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治情緒的六種禪修方法

定賢法師

問:這年來受社會事件和疫情影響,心情起伏不定,容易不開心、生氣、恐懼,面對這樣的情緒不穩定,請問如何化解?佛教徒面對生氣、埋怨、不安等各種情緒,又如何對治?

 

答:    可應用佛教的六種基本禪修方法,對治身心與外界交織時的各種苦惱。簡述如下:

1. 出入息觀(安般念):放鬆身心,捨除雜念,只專注於呼吸上。「生命只在呼吸間」,呼吸暢順,身心寧靜安康,生活品質自然改善;心安理得,智慧亦增上,易解難題。此法自然簡單、安全可靠,對治散心雜念、浮動和焦慮不安。

2. 不淨觀:觀察人我男女事物的敗懷不淨相,例如老病死相、身中穢物,屍體、物質腐敗等過程,以對治淫欲貪愛為主的煩惱執着,從而發厭離心,並且持戒修清淨行。當貪求愛欲減滅,眾苦亦相應減滅,身心得以清淨自在;少欲少惱,知足常樂,不假外求。

3. 慈悲觀:修對眾生「慈(予樂)悲(拔苦)」的心行,對治因嗔恨、怨忿所生起的詛咒漫駡、欺凌打殺等意識行為。具體慈悲觀的修法是常念佛念經、禮佛懺悔回向,行各種布施善行而不求回報,常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廣結善緣,身心便會調柔安樂,自身命運、人際關係得以改善,便可逢凶化吉,自在安祥。

4. 念佛觀:所謂「禮佛一拜,福增無量;念佛一句,罪滅河沙。」以至誠恭敬心禮佛念佛,念佛的歷劫修行、大智大悲、普度眾生之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可增福滅罪,消除業障,令行者身心安穩祥和,助益一切善法功德增上,效果與修慈悲觀相同。

5. 因緣觀:「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世間一切精神與物質的生滅現象,都是關係性的存在和消失,是無常變化的過程,當中沒有永恆不變的真實自體;倘能常於生活中如是觀察思惟,或應用佛教的「十二因緣順逆觀」,當心識與真理法性契合,智慧便會增長,愚癡、貪嗔等煩惱執着,便相應減滅,令身心平衡自在。因緣觀是世間出世間的真實觀門。

6. 界分別觀:與因緣觀類同,以觀察身心與境界的性質及關聯,主要以「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四大」生命元素(地水火風),作為禪觀基礎,認知「精神與物質,皆是各種因緣條件和合的產物」,當中並沒獨立實存的體性(我),從而體悟「無我、空」之真理;能提起此正念,便能放下自我煩惱執着。

學佛修行之目的,是「離苦得樂(無副作用、徹底的安樂)」。「有慈悲沒有敵人,有智慧沒有煩惱」,正知正見其真義(緣起性空),解行並重,持之以恆,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