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補撕裂由我做起

548
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

「媽媽告訴我:『你不要吃我這些藍絲煮的飯!』」
── Jessica,二十八歲

「我只是說了一句:『不好意思遲到了,剛才地鐵被人搞到好擠塞。』之後整晚再沒有人跟我講說話。」
── 廣榮,五十五歲

 

輔導員執筆的時間,是2020年春節前夕,回想過去半年,社會事件衝擊着香港每一個角落,來接受輔導的人,無一倖免,社會運動總會成為他們故事的背景,甚至是他們困擾的主因。本文章目的不是發表政見,亦並非時事評論,政治問題固然政治解決,然而在輔導室裏,筆者經歷最多的是,分化和撕裂,故此希望以輔導員的角度,從人性和內心世界為出發點,讓大家從自己開始,與身邊的人爭取多一分共鳴、少一分撕裂,自己香港,自己修補。

有一位母親告訴我,她認定兒子有收錢去進行破壞,乍聽之下,有人的反應是「腦殘」、「不如我給你幾千元去被人扑爆頭!」。筆者作為輔導員見證着每個看法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背後的故事,其實是該女士的丈夫離世後,她要獨力帶着兩個孩子,經歷過「無錢萬萬不能」的困境,見盡人情冷暖,深信人性是見利忘義的,現實是殘酷的。

有來訪者告訴我,他會幻想殺警察,乍聽之下,有人的反應是破口大罵,說這是「冷血、精神病」。背後的故事卻是這位男生自小受母親瘋狂虐打,令他對權威敢怒不敢言,雖然討厭不公平,但是害怕與人正面衝突,凡事以和諧為上,無論對警察和政權有百般的不滿和憤恨,只能夠在幻想中解決對方。

又有一些來訪者告訴我,見到公眾設施受破壞,他悲痛不已,乍聽之下,有人的反應是「這麼關心死物,被打的人又怎樣?」。背後的故事是他經歷了五、六十年代香港的貧困;七、八十年代的耕耘,眼前的物件並不是死物,而是幾代人努力的象徵;被破壞的不是物件,而是得來不易的平安。

無論是所謂的「黃絲」或「藍絲」,很多時人的共通點,就是想見到自己想見的東西、想聽到自己想聽的說話,這就是人性,也是「我執」的表現。面對大是大非,人固然有議事論事、抒發己見的自由,可惜社會運動發展至今,大家或因執着,或因堅持己見,或因仇恨,不少人拒絕溝通,放棄理解,已經對無數關係造成分化撕裂。 

 

輔導員如是觀

作為輔導員,並非主張盲目地追求和諧而不分是非,而是在討論的同時,意識到對方是一個「人」,接受人就是有人性的弱點,接受人就是有貪嗔癡,接受人就是感性驅動的動物,真正的理性討論,是嘗試以好奇心,了解別人背後的故事,留意別人隱藏的感受,聆聽別人沒說出口的弦外之音,所需要的只是在一念之間,生起「讓我認識你更多」的意願。

 


「這班朋友相識了二十多年,我退出了他們的WhatsApp群組。」
── Thomas,五十九歲

 

「弟弟說早應該開真槍,丈夫說不想再見我的兄弟姊妹,我左右做人難。」
── 詩穎,三十八歲

 

社會運動發展至今,已經對無數關係造成分化撕裂,政治問題固然需要政治解決,然而筆者認為,每一個香港人都可以從自己開始修補撕裂,上回提到我們先需要有意願了解對方,本文則集中在心態和行動上。

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皆有獨特的性格和價值觀,輔導員也不例外,作為一個香港人,

在輔導室裏,總有機會面對一些想法有所保留,甚至不認同對方的價值觀的情況;此刻,我更加需要保持一個警覺,相對中性的狀態,來聆聽每一個故事,作為輔導員,我會提醒自己:

 

  1. 我可以不認同你的行為,但我嘗試明白你的動機,探究當中的驅動力。
  2. 我可以不認同你的看法,但我嘗試理解你背後的價值觀,認識它形成的背景。
  3. 我可以認為你執着,但我嘗試易地而處,體會你的滋味,了解而不說服。

 

這裏的關鍵是能夠「易地而處」,易地而處是一種能力,是同理心的表現,是共鳴的起點,是理解和體諒的基礎,我會一邊聆聽着對方,一邊想像彼此交換角色,脫下「我」這套戲服,走進「你」的眼睛裏,從你的角度出發,看你所看到的世界,此一刻,我就是你。

例如,從來訪者當中聽到:「手足不是『condom』……」這一句,我聽到的是恐懼被離棄,抗拒被人利用,那感受就好像一位任勞任
怨的老伙記,到頭來被老闆請吃「無情雞」一樣。又例如聆聽「點解要搞搞震?」這一句,我聽到的是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不想努力的成果受破壞,就好像有人擅自幫你更新智能手機,不幸資料大清洗,令你徹底失去相片、聯絡人和對話紀錄。

從上述表面見到的是大家立場的對立,然而內心的需要,卻可以讓人產生共鳴。例如「手足不是『condom』……」的背後,核心需要可能是對「被遺棄(abandonment)的恐懼」,猶如長輩聽到年輕人說:「未來沒有你的份兒。」不就是同一個滋味?又例如老一輩疑問「點解要搞搞震?」的內裏核心需要,可能是對「失去(lost)的失落」,這正如「黃絲」目睹香港的自由和法治逐漸地消失,不也是同一番感受嗎?

如能產生共鳴,就可找到大家的共通點,這是阻止仇恨蔓延的防火帶,當人願意深一層體會「自己人」和「對家」之間其實存在共通點,便會更容易減退敵我的觀念,多一份作為人的基本尊重,如此,轉化已不經意地發生了,取代了敵對的立場及情緒。能夠將心比己地看待別人的言論,更可避免墮入「預設對方懷有惡意」的陷阱,減少上綱上線和「諗多咗」的機會。

可是知易行難,情緒就是人性的一部分,我們總難免被情緒掀動而起執念,覺得對方太無知、覺得對方太無恥。假如我們受到侮辱或者怒火中燒,在作出反應之前,嘗試給自己一個深呼吸的時間,撫心自問,是否被仇恨支配?更加留意自己的用字,畢竟左一句右一句,衝口而出雖然爽快,但滋長出來的仇恨,比想像中更難撲滅,而且人有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當說話出了口之後,思想便會千方百計把說話合理化,有時更加會扭曲自己的想法,去自圓其說,不知不覺地連自己都欺騙了。 

 

輔導員如是觀

人皆有佛性,可是並非人人皆已成佛。凡夫要踏上成魔之路,比想像中容易,《路西法效應》以實驗說明,人性的脆弱和醜惡,成魔毋須大奸大惡,自以為正義之時,作惡可能更多,當人人容許自己成為仇恨的「宿主」或者「超級傳播者」時,才是對社會最大的破壞。即使未能做到「時時勤拂拭」,也應該留意自己的言行和心念,別讓自己成為自己所討厭的人,便功德無量矣。

我作為輔導員,在這裏懺悔,在過去半年,也曾經犯口業、起嗔心,執筆寫這篇文章,反思來訪者被社會運動的影響之同時,亦是寫給自己看,警惕自己常常反省心念,有勇氣承認犯錯和作出糾正,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