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慧光法師

1994年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畢業後,回台灣禮星雲大師落髮出家,繼後任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部主任。後得禪門泰斗本煥老和尚傳法,成為臨濟宗四十五代禪人。 現任(台中)菩薩寺住持,目前正在尼泊爾啟建菩薩沙彌佛學院。

佛講經說法四十五年,其中講了二十二年的《般若經》,幾乎一半的時間,都是在講如何開啟智慧的法門。 佛講經的內容,大致上可以分為幾個次第。一開始佛先講《華嚴經》。

佛說《華嚴經》的對象,是登地以上的菩薩,也就是對諸法實相,已經有所領悟的菩薩所說。對一般的凡夫眾生,佛所開導的第一部經是《阿含經》。《阿含經》的內容,主要是講世間無常、苦、空、無我,以這個主題開導眾生。 世間一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五蘊在內,都是無常的。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這世間一一法,一一的存在,都是無常變化,有生、住、異、滅,有生、老、病、死。從無常中,我們了解到一切都是苦的。

苦的意思不只是痛苦,是不得自在、不得作主。比如我們看到無常,想要扭轉它,但是這無常現象不得被改變,是你沒有辦法作主的,所以一切是苦的。

從外在的世界來說,凡是從我所有,繫屬於我的、跟我有關係的,這些種種的存在,比如說我的家、我的事業、我的車子、我的什麼什麼……這一切的存在,都是無常的。所以當我們看到它的生住異滅,我們會發現,原來這個作不了主是苦的。再進一步我們更會體會到,這世間是空的,是無所有的。

空,就是你沒有辦法永遠掌握,或者擁有它,是無常的,所以我就有可能失去它。這個空跟空性是不同的意思,這個空是空無的意思,是消失、是失去、是沒有。跟空性不一樣。這裏不是在講空性。雖然是同一個字,但是意義不同。所以大家要理解正確。

再進一步說,連我們的身心也是無常的、也是苦的,甚至也是空的。念念生滅,剎那剎那生滅,這中間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

什麼叫「我」呢?

當我們在講我想要,我怎麼樣,這個「我」是什麼意思呢?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認為這個「我」有真實性。真實的意思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是「我」就不是你;而且這個「我」不可以分,是單一的;這個「我」能夠主宰自己,甚至主宰外在的一切。就是它能夠掌控、它能作主、它能自在,它隨心所欲,它想什麼,就可以做什麼,這個「我」還有恆常不變的意思。

當我們講「我」的時候,認為這個「我」是恆常不變的。比如說我現在在聽話,誰在聽啊?是我在聽!你怎麼知道你在聽?因為我有聽到聲音。你怎麼知道你有聽到聲音?因為我記得你講什麼話。所以我們把這樣的覺知力叫做「我」。

但是佛說覺知是依境而生,是跟境界相對待才成立的。有心、有境,就有覺知。就好像一面鏡子,鏡子照物隨時隨地都在照。有人走到它前面,就在鏡子裏面顯現一個人的樣子。就如同有人走到我們面前,我們就覺知到有一個人走到我面前。所以心就好像那一面鏡子,它能夠照明眼前的境界,了別眼前的境界。但是人走了,是不是就沒有覺知呢?不是,它同樣覺知到人走了。當那個影像消失了,它是不是呈現出空蕩、無的狀態?不是的,它在每一個當下都會照着境界,不管那個境界是人、是桌子、是什麼樣的東西在它面前,它都有覺知的。就算是把燈關掉,這裏面一片漆黑,這一面鏡子,這一念心,也是同樣的照見這個漆黑的空間,能覺知到這個空間是黑的、是暗的。

所以這剎那剎那的覺知力,串成一個意識流,就像水珠連成一串變成水流,這個就是我們認為的「我」。因為前一剎那我有覺知,下一剎那也有覺知,再下一剎那還是有覺知,這一剎那一剎那連貫下來,好像有一個恆常不變的覺知者,這個就是「我」,恆常不變的「我」。但是在剎那剎那之間,這個「我」依境而生。有心、有境,才會有覺知這件事,所以這個我是不真實的。這是佛在《阿含經》裏面跟我們開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