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約有1% 患有思覺失調,而每年每一萬人中約有5 人會發病。
患者的首次發病年齡均在20 嵗至25 嵗之間,若不及時求醫,患者將錯過寶貴的青春年華。
如果患者在病患初期能夠得到及時的診斷,大部分的患者都可以康復。
可惜社會上對於思覺失調病人的各種誤解、偏見及歧視,
對思覺失調病人及其家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使得他們諱疾忌醫,因而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阿建今年32 歲, 甫見面,他很有禮貌的和大家打招呼,笑着道歉說自己遲到了幾分鐘,正視對方的眼神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親和,說話有條理。如果不告訴你,你大概不會留意到他曾患思覺失調、與家人朋友發生過溝通上的問題,甚至差點自殺。
阿建憶述當年病況最嚴重時,有一次走在一條天橋,「背後有一個人一直在叫我從天橋上跳下,那條天橋很高,如果當時我沒有自制能力,便可能聽從了那個聲音指使跳了下去。」幸好阿建當時還有點自制。
最初出現幻聽幻覺是在六年前,2007 年,阿建中學畢業了九年,他開始聽到一把聲音,不停在耳邊說一些負面的、中傷他的說話,譬如說「你冇用、廢柴,是社會垃圾」 之類。至 2009 年,他看見家中斷斷續續有黑社會人物出現,家人都變了樣子,平常和善的爺爺嫲嫲都變得很凶,對阿建來說這些人和影像都是那麼真實的存在,妄想以為家人都變了黑社會分子,怕他們會帶自己入黑社會、怕自己會受到傷害。他開始自言自語,但他身邊的人卻什麼也看不見,媽媽甚至曾一度懷疑阿建鬼上身。
阿建仍深刻的記得病中一幕,「阿媽哭着的拍我房門叫我去看醫生,後來我跟她去了一間私家精神科診所,因為我睡得不好,醫生開了些安眠藥給我,然後寫紙叫我去做身體檢查,媽媽也催我去,但當時我很固執,認為自己一點毛病也沒有,不肯去。」
然後阿建和別人不斷發生磨擦,和弟弟因小事吵架;在健身室以為教練針對自己,怒氣沖沖的和教練大吵一場,幸好沒打出手。那時媽媽已很擔心阿建,一天,爸爸從雪櫃拿了些藥丸吃,阿建妄想那些藥丸是會控制爸爸和自己的,要求爸爸飲些熱水沖走它,爸爸當時很驚,大叫救命,媽媽請求他不要傷害爸爸,最後報了警。
香港思覺失調學會與商台「 天比高 」合辦的校園話劇巡展已進行了 3 年,走入學校讓更多人認識此病。
好轉關鍵: 家人關心最重要
警察將他送了入醫院,阿建開始接受思覺失調治療,吃過藥,幻覺幻聽消失了,但也是他感到最難受的一段日子,因為人逐漸清醒,慢慢知道自己患了思覺失調,但醫護人員仍怕他會傷害別人和自己,要綁他在病床上。不過病情很快受到控制,他在醫院住了一個月便出院,之後一直準時吃藥和覆診,幻覺幻聽再沒出現了。
阿建好轉的關鍵在哪裏?他認為能把日常社交回復正軌,家人的關心最重要。若非媽媽一直的關懷他,及時發現自己性情大變,從以前的和善,變得突然凶惡暴躁,他不會及早得到治療。出院後媽媽又經常和他一起散步飲茶行街傾偈,幫他恢復正常社交生活,這些對他的康復都有極大幫助。
其實他病了,媽媽的壓力最大,有一段日子媽媽很不開心,後經社工介紹參加了病人家屬互助小組,與其他家長一起釋放心中的恐懼和心事後,阿建說現在媽媽已放鬆了很多。
阿建康復後和家人關係比以前更親密,明白當初自己對家人不良的印象都是妄想出來的,其實人人都是那麼關心和愛護自己,現在 一家人偶然也一同離港暢遊。此外阿建又積極 參與各種復康小組,在小組中找到不少和自己同齡及經歷相似的同道朋友,現在他參加賽馬會思覺健康 (JCEP) 計劃和香港思覺失調學會為他設計的康復服務,同時也是 JCEP 計劃的 義工,每月參與明愛思覺互助小組活動一次。積極面對的態度,讓他的社交生活更豐富和健康。
病發前,阿建是一名救生員,康復後他做過地盤裝修工作,他和同事的相處融洽,同事都不知道阿建有過思覺失調病歷,但因為地盤工作很辛苦、壓力大工作量高,阿建想轉工,現在正修讀保安課程,希望日後找到有關物業管理的工作。阿建還透露,最近他認識了一個女朋友,兩人拍拖時雖也時有爭吵,但她很欣賞阿建向她坦白病情。看來阿建的日子真的過得不錯!
十二位星級龍媽去年底為香港思覺失調學會拍攝月曆。
思覺失調 Q & A
-
什麼是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Psychosis)是由於腦部內分泌失調所致,多發生在青少年期,成因與遺傳和後天都有關係。後天可因濫用毒品、生活壓力,甚至移民導致生活習慣改變等,也會增加患病機會。思覺失調是指腦部思想和感覺功能的不和諧,可以與其他精神問題同時出現,例如精神分裂。
-
香港人對此病認識足夠嗎?
除了醫管局,近年也有不少志願團體致力讓公眾認識思覺失調,希望消除大家對此病的誤解和歧視。可是至今為止,社會依然有錯誤理解。
-
患者以為幻聽、幻覺都是真的,所以較難察覺病情?
身邊的人就很重要,如果家人或朋友發現患者情緒或行為起了變化,例如易發脾氣,變得敏感,生活習慣突然改變,又例如睡得不好,不喜歡與朋友外出,經常留在家中,甚至不想上班,這就需要注意了。
-
當家人發現了,該如何跟患者溝通?
最重要是家人要接納他的病,不要挑戰他們幻想出來的內容,更不要跟他說「你有病,要看醫生。」否則就會打破患者與你之間的信任關係,假如他發覺你不信任他,就會與你產生隔閡,漸漸減少溝通,再難以接受你的任何建議,所以需要循序漸進。有些病者很抗拒醫生,特別是精神科醫生,那可以找普通科醫生或社會工作者去作第一手評估。家人最重要是有耐性。
-
患者要到出現幻覺後才知道發病,可以早些發現嗎?
識別病人是否發病,患者家人扮演重要的角色,家人要多留意一些細微跡象,如性格上的轉變、工作或學習能力有所下降,及情緒有異樣等,若果這些狀況持續下去,甚至越來越嚴重,而沒有原因導致的,你就要留意。
-
要吃多久藥才康復?
一般是半年至一年,可是到了穩定期也需繼續吃藥,根據研究,穩定期後停藥,七成人會復發,等於糖尿病也要長期吃藥, 雖然有些人可以減肥或控制飲食而不需服藥,可是有些人不能。建議吃藥一段時間,吃多久因人而異。
-
患者會出現什麼徵狀?
最初的症狀包括失眠、焦慮、多疑、思想難以集中、社交退縮等;當病情嚴重性,會出現例如思想及言語紊亂、幻聽幻覺 或妄想等。
-
是什麼形式的幻覺?
幻覺有不同種類,因人而異,不過內容多是負面的,例如患者會聽到一些聲音,可能是罵他的,批評他的,叫他做一些 尷尬的事,甚至叫他自殺。他又可能看見不存在的東西,或者覺得被人迫害、跟蹤或監視;又或者覺得陌生人在討論或中傷自己。
-
早期干預較為有效?
及早接受治療,康復機會高一些及恢復得較好。由發病到正式接受治療叫「未治期」,如果延誤治療,不但影響治療效果,即使康復了,也會影響生活圈子,變得較難重新融入 社會。
-
思覺失調會導致自殺?
部分患者會有自殺甚至傷人傾向,患者一生人自殺率可達百分之五。病本身不會殺人,病徵卻令他危險。
-
康復關鍵是什麼?
康復的定義不單是病徵消失,更重要的是病人能重新融入社會,回復原本生活狀態,生活和工作方面都可重上軌道。關鍵第一在於藥物控制,恢愎原來腦部能力;第二是患者對病的態度及理解,如何接受自己的病;第三是患者的信心,因為會直接影響他與別人溝通的意願及能力。第四是家人和身邊人以及社會對他的支持及接受。另外,社會對患者的歧視,亦會影響患者的康復進度及效果。
-
作為患者身邊的朋友,應如何幫他?
當患者回到工作崗位,千萬要把他當正常人看待,因為患者最希望別人接納他。
-
如何預防思覺失調或者情緒病?
保持精神健康很重要,方法包括運動、良好作息、抗壓能力、不要濫藥。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喆燁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