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於久遠前已經成佛,為協助釋迦世尊接引此土眾生而示現菩薩身軀,因此,中國寺院習慣將觀音菩薩供奉在大殿佛壇的背後,紀念觀音「倒駕慈航」的功德。
在敦煌和日本,觀音像都是雄壯矯健的男兒身,面上長有鬚髮。唐代以後,佛教經過長期漢化,觀音菩薩也「在地化」起來,不但身相轉男成女,更隨處示現度眾,造就了魚籃觀音、送子觀音等典故,經過世代的流傳和敬拜,觀音的信仰亦在民間扎根。
在香港,一般的佛堂廟宇必定供奉觀音,而戶外的大型觀音塑像亦有不少,諸如屯門蝴蝶灣、淺水灣、赤柱觀音寺及大埔慈山寺的望海觀音,每尊由數米至數十米高,神態慈祥,令人望而生敬。另外,大嶼山觀音寺的立體千手眼觀音像,高逾五米,莊嚴雄偉;粉嶺龍山寺的大型觀音浮雕,氣勢宏大,這些都是本地獨特的觀音塑像,不但殊勝難得,也反映觀音在民間的重要精神意義。
近二十年,港人流行於正月廿六日凌晨向觀音「借庫」。考查典籍,本無借庫之舉,其他地區亦無相關風俗。據說「借庫」是起源於港島太平山街。
1841年,英軍佔領港島實行殖民管治,以中環為政經中心,強將華人遷住上環一帶,生活艱苦。當時,太平山街觀音堂堂主有感居民苦況,思量解困方法,於睡夢得觀音授以「狀元起橋」的提示:
「傳說某狀元母子乘船遇險,母親下跪禱告觀音菩薩,如能得脫此難,將來必起造大橋與人為便。後來,兒子高中狀元,欲為母還願,但感收入微薄一時無力造橋,後來感動觀音化身採蓮娘坐於船中招親,許諾誰能用金擲中她,即下嫁該人。一時四方擲來金錢,概交狀元建橋,以成心願。」堂主醒而感悟,藉由至誠之心向觀音求願,遂設「借庫」之法以助善信暫解燃眉。
這種獨特風俗傳承百餘年,未算流行。到1997年底,爆發亞洲金融風暴,經傳媒報導「借庫」典故,三日內竟有十五萬市民「借庫」,此後成為新春信俗之一。
另外,大坑蓮花宮的「舞火龍」儀式,亦為紀念1864年觀音菩薩顯靈,指導居民驅除瘟疫的恩德。現時,居民仍於中秋節期間保持「舞火龍」的習俗,屆時由坊眾舉舞插滿香枝的「火龍」巡遊大小街道,甚有特色,2011年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觀音菩薩的影響力,超越信仰,成為社會重要的文化資產。

大坑舞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