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輔導 臨終關懷 衍隱法師

温暖人間採訪組
温暖人間採訪組.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特此鳴謝。

佛說人生八苦,
其中「生老病死」是每個人最害怕的必經之苦。
佛法是離苦之道,
因而有出家眾和學習佛法輔導的義工們,
到醫院以佛法撫慰病者之苦。
衍隱法師為佛教覺醒心靈關顧服務
資深善士暨中心主管,主要駐守屯門醫院,
也是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客席助理教授,
教授碩士課程中的佛法輔導和床邊關懷,
培訓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560

 

為病者說法念佛招感善業善果

目前疫情仍然嚴峻反覆,醫院裏忙碌而緊張。位於屯門醫院特別座的「佛教覺醒心靈關顧服務」中心,顯得靜謐、清新。佛像、燭光、鮮花……聖一老和尚的照片,令這個空間更感神聖而溫暖,內裏只有中心主管一人 ── 衍隱法師。法師說,疫情下醫院把關嚴謹,平常所有的義工服務已經暫停。而她目前探訪病者或進行恩恤關懷,每次只限十五分鐘。訪問前不久,有佛教徒往生,法師和他的太太一起念誦《佛說阿彌陀經》十五分鐘。雖然只有十五分鐘,時間很短,但在這短短時間內,沒有家人哭泣叫喊,只有亡者妻子隨着法師聲聲念誦。

非常時期探訪時間受限制,法師也會通過 WhatsApp,把佛像、佛曲等送到病者眼前和耳邊,也有病人家屬請法師把要向病者講的佛法錄音。這些錄音不單給病者聽,也給家人一起聽。

病患者身心痛苦。從經典記載,佛陀時代,如有比丘或長者病重,佛陀自己或比丘會去探病:安慰他、勉勵他,開示佛法的心要,使他遠離顛倒妄想,身心安定。對於一般信眾,則念佛、念法、念僧……

「譬如樹常東向曲,若有斫者,必當東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壞死時,善心意識長夜以信、戒、聞、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大智度論》卷18。人死後往生,隨重、隨習、隨念〔註一〕。有人臨命終時,為他說法、念佛、講說他的善行,憶念善行,從而引發善業感善果。

衍隱法師稱,在醫院進行關懷服務,很視乎病者的精神狀態。有些平日很精進的佛教徒,會希望與探訪者一起做功課,念佛、念經;有的希望能一起談佛法,談禪修、參禪,討論人生的意義;也有的只是信鬼神的病人,在醫院聽聞到佛法,在最後關頭,請法師主持皈依儀式。「在床邊只能做方便皈依,但他們都會盡力專心聆聽、跟隨。」「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法師說盡量灌溉病患的佛法種子,讓他們在下一期生命,可以再有機會接觸佛法。

佛教徒敬重出家眾,在醫院的佛教徒病患者,也特別喜歡見到法師,聽法師講法,向法師訴說。衍隱法師說,曾有一位老伯伯,流着淚跟她講了許多話,醫護人員很驚訝,他們以為伯伯已經不能講話了。亦有躺在病床的病患,聽從法師教誨,每當見到任何人,都念誦一句觀世音菩薩聖號,並在心中傳送祝願:「願你有美好的一日。」送禮物給人自己先受惠,祝願他人令病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精神因而振作。

註一    

隨重:隨他生前所做善惡諸業中最重大的,先去受報。
隨習:隨他平日最難革除的習氣,而到同類相引的環境中去投生。
隨念:除亡者命終時的心願所歸,善念則轉生人間、天上,惡念則轉生三惡道中。

 

床邊關懷奉獻身心

法師說,每一位病患的探訪經驗都令人難忘。逾十年醫院探訪的過程中,有看見逝者離世前與家人互相道別的溫馨;也見過病患死不道歉,未能與家人和解,雙方在衝突和憤怒中告別。「每個病友都會教懂我們一些東西:他們對死亡的豁達,他們的生命歷程也會展示出生命的奇妙……」法師稱,當你連結到患者正在面對的苦,就不會再在意病房的環境如何惡劣,以及各樣排洩物和身體腐壞的氣味。問法師看過這麼多生死,是否超越了對死亡的恐懼?「看別人是別人的事,輪到自己時,當然還是會緊張。」法師笑着坦言。

疫情期間,醫院成為高危之地。去年四月,醫院為了限制人流,要求義工團體提供進入病房探訪的工作人員名單。當時衍隱法師身邊有很多人,勸她不要在這段期間進出醫院,法師說,自己也想過這個問題,但很快就有了決定:「我們每天都要上殿做早課,那天念到『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一句,立刻慚愧得很!就知道該怎樣做了。」

衍隱法師擁有博士學位,專於研究醫療心理學。出家前任教於香港大學社會醫學系,教授醫護人員和學生病者心理學。一次與母親一起參加佛學講座,深覺佛法深邃,「心理學很好,但只是佛法的一部分。」2010年遂加入衍空法師創立的「覺醒心靈成長中心」轄下的服務隊伍——「佛教覺醒心靈關顧服務」〔註二〕 ,在醫院關顧病者、其家屬乃至院內員工,此外還訓練探訪義工,每星期在中心帶領共修小組,並於 2015年開始,在香港大學佛學碩士課程教授佛法輔導與床邊關懷。

「出家前受過有關訓練,出家後有機會跟佛法一起運用,這似乎是我應份做的。」法師稱,能夠在大學教書,並在醫院內訓練義工、訓練接班人,這樣的機會難能可貴,需要有很多因緣成就,她非常感恩所有的因緣,特別是自己的父母和師長。

佛陀在世時於祇園精舍教化眾生,精舍設有「無常院」。《釋氏要覽》所記:「若有病者當安其中,而當有病僧臨終時,為說偈頌『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病僧聞聲,煩惱即除,得清涼樂,如入三禪而生淨土。」這當是最早的臨終關懷。但在香港,進入醫院探訪病者作心靈關顧,相比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在這方面是遲緩了數十年。「佛法輔導在香港的醫療架構內,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衍隱法師說,雖然起步遲了,但是能夠提供有關服務,讓佛法輔導和床邊關懷能夠持續發展下去,實在是很重要。她因而致力投入這方面的工作。

註二    是項服務始於2007年,在九龍中醫院聯網的伊利沙伯醫院開展。

560

 

培訓佛法輔導者解行並重

「佛教覺醒心靈關顧服務」的病房探訪,可應病人或其家屬朋友要求,或經醫護人員轉介。一般臨床心理輔導,沒有涵蓋宗教輔導的範疇,而佛法輔導,可以為病者提供一種信仰或心靈上的依靠。

中心目前有約二十位活躍的義工,除了早期在屯門、元朗區內招募,其他主要是衍隱法師在港大佛學研究中心的碩士畢業生。法師說,培訓初期,不會讓義工接觸病重者,而是到普通病房與病者傾談,待他們有足夠的經驗,才會被分配到腫瘤科或紓緩病房服務。法師所教的課程注重禪修,學生們每天都要寫禪修體驗。禪修是佛法修行的主要內容,透過培養智慧和慈悲,學生可以減少受外境影響,在探訪病患,或是面對臨終者及其家人時,能保持安穩,講說適當的話語,並鼓勵家人和病者,把握機會進行「道謝、道愛、道歉、道別」這個四道人生的習題,令病者回顧一生,化解恩怨,能夠比較釋懷地離開。

有些病患是資深佛教徒,作為佛法輔導探訪者,就是未能背誦經文,也必須懂得找法師們轉介!最理想是能有正信的佛法知識,有需要時向病患及其親友簡單的解說《心經》、《普門品》、《佛說阿彌陀經》等。法師說:「好希望在佛法輔導訓練過程中,能先讓學生受惠,從而自利利他。」

佛陀說:「其有瞻視病者。則為瞻視我已。」探訪病患,給與安慰,給與佛法正見安頓身心,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有機會做這麼好的事,就要做好它。」衍隱法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