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力量 叫偶像

proud-smiling-holding-hand-heart
溫暖人間採訪組
溫暖人間採訪組 插圖:范夏娃

「偶像」一詞,我們並不陌生,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心目中的偶像。或許在你的成長階段,或許在迷惘時期,又或者低潮時候,「偶像」曾經給予你生活的動力。星雲大師曾說:「佛教不排斥偶像崇拜,反而鼓勵人要有聖賢、偶像的觀念。因為心中如果沒有偶像,如何能『見賢思齊』呢?」他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應該要樹立偶像的觀念,要有學習的榜樣,並進而學習、效法。

近日《梅艷芳》電影上畫,往生至今十八年的梅姐(梅艷芳之別名),依然是很多人心中的偶像和榜樣,正面的「偶像」對我們確然十分重要。《溫暖人間》因而製作這個「偶像」專輯,邀請了衍偉法師、傳燈法師及本刊多位專欄作者,談談他們心中的偶像,當中有佛陀、高僧大德、教育家、歷史人物、動物保育人士、歌星、家人、卡通人物等等,在他們遇上逆境時,這些偶像都帶來無限力量。請讀者也來思考一下,自己的偶像是誰?又帶給你一些什麼?

讓我們一起向心中的偶像致敬,感恩他們賦予的力量。


傳燈法師〈醫院小鏡〉專欄

從偶像身上看見更好的自己

「偶像,我們未必會愛他們一世,然而,從對方身上學到的正面特質,我們可以把它內化,融入自己的生命中,繼而定立目標,重整生命,踏實地走下去。」偶像與我們的關係,傳燈法師做了最好的詮釋。

 

偶像也是普通人

大覺福行中心住持傳燈法師也許是許多人的偶像,無論是弘揚佛法,抑或是醫院關懷的院侍工作,都展現出她的溫柔、慈悲、堅定與睿智,面對任何工作總是一絲不苟,令人敬佩。那麼對於「偶像」這回事,法師又有何看法?「我認為『偶像』是指我們生命中重要的角色,可能是他們的外貌很吸引,也可能是他們的行持可以跟從,有一種從內心發出來的魅力和真善美。」

偶像並非現今世代獨有的事,只是近年網絡發達,偶像與大眾的距離彷彿比較接近,接觸的渠道亦比以往增加了不少。傳燈法師認同,任何時代都有偶像的出現,亦是自然不過的事。「人生不同階段、不同層次,我們會有不同的學習對象,人會進步嘛。(笑)同樣地,很多偶像都會變化、進步。喜歡偶像是沒有錯的,但同時我們的眼睛要明亮。我們要明白,偶像是有分精裝版和平裝版的,精裝版是指他們會把最靚、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出來;而平裝版的意思是,其實他們本身也只是一個普通人,像我們一樣,會有煩惱,只不過不會在大眾面前展露而已。所以我們不要妄想偶像是個完美的人,這世上沒有人是百分之一百完美的。我們要清楚知道,從對方身上學些什麼?他們遇到困難時如何走出來?然後我們要回到自己身上,把學到的運用出來,繼續走好自己的路。要真正用在自己身上才會成功,否則一切只是身外物。我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提起自信,否則如果有一天偶像倒下,自己也會倒下。」

傳燈法師

 

發願一生追隨佛陀

處於人生不同階段的傳燈法師,亦有過不同的偶像,在馬來西亞出生和成長的她,從小就會看無綫的電視劇,當時特別喜歡曾華倩。「大概是初小至高中的時候吧,有段時間很欣賞她,覺得她很漂亮、很純品、很善良,她在電視劇《黃金十年》的演出令我好深刻。每逢見到有曾華倩的海報我就會收藏起來,也會珍藏她的剪報,偶爾發白日夢時會想起她,好想跟從她的一舉一動。(笑)」

直到二十一歲,傳燈法師接觸了佛法以後,她便視佛陀為偶像。「曾華倩已成過去式了。(笑)」問到她認為佛陀有何特別之處,決定一生追隨,她這樣說︰「我年輕時所認識的佛陀,跟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同樣受着苦的逼迫,雖然坐享富貴榮華,權高位重,但他非但沒有迷失其中,反而一直在尋找離苦的方法。佛陀有過人的意志和耐力,經歷六年極苦的修行也不退縮,最終在三十五歲證道,並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誡我們,耽染欲樂和極端苦行都不可取,應行『中道』。佛陀的特別之處數之不盡,對我影響較大的有兩點:一、佛陀不捨眾生,自己了脫生死後,便孜孜不倦以善巧方便教化眾生,從信手捏來的生活題材,勸我們棄惡從善;二、佛陀闡明世間的真相 — 苦、無常、無我,又說明造成苦的原因,及指出人人能行的達致快樂的方法,只要老實地實踐戒、定、慧三學,便能證得。」

傳燈法師坦言,年少時的她,內心一直有很多困惑,例如為何相愛的人走在一起,卻天天吵架?人心為何如此多變,喜怒無常?老病死那麼苦,怎麼辦?人生究竟為何而來?死後,又將往哪裏去?以上種種,認識佛陀後,彷彿一切都有了答案,令她感到豁然開朗。「二十一歲那年接觸佛法後不久,我便認定學佛是出路,悄悄發願:今生一定要出家。其後我去了緬甸學習三年,那裏的生活好原始,雨林的環境,好像活在佛陀的時代,很有親切感。我看《佛陀傳》、學巴利文、每天聞法,跟從佛陀的足跡,感到法喜充滿,內心很踏實、歡喜,令我的道心更加堅決,出家志願更加堅定。到了二十九歲,心想佛陀也是在這個年歲辭親出家的,在確定了依止的道場和師父後,我便披剃了;猶記得在落髮的一刻,我心上的大石終於卸下了。我發願用一生全部的時間來學習及實踐佛法,並把身心奉獻給佛教、給眾生。我願意效法佛陀及他的聖弟子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與有緣相遇的人分享法益,令他們也得以知苦、離苦。」
 

深入經藏踐行佛道

她一直深信,把偶像身上優秀的特質,活用在自己生命中,能迸發出最燦爛的火花。出家後,傳燈法師把佛陀的教法活學活用,在服務大眾、醫院關懷等方面,實踐佛法,陪伴病者和家屬過難關。「自大覺福行中心於十年前創立佛教院侍部,在醫院開展病者和家屬的心靈關懷至今,我深切體會人生八苦實在很苦,生老病死發生了,引申至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及身心五蘊的苦,試想,如果沒有佛法,生命將是多麼絕望。我陪伴恩師衍陽法師從患癌直至捨報,看到疾病對一個人的無情摧殘,可是正因師父心有佛法,明因果,並已修持多年,她能以堅毅的信力、念力、定力和福德力面對病、超越苦。因為佛陀的教法,我知道,師父現在仍好好地活着。」

傳燈法師坦言,衍陽法師往生後,她失去了最親近的重心,心情非常低落,但她知道佛法仍在,只要回到佛經之中,就能與佛對話,感受到佛法的力量。「深入經藏,便是與佛心連心。佛陀是佛法的體現,深入經藏,加上踐行佛道,便如見佛。最近,我經常看《大般涅槃經》,還有一行禪師的《經王法華經》,一行禪師精湛講解《法華經》,讓我從歷史及究竟的向度認識佛陀,是我到目前讀過最喜歡的書。」
 

580G


如果子女沉迷「追星」,
父母可以怎樣做?

「不要只是一味反對他們,可以嘗試同步嗎?聽聽子女喜歡偶像的原因,試試一起聽偶像的歌,例如姜濤的《Dear My Friend,》,或者你聽完後都覺得好聽,好有共鳴。佛教強調『利行、同事』,可以與子女作為朋友般溝通,親子關係會更健康。子女向外求,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家中沒有溝通空間,或者抗拒與父母溝通,父母需要多聆聽、尊重、陪伴、同理子女。」
 

 

欣賞 MIRROR保持清明心

對於最近香港的「追星」熱潮、時下年輕人偶像MIRROR等,傳燈法師也有留意,她提醒大家在「追星」、崇拜偶像的時候,也要保持一顆清明心。「我有聽過姜濤的《Dear My Friend,》、《孤獨病》等歌曲,欣賞他敢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在悲傷中激勵自己,同時鼓勵別人,希望他可以繼續保持這份正氣和美好的特質。MIRROR 有一份團結,有傾有講,好融洽,欣賞他們的 MV 和創作,我們知道這些好處便夠了,不要妄想其中一個會成為你的男朋友。(笑)他們當中都會有爭吵或意見不合的時候,也會有不完美的地方,我們要接受,放下幻想,不要被朋友或媒體影響。融靈老和尚說過,真正認識一個人需要經歷『三秋四冬』,很多時裝扮只是掩飾一個人的真面目,日久見人心,不需要太快下判斷。」

除此之外,傳燈法師慈悲提醒,其實偶像本身更需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強化自己的心靈防禦能力。「有時我們會戴了有色眼鏡去看偶像,覺得他們是完美,如果偶像本身沒有定力和修持,反而會被我們影響,增加壓力。偶像也要接受自己的弱點,讓觀眾看到他們脆弱和真實的一面。因為觀眾是貪新忘舊的,掌聲不會永遠持續,偶像也要接受事實以及無常的觀念,或者可以轉念想 — 現在世界需要我們,就盡心盡力去發揮,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令身邊人活得更好,任務就已經完成了。」無論是哪種身份角色,只要心中有明確的方向,相信自己的能力,以清明心看待世界,就能令自己的身心更堅壯,甚至成為別人的榜樣。

580G

 


鄧家宙 歷史學家〈有緣集世間〉專欄
有佛法有辦法
鄧家宙走向學佛之路,啟蒙者是星雲大師。

580G

「中三那年,因搭港鐵返學,發現扶手電梯旁邊,有一個廣告很吸引,和尚在紅館開講座?細看之下,那位就是星雲大師,感覺真的好型。」好奇心驅使,家宙用二十元買了門票,結果看完之後,改變一生。

二十五年後的今天,家宙依然記得:「當晚星雲大師站在舞台上,每十五分鐘舞台就九十度轉,全晚共轉了八次,完場時,就像演唱會一樣,大師在台上降落台下消失,臨走時拋低一句:『有佛法就有辦法!』當刻我就像被雷轟中,無比震撼。」星雲大師十分風趣,說話簡單淺白,一句「有佛法就有辦法」,對他是很重要也很有力的鼓勵,影響至今。「每當面對不如意事的時候,這句話都能夠提醒我,因緣未到要再忍耐。」那刻,家宙便封了大師為偶像。

 


做人要做老二

當晚講座後,家宙決心皈依,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第一步,他四周去尋找大師的著作,想不到大師一套四本的《星雲禪話》,竟然在學校的圖書館找到。「我讀的不是佛教學校,竟然有大師的書,或者就是因緣。」大師用生活例子解釋佛教觀點,家宙看得津津有味,其後再拜讀其他作品,例如《老二哲學》和《星雲日記》等,其中《老二哲學》家宙最為深刻。所謂老二哲學,其實是一種中庸智慧,勸導我們不要為了爭第一而傷和氣,為人處事不要鋒芒畢露,亦要學習禮讓和成就他人。「大師說,威就留給他人吧!這些觀點對我影響很大,做人要內歛一點。我也愛看他的《星雲日記》,大師每日都要見那麼多不同階層的人,從中你會看到他如何智慧地待人處世。」

家宙對於有遠見和智慧的人特別心悅誠服,星雲大師就是表表者。「所有大師的著作我也拜讀了,從他的著作,你會深深感受到大師是一位很有胸襟遠見、很有智慧和魄力的偉大人物,他將佛教道理生活化,細分為家庭、感情、工作、做人、處事各方面,照顧不同年齡層的需要,讓你學習從一個寬廣視野去看事情。每年在維園舉行的佛誕嘉年華,將浴佛法會變為合家歡的聚會,拉近與佛的距離,更是令人讚歎。」

星雲大師刷新家宙對佛教的看法,同時觸發了他對佛教的興趣,開始上佛學班,雖然當時的他只有十六歲。「我周圍搜索有什麼佛學班,最後報了佛教青年協會的佛學初級班,同年在暢懷法師座下皈依,我記得那時是1996年 9 月 10 日,當日是觀音誕。」為什麼在暢懷法師座下皈依,而不是星雲大師?「當時我對佛教沒什麼認識,不知道香港有個佛香講堂。最重要是,大師在台灣,比較難親近。」不過,家宙對大師一直心存感恩,很多年之後,星雲大師再臨香江,他專程走去做一次「覆戒」,再一次接受三皈五戒。
 

580G

 


最影響我的一句話

「大師的言行舉止,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明燈指引,與我最相應的一句:有佛法有辦法,就像家裏的揮春一樣,時刻提醒自己。其實一切出現的問題,也是心的問題,當你觀念改變,一切都會改變。」家宙舉了一個例,很多年前他在寺院工作,曾經因為與某些同事見解不同,內心一直糾結着,想離開卻未是時機,幸好他記住「有佛法有辦法」這句話,明白因緣未到不可硬來,用這些來開解自己,心態改變,靜待因緣,很快就度過那段日子。

「佛法幫人將事情拉闊來看,無論前面有多困難,只要將時間拉長,心情也會不同,其實很多事也受情緒影響,根本沒有什麼大不了。後來我讀歷史,發覺歷史與佛教很相似,大家也說因果、說時間,每件事都一定有蘊釀過程,一切只爭朝夕。」歷史是最好的心藥,鑑古知今,眼前雞毛蒜皮的事,又有什麼大不了好介意。「用這些來提自己,每件事也要時間發展,用歷史驗證,將一件事放長來看,你看到的便完全不同。」

說到底,家宙最大的偶像,其實是佛陀吧!「對,我們現在的每一個經歷,佛陀早已向我們說明、亦教了我們對治的方法,我們要對佛教有信心,記住遇上任何事,也有佛陀back up。要去學習佛陀的慈悲,不管遇到多麼糟的事、多麼糟的人,嘗試轉一個念頭:這人可能也是迫於無奈,他也是被貪嗔癡迷惑,也是痛苦的一個。切勿將個人情緒放到最大,要提醒自己還可以有很多其他想法。人始終是未成佛的凡夫,所以必定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有時人類就是過於自大,遺忘了佛陀的教法。」

「所謂『偶像』,不是向外求得,而是建立在我們心上。外面的偶像只是為了啟發、建立我們心中的偶像,可以讓我們見賢思齊。佛教可以說是拜偶像,也是超越偶像的,因為真正的偶像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訪問尾聲,給家宙看了這段由星雲大師撰寫關於偶像的形容,偶像不是向外求,家宙有什麼看法?

「絕對正確,偶像其實是自己的一個投射,藉着他來修好自己。我喜歡看大師的書,不是盲目地他說好就好,而是從中學習大師的特質,最後令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成為自己的偶像。正如禮佛是藉着禮佛來修自己、斷我慢、培養感恩心,同樣道理,偶像是藉着他來健全自己。」

565A

 


Q&A

1 請問你的偶像是誰?
2 為什麼會視他為偶像?
3 這位偶像對你的生命有什麼正面影響?


Q&A
580G

580G

 


成佛之路努力可達到

袁志光  跨國房地產公司董事總經理〈職場王道〉專欄

 

565A

向佛陀學習為而不執

袁志光的偶像是佛陀,他是如何接觸到佛陀的?

袁志光說他之前對佛教全沒認識,只會看《西遊記》一類的書,以為佛陀不過是神話中的人物。十年前左右,機緣之下,看到了星雲大師著的《釋迦牟尼佛傳》,才認識到佛陀並不是不可觸摸的神話,悉達多原來是一個有血有淚的人物,經過了他自己的思想,在努力不斷的追求下,最後才能覺悟成為佛陀。因為佛陀是一個實實在在曾活在世上的人,他一生的所思所想及事跡,便足以成為我們做人的好榜樣。佛陀的事跡深深打動着袁志光,多年來他在佛法上不斷努力學習,兩三年前,終於在台灣法鼓山皈依成為佛教徒。
佛陀最吸引他的是什麼?

「原來佛陀是一個人,通過不斷努力耕耘、修行,最後才成佛。即是普通人只要也像佛陀一樣努力提升自我,跟隨佛陀的腳印來修行,成佛之路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總也會有成佛的可能。」
 佛陀有什麼教法讓他特別想學習?

「我最想向佛陀學習的是不執着,為而不執,即一如《金剛經》的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與『生其心』,兩者並沒有衝突,即兼備兩極,可以有為,又可以不執,兩者並不是對立的,是可以並存的。」
袁志光認為,「為而不執」的道理,對生活在現代社會的都市人來說,尤其重要。因為我們不是生活在深山裏,很多人對佛教有誤解,以為不執着的意思,便是消極,或是很被動地生活,他覺得這是不對的,因為不執着於一個結果,同時也可以是精進的。
 

體會「無我」.「無常」

自從看了《釋迦牟尼佛傳》後,袁志光便很努力的向他這位偶像——佛陀學習佛法,從四聖諦,到苦、無我、無常、涅槃……他一步一腳印的學習、領會,才能像如今的理解到不執着的兼備兩極、沒衝突的真正含義。

從佛法中,袁志光體會到:「佛陀放棄榮華富貴,求道過程非常艱苦,最後悟到『無常』、『無我』和『苦』 的現象,令我對人生有更深層次的看法。例如『無我』,不是沒有我,是沒有固定的我。這令我想起華盛頓立國的故事:

美國立國前,眾人爭議了兩個月,廿多個州各持己見,若是大家再爭議不休,不能達成共識,不歡而散,那麼美國便不能成為現時的美利堅合眾國,而是會分裂成廿多個小國了。當時華盛頓就出來對大家說,他理解大家都有各自的理想要捍衛,他以自己為例,十幾年前,他也為自己的理想努力爭取和捍衛,十幾年過去了,今天回望,當初要捍衛的事情,如今看來卻不一定是對的,於是他請求大家,希望能放下己見,以達成共識。就因華盛頓這一番話,最後促成美國成功立國。」

這故事與「無我」有什麼關係?袁志光解釋:「華盛頓當日說這番話時,已與十幾年前的華盛頓有分別了。想想自己又如何?今天的我,是否也與十多年前、又或十多年後的我不一樣?如此想來,我也一直在變,所以沒有一個固定的我。」他說自己有了這個想法後,便不再像從前般執着了。

至於「無常」,袁志光說對他的幫助就更大了,「在商業社會工作,很多時會發現自己在兩個極端狀態中,有時會像活在天堂似的,有時又會像在地獄;因為有時工作順利起來事事成功,但倒楣起來卻頭頭碰着黑、事事不如意,這兩種情況常令人覺得身不由己。有了『無常』的觀念後,若日子好到不得了,我內心知道這些順境不會是永遠的,總有一天會過去,我心裏會作好準備。到壞日子來臨,頭頭碰着黑時,就算跌至人生最低點,我也明白,這個人生低潮同樣會過去。那麼我便能在低潮中生起力量來。所以對『無常』的理解,確實對我的人生很大幫助,可以幫我面對人生的大小事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袁志光從事的是物業買賣,他再以自己的工作為例:「順利起來,單單交易都有好消息,買賣都能成功,於是你會很開心,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每當你成功時,身邊都有一些人來吹捧你,吹捧到說你是天王天后,通常這些稱讚都是不足恃的,如果你信以為真,以為自己真是什麼天王天后,相信必定沒有什麼好結果。又或有些日子連續丟失了多宗交易,做不成買賣,自己免不了情緒低落,那時候也可以告訴自己,壞日子也不會是永遠的,總有盡頭、會過去的,明天醒來再重新拼搏。」

可以給讀者一些指引,如何向佛陀這個偶像學習佛法?

袁志光認為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在人生不同階段看佛法,也會有不同的領悟,在年輕、年長時看佛法都會有不同,但無論你處於哪個層次,佛法都會有不同的對應之法,讓你恰如其分的領悟,在現實層面,有世間法對應;在靈性層面,則有出世間法可供修行。

他鼓勵讀者也一起來看《釋迦牟尼佛傳》,從中尋找領悟佛法的不同層面。如果是初接觸佛教的,可以當小說來看,會認識到佛陀是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是如何提升生命去自我修行,袁志光自己則偏好當中的義理部分,並建議佛教徒可以花多些時間看佛法的義理部分。他提醒大家:「佛陀有這麼好的哲學,我們要好好領略參詳其中的義理,以免日後有如入寶山空手回之嘆。」

 


譚寶碩 書畫家、洞簫演奏家〈雲水禪心〉專欄
偶像是筆下人物

 

筆下反映追求目標

譚寶碩老師的偶像,是他筆下的一個人物:一個可愛的小鬍子老頭。譚老師以這個小老頭的形象,代表了自己在人生中曾遇到過的很多師父、善知識、有趣的高人,甚或是聖賢的一個綜合體。

是什麼原因令譚老師畫出這樣的一個人物?

他說:「我以前所畫的內容,多是山水花鳥和古人,比較嚴肅。後來心態慢慢地轉變,嘗試畫一些趣味的生活小事。其實,這是自己心路歷程的演變。這些年,我將修行落實在生活的各種細節上。我自己本性喜歡活潑,很欣賞生活上有趣的事物,喜歡那些具人情味、又或是能啟發人去領悟大道理的小環節。隨着自己內心慢慢沉澱下來,所關注的人和事,逐漸凝聚在我畫筆下,濃縮在這個畫中的人物上。」

為什麼會視這個人物為偶像?

譚老師解釋,在他生命中遇到很多善知識,對自己有無數的教導和啟發。一直有個想法,要把這些對自己的生命有意義的人物畫出來,可以更好地引導自己成長。經過他多番構思和嘗試,把這些良好願望都表達在這個小人物身上,那些令他得到啟發的特徵包括:活潑、幽默、正直、善良、對一事一物都滿懷慈悲之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豐盛人生……這個偶像,其實也代表了他心目中追求的修行方式和生活態度。


565A

 

向生活中的善知識學習

可以舉些例子嗎?什麼人物會讓他見賢思齊?

「以願炯法師為例,早在十多廿年前,他為了幫佛源老和尚在雲門寺興建佛教圖書館及佛學院,無論多麼艱辛,他都無數次的跑到雲門寺去,幫助雲門寺工作;他每次回來,又揹着一大個背囊,裏面載了很多書,見到弟子及法友,都會送些書給大家。在雲門寺的時候,我見他與寺中的小沙彌很親切的一起玩,就是這個印象,讓我的筆下人物,間中也出現了一個小孩子,有些人猜那是我的外孫,無論如何,我第一個印象想起的,便是願炯法師帶着一班小沙彌,在山野中奔跑玩耍,令人感到很親切、很感動的景象。」

譚老師又說,疫情前,他經常到大陸演出及參加雅集活動,接觸很多修行人和文化人。很難說清是哪間寺院、哪位法師,記憶中大家聚在一起,手把茶盅促膝談心,那是一種最親切的交流,法師沒有刻意開示什麼大道理,但在言談中,卻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記得有一次,譚老師在雲南某寺院與一位法師聊天:「他自小在寺院中與同門師兄弟一起長大,由寺中老和尚帶着他們刻苦修行,小和尚們睡的都是不足一尺寬的小板凳,夜裏經常睡跌倒地上。長大後,師父讓他們選擇留在寺中或是各奔前程都可以,那位法師離開寺院去經商,經歷過多年的大起大落後,最後仍是思念師父,於是返回寺中過出家生活,後來師父老去,便將寺院付託了給他。說起來好像是武俠小說的情節,卻是我們身邊實實在在發生的事。」

譚老師就把這些善知識的啟發和教導、把自己在生活中渴望做的事,以藝術手法、多元化的綜合,創造了這個畫中的人物,成為心中的偶像,作為自己希望達到的做人目標。

 


Q&A
1 請問你的偶像是誰?
2 為什麼會視他為偶像?
3 這位偶像對你的生命有什麼正面影響?

580G

 


李堅翔 佛法輔導講師〈關係中的禪修〉專欄
與鄭伊健一起守護初心

580G
「我的明星偶像是鄭伊健,他的率直、善良、正面的初心,默默地感染着認識他與不認識他的人。世界上,曾經懷着初心的人多如繁星,到最後還守護初心的人卻少之又少。而我相信,鄭伊健是其中之一。」受到偶像的感染,如今李堅翔(George)也一直守護着自己的初心,把所有精力投放於佛法輔導以及教學工作上,以最單純的赤子之心,走好屬於自己的路。

赤子之心與眾不同

565A
George 對鄭伊健的認識,始於兒童節目《430 穿梭機》,當時伊健是主持人之一。「最記得他教人食薯片,用舌頭不同部分去感受薯片的味道。(笑)記憶中他跟其他主持人有點不一樣,而怎麼不一樣,當時六歲的我也說不出來。」小時候的 George 住在婆婆家,電視裏面的鄭伊健一直陪伴着他成長。到了青少年時期,他開始聽鄭伊健的歌,從中投放對愛情的想像。「我中學讀男校,當時大概十三、十四歲,聽着《一生愛你一個》、《直至消失天與地》,我會幻想,愛情會是這麼一回事嗎?拍拖、失戀又會怎樣?可能歌曲、也可能是電影,漸漸覺得『伊麵』(鄭伊健別名)這個人很親切,外型很討好,甚至有一部分的我覺得想成為這樣的人。」

長大後的 George 已成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佛法輔導講師,現於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任教,雖然他沒有如鄭伊健般留長髮,也沒有以歌唱為業,但的確從他身上,看到一點偶像的影子︰親切、外型討好、站在講台上用心分享,受訪當天,他還特意穿了一件牛仔褸,並笑言「因為鄭伊健都經常穿牛仔褸」。

在 George 眼中,鄭伊健值得欣賞的地方,從來不只於外表,更令他嚮往的是內在的精神世界。「記得有人問我一個很難堪的問題︰『你說你喜歡鄭伊健,但是唱歌比他好的人不少,演戲比他好的人也不少,他有什麼讓你喜歡呢?』當時我以為自己只是喜歡他的外型和形象,慢慢反思才明白我在他身上看到什麼。我看到的鄭伊健,他是一個演藝界的特例,彷彿每個人都說娛樂圈是個大染缸,但好像怎樣也污染不到他的赤子之心。這麼多年來,他依舊單純、不譁眾取寵、忠誠地做自己。記得有次他在頒獎典禮的得獎感言,他形容歌手之間不應只有競爭,應該互相欣賞;有人批評他,他會說︰『我已經好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些都令我好感動、好欣賞。試問我們在財、色、名、食、睡的生活中,有沒有花時間疏理一下自己想追求怎樣的人生,有沒有勇氣貫徹始終去做想做的事?」
 

順逆得失雲淡風輕

人生際遇總是充滿高低起伏,當中經歷的挫折,有時難免令人氣餒,如果說,偶像可以給予人一種向前進的動力,那麼鄭伊健在 George 的生命中,的確令他學懂保持初心,勇敢、堅強地排除萬難,在弘法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理想和價值。「成長的路上,我時常會問自己︰到底這一輩子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從小至大,家人對我都有好高要求,所以小時候的我沒什麼自信,也比較害羞,不太敢去做自己。年月漸長,經歷漸多,被重視過,也被鄙視過;被認同過,也被否定過,我發現自己想成為一個平靜自在的人,以最單純的初心,走一條自己的路。這方向跟我印象中的鄭伊健很相似,他的行為就像在告訴大家:『我就是要努力做好最真實的自己,活好自己的人生。』 成敗對錯有如風輕雲淡,曾共度患難日子總有樂趣。」

George 坦言,自己曾經歷事業上的挫敗,失去教席曾令他陷入抑鬱,覺得自我價值被全盤否定,但他後來醒覺,高低起跌只是一個階段。「鄭伊健的人生都有過高低起跌,曾面對四方八面的批評,差點令他辛苦建立的事業毀於一旦,但勇敢面對千夫所指的,仍是那個喜歡打機的陽光男孩。他提醒我要找回初心,努力做好佛法輔導的工作,有信心地去做自己。別人可以否定我的能力,但無人可以否定我的初心!」他堅定地說。

George 形容自己是個默默支持偶像的小粉絲,會買唱片、看電影、留意偶像的報道,在訪問尾聲,他特意跟我分享了一首鄭伊健的歌,這首歌最能令他共鳴,也最能表達他對生命與理想的追求︰
 

565A

「有時候我覺得,學術生涯有如演藝生涯。學術的作品和貢獻跟歌曲一樣,都希望流芳百世,代代傳頌。講台上的學者有如獻唱,力竭聲嘶只為了得到台下的共鳴。世事無常,不是每個努力的人也獲得世人的掌聲,但我相信每一位真正的學者和演藝者都陶醉於創作,希望耗盡生命中最後一點力氣,把初心修煉至完美。」George 笑言,每逢想起伊健,都會令他想起一些正面的事,帶給他很多靈感。「鄭伊健在娛樂圈是個獨特的存在,我希望如他一般,自己在學術界也有特別的存在感。我覺得每件事都可以是修行的道場,不用強求自己每樣事情都做到最 Top,我甘於做一個二線的學者。(笑)迫得自己太緊,一定會有損失;為自己留幾分從容,有空間,才有無限的可能性。」

 


580G


 

565A

 


尹寶燕 環保達人〈Let's Green〉專欄
我希望成為 Jane Goodall

尹寶燕(Ren)是二手換物組織「執嘢」的創辦人,致力推廣簡約生活,減少過度消費。
這位關注環境的環保達人,偶像會是誰呢?

「我的偶像是 Jane Goodall(珍古德),我從來沒有那麼希望自己成為像她這樣的人!」熱血的表白,對於這位「黑猩猩之母」,Ren是由心而發的敬佩。
第一條問題,當然是問她為什麼會封 Jane為偶像?

「最近我替 Apple TV 翻譯一部紀錄片,叫《致偶像的信》(Dear...),其中一集的主角就是 Jane,以前我只知道她是一位專門研究黑猩猩的教授,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先驅,卻沒刻意了解她真正做什麼?直至看了這齣紀錄片後,嘩!她真是很厲害,我覺得她真是環保界的典範。」

 

為黑猩猩奉獻一生

現年八十七歲的珍古德博士,二十六歲就隻身從英國前往非洲坦桑尼亞研究黑猩猩,獨自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她的一生都是為拯救和保育黑猩猩而奔走。「Jane指出,黑猩猩有靈有性,有感覺有感情,其實她的理論不單可應用在黑猩猩身上,而是所有動物,可是人類只習慣 consume 牠們,這想法十分重要,但很多人遺忘了。」Ren 說,就像望到海會想起美麗的海景,但大家忽略海本身也是一個生命體,裏面有很多魚游來游去,忘記人類以外,還有很多生命存在。

Ren 坦言從小到大都沒什麼偶像,直至Jane Goodall 出現。「我從小的性格有些特別,想法不太主流,在理工大學翻譯系畢業後,大部分同學都去考政府工或者當老師,自己卻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寧願去雜誌社打工,寫當時比較冷門的環保題材。」因為本身是環保熱血分子,所以更敬佩 Jane Goodall 能夠全情投入,深受感動。

 

動物也有感知

珍古德最初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深入荒蕪之地,花了數十年時間觀察黑猩猩的行為,最後她發現黑猩猩具備製造與使用工具的能力,證明黑猩猩也有人類的感知和能力。博士窮一生為動物發聲,她憑着毅力和堅持,克服種種困難,開創嶄新知識領域,知識賦予力量,對世界有很大貢獻,阿 Ren 大表讚賞。

「第一,Jane 提出動物是有生命的想法,在她那個年代是一個突破,因為黑猩猩對很多人來說是狩獵對象。第二,她一生人只專注做一件事,六十多年來沒停過為她所關注的動物和環境發聲。第三,她注重教育下一代,致力推廣環境保護及教育活動,培育公眾環保意識。」

雖然珍古德已經年紀老邁,卻依然永不言倦,為保育付出,平均每年約有三百日在全球進行演講,宣揚眾生平等,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也有珍古德協會。談到教育的重要,Ren 說,這也是她近年才意識到的事。「原來改變身邊人的想法真是很重要,今年是『執嘢』成立十周年的日子,我們這些年也有點轉變,呼籲的不再是將衣服捐來交換便了事,仍有很多後續問題。你不斷購物,要處理的其實是心的問題,只是 swap 解決不了源頭,我們現在希望教大家怎樣upcycle,我們做不到那麼多,推動更多人一起做才有用。所以當我看完 Jane 的紀錄片,片中讀出曾受她影響的人士的信件,我大受觸動。不斷思考着:我可否像她一樣影響到人呢?很希望做到。」
 

580G
Ren 茹素十年,主要是不想殺生,真心不想傷害動物,為什麼狗有人錫,豬牛就要被我們食用?

 

溫柔是力量

「另外,我亦想學習她的和善,作為環保分子,她沒有那種怒火,我覺得這是所有環保人都需要學習。我以前都很火爆,嗔心重、易嬲,經常質問別人為什麼買東西?為什麼你不這樣做?其實會火燒功德林。(笑)Jane 令我明白溫柔是力量,要發揮影響力無須硬碰硬,可以用更有智慧、更軟性的方式去說服別人,所以我亦希望成為像她一樣和善的人,做一個和善而有影響力的環保分子,為環境貢獻更多。」

除了珍古德,Ren 坦言聖嚴法師是她另一位偶像。「我在 2018年去台灣參加了法鼓山的生命自覺營,共十一日,真的感覺到了人間淨土,對聖嚴法師尤表敬重。一個僧人可以影響那麼多人的生命,真是了不起。法師對環保的推廣更是不遺餘力,這點令我很深刻,因為不是太多佛學團體會提出永續社會的重要。在這十一日裏,令我更加清楚自己生而為人要做什麼?而我小時候已經訂立這目標,就是環保!」

565A
  偶像其中一個元素:型!Ren在很多人心中是型人代表。她怎樣看「型」呢?「忠於自己,欣賞自己,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565A
1    從小食店回收的廢油加工後成洗碗皂,當然少不了用果皮浸的環保酵素,這裏足夠用一年。
2    2018年,年宵回收的搭棚舊竹,Ren邀請「收皮」團體協作升級再造,製作了這個枱面,鑽洞加索帶,承托力很好。
3    如此美麗的餐墊,原來都是別人不要的衣服,經Ren剪裁後再用梳織框重新編織。
4    很多廚具都是二手的,電飯煲也是別人不要,她撿回來用。Ren 現在很多衣服也是回收而來的,她笑說已忘記上次買衣服是什麼時候了。

 


Q&A
1 請問你的偶像是誰?
2 為什麼會視他為偶像?
3 這位偶像對你的生命有什麼正面影響?

565A

 


衍偉法師
萬般偶像  皆是引路人

580G
近年來,偶像文化如火箭般躥起,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不同年齡層,不同背景和職業的人們,都或多或少地擁有內心欣賞的偶像。不少學術研究指出,崇拜偶像對個人成長有一定影響,有人認為「追星」無傷大雅,但亦有人批評是浪費時間,那麼,衍偉法師又是怎樣看待這種文化呢?

 

當叮噹遇上鋼鐵俠

「偶像是一個給我們方向和指引的人,並會讓我們相信,只要努力用功,有朝一日也有機會做到他所做的事。他的光芒不會隨着年齡的遞增而減少,反而會越發強烈。因此偶像對我來說,不是單單迷戀一副外在皮囊這麼簡單。」衍偉法師認真地說。原來,平日精進修行的他,心裏竟藏着五位偶像!

如果你認為法師的偶像一定是佛陀,那麼在「摩登和尚」衍偉法師這裏,這條公式馬上要被改寫。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法師固然是受到流行文化薰陶的「城市人」。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叮噹(現稱多啦 A 夢),便是他的第一位偶像。

「叮噹是大雄的善知識,他集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於一身。叮噹一直在大雄身邊保護他,看着他跌倒爬起,教他很多道理。叮噹告訴我們,人生路上要珍惜遇到的善知識,同時,我們也要努力地去成為他人的善知識。當我們遇到善知識時,我們感恩對方,同時發願,日後也能成為別人的善知識。這就是傳承。」衍偉法師說。

除此之外,法師的另一位偶像,竟是人氣極高的漫威英雄鋼鐵俠。這位天才級科技鬼才,擁有超強持久力與耐力,總是無懼失敗,充滿鬥志。「要成為鋼鐵俠,首先你要有好的人緣、財富、健康,以及一顆樂於助人的心。這就像佛陀度眾生一樣,但切記,當自己還未處理好自己的問題時,是不適宜度眾生的。我們需要先積累足夠的智慧、好的身體、有餘力去布施的財富,以及足夠的定力。否則,可能幫人最後卻難倒了自己,也連累了別人,好心做壞事。」

「鋼鐵俠的好人緣,在佛教中也被譽為調御丈夫,是可以協調不同人、不同群體間矛盾的媒介。他作為科學家,不但有智慧且有遠見,眼界廣闊,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過法師的一番解說,原來虛擬人物不僅可以娛樂生活,更能夠為我們的生命帶來啟發。一切只在於我們怎樣看待事物,怎樣吸收所長,為己所用。

580G

 

偶像為聖賢處處是修行

「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這句佛法金句,正是出自衍偉法師的另一位偶像 — 虛雲老和尚。

「虛雲老和尚很少笑,至少在傳世的照片中,我從未看他笑過。他用『苦』來道出世間萬物皆為虛妄的真相。只是我們不願意相信這真相,依然在欲望中來回沉淪。實際上,當我們追求快樂時,那種快樂最後會『還』給我們一種苦。而凡是快樂,都是有代價的。」

「老和尚在世時,見盡了不同的時代風浪、人事更迭,但哪怕是如何叱吒風雲的大人物,最後仍需要面對死亡,而這也是凡夫俗子最害怕的。可是不同之處就在於,虛雲老和尚看待死亡是機會,我們看待死亡則是恐懼。他精進修行,一生就等待這一次機會。而我們則想把死亡往後推,希望不要那麼快找上自己。」衍偉法師說。

565A


他禁不住提到他的另外兩位偶像,一位是來自印度的達摩祖師,一位則是馬來西亞僧人阿姜斯里潘諾(Ajahn Siripanyo),兩者雖來自不同時代,卻都有着一顆一心求法,無分別的慈悲之心。達摩祖師是中國禪宗的始祖,傳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不惜輾轉多地,一路上弘揚佛法、教化眾生。

「達摩祖師雖然貴為王子,卻能夠捨棄身份一生苦行,這是極難做到的。人常常會催眠自己,其實我用一個富貴身份,一種舒適的方式去修行也可以啊。可是達摩祖師放下了這些,從印度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傳法,相當偉大。他沒有種族上的分別心,沒有國家上的分別心,視一切為平等。人和聖人的分別,就在於人往往不肯犧牲自己的利益,而聖人則是徹底地布施,無私地給予。」法師如是說。

565A


反觀我們所生活的現代社會,類似的例子亦時有出現。早在 2001 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富豪家庭的阿姜斯里潘諾(其法名)出家了。他是家中獨子,父親是當地第二大富豪,擁有超過八十億美元的身家,可以說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然而,成年後的這位「超級富二代」,卻為了找尋人生真諦,毅然放棄家族事業,追隨佛陀成為出家人,並前往泰國東北部的森林隱修。

他的故事引發了媒體熱議與眾多討論,有人認為他放棄了巨額財富,甚為可惜,也有人認為他忠於內心聲音,可敬可貴。而在衍偉法師眼中,這位出家人就像是現代版達摩祖師,是一位「真偶像」。「現代社會的誘惑太多太多,靜心修行絕不是容易的事。阿姜斯里潘諾的經歷觸動了我,他因為深明物質、名利、地位都是此生帶不走的,而走上修行之路,並一直為世界和平及人類博愛而祈福。這份利他之心和放下自在,讓人感動。」

誠如法師所說,人生處處是修行,生活處處是道場。偶像是我們的榜樣,給予我們前行的力量。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哪怕沒有聚光燈的照射,卻依然勇敢拼搏,值得敬佩。無論你的偶像是誰,只要他能給予你向上、向善、向前的巨大力量,便應該心懷感恩,微笑前行。只要我們能夠時時自省,清除心靈的塵埃,那便是最好的佛法。

 


衍偉法師這樣說⋯⋯

首先,偶像要對你有引導性、啟發性,讓你想去向他學習。很多時候我們把一個人定義為偶像,是因為他做了一些我們想做的事,或我們想做卻不能做,做不了的事。

其實只要我們去留意 ,身邊很多人都可以是我們的偶像。比如那些家中有殘障家人需要照顧的人們,他們承受着身心的重壓,不離不棄,令人敬佩。我們追捧偶像,也同時鼓勵我們去多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少些去關注別人的缺點。

追逐通俗偶像和聖賢的最大區別,在於後者讓你有生命的方向感。當我們的人生路上,有了這些偶像和楷模的存在,我們便免去了自己摸索方向的艱辛,以及走火入魔的風險,而只須跟隨那條清晰可行的道路前進。他們就是引路人。

聖賢身上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德行。比如,德蘭修女留給世人的是大愛,虛雲老和尚、達摩祖師留給世人的則是法。法之中包含愛,但愛之中卻未必有法。法會引導我們如何去愛以及被愛。法讓我們活在當下,活得明白,它讓我們覺醒。比如今天我買到了好看的名牌物品,吃了好吃的食物而開心,但若我沒有名牌物品,沒有好吃的食物,也同樣開心,這就是一種明白,一種智慧,不會被外在的物質所誘惑。

 


Q&A

1 請問你的偶像是誰?
2 為什麼會視他為偶像?
3 這位偶像對你的生命有什麼正面影響?

565A


58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