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回收好習慣

565
何三
可人、道初,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特此鳴謝。

對於回收,香港人並不陌生。或許你早已投入參與,把資源分類有序地拿去回收;又或者,你尚未起步,還欠一丁點推動!多年來,政府和相關的民間團體都大力推廣,今次更加聯手出擊,開設二十二間散落十八區的「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進一步帶動全民回收的風氣。

近年流行 21 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的說法。回收是一個習慣,只要想想背後的重大意義,我們豈有不參與的理由。且先由 21 天開始挑戰自己,然後自自然然,就可以養成這個對地球友善的好習慣,更何況,現在回收真是很方便呢!

 


6仔 總有一間喺左近

在香港,相信沒有人不知道「7仔」(7-11便利店)這個名字,因此,負責為「綠在區區」回收設施重新塑造形象的林偉雄(Hung),訴說自己和拍檔余志光(Eddy)的心願:「希望有朝一日,環保署這間『6仔』,可以做到和『7仔』一樣,總有一間喺左近!」

他們口中所說的「6仔」,是指環保署全新的社區回收網絡品牌。以「6」字為標誌,是諧音「綠」的意思。全線「6 仔」回收便利點,去年十一月中陸續面世,全部貼近民居,店舖窗明几淨,分類清晰整潔,走前所未見的「型格」路線,一改過往回收站給人既「隔涉」,又污穢的感覺。如此大膽創新,難怪開店只有三、四個月,已贏得各界不少掌聲,背後舵手確是功不可沒。

環保署高級環境保護主任 Cary 細說緣起:「其實,環保署透過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的資助,支持非牟利團體營運社區回收中心已經很多年,可是沒有太多人察覺得到,歸納原因,可能是店舖位置偏僻,回收物擺放凌亂,兼且沒什麼裝修,市民都不常走近。當時,環保署正計劃在全港十八區開設及營運二十二間『回收便利點』,取代舊式的回收中心。我們覺得趁這個機會要做好 Branding,重新包裝及整合整個社區回收網絡,吸引大眾來回收!當時二十二份營運合約的招標工作已展開,時間非常緊迫。最大挑戰,是從構思到便利點投入服務,只有數個月時間,當中涉及找舖位、品牌定位、形象設計、店舖裝修等繁複事項。」Cary 形容為「史無前例的艱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竟然如期完成。
 

565

「綠在區區」全新品牌得以面世,幕後團隊功不可沒。(左起:Eddy、Hung、Cary)

565

「6仔」形象令人眼前一亮,回收便利點更可接收八種常見的回收物,投口又大又方便,增加回收動力。

 


一個好念凝聚有心人

565

「想改變市民的心態,帶動乾淨回收。」憑着單純念頭及上司的支持,Cary 沒想太多就向目標進發,她們邀請了擅長做社企品牌設計的 CoDesign,以及專長做社區及空間設計的 One Bite Design Studio 合作,為這服務打造不一樣的新面貌。CoDesign 的 Hung 回想當日臨急受命,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現場視察,發覺原來社區已經有很多由環保署資助的回收中心,可是全不顯眼,實在可惜。「怎樣把它們重新定位,是個很大的挑戰。」Hung 說。

經過無數 Brainstorming,品牌概念終於出爐。「當時想起 7-11 便利店,它的 slogan 是『總有一間喺左近』,我們的願景,也希望可以開得更多回收點,方便市民回收,故此,決定用『6』字作為新店的標誌,期望『6仔』也能深入民心。」「6」字既有六六無窮的含意,而且字型與英文 GREEN 的字首G及循環再造標誌的形態相近,也寓意綠色生活無處不在,心思盡見。「希望這個 simple & smart 的形象,可以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市民來回收。」Hung 表示。

名字定立之後,就要決定店舖的設計裝修,二十二間店都是統一風格,以落地玻璃作為外牆,讓裏面環境一覽無遺。以白、灰和綠色為店舖主調,簡約風格,令人眼前一亮。CoDesign 另一位創辦人 Eddy說:「不要以為做 Branding 只是做個 logo 或者形象出來,其實設計上有很多東西都可以潛移默化,改變人的行為。為什麼要用落地玻璃?為什麼要燈火通明?其實都是心理學。因為整個空間無遮無擋,你也不好意思拿一個還有咖喱汁的飯盒來回收。店舖主色是白色也有學問,當整個環境是雪白的,你就會比較在意不要弄污它。有沒有留意很多高級餐廳也用白色枱布?因為只要弄污少少,也十分刺眼,你反而會加倍愛惜,就是這個道理。」Hung 接着說:「Branding 除了給予大家視覺美麗,無形的影響是當你認同它後,你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這個才是我們覺得最成功的品牌設計。」
 

565

回收點的招牌,「6」字有六六無窮的意思,而且字型與英文GREEN的字首G及循環再造標誌的形態相近,寓意綠色生活無處不在。

 


型格與實用並存

設計界的金句:好的設計是美觀與實用兼備!設計團隊深諳此道,知道即使店舖怎樣「型」、怎樣「美」,如果實際操作時沒有人文關懷的話,就是失敗的作品。Hung 憶述:「與時間競賽是難關之一,另一個要克服的是溝通與協調,二十二間店分別由不同機構營運,他們有些對品牌及室內設計沒什麼認識,於是我們聯同環保署和 One Bite Design Studio 要用很多時間解釋,為什麼要統一品牌?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裝修?每次溝通之後,我們就會因應他們的實際需要,不斷去改良設計,例如一般回收投口的尺寸、電器回收投口要改造拉門設計、店內的資訊指示等等。」Eddy 笑着表示,公司的一位同事說,這個項目是他加入公司七年以來最辛苦的。雖然辛苦,但這個回收項目背後,有多重意義,可以由影響一個人到影響一個社區,以至整個社會,一即一切,所以大家都沒有想得太多,只是堅持做到最好。

裝修風格使人眼前一亮,實際配套設施才是靈魂。「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現時可接收八種常見的回收物,包括廢紙、金屬、塑膠、玻璃樽、四電一腦、小型電器、慳電膽及光管、充電池,以及推廣其他種類回收物,如紙包飲品盒。市民可按類別放入回收物投口,簡潔易明亦乾淨整齊,回收投口下方還列明「可回收」和「不接受」的物品款式,確保不會錯置資源。此外,店內還設有洗手盆,Cary 說,如果市民拿來的回收物不太乾淨,店員會請他沖洗。店內也有一張桌子,方便大家把物品分類才放入投口。每個細節,盡見團隊的用心,唯盼大眾齊來做回收。

至於大家最關注的問題,必然是這個:怎樣確保回收物最終不會落入堆填區?

 

565

負責空間設計的 One Bite Design Studio 團隊。

 


乾淨才可重生

對此,Cary 坦言,第一步亦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市民拿來的回收物,必先弄乾淨,做到「乾淨回收」,因為要「乾淨」才可「重生」。至於回收物會何處去?她說收集到的回收物,營辦團體必須交給由環保署審核的下游回收商處理和循環再造,以確保不會將資源丟落堆填區。「交過來的回收物會被妥善處理,大家可以放心。」Cary 說。

回收便利點更破天荒增設「夜間自助回收箱」,二十四小時收集大家的回收物,方便上班一族。Cary 表示,夜間回收的反應也很好,他們希望方便市民之外,大家也遵守規則,善用投口設施,不要胡亂把回收物棄置門外。她說:「回收點提升了形象,希望大家的行為因此而改變。」另外,有部分回收點也設有活動室,以作日後舉辦環保工作坊之用,教導市民回收的二三事。
 

565

過往膠樽回收,一般需要仔細分為1至7號,Cary說現在已經不同了,因為便利點的目的是要便利市民,而且現時大型回收場一般都很有效率,甚至使用機器做分類工序,招紙也不用撕走,十分方便。

 


密密回收密密賞

「綠在區區」回收設施的另一個賣點,應該是「綠綠賞」智能積分計劃,玩法是大家提交不少於兩公斤的指定回收物後,即可領取「綠綠賞」積分卡,日後再提交回收物時,出示積分卡就可賺取相應「綠綠賞」積分,兌換日常生活用品及糧油乾貨等,例如米、粉麵、飲品、廁紙、毛巾等禮物,越多回收越多禮物。「香港人特別喜歡儲積分,所以反應十分熱烈,初時我們印了兩萬張卡,以為可以派好一段時間,誰知一個月就派完了,需要立即再印製更大量的卡。」對於現時已有超過四萬七千會員的積分計劃,很多市民也表示很開心,因為可換到很多實用獎賞,更說換回來的米很好吃,「以物易物」,一舉兩得。

二十二間回收便利點開業至今,成效如何?「在所有回收物當中,塑膠都是最多,佔整體回收量約 60%。至於整體回收量,及至今年二月為止,各間便利點總共收集及處理了超過一千七百公噸回收物,平均每個點每日超過二百人,假期更有四、五百人。好像在新年大掃除時,全城二十二間便利點都排長龍,大家不介意輪候,都樂意拿來回收,真是好感動。」戴着口罩,仍掩不住 Cary 的笑容,她說最開心是大家對回收的感覺及態度,與以往的不同了。

「每間綠在區區便利點都有 Facebook 專頁,並由營運機構各自管理,推廣回收資訊。較早前我看見在不同地區,也有很多市民問:究竟下一間會不會開在我家附近呢?大家都在期待。以前大家覺得回收多是長者做的,現在卻是什麼年紀、什麼國籍也有,甚至很多父母都帶小朋友來,教育他們分類,這些正正是我們想做的,終於可以做到了。」Cary 說。

問及 Hung 和 Eddy 有沒有因為參與這個計劃而有所改變?Eddy 率先表白:「我真是因為這個項目才開始做回收,以前飲完紙包飲品就丟落垃圾桶,現在會剪開,然後沖乾淨拿去回收。」Hung 表示他一直有做,但因為有三色回收筒被揭發「三色歸一」,他曾經卻步,現在有足夠信心再起步了。

對於今次的成績,整個幕後參與策劃及設計團隊都十分滿意,希望這個社區回收新景象,是一個好開始,其後能夠開枝散葉,吸引更多人來一起回收,累積善業,保育我們的地球。

 

565    565    

565

「綠綠賞」智能積分計劃吸引很多街坊拿回收物來儲分,「以物易物」,兌換日常生活用品及糧油乾貨等,反應十分熱烈。

 


回收知多啲

565

塑膠分類

 

回收紙包飲品盒你必須知道的事

565

  1. 首先,除去飲管及膠套
  2. 打開包裝四角再壓平
  3. 剪開攤平
  4. 沖洗紙包盒內部(這步驟非常重要,因為殘留飲品會污染其他飲品盒,導致整個回收筒的回收物都無法回收。)

         *這步驟非常重要,因為殘留飲品會污染其他飲品盒,導致整個回收筒的回收物都無法回收。

 

綠在區區  回收便利點 

綠在田灣 香港仔嘉禾街15號順豐大廈地下1及2號
綠在天后 天后電氣道13-41號凱旋大廈地下M及M1地舖
綠在西營盤 西營盤第一街113號地舖
綠在上環 上環修打蘭街16號榮興商業大廈地舖
綠在鰂魚涌 鰂魚涌英皇道1010-1056東匯坊130及111號舖
綠在長沙灣 長沙灣青山道468號ONE NEW YORK地舖
綠在大角咀 大角咀塘尾道27-41號百勝大廈1-3號地舖
綠在裕民坊 觀塘物華街19-29號群星大廈地下H號舖
綠在寨城 九龍城獅子石道48號地舖及一樓
綠在新蒲崗 新蒲崗彩虹道98-100號新蒲崗大廈地舖
綠在土瓜灣 土瓜灣炮仗街93號喜築地下D號舖 (新山道入口)
綠在紅磡 紅磡蕪湖街83號地下1A及1B舖
綠在葵涌 葵涌石蔭路135-147號葵寶大廈低層地下01及02號舖 (梨木道入口)
綠在路德圍 荃灣青山公路荃灣段289- 301號昌華大廈地下14號舖
綠在新墟 屯門新墟屯門鄉事會路4-26號明偉大樓地下12號舖
綠在石湖墟 上水龍琛路16號地舖
綠在寶琳 將軍澳寶琳欣景路8號新都城中心二期G19舖
綠在大圍 沙田大圍積福街102-108號天寶樓地下1號舖
綠在粉嶺 粉嶺百和路88號花都廣場1樓A111號舖
綠在大埔墟 大埔廣福道51-59號中嘉閣地舖
綠在元朗墟 元朗元朗安樂路13-33號遠東發展元朗大廈地下3-8號舖
綠在梅窩 大嶼山梅窩梅窩碼頭路10號銀礦中心大廈地下D舖

 


慈濟香港回收新一頁

位於英皇道東匯坊的「綠在鰂魚涌」回收便利點,一如全港二十二間「綠在區區」店舖,以相同的裝潢和配套,由不同非牟利機構承辦。而鰂魚涌這一家,營運者便是我們熟悉的慈濟香港分會。

這天早上時來到「綠在鰂魚涌」,已有一輛大型回收車停泊在店舖外,只見幾位慈濟志工把大袋大袋回收物放上車,場面壯觀。當中有一名個子小小的女士,街坊經過都與她打招呼,好不親切。她就是這裏的營運長  ── 慈濟香港分會副執行長李淑玲師姊。

「師姊,回收量好墟冚啊!」

「這裏只是少部分呢!」淑玲師姊笑瞇瞇說。

然後,師姊帶我們走入店內的後台工作間,狹窄的位置,卻堆滿一座小山丘的垃圾膠袋,都是這兩天的回收物。因為農曆新年的關係,回收商未能全然運走,所以只能塞在店裏。「這店去年十二月二十日開始運作,十二月的塑膠回收量有六噸,廢紙超過一噸,一月份更有十二噸膠,想不到市民的反應那麼熱烈。」淑玲師姊表示,年三十晚那天,店外排着長長的人龍,每人都拿着大袋回收物。「我們開玩笑說,不是派飯、不是樓盤開售,卻吸引到那麼多人來排隊,可說是奇景。」回想當天景象,淑玲師姊也禁不住笑起來。然而,想深一層,回收量多也未必是好事,因為環保不僅是力行回收,更是一種漸漸捨棄物欲的生活方向。

 

565  565

 

重塑品牌還包括街站,現時已經有超過一百個「回收流動點」分布十八區,每周定時定點提供服務,形象一樣、配套一樣,都是接收多樣回收物。服務詳情可以參考「綠在區區」Facebook專頁。

 

人間菩薩在社區

正如其他「綠在區區」的店舖,前台設有八個回收投口,分別接收膠樽、其他塑膠、廢紙、金屬、玻璃、小型電器 /充電池、慳電膽 /光管及紙包盒。每天都有很多街坊拿着一袋二袋回收物到來,有時數量太多,他們迫不得已,只好把回收物放在店外的空地。「我們也沒想過回收量那樣驚人,在人手安排上有點失預算,始終需要體力支出,幸好有志工幫手,慈濟一向歡迎人間菩薩加入志工行列,一起付出。證嚴上人也經常讚歎環保志工,不怕污穢不怕苦。」

在台灣,慈濟推動環保三十年,在香港也踏入了第十二年,從 2009 年成立「大圍環保教育站」開始,志工於全港各社區宣導環保,一直默默耕耘,漸漸深得民眾的支持,目前全港共有二十個環保據點。「綠在鰂魚涌」開店的緣起,都是因為政府對慈濟的認同和信任,故此邀請他們參與投標。「我們覺得是一個面向群眾,推動環保的大好機會,這是慈濟自九龍灣回收物料轉運中心 MTC 後,再一次與政府的合作項目。民間力量始終有限,如果能夠結合政府的資源,就能夠發揮更大的功效,加上有政府幫我們宣傳,可以讓更多人認識慈濟。」其實在 2011 年,慈濟已在鰂魚涌開設環保教育站,跟街坊早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對於由慈濟營運的這家回收便利點,大家都滿是期待,所以廣結人緣十分重要。

565   565

「綠在鰂魚涌」去年十二月啟幕,街坊的反應都十分熱烈 。

565

大除夕那天,「綠在鰂魚涌」店外排滿人龍,一眾街坊不是趕着來辦年貨而是回收,盛況空前。

 


回收志工阿華感受
勿當回收箱做垃圾桶

在回收站志工(義工)的工作,我主要是將不同塑膠再分類為不同類型然後包紥好,讓之後的回收更暢順有序。

第一天我只站在膠樽回收箱前,揀出不是膠樽的東西,感覺是膠樽排山倒海丟進來,五小時後離開時,光是一號膠樽已紥滿四大袋大型垃圾袋,我告訴自己從此不要輕易買樽裝飲品。

然後站在其他類型塑膠的回收箱前,將同一類的膠分出來,有的市民很好,依指示將回收物洗乾淨摺疊好才放進來,但也有一些放入回收箱的,是內裏仍有未倒掉的飲料、醬油、洗頭水、護膚膏、餅乾碎、蛋糕忌廉、不可回收的垃圾……甚至那天,我打開了一包狗狗糞便。那天,的而且確,我被嚇着了,好半小時才心情平復下來。

作為志工,我只想呼籲大家,回收前,請先把回收的東西清洗乾淨,當然,切記切記,不要當回收箱為垃圾桶。感恩各位善長。
 


人文蘊於內心

談及店內設計,淑玲師姊讚歎今次形象的革新非常成功。「店舖外牆是落地玻璃,簡潔明亮;清晰分類的回收投口,設施有洗手盆、飲水機、香薰、音樂,徹底改變大眾對回收店的觀感,空間舒適又位置方便,大眾都樂意到來回收。」內外企理乾淨,的確是吸引大眾實踐環保的元素,硬件齊備,軟件都要有所配合。證嚴上人一向倡導「人文」的重要,人文蘊於內心,形於外表。所以淑玲師姊常跟職工和志工說,在接觸民眾時要建立親善形象,例如小聲說話,輕力丟東西,營造成為「一個有溫度、有人情味的地方」。

秉持證嚴上人「清淨在源頭」的理念,淑玲師姊也希望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裏落實6R的好習慣(Refuse 拒絕、Reduce 減量、Reuse 再利用、Repair修復,Recycle 回收,Rethink 買前三思),從源頭減低消耗,就能減少廢棄物。「說到底,最重要是減少貪念,同樣的物品一件就夠,不要囤積,沒必要因為大減價而多買幾件。另外,就是要『清淨在源頭』。第一,回收物最好先行清潔;第二,希望帶動大家少用,最好就不要用。」店舖經理馮錦華師兄說,有些收集回來的物品,仍未剪掉標籤,或者是未用過的贈品,都很新淨,這方面是需要大家思考一下的。

除了回收便利點,慈濟在商場的地庫也有一個多功能活動室,可是因疫情關係,尚未舉辦任何活動,但他們已有一連串計劃,準備稍後舉辦一些環保講座、環保工作坊、素食烹飪班等等。「聯合國報告指出,最好減碳方法是素食,加上疫情來勢洶洶,證嚴上人說消弭疫情的良方是齋戒茹素,所以我們想利用此活動室來宣導素食。」淑玲師姊說

 

 

565

 

子女環保教育

開店至今四個多月,有什麼感動故事分享?「慈濟在北角、鰂魚涌一帶耕耘多年,我們最開心莫過於得到街坊認同,很多街坊都說,一見到我們就有信心,稱讚我們做回收做得很乾淨。有次還聽到一位媽媽跟女兒說:『這裏的人很有禮貌、很親切啊!』有很多父母更帶子女來做分類,給予環保教育,這些對我們都是極大鼓舞。」淑玲師姊分享。

今時今日,市民的環保意識已經提高了不少,馮師兄回想當年他們收到的回收物,驚嚇度是9.9分。「差不多你說得出的都有,例如床、衣櫃、一袋袋發臭的食物,甚至連用過的尿片也有。」如今的情況好了很多,大部分都是沖乾淨才拿來回收。然而,偶爾也會有些人貪一時之便,把沒分類、沒弄乾淨的就胡亂將廢棄物放於門外,新年期間,他們更收過一株爛了的桃花殘枝,十分無奈,所以教育是很重要!

「有心的話,做環保一點也不困難,因為一切唯心造,每人做少少,成效就可以好大。」淑玲師姊最後叮嚀。

565   565

很多父母都會帶子女到回收點做分類,即場給予環保教育。

 


我們對環保體會

李淑玲師姊在 1995 年加入慈濟香港分會,至今已有二十六年,這些年來,師姊印象最深刻的,是證嚴上人日夜跟他們強調環保的重要性。「師父每一次的開示,幾乎百分之九十都是吩咐我們要做環保,否則地球很快就會被我們毀滅,我們都希望永續經營這個地方,所以希望接引更多人投入環保志業,這是師父的期待,亦是我們弟子要奉行的使命。」

馮錦華師兄加入慈濟香港分會十年,他對環保一向有興趣。加入慈濟後,除了買制服外,並沒有買過其他衣服,當然更不會買樽裝水。「因為飲一樽水,就製造了一個垃圾,減少購買欲才是最重要。」

馮師兄說,以前的人環保是因為經濟不富裕,現在做環保是因為太富裕。好像以前去大排檔外賣奶茶,他們會將煉奶罐做外賣杯,叫做「奶茶嘜上」。

 

565

李淑玲師姊與馮錦華師兄大力支持環保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