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

587
汪橋

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來襲,身邊有些朋友再次陷入焦慮。有位朋友家裏有老有幼,作為家庭主婦,她重新開始每天三次清潔家裏每個角落。她說很忙、很辛苦,但為了家人的安全,必須這樣做。她的丈夫說,每次下班回家,太太如臨大敵,要他入屋後立即更換衣服,弄得大家都很緊張。

面對疫情,全世界很多人都經歷着類似的焦慮和恐懼。我們期待疫情盡快結束,恢復正常生活,從而能夠輕鬆自在地生活。

疫情蔓延到第三個年頭,恐懼、不安和焦慮,成為了很多人的常態。有些人覺知到自己的情緒出了問題,因而求助專業人士。而更多人為了對抗新冠肺炎疫情這個「敵人」,履行保護自己、家人和社會的偉大使命,讓自己不停地忙碌。看似在正常生活,但我們的身體有記憶,負面的情緒會印記在我們的身心、每一個細胞裏。一旦沒有了疫情這個「敵人」,我們能放鬆地生活嗎?很難。

澳洲昆士蘭大學學者去年十月,在非常受業界重視的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這個項目透過數據研究,評估2020年全球二百零四個國家,因疫情影響,憂鬱症造成的失能,調整生命年(衡量因早死或健康狀況不佳所導致壽命損失的年份)為4940萬,焦慮症則為4950萬。

另外,在2020年的《柳葉刀》期刊中,曾刊登一篇論文呼籲:迫切需要解決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的精神健康,以及對大腦可能造成的有害影響,並呼籲將這些領域的研究,作為全球應對疫情的核心內容。

其實不用看研究數字,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可發現疫情對人類精神健康的影響。有數位朋友告知因焦慮在服用精神科藥物。近日發現一位物理治療師朋友的WhatsApp上留了訊息,說她的預約輪候期已安排到三個月後。

身體的不適容易發現,心理的問題未嚴重到生活失控,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精神狀況。很多來參加身心靈工作坊或個人輔導的朋友,伴隨着腳患、腰痛、腸胃不適等,看醫生沒顯著改善,反而通過調節情緒,有些身體的毛病自然得到紓緩。

焦慮不安是習慣,輕鬆明亮的心情也是習慣。我們需要培養自然、放鬆生活的形態,即使是在疫情蔓延時;我們需要學習在烏雲密布中看到光亮。疫情結束後我們怎樣,看看我們現在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