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暑氣迫人,身處台灣新北市的「聞性精舍」,好一片清涼自在。 笑意盎盎的隆迅法師,輕聲柔語說故事,四代人的因緣相續,成就她一生 獨特的生命經驗。 「外公出生前,家裏不信佛,過年過節,殺豬宰羊。後門更掛着牌子 『僧道無緣』,拒絕化緣。」 緣分卻由不得你操控。「外公出生時,他媽媽突然看見一位老和尚走 進房間,交給她一尊小佛像,她才伸手接過,就醒了過來,原來是一場夢! 因為這個夢境太真實了,令她印象深刻,就給我外公小名取為佛。後來外公長大後,知道這樣不敬,去了人字邊,改稱弗。」 生命無常,為這個家庭帶來巨變。
「外公育有一長子,還有一個寄住家中的姪兒,外公對他們疼愛有加,早為他們訂了親。 不料這兩位舅舅十多歲便往生。 外公傷心欲絕,身體孱弱,痛苦得不想苟活。他的表弟打聽得有道士可以起死回 生,馬上帶着我外公去訪仙求道。」 趕到那位仙人的道廟,只見他閉目靜坐。 兩人只 管跪在他跟前,不發一言。 過了老半天,道士終於睜開 眼, 問道:「往生多久了?」兩人照實回答, 已過了七天。 道人丟下一句,說:「沒得救了。」隨即閉上眼睛, 不再說話了。 外公畢竟善根深厚,絕望中,卻有緣往聽湖南大德 明印老和尚講經。 只見座無虛席,法喜充滿。 而這天開 講的內容,全是生死問題,外公覺得這場講經彷彿是衝着 他來講的。 聽畢,跪下來求皈依,不肯起身,就這樣成 為佛教徒,從此常隨老和尚左右。 外婆、姨媽也成為虔誠佛教徒。
書香門第 菩提種子
1949 年,時局動盪,馬遜父母收到消息,乘夜南逃香港,口袋只帶着三塊錢。才兩歲的小馬遜就交由姨媽撫養。 姨媽是舊社會傳統婦女,只讀過私塾,但是詩詞歌賦都十分了得。 她是一位虔誠佛教徒,經常誦經念佛, 講些佛教故事,帶馬遜朝拜玉泉山觀世音菩薩。 她自幼深受影響,小心田埋下了菩提種子。
馬遜 11 歲到香港與父母團聚。首先進入真光中學,請一位高中女學生為她補習英文。後來轉到金文泰,一年後從 C 班跳到 A 班。
「父親很重視我們的英文,要我們寫英文日記,買 了一套又一套的英文名著給我們看。那時候,我認真讀了 不少翻譯成英文的世界名著。」
其實早在孩提時代,馬遜受姨 媽耳濡目染,已經愛上閱讀。 不滿九歲便看《 三國演義 》, 成了三國迷。「我是男生的興趣,不喜歡婆婆媽媽的故事。《 紅樓夢 》看不下去, 不知道他們幹嘛?」想起來,法師不禁哈哈大笑。
也是在書本的世界中,馬遜找 到了自己的興趣。「我喜歡看含哲理的小說、訴說人生悲歡離合,往往都能深深吸引我。 這些題材離不開對生命的探索,我不知不覺從文字中看到生命的意義,究竟生命何去何從? 怎樣才能達到生命的永恆? 原來這才是我的最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講生命,馬遜與佛教的緣分,越來越靠譜了。
既然閱讀大量文學作品,為什麽卻選讀理工科呢? 隆迅法師回答爽直:「潮流嘛! 讀理工好像比較優越,讀文科呢,恐怕畢業後找不到工作。」
徒弟找到師父
1965 年,馬遜備戰中學會考, 經常流連香港大會堂圖書館。 某個周末下午,瞥見一則告示,樂果老法師演講《 四十二章經 》。 看看腕錶,時間剛好,就進場聽講。 當樂 果老法師緩步進場時,不知怎的, 她的眼淚卻簌簌流下。自此之後, 她也顧不得備考,每周末一定要去聽經。
之後,她隻身赴台灣升學,曾經試圖在當地尋覓師父學習佛法, 但因緣不具足。 四年後大學畢業回港,想起啓蒙她的樂果老和尚,於是攜帶着一盒台灣出產的銀耳,到 「聞性精舍」尋師,見到樂果老法師 即往下一拜,喊一聲「師父」。
老和尚睜開雙眼:「嗯,你來了,我正想,那孩子怎麼不來了呢?…… 這下可好了,徒弟找到師父啦!」毋須一言半語,老法師竟然洞悉馬遜的來意! 馬遜正式成為佛門弟子。
開啟了佛門,馬遜閱讀的第一本佛書是《 弘一大師傳 》,讀到弘一大師請印光法師收為徒弟,她又取來《印光大師菁華錄》, 書中提起 《金剛經 》,她便翻閱《金剛經》, 但卻看不懂,其他的注解,更是越看越難懂。「我想起姨媽講拜經,也曾嘗試過,但仍是不能明瞭。 最後還是恩師為我講解, 怪不得《華嚴經 》云:『譬如暗中寶, 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埋首佛典
大學畢業後,馬遜一心想着要出國留學,努力工作準備盤纏。 她在伍華書院覓得教席,任教兩年。 她其中一位得意學生就是陳家寶醫生,香港大學佛學會的創會會長、香港普明佛學會的會長。
這段期間,除了讓她儲蓄留學德國的費用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親近樂果老和尚。老和尚為她講解《金剛經》、《彌陀經》、《楞嚴經》。 直至她放洋留學,還保持與樂老書信往還。 每次樂老都在信中總是殷殷叮嚀:「精進行持」。
馬遜的母親是前輩專欄作家農婦, 在《 明報 》任職編輯多年, 活躍文化圈。 有一次,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與馬遜聊佛法,事後,就對金庸說:「蓓蓓( 馬遜小名 )很 懂佛法。」金庸聽後說:「改天我要跟蓓蓓聊聊。」一直對女兒學佛不太鼓勵的農婦,驚訝中也有點自豪。
農婦熱心家國事,家裏經常有 一群熱血青年自費辦報,其中一位忘年交吳兆炯,就是後來出家的願炯法師。 馬遜父親對女兒沉浸佛法,似乎有點擔心,可能怕她出家。「每次 我從樂老那邊回來,回家就打坐,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太討人喜歡。」隆迅法師坦言。
留學德國,馬遜好像展翅高飛的小鳥,自由自在。 她勤奮學習, 做散工賺生活費,也積極投入外國生活,交了不少德國好朋友,數不清的甜酸苦辣,一一收錄在她的散文集《 塵沙掠影 》。 但在她的內心深處,菩提道永遠是她的人生方向, 她會按部就班。
圓夢出家
馬遜從德國學成回歸,任教台灣成功大學 15 年。1995 年, 馬遜 被遴選為台灣華梵大學校長。 華大由曉雲法師創辦,是第一所由佛教人士創辦的社會大學,提倡「覺之教 育」。華梵的命名,就是象徵中華文化和佛教思想的融會。 馬遜擔任此職,將宗教精神融入教育工作,與生命的方向更靠近了。 其實她與曉雲導師早有默契,待穩固大學的發展後,她便圓頂出家。
五年後, 夢參老和尚從大陸五台山遠道來臺,訪問華梵大學。 馬遜得遇實修真修的老和尚,滿心喜悅。 期間,老和尚為華梵一位職員落髮。 老和尚開示時,以他銳利的眼睛橫掃全場,打量了馬校長一眼, 問道:「還有誰要一併絞了頭髮嗎?」夢老看穿了馬校長的心事!
又一個五年後, 馬遜從華梵大學缷下校長一職,翌年直奔五台 山。 為保持低調,出發前一周才發信給夢老。 結果人與信同日到達五台山。
2006 年農曆四月二十五日, 馬遜依止夢參老和尚剃度,法號隆迅。夢老叮嚀她:「當智慧未開時, 要遠遠避開世間名和利。 地位越高,名聲越大,就越危險。 要徹底放下,放得越乾淨,越容易成就。」
圓頂也圓夢,隆迅法師在佛菩薩前發願。 當日黃昏,禮拜五台山之華北屋脊的北台,踏着積雪,冒着冰風,把剃除的頭髮埋進了土裏。
重臨香江
今年 9 月 1 日,隆迅法師將應 《温暖人間》的邀請,專程來港主講一場講座,題目是〈 生命的自覺 〉。 問法師,為什麼選這個題目? 法師坐直身子, 深情的說:「覺是佛。 佛是覺。 我們的一生,高低起伏, 生老病死, 都以為是真實。 無始以來,一念無明,我們都迷了,失去了本覺,墮入生死輪迴,痛苦憂悲。 水月鏡花,其實一切都是虛幻的。」
「我們誰也不認識自己。 學佛就是認識自己,自覺就是認識自己。 了生脫死,明心見性。 佛陀告訴我們,為什麽有人生? 為什麽有痛苦? 認識了自己, 回歸清淨本源,轉化自己的生命。 一念迷是凡夫,一念覺就是佛。」法師慈悲,希望大家領會這一念之差,從迷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