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殊菩薩

鄧家宙

文殊菩薩乃佛教本尊,於久遠劫前成佛,為協助燃燈佛弘法而示現菩薩身。因智慧出眾,並為七佛之師,故居於眾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也是智慧的象徵。依照中國佛教譜系,文殊菩薩與毗盧遮那佛及普賢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這鋪陳設一般在禪宗道場供奉。至於獨立供奉,則甚為少見,較多是與觀音、地藏、普賢合成四大菩薩的組合。在香港,志蓮淨苑大殿、萬佛寺(戶外)及寶蓮禪寺羅漢堂,也有供奉大型的文殊菩薩塑像,其他道場多受空間所限,較少供奉,有之者亦是以四大菩薩組合的小尊像。

文殊菩薩以獅子為座騎,稱為「猊座」,菩薩藉獅子吼聲能震攝群生,來表徵智慧可攝服一切邪見。其右手持劍、左手持經,象徵以智慧寶藏能摧斷一切煩惱。隨着印度的佛教造像運動及大乘佛教的興起,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亦受到信徒的崇拜,加上五世紀以後密法漸成主流,相繼譯出文殊儀軌,令文殊本尊的形象更加豐富。除了常見的右手持劍、左手以青蓮盛拓《理趣經》的模樣,亦有孺童相、一髻相、五髻四臂相、八髻相、四面八臂文殊、紅文殊、黑文殊、黃文殊、白文殊等等,每種法相有對應的咒語和儀軌,增長世出世智慧外,亦能對治疾病、是非、息災等違緣,蓋世間所有災寃,其實源自貪嗔癡的束縛,當人擁有真實智慧時,煩惱自然無從生起。

佛教傳到漢地,到六世紀開始譯出文殊經典。與此同時,隋唐建立科舉考試制度,成為貧苦大眾唯一能進身上流官場的途徑,在讀書以外,學子亦流行奉拜文昌神,祈求庇佑考運亨通,佛門為滿足他們「登榜」的願望,菩薩手上的慧劍,就轉成如意(高級官員的象徵),不但取「順利如意」的諧音,祈求金榜高中的願望也相當明顯,這種造像是漢地獨有的文殊形象。

直到《封神演義》面世,文殊菩薩成為神魔小說的角色,名為廣法天尊。加上各地傳說補充,具體履歷說文殊是太上老君的弟子,位列昆倫十二仙之一,於紫府山(即五台山)石盆洞修行。直到佛教傳入,為助佛弘宣,而現菩薩身,轉仙山為梵剎。影響所及,帶動了民間與道觀也有拜奉文殊菩薩,也不失為一種慈智兼備的方便手段。

敦煌文殊經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