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聖嚴法師

248
演慈法師、果行、常軒、劉潔芬、空心、李玉櫻
可人,部分圖片由照片提供︰佛教青年協會、法鼓山香港分會、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站、中央社、葉青霖。特此鳴謝。

248

「佛法這麼好,誤解的人這麼多,認識的人這麼少!」
聖嚴法師畢生竭盡所能,只希望把光明帶到全世界,照亮每顆心,燃點所有人對生命的希望。
他好比一根蠟燭,不斷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不懼猛風吹滅。
2009 年 2 月 3 日,法師圓寂。
但他悲智的一生,將是永恆的光輝,繼續指引我們的前路。
感恩您,聖嚴法師!

 


實地報道
聖嚴法師最後的一課

2009年2月3日,我的師父、法鼓山的創辦人聖嚴法師在台北圓寂。

2月7日下午,我從香港飛抵台北。入境登記表的「來台住址」一欄內,我填上「法鼓山」。機場入境署的職員看到了,對我說︰「我昨天去了。」昨天就是聖嚴師父入殮的日子,可惜我趕不及瞻仰恩師最後一面。

他拎來一角廢紙,寫下幾個搜索字,「你上網找,圖片很清楚。」

那感覺,好像回家了!

 

248

 

聖嚴法師靈柩起龕荼毗。惠敏法師捧持法師遺照,果東法師捧持牌位,隨後是主禮法師今能長老,八位法眷護送靈柩離開大殿。大殿布置簡潔,符合法師生前樸素風格。

計程車奔馳在高速公路。往事就如飛快倒退的路景,在腦海中湧現。先後四次,我在這條公路上趕赴法鼓山,參加由聖嚴法師帶領的禪修。第一次的心情戰戰兢兢,不知道禪修是什麼,又不免擔心會否吃力吃苦。去過一次之後,再朝法鼓山,就只有回家的激動。今天此行,是奔喪。

濛濛細雨中,汽車穿過山門,駛往山上大殿。兩旁都停滿汽車,山路上人來人往。沿路不見任何辦喪事的裝飾和標誌。「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聖嚴法師如此交代他的身後事,我似懂非懂。

 

簡約是莊嚴

師父靈龕放在大殿,供大眾弔唁。

大殿外,信眾魚貫排隊進場,大家都井然有序,安靜不語,耳畔只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聲綿綿不斷。碰面見到法鼓山的法師,他們微笑點頭。我看不到明顯的哀傷。

大殿內,三尊佛菩薩的聖像前,放着一個長方形的木箱子,它的材料與線條都非常簡樸,就是師父的靈龕。記得師父去年2月23日與台灣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在台北對話談生死,曾經這樣說︰「我的遺體用薄薄的木板封釘就可以了。」〔註〕

靈龕後方是師父的遺言「寂滅為樂」。兩旁的桌子上,安放了他的畢生著作、一百集的《法鼓全集》和他指導禪修的禪棒,代表了師父的教法和禪法,也是他永遠留給後人的最珍貴法寶。

這裏沒有輓聯、花圈、祭帳,鮮花也有限,只有棺木周圍的幾盤小白花,和供壇兩旁的兩盤白色蘭花。師父生前已經指示一切從簡,以簡約為莊嚴。用物質鋪砌出來的極盡哀榮,絕對不是師父的風格。

註:人生月刊299期

 

248

聖嚴法師靈柩,停放在法鼓山大殿。

248

車輛川流不息駛往法鼓山。
 

 

念佛放輕鬆

「阿彌陀佛」念誦聲響遍法鼓山﹗大殿內外,大家都在念佛。擴音器播送着聖嚴師父三十年前的佛號錄音,大家一心一意的跟着念,法鼓山法師不忘叮囑信眾說︰「師父念得輕輕鬆鬆,你們也要放輕鬆來念,不要緊張,沒有什麼需要緊張的!」

這番話,聽來多熟悉、多親切﹗不就是聖嚴法師帶領我們禪修時常說的嗎?「放輕鬆,把身心都放輕鬆!」

大殿內除了念佛、繞佛,每隔一段時間,就播放聖嚴法師有關生死、因果因緣、感恩、發願、迴向等錄影片,大家都看得入神。重溫師父的開示,感覺到師父並沒有離開我們,他還在繼續關心我們,教誨我們如何可以從佛法的智慧中化解煩惱,減少困擾,活出喜悅與光明的人生。

「你們來參加禪修,不是來取得什麼,而是來放下!」第一次參加禪三,師父開宗明義就這樣說,我腦袋轟了一下。人生的煩惱都是自尋,放下了!就自在了。

夜幕低垂,大殿燈火通明,二十四小時開放念佛。許多信眾帶備睡袋來山上留宿,好待晚上能夠念通宵。佛號聲在山谷迴盪,我感覺到師父已經化作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心撫慰在場的每一顆心。

大殿外的走廊,有醫療站、茶水站,供應熱水、暖水、豆漿、餅乾等。就如禪修的日子,把大家照顧得很好。

這不是喪事,是莊嚴的佛事。我開始明白了!

 

248

 248

248

信眾秩序井然,排隊進入大殿。

 

漫山黃白花

翌日,聖嚴法師靈柩移往苗栗獅頭山勸化堂荼毗(火化)。

早上七時,穿上海青的信眾,陸陸續續抵達,安坐念佛號,其中不乏西方人士。九時正,起龕儀式正式開始。先迎請主禮和尚,師父的摯友今能長老,大眾唱誦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然後八位法眷高舉華幔,鄭重地覆蓋在靈龕上。今能長老起龕說法,然後大喝一聲「起!」

霎時間,鐘鼓齊鳴,對面山坡上的25噸法華鐘也遙相呼應。雄渾的鐘聲在法鼓山長空迴盪,直敲到心底深深處。心,被撕裂了,眼淚奔流,師父啊,你早日乘願再來!

大殿內所有僧俗都跪下,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捧持牌位,首座和尚惠敏法師捧持法照,八位僧眾弟子護送靈柩,緩緩移離大殿。

靈柩順着紅色的地毯,朝着大殿門口方向移動,經過正前方的一堵牆,牆上是師父捨壽的四句偈「無事忙中老,空裏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殿外早已擠滿信徒,跪送聖嚴法師。

殿外,雨未休。從大殿到山下的法印路,兩旁都跪着信眾,雨水混着淚水,恭送師父離開他一手創立的法鼓山。他們穿着由法鼓山提供的雨衣,黃的白的,我從山上俯瞰,他們就如縫線般的釘在山路的兩旁,彷彿是兩排連綿的白菊花黃菊花,為師父的靈車鋪出一條燦爛的花路。而這些花,都是師父親手栽植的菩提種子啊!

在警車的開路下,靈車開進法印路。靈車與普通一部小客車沒有兩樣,沒有任何裝飾,沒有鮮花。車後是排班列隊的僧眾,後面是數以千計的信眾,跟着靈車下山,人龍繞着法鼓山,遠遠望不見盡頭。

綠油油的山巒間,一只大白鳥展翅低飛,自由自在。牠是來向法師致敬的,我這樣想。

 

248

248

惠敏法師捧持法師遺照登車。

248

靈車從法印路下山,信眾在道路兩旁跪送。

28

成千上萬信眾步隨靈車,離開法鼓山山門。

248

坐輪椅來送師父最後一程。

248

靈車所過之處,信眾冒雨跪送。靈車沒有任何裝飾。

248

 

荼毗

下午三時,靈龕車隊終於駛抵苗栗獅頭山勸化堂荼毗會場。這裏的場面非常壯觀,從山下到山上,早已經萬人空巷。從台灣各地湧來的信眾,大清早已經到達迎候。他們穿上海青,密密麻麻的布滿了每個角落,遠看就是一塊黑色的大地毯,看不到一線空間。

靈柩慢慢穿過擠迫的人叢,慢慢消失在勸化堂。我腦海中亮起師父生前的慈悲舉止,每次他進入禪堂,經過我們的身邊,他不會直行直過,總會停下來,笑瞇瞇的,逐一凝視我們,那眼神,倒像看透我們深藏的心結。在他的面前,我們是個受保護的孩子,感覺到安全,沒有什麼需要害怕的。

「阿彌陀佛」聖號,在寧靜的獅頭山連綿迴盪。聖嚴法師已經捨壽了,大家只能用佛號來表達內心的不捨和感恩。

荼毗儀式一如早上的起龕儀式,簡單而隆重。今能長老高喊「燒﹗」靈柩徐徐進入火化爐。長跪的信眾哀痛飲泣,仰天長望,勸化堂後方冒起濃煙,冉冉升空,佛號聲持續不斷,載着大家最懇切的期盼,祈願聖嚴法師乘願再來!

 

不撿舍利子

晚上接近十二時,聖嚴法師舍利函運返法鼓山。

舍利函內是法師法體荼毗後的舍利子。師父在遺囑裏清楚指示「不可以撿堅固子(舍利子的謙稱)」,即使火化後有舍利子,也要把它磨碎,與骨灰混和。

大殿中央,放置一張聖嚴法師用了三十年的藤椅,座上是蒲團,座旁放了一方小桌。就恍如師父生前一般,迎接師父升座說法。

凌晨時分,大殿再一次跪滿僧俗,迎接聖嚴法師回山。照顧師父生前起居生活的的三位侍者法師,依次捧持師父舍利函、眼鏡、念珠、毛巾、茶杯進入大殿,一如往昔般安放妥當。眼前景物依然,只不過,蒲團上再沒有師父瘦削的身軀,換上了一個舍利函。

根據法師生前意願,他的骨灰將放入五個可以分解的玉米袋,植存(葬)於法鼓山環保生命園區,回歸塵土,滋養萬物。植存儀式將於2月15日舉行。

從師父圓寂到植存,前後只有12天,圓滿了這場莊嚴的佛事。期間只有每天24小時的念誦,沒有其他常見的超度儀式,也不見傳統的頭七尾七等法事。六十多年前,師父在上海的寺院趕經懺,疲於奔命為亡者念經超度,相比之下,他自己的後事卻用上了最簡單莊嚴的儀式。

聖嚴師父雖然已經離開人間,但他還以自己身後事的安排,為我們上了寶貴的最後一課。他的遺囑指示不發訃聞、不傳供〔註〕、不築墓建塔、不立碑豎像、不撿堅固子。儀式以簡約為莊嚴,懇辭花及輓聯。

除了簡約儉樸,我也看到了不迷信、不忌諱、不執着。師父生前推動的四環保(禮儀、自然、生活、心靈),他徹底地實踐了。

「希望我們的做法能夠形成一種風氣,那麼,我們的社會就真正走向一個文明的年代。〔註〕」聖嚴師父生前苦心叮嚀。

註:人生月刊299期

 

248

勸化堂荼毗場外,人山人海。

248

火化爐啟動,濃煙冉冉升空。

248

聖嚴法師的舍利函,放在他生前說法的老藤椅,使用已經三十年了!以前在法鼓山禪修的時候,最盼望看見這張藤椅擺放出來,因為師父要來了。師父忙碌,而且身體不好,但他永遠抽空來見見禪學員,哪怕是大清早或者是晚上臨就寢的時段,哪怕只有短短幾分鐘的時間。

248

大殿播映聖嚴法師生前開示片段。老藤椅就是法座!

248

封棺、起龕、荼毗儀式都由聖嚴法師生前摯友今能長老主持。2月8日清早七點半,距離起龕儀式還有一個半小時,今能長老悄悄走到大殿,撫棺凝望。無盡法情,深切懷念。

 


聖嚴法師遺言

一、出生於一九三○年的中國大陸江蘇省,俗家姓張。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禮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分別主持封棺、告別、荼毘、植葬等儀式。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勿浪費舖張,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輓額「寂滅為樂」以作鼓勵;懇辭花及輓聯,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同結蓮邦淨緣。

二、身後若有信施供養現金及在國內外的版稅收入,贈與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我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自十方布施,故悉歸屬道場,依佛制及本人經法院公證之遺囑。

三、凡由我創立及負責之道場,均隸屬法鼓山的法脈,除了經濟獨立運作,舉凡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宜納入統一的機制。唯在國外的分支道場,當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以利純粹禪法之不墮,並期禪修在異文化社會的生根推廣。

四、法鼓山總本山方丈一職,不論是由內部推舉,或從體系外敦聘大德比丘、比丘尼擔任,接位之時亦接法統,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亦不得廢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是為永式。佛說:「我不領眾,我在僧中」,方丈是僧團精神中心,督策僧團寺務法務僧斷僧行,依法、依律、依規制,和樂、精進、清淨。

五、我的著作,除了已經出版刊行發表者,可收入全集之外,凡未經我覆閱的文稿,為免蕪濫,不再借手後人整理成書。

六、在我身後,請林其賢教授夫婦,將我的「年譜」,補至我捨壽為止,用供作為史料,並助後賢進德參考。故請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物了。

七、我的遺言囑託,請由僧團執行。我的身後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

八、僧俗四眾弟子之間,沒有產業、財務及權力、名位之意見可爭,但有悲智、和敬及四種環保的教育功能可期。諸賢各自珍惜,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菩提,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 

九、在這之前本人所立遺言,可佐參考,但以此份為準。
     

末後說偈:「無事忙中老,空裏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二○○九年


後記 

飛機衝上雲宵,台北的雨、煙霞、雲霧都飛速地消失。

突然間,窗外一片澄明,棉花海般的白雲,無盡無際。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聖嚴法師的大悲大願,
留愛人間,永遠永遠!

 


大悲心起

事聖嚴法師的生平故

1930年,俗名張志德的聖嚴法師出生於中國江蘇省農家,自幼體弱多病,9歲才開始唸書,13歲便因家貧而失學。家人把他送到廟宇,希望得到溫飽和教育。14歲的志德就在狼山廣教寺出家,法號常進。

 

248

法鼓山禪堂內部以簡約的線條,將樸素、純粹的精神融入空間之中,讓禪修者一進入禪堂就能安住身心,專心精進。圖為2006年2月9日,大專青年禪七,聖嚴法師親臨開示。

 

原來佛經是可以講給大眾聽的!

內戰爆發,常進轉到上海大聖寺,那是一所經懺道場,他每天疲於奔命念經超度,來往寺院與殯儀館,不停為喪家念經,晚上放燄口,更隨時應召伴屍繫念。為死人服務,難道這就是佛教?

常進得聞永明延壽禪師向觀世音菩薩求智慧的故事,效法禪師,早晚二百拜,觀想觀世音菩薩以楊枝淨水灑在他的頭上。那時的他只有小學四年級的程度,居然幾個月不到就把一本厚厚的《禪門日誦》背熟了。他更聽懂師父講《華嚴經.淨行品》中的「毘尼日用」諸偈,使他驚喜不已,於是恍然大悟︰「佛經是可以講給大眾聽,可用佛教義理來度化世人,而不只是誦給亡靈做超度之用的。」


冬天但求不凍死,平常但求餓不死。

1949年國共內戰,法師為怕共產黨取締宗教,藉由參軍到台灣去,擔任通訊兵。1959年退役之後,隨東初老人再次出家,法號聖嚴。兩年後,有感於自己對佛教經論所知有限,遂到高雄朝元寺閉關六年,深入經藏,更自學日文。1969年,聖嚴法師求學心切,負笈東瀛東京立正大學修讀。當時的日本和尚蓄妻食肉,不忌葷腥煙酒,所以東初老人並不支持聖嚴法師留日。

聖嚴法師帶着僅有的一千美元遠赴日本,繳完學費後已所剩無幾,只能租住一個冬冷夏熱、沒有浴室的簡陋閣樓,一住六年。法師說︰「冬天但求不凍死,平常但求餓不死。」

法師的窘迫被《菩提樹》雜誌披露後,有位隱名善心人開始支持他的生活費,直至法師完成博士學位。法師形容當時的感受︰「生命中寒冬深夜的一盞燈,既讓我感受到溫暖,也感受到光明。」恩人雪中送炭,也觸發他以後非常重視培育僧材。

1975年,聖嚴法師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通過留學取得博士學位的學問僧。返台後,應美國沈家楨居士的邀請,到美國弘法。他後來才發現,沈居士就是當年資助他的隱名善長。


248

1947年上海時代的沙彌常進。這一年的夏天,經過極力爭取,沙彌常進如願進入靜安佛學院就讀。

248

聖嚴法師與恩師東初老人。

248

聖嚴法師攝於台灣高雄朝元寺關房之前。照片後方的「瓔珞關房」匾額,為當時的陸軍總司令劉安祺將軍親題。

 

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

留美期間,獲邀擔任美國大覺寺住持,翌年1977年,恩師東初老人圓寂,法師趕回台灣,並奉師遺願,接掌中華佛教文化館和農禪寺。後來,為了集中做好弘法事業,聖嚴法師毅然辭去大覺寺住持,專心在美國開拓禪修法務。

身無長物,法師攜同美國出家弟子果忍法師進行佛法拓荒工作,師徒二人背着睡袋流浪傳法,足跡遍至新澤西州、曼哈頓、布魯克林。日間在不同地方弘法,夜晚卻不知棲息於何處。「天黑了,沒有地方落腳,有幾次去教堂廊下過夜,果忍徒弟也睡過中央公園。」儘管居無定所,三餐不繼,法師對此卻從沒抱怨過︰「那幾個月過得很愉快,常聽人說︰為法忘軀,以天地為家的生活,終於被我體驗到了。」1979年,再得到沈居士資助,終於在紐約覓得落腳點,創辦禪中心(後易名東初禪寺)。

禪中心成立之初,家徒四壁,師徒二人開始拾荒生涯︰「肚子餓,捨不得買東西吃,捱到傍晚,到果菜巿場去撿人家丟棄的菜葉、馬鈴薯,附近麵包店打烊以前,會把賣不出的麵包丟到紙箱,擺在後門,那是我和果忍的晚餐。」儘管困難重重,但法師深信「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

 

觀世音菩薩感應事蹟!

聖嚴法師也同時兼顧台灣農禪寺和中華佛學研究所法務。他很希望能夠找到一塊地,做為教育、研究、弘法的綜合性佛教園區,可是尋覓了八年而未果。1989年,法師率一千多信眾持誦《大悲咒》,祈求觀世音菩薩指引。不可思議地,同一天,金山的全度法師也持誦大悲咒,祈求觀世音菩薩指引,讓他擁有的那塊山坡早日找到理想的主人,開創佛教事業。結果金山就成為今天法鼓山園區的所在地!

248

聖嚴法師於東京寓所讀書。留日期間,聖嚴法師在學業和生活上,受到許多日本師友的協助,真摯的情誼,都是支持聖嚴法師堅持下去的力量。書桌上方貼着東初老人「當作大宗教家,勿為宗教學者」的期勉,更是攻讀學位時最終的目標。

248

1975年3月17日,聖嚴法師從立正大學校長菅谷正貫博士手中領取博士文憑。

 

建設法鼓山

建設法鼓山,困難重重!地皮不集中,必須一塊一塊的收購。有些業主不肯,有些找不着,有些開天殺價…。聖嚴法師憑着他不屈不撓的精神,經過長達十六年的時間,才成功得到今天法鼓山的全貌。

其次的困難是募捐。聖嚴法師親力親為,指示募捐信眾︰不要以勸人捐款為目的,更重要是推廣法鼓山的理念,令大家覺得佛法可以幫他們的忙。法鼓山的理念就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終於在1996年奠基,建築風格簡約樸素,技術、建材現代化;形象、顏色本土化。十三年來,先後落成圖書資訊館、教育行政大樓、國際會議廳、教職員宿舍、僧團男女眾部寮房、全山景觀、朝山步道、大殿、接待大廳、演講廳、齋堂、禪堂等。聖嚴法師最後的心願,就是興建法鼓大學。

 

最後步履

正當法鼓山建設差不多完成的時候,畢生勞累的聖嚴法師患上嚴重腎病,左腎已經割掉,右腎功能很差,不能排毒,每周必須洗腎三天。有人建議法師換腎,法師堅決拒絕︰「一個好好的腎,如果用在一個年輕人或者中壯年人身上,可發揮的時間比較長。我今年( 2007年)已經79歲,來日無多,用一個腎等於浪費一個腎,這是非常不慈悲。」

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時,聖嚴法師圓寂。2月6日入殮,2月8日荼毘,法師舍利函於2月15日在法鼓山上的環保生命園區進行植存。

 

248

為了規畫建築,聖嚴法師無數次前往金山鄉的法鼓山,一步一步探勘出這片原始山林的地形地貌,感受此地的季節變化與生態,勾勒出法鼓山建築的輪廓。

248

聖嚴法師在美國建立了象岡道場,美國當地的禪修活動,漸漸移到這片有山、有水、有森林的遼闊天地中。圖為禪期中,禪眾跟隨聖嚴法師於草地上經行。

248

法鼓山落成開山典禮時,並舉行六座佛像開光儀式,聖嚴法師之開光偈語為:「大雄世尊天中之天,法王中王大覺金仙,娑婆教主遊化人間,常住在世靈山法筵。」

248

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自然與禪境的戶外空間,聖嚴法師親自為僧伽大學的學僧上課。圖攝於2004年1月3日。

 


聖嚴法師生平大事記

1930年  • 誕生於江蘇。 
1943年  • 江蘇南通廣教寺出家。 
1949年  • 從軍入伍,由上海登艇赴台。 
1959年  • 軍旅退役,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出家。
1961年  • 高雄朝元寺閉關六年,解行並進,深入經藏。 
1969年  • 留學日本東京立正大學,六年後取得文學博士學位。 
1975年  • 應邀赴美弘化 。
1976年  • 擔任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大覺寺住持。
1977年  • 東初老人圓寂,奉老人遺命返台接掌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法務。
1978年  • 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1979年  • 於美國紐約創立禪中心,後更名為東初禪寺。
1985年  • 於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 
1989年  • 創建法鼓山,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
1990年  • 舉辦「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擔任總召集人。
1992年  • 提出「心靈環保」,成為法鼓山的核心理念。 
1993年  • 在台灣初傳菩薩戒,獲頒社會運動領袖獎。
1994年  • 提出「禮儀環保」,推動佛化聯合奠祭、佛化聯合祝壽、佛化聯合婚禮。
1997年

 • 於紐約成立象岡道場。 
 • 出席義大利「第十一屆國際宗教領袖和平會議」,會後晤見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1998年  • 獲《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對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1999年  • 提出「心五四運動 —— 二十一世紀生活主張」。
2000年

 • 以漢傳佛教代表身分,參加於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 峰會」,並發表主題演說。 
 • 榮獲行政院文建會頒發「終身文化貢獻獎」。

2001年  • 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主持僧伽大學佛學院創校暨開學典禮。 
 • 應邀於台北舉行的「世界宗教合作會議」發表演說。
 • 應邀出席於紐約舉行的「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諮詢委員會」,並發表講辭。 
2002年  • 以佛教領袖身分出席紐約「世界經濟論壇」。 
 • 出席於泰國曼谷舉行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 
2003年  •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與北京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 偕同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的宗教暨精神領袖代表,前往以色列、巴勒斯坦二地,進行宗教和平運動的工作。
 • 應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之邀,出席於日本京都舉行的「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第一次籌備會議。
 • 榮獲第二屆總統文化獎菩提獎。
2004年  •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分別與台灣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講座」。   
 • 主持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動土典禮。 
 • 出席於泰國曼谷召開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與「亞太青年和平高峰會」。 
 • 出席於約旦召開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  
 • 舉辦「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台北論壇」。   
2005年  • 出席在愛爾蘭都柏林召開的世界銀行「信仰暨發展領袖會議」。 
 •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分別與台灣成功大學、南京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 於中國大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及廣州中山大學進行專題演講。 
 • 獲頒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創設之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落成開山。  
2006年  • 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大殿舉行「第二任方丈接位大典」,正式將方丈職位交付果東法師。
 • 帶領十五位「法鼓山青年領袖代表團」青年代表,參加十月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召開的「聯合國全球青年領袖高峰會」。  
2007年  • 創辦台灣第一所獲教育部核可設立的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 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簽署設置「聖嚴漢傳佛學講座教授」正式成立。
 • 提出「心六倫——新時代.心倫理運動」。 
 • 多年推動環保自然葬,並與台北縣政府合作規畫的「環保生命園區」正式啟用。
 • 推動防制自殺活動,創辦「關懷生命獎」。   
2008年  • 榮獲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李國鼎傑出經濟社會制度設計獎」。  
 • 榮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文化貢獻獎」。
 • 榮獲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李國鼎傑出經濟社會制度設計獎」。   
 • 榮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文化貢獻獎」。 
2009年  • 2月3日圓寂,享壽80歲。

 


心安,就有平安

聖嚴法師留給大家的安心法門

 

2009年是很有希望的一年,只要我們有信心,就可以在失望之中看見希望,在難苦的環境下創造快樂,在不景氣的年代接抱幸福。

如果我們的心是安定的,內心有安全感,則外在環境再怎麼變動,我們的生活還是可以不受影響。

我希望大家都能夠記住這句話:「心安,就有平安。」
 

248

 

以上是聖嚴法師今年的新春祝福,亦是他留給我們最後的叮嚀。

聖嚴法師一生都在教導我們如何安心的方法。這19年來,聖嚴法師提出了多項啟蒙心靈的運動,包括「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好願在人間」等等,每一項都是對應着社會訴求,為社會大眾帶動正面風氣,為世人開出一帖帖安定人心的處方。

 

認清每個人的角色關係

2007年,聖嚴法師提出新社會價值觀「心六倫」運動,為新時代的人們提供平安快樂過生活的方案。

放眼今日世界亂象百出,許多人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對於責任感、守本分,更是毫不在意。為了喚醒社會大眾對倫理的重視,聖嚴法師提出「心六倫」運動,即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

 

  • 家庭倫理︰父母、子女和兄弟姊妹的關係。對長輩要感恩孝敬,對平輩及晚輩要關心照顧。
  • 校園倫理︰老師、學生和家長的關係。校園就是一個大家庭,家長與學生要尊敬、感恩老師;老師要尊重家長及學生,要與家長洽談。關愛學生、了解學生,因材施教,作育英才。
  • 職場倫理︰投資者、員工和顧客三方面的關係。一個健全的企業經營,應該把股東、客戶、勞工、消費者,當成是生命的共同體,大家彼此成就,互相照顧。
  • 族群倫理︰就是對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宗教等的尊重與包容。
  • 生活倫理︰是指一個人生命的活動,包括食、衣、住、行等各面向的活動。生活看似是個人的事,事實上與群體相關,人只要活着,不論在地球上任何角落,或多或少都會產生影響。
  • 自然倫理︰就是自然生態,是地球的整體大環境。宇宙一切萬物,都需要依賴自然來滋養,人類也是如此,不管是過群體生活或者單獨的居住,都不能離開自然。

 

自身做起 盡責盡分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身分。能在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身分,恰如其分的盡到應盡的責任義務,便是實現了人間應有的倫理關係。正確的倫理觀念,一定是從自己開始做起,自己付出、自己奉獻,佛教的用語稱為慈悲心,而讓跟我們互動的人,都能夠平安、得到利益與幫助,至少不會造成對方的損失。

在各種關係與關係之間,從自身做起,盡責盡分,並且主動付出愛心、照顧、關懷和奉獻;不僅僅對人、對事如此,就是我們跟一草一木之間,也有一份倫理關係。

 

21世紀生活主張

面對時代急速的轉變,天災人禍,金融海嘯,經濟衰退,裁員倒閉,市面瀰漫一片低迷惶恐情緒。聖嚴法師生前多番叮囑,一定要做好「心」的防護,這樣才能面對困境而不被擊倒。

聖嚴法師提供了以下幾個方法,讓我們在面對種種轉變的時候,都能夠輕鬆自在,讓心得到平安。

 

解決困境的靈藥

生活中出現逆境,應該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說,遇到任何困難、艱辛、不平的情況,都不逃避,因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脫脫。

 

增進福祉的妙方

懂得知福、惜福、種福、培福,並且為別人祝福,才是真正的有福。用佛法來感化自己,用行動來感動他人。隨時隨地心存感恩,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把我們遇到、見到的每個人都當做貴人、當成恩人,都是有利於我們的人。

感恩之後還要發願,如果感恩之後不發願,就無法繼續往前走。除了自己心安,也要把安心的方法分享給人,就能信心更篤實。

 

四種環保 建設人間淨土

  • 心靈環保:環保要從心靈的淨化做起。用慈悲心、利他的心對待眾生,用智慧心處理事情,保護自己的心,遠離煩惱,不受困擾及污染。
  • 生活環保: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要養成少欲知足、勤勞、儉樸、整潔的生活習慣,盡可能不浪費能源及資源,也不製造垃圾及各種污染。
  • 自然環保:把自然環境當作是我們的大身體,培養愛護環境的心,節約能源,減少消耗。保護所有的動物和植物,實踐對環境傷害較少的綠色生產、綠色消費,進而改善環境,維護自然生態。
  • 禮儀環保:人與人的關係是建立在禮貌之上,用真誠懇切的心來敬上禮下,對人對事都以感恩感謝的心來接觸。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用尊重和包容的心,以欣賞代替批評,以理解代替責怪,那麼不同族群自然而然融為一體,和諧快樂。

只要學習調整觀念,就能安心。心安,生活一定會平安。

 


聖嚴法師的安心處方

四安(提昇人品的主張)
安心在於少欲
安身在於勤儉
安家在於敬愛
安業在於奉獻

 

四它(解除困境的主張)
面對它正視困境的存在
接受它接受困境的事實
處理它以悲智處理困境
放下它處理後心無牽掛

 

四要(安定人心的主張)
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太多
能要、該要的才要
不能要、不該要的
絕對不要

 

四感(與人相處的主張)
感恩使我們成長的因緣
感謝給我們歷練的機會
感化用佛法轉變自己
感動用行為影響他人

 

四福(增進福祉的主張)
知福是最大的幸福
惜福是最好的儲蓄

 

四種環保
心靈環保 保持我們心靈的平靜與明淨
生活環保 保障我們生活的整潔與儉樸
禮儀環保 保護人類生存的尊嚴與謙和
自然環保 保存地球生態的共存與共榮

 

心六倫
家庭倫理
生活倫理
校園倫理
自然倫理
職場倫理
族群倫理

 


將佛法的好帶給全世界

聖嚴法師的全人教育

「佛法這麼好,但是誤解的人卻這麼多!知道的人這麼少。」
這是聖嚴法師的名句。
法師恩師東初老人留下遺願:「今日不辦教育,佛教便沒有明天。」
聖嚴法師畢生的心願,也是他窮一生的努力,就是將自己所認識、
所體驗到的佛法的好處,與所有人分享。

 

248

 

無處不在的教育

法師創辦法鼓山,並非單純地和尚建廟,供人參拜、修行,而是以教育為核心。法鼓山全名為「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以三大教育作為開展,配合生活、禮儀、自然、心靈四種環保,來關懷、安慰社會人心,建設人間淨土。三大教育包括大普化教育、大關懷教育、大學院教育。

 

大普化教育:向普羅大眾分享佛法的好

禪修是大普化教育重要內容。中國佛教各宗派之中,聖嚴法師覺得禪宗具有包容性、消融性、實用性和不排他性,尊重其他宗教,不拘泥於儀式,完全是用佛法的觀念來練習觀照內心,使心能夠清淨、安寧。因此,法師不斷設計不同類型的禪修營,幫助大家安心。

禪修營包括因應不同程度而設的初、中、高班;有為方便上班族而設的周末禪一、禪二或禪三營,亦有針對不同階層而設的菁英、大專營,還有較長時間的禪修營,適合想深入禪修的人士。

法鼓山的禪修營辦得很有成效,參加者包括台灣政界領袖、港台企業家、大學校長、專業人士、文化和演藝界人士等。李連杰多次參加,林青霞更撰文剖述禪修如何改變了她的一生。

 

大關懷教育:以人本關懷生命

人的一生,從出生至死亡,都是法鼓山關懷的對象,由急難救助、冬令救濟,乃至臨終關懷,全方位的關懷眾生。聖嚴法師常說,法鼓山舉辦活動的目的,是要達到教育的意義和關懷的功能。

有見於華人社會的婚喪喜慶,傾向浪費鋪張,吵鬧喧譁甚至不顧尊嚴,失去了禮儀功能,因此,聖嚴法師在1994年提出了禮儀環保,推動佛化聯合奠祭、祝壽、婚禮等活動,透過簡約、惜福、莊嚴的佛事,引導大眾更深層地認識生命的意義。

法師甚至安排了自己的環保奠祭儀式,「人生的結束,雖然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件莊嚴的佛事。」

 

大學院教育:培養未來的宗教師

有感於當前修學正確佛法,而又能弘揚正信佛教的人數太少,所以聖嚴法師非常致力培育弘法人才。1985 年成立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專門從事佛教學術研究。法鼓山的僧伽大學於2001年開辦,專門培訓出家法師。2006年開辦的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則是培育弘法的宗教師,包括在家人和出家人。

聖嚴法師最後的心願,就是興建一所正規大學︰法鼓大學,以品德薰陶為主。

 

著書弘法不言休

聖嚴法師早在六十年代閉關期間,短短六年,已經寫下了九本著作,其中一本《正信的佛教》,成為幾乎所有初學佛者必讀的書,四十多年來發行量超過三百萬冊,為廣大讀者埋下正信的種子。

閱讀聖嚴法師的書、聆聽法師的開示,會發現一個很顯著的特色,除了經教類著作,法師很少用上佛教專有名詞。遣詞用字,淺白易明,即使是小學生,都能夠看得明、聽得懂。

聖嚴法師筆耕不斷。多年來他奔波於台北與紐約之間,在十多個小時的長途飛行中,往往全機艙的乘客都睡着了,只有聖嚴法師還亮着燈密密寫作。

法師畢生著作超過100本,絕大部分已經歸納在一千萬字的《法鼓全集》。

 

永遠的開創者

聖嚴法師永遠在帶動思想、帶動這個時代往前走。他說自己所做的,就是關心別人沒想到的事,並提出想法,希望對社會有幫助。的確,法鼓山每次推出的啟蒙心靈運動,都能夠契應社會人心的需要,帶動社會正面的風氣,關懷安定人心之餘,並提供切實可行的提昇心靈的方法。

「不創新就會被淘汰。」法師說︰「法鼓山的理念都是朝着因應全球需要,與世界接軌的目標前進。」

2007年,法鼓山舉辦第一次環保水陸法會,突破傳統,採用數位牌位、數位投影,以取代大量焚燒,結合環保、人文、藝術、科技等方法,讓大家感受到,參加法會不但是一場冥陽兩利的共修,更是一場具有教育意義的心靈饗宴。

法鼓山的另一項創舉,就是2007年才啟用的植葬公園「環保生命園區」。植葬,即是把往生者的骨灰分成幾份,置入生命園區已完成鑿設的洞穴裏,讓生命之愛回歸大地。這個非墓地、不立碑、沒有祭拜儀式、不分宗教的生命園區,是法鼓山堅持四環理念的最好示範。聖嚴法師的骨灰,亦將植存於此,實行用生命教化生命。

 


聖嚴法師的未了願︰法鼓大學

「這個心願是最後的一個大心願,就是要辦法鼓大學!」聖嚴法師說。

法鼓大學是一所心靈環保大學,延續了法鼓山「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並以品格教育為核心目標,推行「全人格教育」,以人文精神為基礎,再追求各科專業知識,是一所有理想與前瞻性的大學,為人類社會培養品德、品學兼優的下一代。

現代教育只重視技能的發展,卻欠缺倫理以及品格的提升。有見及此,聖嚴法師發願要開拓大學教育新路向。

聖嚴法師生前懇切呼籲:「請給我們的後代子孫一片淨土、一個希望,呼籲更多的人,來共同支持我們的教育。這是為人間發一個好願,為人間儲存一份至善的心願。」

從2007年起,法鼓山便積極發起「大願興學」計畫,鼓勵大眾一起響應日行一願,每天存 $5,三年就能儲蓄 $5,475,共同實現建設法鼓大學的大願。

法鼓大學已經在2008年底正式啟動第一期工程,如果籌款和進展順利,預計在2010年8月便可以迎接第一批新生。

聖嚴法師遺言︰「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的無量生中繼續推動;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共同推動。」

 


緣結香江

示現慈悲莊嚴典範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法師口述

248

 

「聖嚴法師的一生,不可思議!」

「三十多年前,我常到台灣,也常到溫泉區的北投,探望東初法師,看見青年的聖嚴法師在割草。學問很好的東初法師,也許影響了聖嚴法師,不久,他決心到日本留學。

「法師有願,將佛法普及,傳遍世界,他做到了。現在,世界各地,很多老、中、青,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尤其青年一代,都因他的教化而受到法益。

「聖嚴法師在佛教界裏,產生很大的號召力,這一方面,是東初老法師教導有方,另一方面,是聖嚴法師自有大智慧。很多人到外地深造,一去不回。聖嚴法師深造之後,到美國廣布法緣,然後帶着福智的功德返台灣。他的往生,宗教界、文化界、教育界,都依依不捨,就是因為法師結下深廣的法緣。世事無常,不捨還須捨!眾等佛弟子,能明白法師的好嗎?能學到法師的多少份?也要看各人與法師結下多少法緣。

「聖嚴法師往生,令我慨嘆佛教界失去一位難求難得的導師之餘,亦勸勉大眾,好好珍惜在世的善知識,緊隨修行,不要等到善知識離開之後,空餘追憶。

「法師恆持正念,臨命終時,依然睿智澄清,淡泊名利,如常的安人心,度念佛,以身教示現修行人的慈悲莊嚴典範。他留下豐富的法語經籍,遺教人間,希望大眾續師慧命,薪火相傳。

「佛教沒有新,沒有舊,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悲憫眾生苦的佛教導師,生生世世都不忘利生救苦,聖嚴法師,必定乘願再來!」

 


緣結香江

著作影響深遠

訪問暢懷法師

248

 

1988年,應暢懷法師邀請,聖嚴法師首次來香港講經。

香港天台精舍住持暢懷法師,回憶二十多年前多次到訪台灣,在北投的農禪寺認識聖嚴法師,深為聖嚴法師的弘法思想感動,主動邀約法師來香港主持講座,開啟聖嚴法師在港弘法的契機。

暢公憶說:「聖嚴法師年紀比我小兩歲,思想能包容古今,既能堅持古聖賢的教導,亦能兼容現今時代的新思維,合乎古人,亦合乎今人。」

暢公與聖嚴法師頗投緣,深覺兩人所做的弘法工作亦很接近。1988年,暢公以佛教青年協會的名義,邀請聖嚴法師第一次來港弘法。聖嚴法師在香港講經的首次講題是「佛法精要」,地點是北角陳樹渠大會堂。之後差不多連續五、六年,聖嚴法師都應邀來港講經,掀起聽佛聞經的一陣小熱潮。

暢公的印象中,聖嚴法師是一個很能幹的僧材,他當年到日本學習,但並沒有獲師父東初老人經濟上的支持——東初老人惟恐他會留在日本還俗,所以沒有資助他,只有靠聖嚴法師自己到處投稿賺稿費,並由一些居士和出家人資助學費,苦讀成功。

暢公說很欣賞聖嚴法師的著作,還說「聖嚴法師能以現代化的淺白語言,把佛教的傳統思想解說得非常深入,對現代佛教的影響極深遠,很多佛教徒最初都是看聖嚴法師的著作而開始接觸佛教。」

佛教青年協會多年來將聖嚴法師的佛教入門書《正信的佛教》和《學佛群疑》印贈結緣,至今已送贈超過十萬多冊。

 


248

1988年,聖嚴法師首次來港主講「佛法精要」,講座假座北角陳樹渠大會堂舉行。

248

暢懷法師請得聖嚴法師首度來港講經,親自到啟德機場迎迓。

248

1991年,聖嚴法師應佛教青年協會之邀請,蒞臨香港尖沙咀文化中心主講《心經》。 

248

1991年,暢懷法師再次邀請聖嚴法師蒞港講經。講座開始前,暢公先向聖嚴法師致意。

248

1998年,聖嚴法師在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主講《華嚴經.淨行品》,座無虛席。

248

1998年,聖嚴法師在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主講《華嚴經.淨行品》。

 


緣結香江

一代宗師的教化

文:演慈法師

聖嚴法師是我最為景仰的當代大德之一。我在年青時已經常閱讀《戒律學綱要》、《世界佛教通史》和《正信的佛教》等,那時,雖未謀面,但早已有着讀者對作者的熟悉與景仰。而《正信的佛教》和《學佛群疑》更是我經常向初學者推薦的必讀書籍。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世紀初,法師多次來港弘法;如是因緣,我有幸於 1988 年至1993 年間,為法師擔任粵語的傳譯。每次講座開始之前,我必定先親謁禮座,以示尊敬、感恩。下座之後,我就從不敢打擾了,法師很慈悲,彷彿知道我的用心,所以,每在講座圓滿,總會在後台召見我,表示謝意及說些鼓勵的話。這是長者對後輩的關懷。法師是一位典型的學者,有着令人心悅誠服的弘法者風采。

法師是一位全方位的弘法者,對佛法的貢獻是多方面的,無論在學術研究、修行、弘法、道場建設、辦學各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記得曾看過他寫的一段文章:「有人稱我為學者、博士、禪師、法師……,但在那麼多的稱謂中,我最喜歡法師的稱謂 ……」這段話令我很感動,也給我很深刻的感受與體會,「法師」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稱謂,聖嚴「法師」,一位真正以法為師的弘法者,也是真正的菩薩風範與出家人的行止。

記得512汶川大地震時,法師的開示說:「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法師以大菩薩的智慧化解大眾心中的悲傷。近年更積極提出心靈環保,落實教化社會、轉化人心,對台灣乃至世界人心,都產生正面的作用。

我的師父也曾經歷八年的洗腎,其間一直講經說法,從未間斷。前年得知 聖嚴法師患病洗腎,令我想起我的師父;今聞 法師的離去,也有一份 師父離我而去的傷感!大菩薩的示現,何其偉大!

法師在長年與病疾為伴的過程中,以自己的身教行持見證他的生死觀:「活得開心、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法師曾在訪問對話中說到:「隨時接受死亡。佛教相信,輪迴、死亡都是生命的一個過程……」,其末後說偈:「無事忙中老,空裏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何等瀟灑自在。在離去前仍不忘叮囑大眾:在他圓寂後,要辦「一場莊嚴的佛事」。一個對生死學有真正體會的修行者,他對生死坦然無畏的豁達精神是一代宗師對後人永垂不朽的教化,他在疾病、圓寂的生命歷程中,不忘以此作為眾生的教材,藉而啟示眾生,永遠對人展現積極的作用。如是慈悲的菩薩法師,永遠活在眾生心中,我們要好好學習其積極的人生態度,以表示對法師的尊重與懷念。也讓我們一起虔誠念佛,祝願菩薩乘願再來!

 

248

演慈法師為聖嚴法師講座擔任翻譯,每次必獲老法師的鼓勵和關懷。

248

演慈法師從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三年間,為聖嚴法師講座擔任粵語翻譯,圖為一九九一年的講座情景。

 


聖嚴法師在港弘法紀錄一覽:

日期 邀請單位 地點 內容或講題
1988年
7月13-15日
佛教青年協會 北角陳樹渠大會堂 佛法精要
1990年
10月17~19日
佛教青年協會 沙田大會堂 禪——如來如去
禪——解脫自在
禪——平常身心
1991年
9月13~15日
佛教青年協會 香港文化中心 《心經》
1992年
8月29~31日
佛教青年協會 香港文化中心 《金剛經》
1993年
9月17~19日
第七屆
「此岸彼岸弘法會」
伊利沙伯體育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1994年
10月14~16日
佛教青年協會 伊利沙伯體育館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1996年
4月19~21日
佛教青年協會 伊利沙伯體育館 《無量壽經》
1998年
4月17~19日
佛教青年協會 伊利沙伯體育館 《華嚴經.淨行品》
2002年
10月17日
法鼓山香港分會、
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會
香港理工大學
賽馬會綜藝館
如何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

 


緣結香江

如何因應嶄新的21世紀

聖嚴法師最後一次香港佛學講座摘要

248

聖嚴法師最後一次蒞臨香港主持講座,乃2002年10月17日,他應智度會和法鼓山香港分會之邀請,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主講「如何因應嶄新的21世紀」。事隔七年,重讀他當年的講話,發覺內容竟然非常合時!今天我們同樣面對許多風風雨雨,困難逆境,法師當年的遺教,將有助大家面對困難,渡過難關。以下為當年聖嚴法師講座摘要,希望與讀者分享:

 

踏進二十一世紀,環境變了,風氣變了。經濟蕭條,家庭問題多起來,人心不安。我就來講一些關於安心的方法。

台灣921大地震,死了二千多人,我去關懷死者家屬。他們都非常非常的痛苦,這時他們需要的是什麼?他們需要的是安慰!但是怎麼安慰他們呢?怎樣使他們從痛苦中走出來?

我逐家逐戶的探訪時,有的對我抱怨說︰「佛家講因果,我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我家破人亡?這因果怎麼講?」

我跟他們講,因果不是如此簡單。你們往生的家屬是菩薩再來,現身說法,因為他們的往生,引起更多人關注災難和災難的防禦,激發更多人投入救災的工作,生起善良的心。他們做的是因不是果。他們是救苦救難的菩薩。家屬聽了我這番話以後,心裏有了安慰。

有人對我說,經濟不景、員工失業,公司經濟困難,他覺得很痛苦,對不起員工。這算不算慈悲呢?我說這算小慈悲,不是大慈悲。因緣如此,我們沒有痛苦的必要。

真正有智慧的人,會思考一下,往另外的因緣考慮。現在的困局,就是休息、充電的階段,好讓我們等待下一個機會。只要我們面對事實,不用痛苦。

運氣是什麼呢?是因到果,運氣好是善因結善果,倒霉的時候,外面的緣也是不好的,屋漏又遇連夜雨。面對運氣不好怎麼辦?如何改運?如何轉運?我有兩個方法︰

第一是努力。失敗是一種因緣,再從失敗中學到新的起點,然後再站起來,修正自己,改變自己。

第二是境隨心轉。這是學佛、禪修者的方法。通常的人是心隨境轉的,例如受打擊、被委屈、被搶了情人或錢財、天氣不好等,都會導致心情不好,身體不好。凡夫就是受到外境而影響心情。

我們學佛,心情就好一些,就會從凡夫變為智者,智者就是心不隨環境而變化,不會心情大起伏。對方想你不快樂,毀謗你,你反擊、聲明,是越做越不快樂。如此做,值得嗎?

境隨心轉,任何時候,讓自己留一條生路,讓自己有希望,也讓別人留一條生路,如此,就能有所改善,化敵為友。

潘宗光校長介紹我是提倡心靈環保的,心靈環保是什麼呢?就是慈悲和智慧,心要有智慧,就一定要有慈悲心。如何處身今天的21世紀,能夠平安、積極、樂觀、有希望的繼續活下去,就是用慈悲和智慧。

我有一個咒語,大家無論遇到任何的境界狀況,在你面前出現時,可以用四個要點來處理︰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我們遇到問題,逃避沒有用,牽牽掛掛很痛苦;逃跑沒有用,逃不掉的。要面對他,當然要接受他,處理他,處理多少就多少。處理了就放下了。

怎樣處理?用智慧處理,用慈悲對待人。處理了以後怎麼樣?必須放下了。如果牽牽掛掛的,就會痛苦。有些事情處理後,以後還會再來的,那麼以後再處理,能處理多少就多少。

遇到什麼事,就念這個咒語︰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法鼓山香港因緣

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香港分會創立於1994年,一貫秉持聖嚴法師推廣的理念,以佛法「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推動社會淨化和安定人心的工作。

該會舉辦的活動包括:佛法講座、禪訓班、一日禪、禪坐共修、大悲懺法會、念佛共修、佛一、皈依法會、誦經法會等。此外,更有多項興趣小組,如讀書會、太極拳班、普通話班、瑜伽班、佛曲帶動唱、法器、廚藝、合唱團和工作坊等。

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香港分會
地址:九龍荔枝角永康街23-27號安泰工業大廈B座二字樓205室
電話:2865-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