夠聆聽,是因為慈悲、關愛;能夠聆聽,是因為能夠空了自己、不判斷、不批評;能夠聆聽,是因為內心平靜、心如明鏡地反照。

「聆聽」如修行一樣有不同層次,我曾看見過「深度聆聽」。梅村的禪修營有個人諮詢環節,禪營參加者向法師訴說,尋求解開心結。作為翻譯者,曾看到一位資深法師在整個環節中幾乎沒有說話,只是讓對方傾倒內在的痛苦和悲傷。諮詢環節結束,看見訴說者身心輕盈了,精氣神聚集了,因為被聽見、被看見。

我也看到什麼是沒有「聆聽」。

最近和朋友聚會,我多次話還沒說完,朋友就回應:「這是正常的……」、「你應該這樣做……」我深切地體驗到說話講到一半要吞回去的難受。

看見過修行人「深度聆聽」的展現,感受到「被聆聽」的暖意;也看見過不善巧的回應,無法表達自己的難受,兩者都給與自己學習的機會。看到「深度聆聽」,會跟自己說:「願我也能這樣聆聽。」看到不善巧的回應,會提醒自己:「我不能這樣回應別人。」

大自然懂得聆聽,她靜靜地包容一切,給與輕風撫慰、給與陽光溫暖、給與鳥聲伴隨……我願聆聽,修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