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六屆觀音文化節,佛教文化講座系列第九講
日期: 2021年1月2日
地點: 觀音講堂
主講嘉賓:衍空法師
當初定這題目時,可能沒有深思熟慮,其實在「疫」境中叫人安心,是不合理的,一個人如果遇到家人生病,乃至親人往生,要他不傷心是不人道的。所以在「疫」境中,大家如果感覺到擔憂、不快樂、煩惱、孤獨、寂寞、無奈,你其實是一個很正常的人。「疫」境中,大家都需要戴口罩,不能順暢的說話;放假沒地方可以去度假;冬至不能團圓;不能相聚吃火鍋,怎叫人安心?所以今天的題目應該改為:如何在「疫」境中安心地不快活。因為「疫」境中不快活是很正常的,當然還有後續要講。
古人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什麼時候會是你的喜怒哀樂未發出來?風和日麗,平平淡淡,沒事的時候,情緒當然不會生起,情緒未發時在哪裏?安住於內中,那個時候叫做「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有快樂事時就會歡喜;有疫情就會不快樂和擔心;「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是在疫情中你有擔憂、有不快、有困惑、有苦悶,如果你的情緒生起是「中節」,即恰當的擔心,是可以的;但若擔心到睡不着、心煩意亂、不能正常工作、吃不下飯,感覺孤獨,差不多瀕死了,便過了「中節」的階段,需要特別留意。
即是當一個人面對家人的困難和痛苦時,譬如有家人往生了──就像家父往生時,我也難過、也會哭,怎會不哭呢?但若過了三、四年仍傷心地哭,你便有問題了。如果疫情中你感覺不快活,那很正常,但卻不可以過度了。
即是說,我們做人,首先要面對客觀事實。現在有疫情,自然會擔心;升職加薪自然就高興;家人生病自然會擔憂,我們要做的,是處理問題。疫情下我們不快樂,如果有方法處理好,假如疫苗能發揮到效用,兩個月後疫情終於消失了,便不用有擔心情緒。你現在因疫情失去工作,疫情消失,餐廳回復正常營業,大家就沒事了。那便是客觀事情能夠處理好。但客觀事情有些可以處理,有些卻不能。譬如去年疫情開始直至現今,什麼辦法也未能讓疫情消失,只有等待疫苗,從去年發現病毒至今,中間的一段時間,我們只可以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此外便沒什麼辦法了。想講的是,人生中有些事情可以做,可以改變;但有些事情,卻是不可以改變的。
我們能選擇看待事情的心態
譬如我們的父母,不能改變。出世後才選擇父母是不可能的,兄弟姊妹一樣,不可能改變,你一出世就已註定了。老婆老公、女朋友男朋友,你都可以選擇,爸爸媽媽你卻沒有選擇。出世之後,我們在成長、吃飯、老、死之中,可以選擇嗎?也沒有選擇,你一出世,就要吃飯、吃飯後就要成長、跟着讀書、工作,慢慢就變老、乃至死。人生中,親緣、生老病死,都沒有選擇。
但在人生中所做的很多事情,你都可以選擇。你跟誰做朋友、像孟母三遷的選學校,可以選擇;在學校結識朋友、乃至找男朋友、女朋友、跟誰學習、讀哪間學校,都可以選擇;還有一樣東西你一定可以選擇的,是你如何看人生、如何看父母?是可以轉變的。
這一對父母真好,很疼我的;這一對父母不疼我,還打我,但他們到底也是我父母,我很愛他們,很孝順他們;這是我父母,他只給我坐日本車,不給我坐德國車,他們不中用。以上都是子女對父母的不同心態。我們不能選擇父母,但如何面對他們,卻可以選擇,那是內心世界,個人成長的思維,我們如何看這世界,決定如何與人相處,都可以選擇。月的陰晴圓缺,人的生老病死,不可以選擇。但我們如何看待月的圓缺,卻可以選擇。
說回疫情,它已客觀存在,我們不可以選擇。這時候,我們有些恰當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但過度卻是有問題;你一點不驚慌,也是有問題。有些人不當疫情是一回事,不戴口罩、照樣飲宴、聚餐,的確是有問題。因為你不怕、放肆、沒警覺疫情的危險,便容易中招,還連累身邊的人。但你太擔心,睡不着覺,弄至神經失常,去搶米,家裏囤積口罩、消毒藥水,也是無謂。怎謂之「中節」?恰當?我相信這是難的。
佛陀出家後,經過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麥,骨瘦如柴,後來發現,如此苦行是沒用的,於是放棄苦行,行中道,恢復進食,回復氣力,繼而行中道,之後才開悟成佛。
看得深遠有助做出正確抉擇
佛教說「中道」,儒家說「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都是說中道。
情緒如何行中道?有沒有標準?其實這個「中」的尺度,每個人都不相同,你的「中」與我的「中」是會有分別的。
中道是智慧,是恰當,不會過度或不足。如何掌握?需要自己揣摩。像煮飯一樣,火太大會燒焦,火太小會煮不熟,很難一下子告訴你何謂之「中」,反而是你自己去觀察事實。例如想身體健康就要戒煙,我年輕時的年代,吸煙被視為有型,因為廣告看多了,吸收了當中的形象,以為吸煙很有型,但其後科學家告訴你,吸煙有另一種因果關係,原來患肺癌與吸煙有直接關係。
當你深入明白和理解事物,就不會只看它表面。單看事物表面時,你會隨着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產生對外境的第一層次回應:喜歡不喜歡、好味不好味、跟自己的食色性也配不配對。令「我見」感覺舒服的、讚歎我的、歌頌我的,我就高興;罵我的、鄙視我的,我就拒絕,這是人的獸性,很機動的。
不知有沒有人告訴過你,如果你讀書能力好、IQ(智商)高、成績佳、大學考試成績高,以一級榮譽畢業,便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但當你踏入社會工作,是否能升職、事業能否成功,就不是靠IQ,而是要靠EQ(情緒智商)、人際關係。老闆發工資給你,要看你的表現,你要與老闆、同事、客戶合作,你會有壓力、會被罵、會失敗、會跌倒爬不起來,這些都要靠情緒智商。
有人中學時成績名列前茅,但入大學後,人材濟濟給比下去了,變了個普通人;你以為自己很本事,踏入社會工作後,發現社會上有更多人比你能幹,你已不是最能幹的那一個了,你如何自處?如何生活?如何處理情緒智商?是靠你如何看人生。你是否認識自己的情緒?認識其他人的情緒?更重要的是,能否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你處理不了自己的情緒,隨自己的獸性回應事情,別人罵你,你扁嘴、瞪眼,對方若是老闆,你便倒楣了。你在困難中若被老闆罵了,能不能回應他,你會回去反思處理好事情?有沒有這種能力?不是要你去奉承 (擦鞋),但有時你需要學安忍波羅蜜。安忍波羅蜜就靠情緒智商。何時關懷?何時收斂?何時處理情緒?你覺察到對方的情緒嗎?做人除了明白表面,要能看得深遠,才可以做出好的抉擇。
吃芝士蛋糕,即時的果報是好味、舒服、喜歡;長遠一點的果報是致肥。吸煙最初的果報是感覺有型;長遠的果報是可能患癌。讀書考試很辛苦,如果能堅持,便能長知識智慧,懂得如何做選擇。人生是不斷的選擇,人生是否活得好,視乎選擇做得好不好。如何可以增強我們的選擇能力?就是智慧。智慧就是你看事物能否遠一點,能否明白因果,明白因緣和合而生。
明白因緣和合就有能力改變人生
什麼是和合而生?事物的出現,不止是一個因一個緣的,是有很多的因很多的緣合起來的。譬如現在我用手指弄出「啪」一聲,這一聲是誰弄出來的?怎弄出來的?首先要有我的手指,沒手指就沒手指撞擊;沒撞擊就沒空氣震盪;沒空氣震盪,你的耳膜就不會感受到震盪;你的腦就不會聽到聲音。怎樣才會有我的手指?因為有我的身體,有我的身體要靠我父母,我父母要結婚才會生出我,我父母的出現,又要靠我阿公、阿爺、阿嫲等歷代祖先,他們都與我手指這「啪」一聲有關,還要靠這地球、空氣等等眾多因緣,當然最直接的因緣,就是我的心,因為我的心想與你溝通。我想給你舉個例子,由我的心這個因,推動我運用所有現前的因緣,製造這「啪」一聲,並非全是隨機的,是因為我的心為主因去推動,繼而配合種種因緣,你才聽到這聲音,這就是眾因緣和合而生。
佛教說,世上所有事物,都是眾因緣和合而生,你越明白什麼因生出什麼果,你的抉擇能力就越優秀;越優秀的抉擇能力,即是能為自己和其他人帶來現在和未來的幸福。
所有人都有個共同願望,就是離苦得樂,沒有人喜歡痛苦的,人人都喜歡幸福,怎樣才能離苦得樂獲得幸福?如何才能沒有「疫」境?就算在「疫」境中也能有快樂?要靠智慧、你的決定能力、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剛才說到你有能力決定怎樣看待自己的父母。你不可選擇父母,但你怎樣與他們相處、如何看待他們,卻是你的智慧、認知能力去決定。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要來聽講座?為什麼要學佛?因為人的成長過程中,很多東西是沒學好的,就像舊版的電腦中有 bugs(蟲)一樣,怎辦?可以 upgrade,將它升級。我們對人生、對父母,乃至對疫情的理解,不是錯,是偏差,偏差也會出現問題。現在你來聽講座、聽道理,就是 upgrade(更新)。更新的意思是,我們相信眾生皆有佛性,只要你細心聆聽,就明白了解。我們的心是會更新從前的看法,那便可以改變你的人生。我們相信人生是可以改變的,可以經過學習而成長的。
十多年前開始,我與李焯芬教授、陳麗雲教授一起,在香港大學創辦的佛學研究中心,很努力的進行一件事:將佛法與心理學、輔導學,結合出一套佛法輔導課程。為什麼說到這些?因為想帶出一個很強的信息,其實佛法中的人生智慧、佛法如何讓人明白人生,當中的道理、哲理,很能幫你更新對人生的看法,繼而令你在人生中,做出更善巧和恰當的抉擇;令你在困難中更有洞察力,懂得如何去處理。在你為成就高興的時候,怎樣不忘我而檢討,去積穀防饑,這都是佛教可以教導我們的道理。在香港大學,我們覺得原始佛教的目的,不單止是教人如何了生脫死。現代人的痛苦,不獨是擔憂生死苦,現世間的痛苦、心靈的痛苦、社會種種壓力產生的痛苦,我們認為佛法可以幫助到人們。
最近我們在香港大學舉辦了一個有關的講座,很榮幸邀請到張翔校長為我們拍了一段介紹錄影,這裏想播放給大家看:
念佛能減輕焦慮
張翔校長的介紹片段:「各位嘉賓、各位朋友,今天的講座非常特別,我對慈悲、智慧和科學的關係非常好奇,佛法輔導是運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配合心理輔導,來幫助人們化解內心的壓力,提升心靈健康。港大佛學研究中心在過去十年裏,一直推崇宗教研究和結合科學,不單領先創立了佛法輔導,更以腦電圖等最新的科技來核實成效,研究已經在多份國際學術雜誌發表。最近,中心的研究項目,是念誦佛號對大腦的影響,利用EEG(腦電圖)和FMRI(功能磁力共振成像),深入了解在念佛號的時候,大腦相應的功能以及結構的改變。有趣的是,念誦佛號可以強化正面情緒,平衡恐懼感。這種平衡不同於一般由高級中樞發起的從上而下的情緒干預,而可能是從腦幹和杏仁核開始,從下而上的情緒干預和調節,從生物心理的角度,這項研究也開闢了一種新的方法,處理情緒問題。佛學研究中心開辦的佛法輔導碩士和深造課程,希望能栽培一批高等教育程度,並經過專業培訓的佛法輔導人員貢獻社會,提升社會整體心靈健康。」
我給大家看這段錄影,是想向大家證明,我們最近發表了幾篇對念佛很有水平的學術論文。張翔校長是一位十分認真的科學家,他很支持及認同我們的研究和成就,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因為我和大家說的是一些道理,從明白道理而疏導、更新自己對人生及壓力的看法,能夠幫助我們去處理困難。因為我們明白和理解之後,會更加心安,乃至合理。剛才我也說了,不快樂也是合理的反應。總之,不要過度就可以了。但在心靈上理解了,並不代表能處理好。我知道自己不要抑鬱、不要生氣;但我仍在抑鬱、仍在生氣,怎辦?怎處理才好?因此我想向大家介紹這三篇與念佛有關的學術論文的內容,向大家證明,佛教的念佛方法,通過我們的研究,證明是有用的。大家也可以上網看這幾篇論文,它們已是 open sources。
第一篇:重複的佛教念誦能調節人腦對恐懼和焦慮圖片的後期反應。
第二篇:相對於非宗教念誦,宗教念誦時,後扣帶皮層的人腦自覺 Delta wave 明顯升高了。
第三篇:多模態磁共振研究顯示,反覆念佛,能形成正面情緒基模及結構,以抗衡恐懼心。
(上述研究的詳細報道,請參考《温暖人間》第560期)
更新對人生的看法
說這些是想讓大家知道,如果在疫境中真的不能夠安心,又沒有方法去處理的話,如果你是佛教徒,可以去念佛;如果你不信宗教,便去找些宗教信仰來幫你,其實你真的可以會好些的。若你仍是說不相信,都沒問題,你可以學習觀呼吸,將專注力帶回現在 here and now(當下),將情緒、集中力抽離外面的世界,不要看那麼多不好的事物、不好的東西,將心抽離,不要胡思亂想,帶回來觀察現在的呼吸,在現在當下,平靜和安樂,這樣亦可幫你處理情緒。
今天和大家說的最重要是,在疫境中不開心是可以的,但切勿太過度,若過度了,有兩方面可處理,一是更新對疫情及人生的看法,令它好些、正面些。到底如何才好?你覺得人生有沒有意義,與人生本身無關 ── 人生只是人生,要你在人生中找到意義,你找到意義會活得好些,整個人就會快樂些。你覺得不好、很悶,便嘗試去找些意義,找些意義去付出、去幫助別人,在疫境中找些更大的理由活下去,好好活下去。咬緊牙關,硬着頭皮都可以,人生去到某些困難位置,不要說那麼多漂亮話,咬緊牙關,沉沉默默,一步一步做下去,壞日子一定會過去,2021 年一定比 2020 年好,很難比它更差,希望大家抱着信心,因為你是有佛性的,你可以更新對人生的看法,你可以嘗試念佛,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乃至念你自己的宗教信仰。希望大家2021年如意吉祥、身體健康、福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