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時期的澳門佛寺

鄧家宙

晚清時期,中國的貿易大門為之開通,社會、經濟及文化受到很大的衝擊,而廣東可謂首當其衝。其時,不少在廣州、惠州或沿海生活的居民和僧侶因不堪困擾,跑到澳門或香港,遠避時亂。

當時有位來自廣州華林寺的堅性老和尚獨個來到澳門,隨緣弘法,獲得紳商盧廉若、梁裕簡等居士支持,合組紫竹林慈善會。適值,澳門沙崗的祥雲仙院住持已無意經營道院,得知堅性老和尚有意駐澳弘法,願意轉讓,經文第士律師協助,堅性老和尚購得業權,由於道觀與佛寺的建築相類似,因此只須將門牌改為「紫竹林」就成為現代澳門的第一間佛院。老和尚曾習中醫,精於眼科,而澳門華人以貧苦大眾者居多,因此專奉藥王菩薩,一方面以醫藥救濟貧苦,另一方面,藉佛菩薩的慈悲撫慰眾生的心靈。

初時,佛院僅得房舍一幢,旁邊俱為荒野農地,為防土豪爭奪,於是修築圍牆,稍事擴張。由於法師也喜好書畫,愛好舞文弄墨,經常接引避居澳門的文化人士,曾與潘達微、高劍父等人合辦《真相畫報》,藉文藝弘揚佛法,使竹林寺成為澳門的文化重鎮。

在盧九花園附近的賈伯樂提督街亦有一所佛寺,坊眾稱為藥山寺,亦是供奉藥王菩薩。創辦人果清法師原是廣州惠愛街藥王廟住持,本身是中醫師,後來轉到華林寺任方丈。1924年,寺院被政府沒收,只得返回藥王廟寄住,最後以廣州社會波動,流落香港,隨緣行醫,醫活許多奇難雜症,譽滿一時。時至三十年代,以年屆高齡,意欲避靜隱修,於是移居澳門,隨緣籌建靜室。因身無分文,只得艱辛籌措。佛寺於1933年建成,果清法師親題「藥王禪院」石額及撰聯「開不二法門居然鷲嶺;渡大千世界無異祇園。」正有繼承廣州藥王廟之志願,但老和尚年高體弱,也不堪操勞,因此創寺幾年便往生,而道場亦只維持細小規模。

尚有一間在崗頂龍鬚街的功德林則建於二十年代。功德林原為南洋煙草公司老闆簡照南之宅第,後來有觀本居士,潛修佛學,意願弘揚佛法,得簡氏以廉價轉讓產業,化別墅為道場。觀本居士既精禪理,亦專修念佛法門,乃取名「無量壽功德林」。

1929年,住在附近的何張蓮覺夫人每天聲到佛院傳來嘹亮的梵唄聲,特別向住持提議組織女子佛學院,促成澳門第一所女眾叢林,意義深遠。兩年後,觀本居士依虛雲老和尚出家受戒,從此在省港澳之間往來弘法,席不暇暖,只能短時間停留澳門,寺務亦趨平淡。

果清老和尚在港行醫的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