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文佛典翻譯與講解(十七)

蕭式球

覺悟四聖諦而不受後有,這是原始佛教最高的修行目標

1. 這時候,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前往拘胝村。」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於是世尊便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拘胝村。世尊住在拘胝村。

 

2.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由於沒有覺悟、沒有智證四聖諦,因此我和你們長期生死相續,不斷輪迴。什麼是四聖諦呢?

「比丘們,由於沒有覺悟、沒有智證苦聖諦,因此我和你們長期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由於沒有覺悟、沒有智證苦集聖諦,因此我和你們長期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由於沒有覺悟、沒有智證苦滅聖諦,因此我和你們長期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由於沒有覺悟、沒有智證苦滅之道聖諦,因此我和你們長期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覺悟、智證苦聖諦,覺悟、智證苦集聖諦,覺悟、智證苦滅聖諦,覺悟、智證苦滅之道聖諦,能截斷有愛,盡除各種有,從此不再受後有。」

 

3.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由於不能見,

如實四聖諦;

長夜在輪迴,

一生又一生。

現今已見諦,

諸有俱摧破,

截斷諸苦根,

不再受後有。」

 

4. 世尊住在拘胝村的時候,常對比丘說的,是有關戒、有關定、有關慧的教法──戒成熟時便得定,是大果報、大利益;定成熟時便得慧,是大果報、大利益;慧成熟時心便能徹底解脫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

(之六)

長部.十六.大般湼槃經.第二誦

 

今期第二誦一至四段的經文記載着一則簡短的義理,從中可讓我們更為了解在原始佛教中的「佛陀觀」。佛陀對比丘說,他跟比丘一樣,在覺悟四聖諦之前身為一個凡夫,長期在世間生死輪迴,但在這一生因為覺悟四聖諦而成佛,生死輪迴到了這一生便止息。佛陀的弟子跟隨四聖諦的指引,若取證阿羅漢者生死輪迴同樣到了這一生便止息,即使最低的初果聖者,在欲界的人天善趣之中受生也不會多於七次。

經中第二段的「截斷有愛」即是截斷對欲有(欲界的生存)、色有(色界的生存)、無色有(無色界的生存)的渴愛。「盡除各種有」即是欲有、色有、無色有的盡除,在原始佛教的教義中,欲有、色有、無色有涵括了所有眾生、所有的生存。「從此不再受後有」即不會招感下一個有。「盡除各種有」和「從此不再受後有」同是「輪迴止息」的意思。

 


具有「法鏡」的佛弟子,可為自己授記初果

5. 世尊在拘胝村住了一段時間後,便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前往那提迦。」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於是世尊便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那提迦。世尊住在那提迦的磚屋。

 

6.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阿難尊者對世尊說:「大德,在那提迦有一位名叫沙蘭的比丘命終,他的去向怎麼樣?他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大德,在那提迦有一位名叫難陀的比丘尼命終,她的去向怎麼樣?她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大德,在那提迦有一位名叫須達多的優婆塞命終,他的去向怎麼樣?他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大德,在那提迦有一位名叫須闍多的優婆夷命終,她的去向怎麼樣?她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大德,在那提迦有一位名叫迦拘陀的優婆塞命終,他的去向怎麼樣?他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大德,在那提迦有一位名叫迦楞伽的優婆塞……名叫尼迦多的優婆塞……名叫迦胝沙婆的優婆塞……名叫兜哆的優婆塞……名叫散兜哆的優婆塞……名叫跋陀的優婆塞……名叫須跋陀的優婆塞命終,他的去向怎麼樣?他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7. 「阿難,沙蘭比丘清除了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阿難,難陀比丘尼斷除了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阿難,須達多優婆塞斷除了三結,貪欲、嗔恚、愚癡薄,是斯陀含,返回這個世間一次之後苦便會終結。

「阿難,須闍多優婆夷斷除了三結,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阿難,迦拘陀優婆塞斷除了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阿難,迦楞伽優婆塞……阿難,尼迦多優婆塞……阿難,迦胝沙婆優婆塞……阿難,兜哆優婆塞……阿難,散兜哆優婆塞……阿難,跋陀優婆塞……阿難,須跋陀優婆塞斷除了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阿難,在那提迦有五十多位命終的優婆塞斷除了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阿難,在那提迦有九十多位命終的優婆塞斷除了三結,貪欲、嗔恚、愚癡薄,是斯陀含,返回這個世間一次之後苦便會終結。

「阿難,在那提迦有五百多位命終的優婆塞斷除了三結,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8. 「阿難,人的命終並不是稀奇的事情,如果人人命終後你都找如來問這些問題,可真是煩擾如來。因此,我要說一個稱為『法鏡』的法義。聖弟子如果具有這面法鏡,可以為自己授記:『我已盡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9. 「阿難,什麼是法鏡的法義呢?

「阿難,聖弟子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聖弟子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聖弟子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聖弟子具有聖者所推崇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着、帶來定。

「阿難,這就是法鏡的法義。聖弟子如果具有這面法鏡,可以為自己授記:『我已盡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10. 世尊住在那提迦磚屋的時候,常對比丘說的,是有關戒、有關定、有關慧的教法──戒成熟時便得定,是大果報、大利益;定成熟時便得慧,是大果報、大利益;慧成熟時心便能徹底解脫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

(之七)

長部.十六.大般湼槃經.第二誦

佛陀和比丘僧團繼續說法遊行,這次到了那提迦的磚屋,那提迦是一條佛教村落,很多四眾弟子住在那裏。佛世時佛弟子其中一種習慣,是向佛陀詢問已過身的佛弟子所得的果位,而佛陀是會一一對他們作出解說的,這種解說又稱為「授記」(vyākaraṇa)。佛陀為佛弟子授記,不僅為滿足人們所問,更重要的,是讓人們掌握到不同果位的標準與尺度。通過佛陀的授記,人們便可參照不同果位的人有什麼樣的見解、什麼樣的行為與什麼樣的修持,這對修行者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這時候可能因為佛陀年事已高,知道自己未必能像以往那樣時常為人授記,所以為四眾弟子講說「法鏡」的法義。法鏡的內容包含着佛、法、僧、戒四法,是取得聖者果位的最低門檻。至於這四法為何有如此力量,可參閱刊在390至393期之中的經文與講解。

佛陀在那提迦除了為阿難尊者講說法鏡的法義之外,也為比丘講說戒、定、慧、解脫的教法。

 


即使別人出天價,菴婆巴利女居士也不將供佛的機緣轉讓

11. 世尊在那提迦住了一段時間後,便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前往毗舍離。」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於是世尊便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毗舍離。世尊住在毗舍離的菴婆巴利園。

 

12.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和覺知,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有念的比丘呢?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着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着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着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着和苦惱。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有念的比丘了。

 

13.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有覺知的比丘呢?比丘在往還的時候,對往還有覺知;在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的時候,對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有覺知;在屈伸身體的時候,對屈伸身體有覺知;在穿衣持缽的時候,對穿衣持缽有覺知;在飲食、咀嚼、感受味覺的時候,對飲食、咀嚼、感受味覺有覺知;在大便、小便的時候,對大便、小便有覺知;在行走、站立、坐着、睡覺、睡醒、說話、靜默的時候,對行走、站立、坐着、睡覺、睡醒、說話、靜默有覺知。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有覺知的比丘了。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和覺知,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14. 妓女菴婆巴利聽到世尊到來毗舍離自己的芒果園的消息。她吩咐安排多部車輛,然後登上其中一部,和其他車輛一起從毗舍離出發,前往她自己的園林。車輛到了車路的盡頭時,她下車徒步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為妓女菴婆巴利說法,對她開示,對她教導,使她景仰,使她歡喜。

妓女菴婆巴利因世尊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她對世尊說:「大德,願世尊和比丘僧團明天接受我的食物。」

世尊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供養。妓女菴婆巴利知道世尊接受邀請後,便起座,向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15. 在毗舍離的離車人聽到世尊到來毗舍離菴婆巴利園的消息。他們吩咐安排多部車輛,登上車輛後便從毗舍離出發。一些離車人藍色裝束,穿上藍色衣服和戴上藍色飾物;一些離車人黃色裝束,穿上黃色衣服和戴上黃色飾物;一些離車人紅色裝束,穿上紅色衣服和戴上紅色飾物;一些離車人白色裝束,穿上白色衣服和戴上白色飾物。

 

16. 這時候,妓女菴婆巴利以她的車軸碰撞離車少年的車軸,以她的車輪碰撞離車少年的車輪,以她的車軛碰撞離車少年的車軛。〔註一〕

「唏,菴婆巴利,為什麼用車軸碰撞我們的車軸,用車輪碰撞我們的車輪,用車軛碰撞我們的車軛?」

「公子們,因為世尊和比丘僧團明天接受我的食物。」

「唏,菴婆巴利,給你十萬,把你的供養轉讓給我們!」

「即使給我整個毗舍離的財物,我也不會將這個大供養轉讓給你們。」

離車人甩手指〔註二〕嘆息:「我們輸了給菴婆女,我們敗了給菴婆女!」

跟着,離車人前往菴婆巴利園。

 

17. 世尊從遠處看見離車人前來,便對比丘說:

「比丘們,你們當中誰沒有看過三十三天的,來看看離車眾吧,仔細看看離車眾吧!比丘們,離車眾就像三十三天眾。」

 

18. 離車人的車輛到了車路的盡頭時,他們下車徒步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為離車人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

離車人因世尊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他們對世尊說:「大德,願世尊和比丘僧團明天接受我們的食物。」

「離車人,我已經接受了明天妓女菴婆巴利的食物了。」

離車人甩手指嘆息:「我們輸了給菴婆女,我們敗了給菴婆女!」

跟着,離車人聽了世尊的說話後感到歡喜,感到愉快,他們起座,向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19. 妓女菴婆巴利在黎明的時候,吩咐在自己的園林準備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然後使人通知世尊:「大德,現在食物已經準備好了。」於是,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着大衣和缽,和比丘僧團一起前往妓女菴婆巴利那裏受供養。世尊去到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於是,妓女菴婆巴利親手將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使比丘得到滿足,使比丘掩缽示意吃飽。

當世尊吃完食物,手離開缽的時候,妓女菴婆巴利以一低座坐在一邊。她對世尊說:「大德,我把這個園林布施給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

世尊接受這個園林。之後世尊為妓女菴婆巴利說法,使她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然後起座離去。

 

20. 世尊住在毗舍離菴婆巴利園的時候,常對比丘說的,是有關戒、有關定、有關慧的教法──戒成熟時便得定,是大果報、大利益;定成熟時便得慧,是大果報、大利益;慧成熟時心便能徹底解脫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

〔註一〕菴婆巴利以車和離車人相碰,是一種開玩笑的表達形式,以此抒發僧團接受她供養的歡悅。

〔註二〕甩手指是把手指使勁一甩,以宣示內心一種強烈的感受。在這裏宣示的是受挫的感受。

(之八)

長部.十六.大般湼槃經.第二誦

佛陀和比丘僧團繼續說法遊行,到了毗舍離及住在菴婆巴利園。在經文11至13段的記載,佛陀在該處為比丘講說四念處。四念處對比丘來說是一種重要的修持,刊在420至445期的經文與講解之中對此有詳盡的介紹。

經文14至19段記載着一則妓女菴婆巴利的事跡。佛陀有很多在家的弟子,他的弟子遍及社會各個階層,菴婆巴利是一個富有的名妓,她對三寶有一份深厚的敬信,當得到一個供佛及僧團的機緣後,離車人的富家子弟想用一個極高的價錢買下這個修福的機緣,菴婆巴利也不為所動。她在供養過後,更將整個園林布施給僧團,之後佛陀也在這個園林為比丘講說戒、定、慧、解脫的教法。

 


佛陀將法義全數教給弟子,不會有所保留

21. 世尊在毗舍離的菴婆巴利園住了一段時間後,便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前往畢樓婆村。」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於是世尊便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畢樓婆村。世尊住在畢樓婆村。

 

22.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來吧,你們和朋友、相識、同伴分散在毗舍離過雨季。我在畢樓婆村這裏過雨季。」

「大德,是的。」比丘回答世尊後,和朋友、相識、同伴分散在毗舍離過雨季。世尊在畢樓婆村那裏過雨季。

 

23. 世尊過雨季的時候,得了很重的病,生起強烈的痛楚,有性命危險。世尊保持念和覺知,忍受這些痛楚而不受困擾。

這時候,世尊心想:「如果我不告訴侍者、不通知比丘僧團便入滅是不適當的,讓我以精進來克服這個病,保存性命。」

於是,世尊以精進來克服這個病,保存性命。跟着,世尊的病消退了。

 

24. 這時候,世尊從病中復元不久,從住所出來,坐在屋蔭下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看見世尊安穩了,我看見世尊復原了。儘管這樣,世尊的病使我現在也感到身體像失去平衡似的,我不能辨別方向,甚至連法也不在心中,但當我想到:『如果世尊不對比丘僧團囑咐一些東西,他是不會入滅的。』這時候我的內心才稍為紓緩。」

 

25. 「阿難,比丘僧團還期待我說些什麼呢?我已經把法詳盡地宣說了出來,如來是沒有把法保留在自己拳頭之內的。阿難,有人可能會認為我支配着僧團或僧團依靠我,所以他會認為如來應該對比丘僧團囑咐一些東西。但是,如來根本沒有『我支配着僧團』或『僧團依靠我』這樣想,所以如來哪有東西囑咐比丘僧團呢?

「阿難,我現在已經老了;我過了很多日子,已經到八十歲了。阿難,就像一部舊牛車需要修補才能繼續行走那樣,如來的身體也需要調理才能繼續支撐下去。有時候為了平息痛楚,如來要心離所有相,進入無相定,那時如來的身體才能得到安穩。

 

26. 「阿難,因此,你們要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阿難,什麼是比丘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呢?

「阿難,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着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着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着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着和苦惱。阿難,這樣就是比丘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了。

「阿難,無論現在或我入滅後,任何比丘如果能做自己的島嶼和皈依處,以法為島嶼和皈依處的話,他就是在有修學欲的比丘之中最高的。」

第二誦完(之九)

長部.十六.大般湼槃經.第二誦

佛陀和比丘僧團繼續他們的說法遊行,當抵達畢樓婆村時亦到雨季的時候了。印度的季節可大略分為冬季四個月、夏季四個月、雨季四個月,在佛教的戒律中規定,僧團在雨季時用三個月來安居,期間逗留在一處,停止遊行。在經文的22段之中,佛陀着令比丘僧團分散到毗舍離各處來安居,這讓既可使多些在家人有機會布施修福,也可分輕在家人供養僧團的負擔。

這時候,佛陀已經到了八十歲的晚年,經文的「八十歲」是一種約數的表達形式,以表示「八十歲左右」。雖然這時佛陀的內心依然清晰、有力,但在身體方面到了這個年紀機能自然會轉弱,如他所形容:身體有如舊車那樣需要修修補補才能運作下去。佛陀得了有性命危險的重病,但他不想一聲不響便離去,所以用他的心力來超越痛楚與疾病,讓自己復元。

阿難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任佛陀的侍者二十五年之久,他是一個重感情的人,這時他還沒有解除愛着的束縛,因此佛陀的病使他深感憂慮。在佛陀跟他的對話之中提到:不用認為佛陀對僧團還有進一步的教誡與囑咐,因為佛陀早已將法義全數教給弟子,不會有所保留;在戒律方面,佛陀創立僧團數十年,僧團早已根據戒律的規範來運作,不用依賴佛陀,佛陀只視自己為僧團的其中一員;最後,佛陀勸勉阿難尊者及其餘比丘要依靠自力、依靠法義,這即是修習四念處。 

 


佛陀在毗舍離的遮巴羅廟捨棄壽行,三個月後便入滅

1.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着大衣和缽入毗舍離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對阿難尊者說:「阿難,拿坐蓆。我要前往遮巴羅廟午休。」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之後拿起坐蓆,在後面跟隨世尊。

 

2. 世尊前往遮巴羅廟,到了之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阿難尊者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毗舍離是一個怡人的地方,優提那廟、喬答摩廟、七芒果廟、多子廟、沙蘭達達廟、遮巴羅廟是怡人的地方。

 

3. 「阿難,如果一個人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着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他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註一〕或一劫多些。阿難,如來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着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如來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

 

4. 阿難尊者的內心就像受到魔羅遮蔽那樣,不能明白世尊明顯的用意、明顯的提示,因此沒有這樣請求世尊:「大德,為了許多眾生的利益,為了許多眾生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天和人的福祉、利益和快樂;請世尊活在世上一劫,請善逝活在世上一劫。」

 

5. 世尊第二次及第三次對阿難尊者說:

「阿難,毗舍離是一個怡人的地方,優提那廟、喬答摩廟、七芒果廟、多子廟、沙蘭達達廟、遮巴羅廟是怡人的地方。

「阿難,如果一個人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着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他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阿難,如來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着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如來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

阿難尊者的內心就像受到魔羅遮蔽那樣,不能明白世尊明顯的用意、明顯的提示,因此沒有這樣請求世尊:「大德,為了許多眾生的利益,為了許多眾生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天和人的福祉、利益和快樂;請世尊活在世上一劫,請善逝活在世上一劫。」

 

6. 於是,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離去。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他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去到附近一棵樹下坐下來。

 

7. 阿難尊者離去不久,邪惡者魔羅前往世尊那裏,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大德,這句話曾出自世尊的口:『邪惡者,在我的比丘弟子還沒有聰慧、成熟、自信、多聞、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時;在我的比丘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未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時;在我的比丘弟子未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時;我不會入滅。』〔註二〕

 

8. 「大德,現在世尊的比丘弟子聰慧、成熟、自信、多聞、得安穩、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了;現在世尊的比丘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了;現在世尊的比丘弟子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了。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大德,這句話曾出自世尊的口:『邪惡者,在我的比丘尼弟子……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大德,這句話曾出自世尊的口:『邪惡者,在我的優婆塞弟子……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大德,這句話曾出自世尊的口:『邪惡者,在我的優婆夷弟子還沒有聰慧、成熟、自信、多聞、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時;在我的優婆夷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未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時;在我的優婆夷弟子未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時;我不會入滅。』大德,現在世尊的優婆夷弟子聰慧、成熟、自信、多聞、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了;現在世尊的優婆夷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了;現在世尊的優婆夷弟子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了。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大德,這句話曾出自世尊的口:『邪惡者,在我的梵行沒有流行,沒有興盛,沒有廣泛流傳,沒有遍及眾人時;在我的梵行沒有人宣說時;我不會入滅。』大德,現在世尊的梵行流行、興盛、廣泛流傳、遍及眾人了;現在世尊的梵行有人宣說了。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9. 邪惡者魔羅說了這番話後,世尊對他說:「邪惡者,你不用操心。如來將在不久之後入滅。三個月之後,如來便會入滅。」

〔註一〕劫的巴利文是「kappa」,它有「時段」的意思,通常指一個世間的生滅周期為一劫,但這裏的一劫是指人的壽元,這個時段約一百年。

〔註二〕這句說話及以下幾句說話,是佛陀剛覺悟的時候對魔羅說的,魔羅曾在佛陀剛覺悟的時候請佛入滅,希望佛陀不要教化眾生,但那時佛陀經已決定在世間說法,因此以這幾句說話來回應魔羅。

(之十)

長部.十六.大般湼槃經.第三誦

上期經文提到,佛陀以定力的幫助,剛從重病復原。在今期的經文之中記載,佛陀對阿難尊者說,他常修四神足,定力深,因此有能力活滿整個壽元,即一百歲以至百多歲,但阿難尊者不懂得隨即請佛住世,之後佛陀遣退阿難尊者。當阿難尊者離去後,魔羅便前往佛陀那裏請佛入滅,魔羅給出的理由是四眾弟子都已經有能力說法,佛法亦已流行興盛,於是佛陀宣告捨壽,三個月後入滅。

「魔羅」(māra)這個詞語在經中有神格化的意義,也有象徵性的意義,這個詞語的字根「mṛ」有「死亡」的意思,因此,無論哪種意義都跟死亡、生死有關。它神格化的意義是指一些邪惡的天神,這類天神不喜歡眾生解脫生死,甚至不喜歡眾生行善,常用引誘、教唆、侵擾的方式令人退失善法,但當修行人提起正見、明白事理時,魔羅便會消失。以上經中的魔羅屬於此類。魔羅象徵性的意義指「魔羅的領域」、「魔羅所操控的範圍」,如刊在424及425期的經文之中佛陀提到,五欲色、聲、香、味、觸是魔羅的領域,若貪着五欲便會受魔羅所操縱。佛陀也稱五蘊色、受、想、行、識為魔羅,只要對五蘊有執取便會落入魔羅的陷阱,若沒有執取便能解脫。佛陀也稱內外六處為魔羅,因為只要有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任何一處出現,便會有死亡的出現。

 


佛陀捨棄壽行,是大地震動的八種原因之一

10. 世尊在遮巴羅廟有念、有覺知地捨棄了壽行。當世尊捨棄壽行時,大地發生了使人恐懼、使人驚慌的震動,天上響起了震耳的雷聲,於是他有感而發,說出感興偈:

「可量不可量〔註〕

牟尼捨生死;

內有喜與定,

破有行鎧甲。」

 

11. 這時候,阿難尊者心想:「真稀奇!從沒有發生過!這個大地發生極大的震動,發生使人恐懼、使人驚慌的震動,天上響起了震耳的雷聲!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大地出現震動呢?」

 

12. 於是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真稀奇!大德,從沒有發生過!這個大地發生極大的震動,發生使人恐懼、使人驚慌的震動,天上響起了震耳的雷聲!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大地出現震動呢?」

 

13. 「阿難,有八種原因和條件使大地出現震動。哪八種呢?阿難,大地在水之上,水在風之上,風在空之上。有時候,當大風在吹動時,水便受到翻動;當水翻動時,大地便會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一種原因和條件。

 

14. 「阿難,其次,如果大神力的沙門、婆羅門,或大勢力的天神修習很少的水想而修習無量的地想,這個大地便會發生各種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二種原因和條件。

 

15. 「阿難,其次,當菩薩從兜率天下生,有念有覺知地進入母胎時,這個大地便會發生各種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三種原因和條件。

 

16. 「阿難,其次,當菩薩有念有覺知地從母胎出生時,這個大地便會發生各種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四種原因和條件。

 

17. 「阿難,其次,當如來覺悟無上正等正覺時,這個大地便會發生各種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五種原因和條件。

 

18. 「阿難,其次,當如來轉無上法輪時,這個大地便會發生各種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六種原因和條件。

 

19. 「阿難,其次,當如來有念、有覺知地捨棄壽行時,這個大地便會發生各種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七種原因和條件。

 

20. 「阿難,其次,當如來進入無餘涅槃界時,這個大地便會發生各種震動。這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第八種原因和條件。阿難,這些就是使大地出現震動的八種原因和條件了。

 

21. 「阿難,有八種大眾。八種大眾是什麼呢?是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四王天眾、三十三天眾、魔羅眾、梵天眾。

 

22. 「阿難,我記得曾經走進數以百計的剎帝利眾中去,和他們一起坐,一起交談,一起說話;我化作他們的外觀,依隨他們的語言來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他們不知道說話的是誰,他們說:『說話的是天還是人呢?』我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然後隱沒。他們不知道隱沒的是誰,他們說:『隱沒的是天還是人呢?』

 

23. 「阿難,我記得曾經走進數以百計的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四王天眾……三十三天眾……魔羅眾……梵天眾中去,和他們一起坐,一起交談,一起說話;我化作他們的外觀,依隨他們的語言來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他們不知道說話的是誰,他們說:『說話的是天還是人呢?』我為他們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然後隱沒。他們不知道隱沒的是誰,他們說:『隱沒的是天還是人呢?』阿難,這些就是八種大眾了。

〔註〕「可量」和「不可量」所指的意思不甚清楚。有認為可量是指生死,不可量是指涅槃。

(之十一)

長部.十六.大般湼槃經.第三誦

在今期經文第10段之中記載,當佛陀捨壽的時候,大地震動,天上響雷。第11至20段是佛陀解答阿難尊者所問,指出大地震動有八種原因,第一種是自然現象,第二種跟禪修者或天神的禪定有關,而第三至八種都跟佛陀有關。

經中15和16段都有「菩薩」(Bodhisatta)一詞,我的巴利文老師阿那律陀長老曾說,菩薩這個詞語有「肯定會成佛的眾生」的意思。在四部經之中,菩薩這個詞語多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這裏的經文就是一例。

當佛陀為阿難尊者解釋完大地震動的八種原因之後,佛陀再為他講解「八種大眾」及刊在下一期的「八勝處」和「八解脫」的義理。八種大眾、八勝處、八解脫等義理跟大地震動沒有關係,只是佛陀為阿難尊者解說完大地震動的八種原因這個屬於「八法」的義理後,繼續講說多其他三種八法的義理。

在八種大眾的義理之中提到,佛陀曾多次以化身前往八種人或天的大眾之中,為這些大眾說法,說法完畢之後便隱沒。

 


八勝處與八解脫這兩種義理講述深定的修習

24. 「阿難,有八勝處。什麼是八勝處呢?

 

25. 「一個內有色想的人,觀看小範圍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一勝處。

 

26. 「一個內有色想的人,觀看無量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二勝處。

 

27.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小範圍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三勝處。

 

28.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無量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四勝處。

 

29.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藍色的外色: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有如觀看亞麻花那樣,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或有如觀看藍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五勝處。

 

30.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黃色的外色: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有如觀看迦尼迦羅花那樣,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或有如觀看黃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六勝處。

 

31.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紅色的外色: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有如觀看木槿花那樣,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或有如觀看紅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七勝處。

 

32.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白色的外色: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有如觀看草藥星〔註〕那樣,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或有如觀看白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八勝處。阿難,這些就是八勝處了。

 

33. 「阿難,有八解脫。什麼是八解脫呢?

「一個具有色身的人觀看色。這是第一解脫。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外色。這是第二解脫。

「內心只安放在美麗的外相。這是第三解脫。

「內心想着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他進入了空無邊處。這是第四解脫。

「內心想着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這是第五解脫。

「內心想着『沒有任何東西』,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這是第六解脫。

「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第七解脫。

「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這是第八解脫。

「阿難,這些就是八解脫了。

〔註〕草藥星的巴利文是osadhi-tārakā,它所指的是哪顆星沒有定論,一說它是黎明時分在東方一顆最明亮的星,一說金星,一說月亮。

(之十二)

長部.十六.大般涅槃經.第三誦

在今期的經文中,佛陀繼續為阿難尊者講說「八勝處」和「八解脫」的義理,這兩種義理,講述怎樣修習四個無色界的定境和想受滅盡定,是講解深定的義理。

八勝處是八解脫的前行工作,所以在經中兩種義理時常連在一起來講說,也有些時候,經中直接講述八解脫而略過八勝處。

定境可分作「慈、悲、喜、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盡定」共十三個層次之分。十三個定境共同的地方,是這些心境全是超越欲界的心境,而分別的地方,是「慈、悲、喜、捨」這四個定境以善意為重點,這些心境是平息嗔恚的良方。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些心境跟解脫道緊連,初禪的心離五蓋,二禪的平息覺觀,三、四禪的覺知、正念、捨心等都是平息貪、嗔、癡的有效工具,所以佛陀多講述這四個定境。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些定境更深,是「無色界」範疇的心境,這些心境以平息心中的「色想」(rūpa-saññā)為開始的,這裏的「色想」是指「所有物質性的事物(包括色、聲、香、味、觸)在心中的形相與概念」,平息了色想後,更進一步平息一些心理活動在心中的形相與概念,平息這些形相與概念,能為內心帶來一份高度的純淨。

「想受滅盡定」這種心境平息想和受這兩種心理活動,這是最深的定境,只有定力深、觀慧強的三、四果聖者才能進入這種定境。

對定有一個概略的了解後,便會較易明白八勝處和八解脫的義理。

八勝處第一勝處的內容是,禪修者起初時內心有各種美美醜醜的色想,而心中的色想因接觸外色而來,尤其是我們喜歡或厭惡的外色都容易成為心中不易抹煞的印像,所以禪修者先以小範圍美醜的外色來觀察,「制勝」這些色想,不受其所動,不讓其黏着於心,這是培育捨心及平息心中的色想的修習。在色想減薄或平息時,心中依然帶着四聖諦的正知正見,因為知見也是「想」的其中一種活動,不要因色想平息而失掉正知正見,因此每個勝處都強調保持知見。

第二勝處是,當內心成熟有力時,便以無量美醜的外色來觀察。

第三、四勝處是,當內心的色想平息時,繼續以小範圍及無量美醜的外色來觀察,繼續制勝色想。

第五至八勝處是,當內心的色想平息時,作觀想的修習,觀想藍、黃、紅或白的單一顏色,讓心中投射出一種單一的顏色來取代各種形態的色想。

八解脫第一解脫的內容跟第一、二勝處相近,第二解脫的內容跟第三、四勝處相近,第三解脫的內容跟第五至八勝處相近。分別只是八勝處描述修行的過程為主,八解脫描述修行的結果為主。

第四解脫是,觀想無邊的虛空,心中投射出單一的虛空想來取代各種形態的色想,這種心境稱為「空無邊處」的定境。

第五解脫是,平息虛空想,讓內心剩下無邊的心識,這種心境稱為「識無邊處」的定境。

第六解脫是,平息對無邊心識的擁有感,這種對無邊的事物也不去擁有的心境稱為「無所有處」的定境。

第七解脫是,平息所有色想,也平息大部分心理活動方面的想,這種心境稱為「非想非非想處」的定境。「非想」是指心中沒有色想及沒有大部分心理活動方面的想,「非非想」是指心中還有小部分心理活動的想,「不是完全沒有想」。

第八解脫是,所有受和想的心理活動都平息下來,這種心境稱為「受想滅盡定」的定境。

 


魔羅在佛陀剛覺悟時,曾勸佛陀盡早入滅

34. 「阿難,有一次,我在優樓頻螺的尼連禪河邊初得無上正等正覺,逗留在牧羊人的榕樹下時,邪惡者魔羅前往我那裏,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35. 「阿難,邪惡者魔羅說了這番話後,我對他說:『邪惡者,在我的比丘弟子還沒有聰慧、成熟、自信、多聞、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時;在我的比丘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未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時;在我的比丘弟子未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時;我不會入滅。

『邪惡者,在我的比丘尼弟子……

『邪惡者,在我的優婆塞弟子……

『邪惡者,在我的優婆夷弟子沒有聰慧、成熟、自信、多聞、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時;在我的優婆夷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未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時;在我的優婆夷弟子未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時;我不會入滅。

『邪惡者,在我的梵行沒有流行,沒有興盛,沒有廣泛流傳,沒有遍及眾人時;在我的梵行沒有人宣說時;我不會入滅。』

 

36. 「阿難,今天在遮巴羅廟邪惡者魔羅前往我那裏,站在一邊,然後對我說:『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大德,這句話曾出自世尊的口:『邪惡者,在我的比丘弟子還沒有聰慧、成熟、自信、多聞、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時;在我的比丘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未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時;在我的比丘弟子未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時;我不會入滅。』大德,現在世尊的比丘弟子聰慧、成熟、自信、多聞、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了;現在世尊的比丘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了;現在世尊的比丘弟子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了。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大德,這句話曾出自世尊的口:『邪惡者,在我的比丘尼弟子……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大德,這句話曾出自世尊的口:『邪惡者,在我的優婆塞弟子……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大德,這句話曾出自世尊的口:『邪惡者,在我的優婆夷弟子沒有聰慧、成熟、自信、多聞、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時;在我的優婆夷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未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時;在我的優婆夷弟子未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時;我不會入滅。』大德,現在世尊的優婆夷弟子聰慧、成熟、自信、多聞、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了;現在世尊的優婆夷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了;現在世尊的優婆夷弟子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了。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大德,這句話曾出自世尊的口:『邪惡者,在我的梵行沒有流行,沒有興盛,沒有廣泛流傳,沒有遍及眾人時;在我的梵行沒有人宣說時;我不會入滅。』 大德,現在世尊的梵行流行、興盛、廣泛流傳、遍及眾人了;現在世尊的梵行有人宣說了。大德,請世尊現在入滅,請善逝現在入滅;現在是世尊入滅的時候了。

 

37. 「阿難,邪惡者魔羅說了這番話後,我對他說:『邪惡者,你不用操心。如來將在不久之後入滅。三個月之後,如來便會入滅。』

「阿難,如來今天在遮巴羅廟有念、有覺知地捨棄了壽行。」

 

38.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阿難尊者對他說:「大德,為了許多眾生的利益,為了許多眾生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天和人的福祉、利益和快樂;請世尊活在世上一劫,請善逝活在世上一劫。」

「阿難,不。不要請求世尊,現在不是請求世尊的時候。」

 

39. 阿難尊者第二次對世尊說……

「阿難,不。不要請求世尊,現在不是請求世尊的時候。」

阿難尊者第三次對世尊說:「大德,為了許多眾生的利益,為了許多眾生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天和人的福祉、利益和快樂;請世尊活在世上一劫,請善逝活在世上一劫。」

「阿難,你對如來的覺悟有沒有敬信呢?」

「大德,有。」

「阿難,那你為什麼煩擾如來三次呢?」

 

40. 「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阿難,如果一個人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着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他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阿難,如來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着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如來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

「阿難,你有沒有敬信呢?」

「大德,有。」

「阿難,這是你的過錯,這是你的過失。你不能明白如來明顯的用意、明顯的提示,沒有這樣請求如來:『為了許多眾生的利益,為了許多眾生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天和人的福祉、利益和快樂;請世尊活在世上一劫,請善逝活在世上一劫。』阿難,在當時如果你請求如來兩次,如來都會拒絕;如果你作出第三次請求,如來便會答應你的請求。阿難,這是你的過錯,這是你的過失。

(之十三)

長部.十六.大般涅槃經.第三誦

在今期的經文中,佛陀繼續對阿難尊者說,邪惡者魔羅早在佛陀剛覺悟時,曾勸他盡早入滅,那時佛陀因為要在世間說法,所以對魔羅說,四眾弟子還沒確立,佛法還沒盛行,他不會入滅。之後佛陀在世間說法四十多年,四眾弟子已經確立,佛法已經盛行,而且他亦已經到了晚年,這時魔羅又到佛陀跟前勸他入滅,佛陀基於各種因緣而宣告捨壽。

當阿難尊者得知佛陀捨壽的消息後,便請他繼續住世,但佛陀說,阿難尊者之前不懂得請佛久住世間,這是阿難尊者的過失,而佛陀說了捨壽便不會改口。

 


阿難尊者沒有請佛住世,這是他的過失

41. 「阿難,有一次我住在王舍城靈鷲山,在那裏我也有對你說:『阿難,王舍城是一個怡人的地方,靈鷲山是一個怡人的地方。阿難,如果一個人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着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他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阿難,如來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着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如來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阿難,你不能明白如來明顯的用意、明顯的提示,沒有這樣請求如來:『為了許多眾生的利益,為了許多眾生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天和人的福祉、利益和快樂;請世尊活在世上一劫,請善逝活在世上一劫。』阿難,在當時如果你請求如來兩次,如來都會拒絕;如果你作出第三次請求,如來便會答應你的請求。阿難,這是你的過錯,這是你的過失。

 

42. 「阿難,有一次我住在王舍城喬答摩榕樹園……王舍城盜賊崖……王舍城毗婆羅山七葉窟……王舍城仙人山黑石……王舍城尸陀林蛇頭山坡……王舍城多頗達園……王舍城竹園松鼠飼餵處……王舍城耆婆芒果林……阿難,有一次我住在王舍城母胎鹿野苑。

 

43. 「在那裏我也有對你說:『阿難,王舍城是一個怡人的地方,靈鷲山、喬答摩榕樹園、盜賊崖、毗婆羅山七葉窟、仙人山黑石、尸陀林蛇頭山坡、多頗達園、竹園松鼠飼餵處、耆婆芒果林、母胎鹿野苑是怡人的地方。

 

44. 『阿難,如果一個人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着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他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阿難,如來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着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如來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阿難,你不能明白如來明顯的用意、明顯的提示,沒有這樣請求如來:『為了許多眾生的利益,為了許多眾生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天和人的福祉、利益和快樂;請世尊活在世上一劫,請善逝活在世上一劫。』阿難,在當時如果你請求如來兩次,如來都會拒絕;如果你作出第三次請求,如來便會答應你的請求。阿難,這是你的過錯,這是你的過失。

 

45. 「阿難,有一次我住在毗舍離優提那廟,在那裏我也有對你說:『阿難,毗舍離是一個怡人的地方,優提那廟是一個怡人的地方。阿難,如果一個人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着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他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阿難,如來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着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如來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阿難,你不能明白如來明顯的用意、明顯的提示,沒有這樣請求如來:『為了許多眾生的利益,為了許多眾生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天和人的福祉、利益和快樂;請世尊活在世上一劫,請善逝活在世上一劫。』阿難,在當時如果你請求如來兩次,如來都會拒絕;如果你作出第三次請求,如來便會答應你的請求。阿難,這是你的過錯,這是你的過失。

 

46. 「阿難,有一次我住在毗舍離喬答摩廟……毗舍離七芒果廟……毗舍離多子廟……毗舍離沙蘭達達廟……

 

47. 「阿難,今天我在遮巴羅廟這裏對你說:『阿難,毗舍離是一個怡人的地方,優提那廟、喬答摩廟、七芒果廟、多子廟、沙蘭達達廟、遮巴羅廟是怡人的地方。阿難,如果一個人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着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他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阿難,如來修習四神足;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着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如來可隨自己的意欲,活上一劫或一劫多些。』阿難,你不能明白如來明顯的用意、明顯的提示,沒有這樣請求如來:『為了許多眾生的利益,為了許多眾生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天和人的福祉、利益和快樂;請世尊活在世上一劫,請善逝活在世上一劫。』阿難,在當時如果你請求如來兩次,如來都會拒絕;如果你作出第三次請求,如來便會答應你的請求。阿難,這是你的過錯,這是你的過失。

 

48. 「阿難,我不是曾經對你說過嗎,所有我們的至親和喜愛的事物都會變化,都會消逝,都會和我們分離;要這些事物不變化,不消逝,不和我們分離是沒有可能的。阿難,任何生、有、眾緣和合的事物都是敗壞法,要它不敗壞是沒有可能的。阿難,如來已經終止、放下、去掉、除卻、捨棄了壽行,如來已經說出:『如來將在不久之後入滅。三個月之後,如來便會入滅。』沒可能要如來為活命而食言。

「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前往大林尖頂講堂。」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之十四)

長部.十六.大般涅槃經.第三誦

在今期的經文提到,佛陀曾在多個場合講說四神足的義理,但阿難尊者每次都不懂得隨即請佛陀久住世上。

在這個時候請佛住世是一件兩難的事情,佛陀住世當然能夠利益很多眾生,但另一方面,佛陀已經到了晚年,身體功能開始退化,繼續到處遊行說法是會有一定困難的。我們不知阿難尊者當時怎樣想,可能他是因為考慮後者故此而沒有請佛住世。

佛陀在指出阿難尊者的過失後,在48段的經文中再對他說「生滅無常」、「有合必有分」的義理,之後進一步說,佛陀已宣布捨壽,不會為活命的原因而食言。

 


佛陀勸勉比丘勤修解脫道,及在僧團中正式宣布捨壽

49. 於是世尊便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大林尖頂講堂,到了之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你去叫所有住在毗舍離一帶的比丘到大堂聚集。」

「大德,是的。」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後,便叫所有住在毗舍離一帶的比丘到大堂聚集。之後,他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比丘僧團已經聚集好了。如果世尊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50. 於是世尊前往大堂,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比丘說:「比丘們,我從無比智所證得的法已對你們宣說,你們要好好學習,要接近、培育和修習;這樣的話梵行便會長久延續下去,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悲憫世間,為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和快樂。比丘們,我從無比智所證得的法是什麼呢?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比丘們,這些就是我從無比智所證得的法,你們要好好學習,要接近、培育和修習;這樣的話梵行便會長久延續下去,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悲憫世間,為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和快樂。」

 

51. 這時候,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我現在對你們說,行是衰敗法,你們要不放逸地修行取證。如來將在不久之後入滅。三個月之後,如來便會入滅。」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這番話後,接着再說:

「我今已年邁,

生命何短少,

將捨汝而去,

汝應自依止。

 

比丘持淨戒,

正念不放逸,

專心而思維,

常隨護自心。

 

法與律之中,

不放逸而住,

捨輪迴生死,

苦惱得止息。」

第三誦完

長部.十六.大般涅槃經.第三誦

 

1.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着大衣和缽入毗舍離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他像大象那樣觀看毗舍離〔註〕,然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這是如來最後一次看毗舍離了。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前往賓達村。」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於是世尊便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賓達村。世尊住在賓達村。

 

2.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由於沒有覺悟、沒有智證四種法,因此我和你們長期生死相續,不斷輪迴。什麼是四種法呢?

「比丘們,由於沒有覺悟、沒有智證聖者之戒,因此我和你們長期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由於沒有覺悟、沒有智證聖者之定,因此我和你們長期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由於沒有覺悟、沒有智證聖者之慧,因此我和你們長期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由於沒有覺悟、沒有智證聖者之解脫,因此我和你們長期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覺悟、智證聖者之戒,覺悟、智證聖者之定,覺悟、智證聖者之慧,覺悟、智證聖者之解脫,能截斷有愛,盡除各種有,從此不再受後有。」

 

3.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聖者戒定慧,

及無上解脫;

聞名喬答摩,

覺悟此等法。

 

佛證此法已,

教化諸比丘。

導師得離苦,

具眼者寂滅。」

 

4. 世尊住在賓達村的時候,常對比丘說的,是有關戒、有關定、有關慧的教法──戒成熟時便得定,是大果報、大利益;定成熟時便得慧,是大果報、大利益;慧成熟時心便能徹底解脫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

 

5. 世尊在賓達村住了一段時間後,便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前往呵提村。」……

……芒果村……

……閻浮村……

世尊在閻浮村住了一段時間後,便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前往波伽城。」

 

6.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於是世尊便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波伽城。

〔註〕大象觀看身後的事物時要全身作一百八十度的轉向。經文中說佛陀像大象那樣觀看毗舍離,是指佛陀轉過身來觀看毗舍離。

(之十五)

長部.十六.大般涅槃經.第四誦

今期經文第三誦中的49至51段提到,佛陀召集比丘到大林尖頂講堂,首先勸勉比丘勤修三十七菩提分,這除了能解除自身的苦之外,也能為世間帶來利益和快樂,及使正法長久延續下去。之後,佛陀向僧團正式宣布捨壽。在偈頌中的內容相常感人,充分展現出「人間佛陀」的本質:他跟所有人一樣,會有老邁以至死亡;他跟凡夫不一樣,有大智慧以教導人們擺脫輪迴,有大悲心以囑咐弟子依靠自力來修行。

佛陀在僧團中宣布捨壽之後,又再繼續說法遊行,以利益各地眾生。

 


佛陀為比丘講說四大教法:讓比丘日後以法和律作為標準來衡量所傳的教法

7. 世尊住在波伽城的阿難廟。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我要說四大教法〔註一〕,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世尊說:

 

8. 「比丘們,如果有一位比丘說:『賢友,我曾在世尊跟前聽聞及受持這些法、這些律、這些導師的教誡。』比丘們,首先不要對這位比丘的說話隨喜,也不要排斥,好好地記着這些字句,然後和經核對、和律比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不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不是世尊的說話,這位比丘受持錯誤,因此應該捨棄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是世尊的說話,這位比丘受持正確。比丘們,這是第一大教法,你們應要受持它。

 

9. 「比丘們,再者,如果有一位比丘說:『在某住處有僧團和著名的長老住在那裏。我曾在那個僧團聽聞及受持這些法、這些律、這些導師的教誡。』比丘們,首先不要對這位比丘的說話隨喜,也不要排斥,好好地記着這些字句,然後和經核對、和律比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不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不是世尊的說話,那個僧團受持錯誤,因此應該捨棄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是世尊的說話,那個僧團受持正確。比丘們,這是第二大教法,你們應要受持它。

 

10. 「比丘們,再者,如果有一位比丘說:『在某住處有幾位多聞、熟誦阿含〔註二〕、持法、持律、持論母的長老比丘住在那裏。我曾在那些長老跟前聽聞及受持這些法、這些律、這些導師的教誡。』比丘們,首先不要對這位比丘的說話隨喜,也不要排斥,好好地記着這些字句,然後和經核對、和律比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不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不是世尊的說話,那些長老受持錯誤,因此應該捨棄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是世尊的說話,那些長老受持正確。比丘們,這是第三大教法,你們應要受持它。

 

11. 「比丘們,再者,如果有一位比丘說:『在某住處有一位多聞、熟誦阿含、持法、持律、持論母的長老比丘住在那裏。我曾在那位長老跟前聽聞及受持這些法、這些律、這些導師的教誡。』比丘們,首先不要對這位比丘的說話隨喜,也不要排斥,好好地記着這些字句,然後和經核對、和律比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不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不是世尊的說話,那位長老受持錯誤,因此應該捨棄它。如果在和經核對、和律比較時相符,便可得出一個結論:肯定這是世尊的說話,那位長老受持正確。比丘們,這是第四大教法,你們應要受持它。

「比丘們,這些就是四大教法了,你們應要受持它。」

 

12. 世尊住在波伽城阿難廟的時候,常對比丘說的,是有關戒、有關定、有關慧的教法──戒成熟時便得定,是大果報、大利益;定成熟時便得慧,是大果報、大利益;慧成熟時心便能徹底解脫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

 

13. 世尊在波伽城住了一段時間後,便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前往波婆。」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於是世尊便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波婆。世尊住在波婆純陀.鐵匠子的芒果園。

 

14. 純陀.鐵匠子聽到世尊到來波婆自己的芒果園的消息。他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為純陀.鐵匠子說法,對他開示,對他教導,使他景仰,使他歡喜。

 

15. 純陀.鐵匠子因世尊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他對世尊說:「大德,願世尊和比丘僧團明天接受我的食物。」世尊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供養。

 

16. 純陀.鐵匠子知道世尊接受邀請後,便起座,向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17. 純陀.鐵匠子在黎明的時候,吩咐在自己的住所準備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還有很多木耳〔註三〕,然後使人通知世尊:「大德,現在食物已經準備好了。」

 

18. 於是,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着大衣和缽,和比丘僧團一起前往純陀.鐵匠子的住所。世尊去到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純陀.鐵匠子說:「純陀,把所有木耳給我,把其餘所有硬食物和軟食物給比丘僧團。」

純陀.鐵匠子回答世尊:「大德,是的。」於是他把所有木耳給世尊,把其餘所有硬食物和軟食物給比丘僧團。

 

19. 世尊對純陀.鐵匠子說:「純陀,把所有剩下的木耳埋入地下吧。除了如來之外,我看不見在世間上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等能消受這些食物。」

純陀.鐵匠子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他把所有剩下的木耳埋入地下,然後回到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為純陀.鐵匠子說法,使他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然後起座離去。

 

20. 世尊吃了純陀.鐵匠子的食物,得了很重的病,他排血,生起強烈的痛楚,有性命危險。世尊保持念和覺知,忍受這些痛楚而不受困擾。

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前往拘尸那羅。」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此是我所聞:

受純陀食物,

智者得重病,

幾近於殞命。

 

受用木耳後,

導師重疾生;

世尊帶病說:

「前往拘尸城。」

〔註一〕四大教法是指以法和律作為標準來衡量「四」種所傳的「教法」。

〔註二〕阿含(āgama)有「教典」的意思。漢譯本的原始佛教經典就是稱為《阿含經》或《阿笈摩》的。

〔註三〕巴利文sūkara-maddava是一個富爭論性的詞語,在《吉祥悅意》中的解釋是「不太老、不太嫩的豬的肉」,但也有學者指是一種「菌菇類食物」。在漢譯本《遊行經》所記載的是「栴檀樹耳」。

(之十六)

長部.十六.大般涅槃經.第四誦

今期經文7至11段之中提到,佛陀到了波伽城時,為比丘講解四大教法,以此作為日後核對法義之用。佛世時書寫不流行,沒有印刷,法義要用口傳的方式來傳播,四大教法有助日後正法的保存。

經文13至20段提到,佛陀遊行至波婆,受了純陀的供養後得了重病,之後帶病再向拘尸那羅進發。純陀的供養是佛陀在世上最後一次的受供,佛陀之後在後夜時分入滅。

 


 

進入深定時,領受外間訊息的心理活動會平息下來

21. 世尊離開道路前往一棵樹下,對阿難尊者說:「阿難,過來,替我把大衣摺為四疊。阿難,我很疲倦,要坐下來。」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之後把大衣摺為四疊。

 

22. 世尊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過來,替我取水。阿難,我很口渴,想要喝水。」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阿難尊者對他說:「大德,現在有大約五百輛牛車過河,這條少水的河被車輪輾得充滿泥濘和混濁。大德,在不遠的地方就是迦俱陀河,河水清淨、清甜、清涼、清澈,有美麗的河岸,十分怡人。世尊可以去那裏喝水,也可以去浸涼肢體。」

 

23. 世尊第二次對阿難尊者說:「阿難,過來,替我取水。阿難,我很口渴,想要喝水。」

阿難尊者第二次對世尊說:「大德,現在有大約五百輛牛車過河,這條少水的河被車輪輾得充滿泥濘和混濁。大德,在不遠的地方就是迦俱陀河,河水清淨、清甜、清涼、清澈,有美麗的河岸,十分怡人。世尊可以去那裏喝水,也可以去浸涼肢體。」

 

24. 世尊第三次對阿難尊者說:「阿難,過來,替我取水。阿難,我很口渴,想要喝水。」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之後拿起缽前往小河。當阿難尊者去到小河的時候,被車輪輾得充滿泥濘和混濁的河水變得清澈、清淨、不再混濁。

 

25. 這時候,阿難尊者心想:「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如來有大威德、大力量!當我來到時,被車輪輾得充滿泥濘和混濁的河水變得清澈、清淨、不再混濁!」他用缽取了水,回到世尊那裏,之後對世尊說:「大德,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如來有大威德、大力量!當我去到小河的時候,被車輪輾得充滿泥濘和混濁的河水變得清澈、清淨、不再混濁!讓世尊飲水,讓善逝飲水。」

於是,世尊飲水。

 

26. 這時候,阿羅邏.迦藍〔註〕的弟子畢俱沙.武士子從拘尸那羅前往波婆,他在道路上行走。

畢俱沙.武士子看見世尊坐在樹下,便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大德,遊方者能夠這樣寂靜地安住下來!

 

27. 「大德,在以前,阿羅邏.迦藍離開道路前往一棵樹下午休,有大約五百輛牛車接近他身邊經過。那時候,有一個人在那些牛車後面走路,他前往阿羅邏.迦藍那裏,對他說:『大德,你看見五百輛牛車經過嗎?』

「『賢友,我沒有看見。』

「『大德,你聽見牛車經過的聲音嗎?』

「『賢友,我沒有聽見那些聲音。』

「『大德,你睡着覺嗎?』

「『賢友,我不是睡着覺。』

「『大德,你有知覺嗎?』

「『賢友,是的。』

「『大德,你有知覺,不是睡着覺,但五百輛牛車接近身邊經過也看不見、聽不見。大德,你的大衣不是染滿了塵土嗎?』

「『賢友,是的。』

「大德,於是這個人心想:『真是罕見,真是少有!遊方者能夠這樣寂靜地安住下來;他有知覺,不是睡着覺,五百輛牛車接近身邊經過也看不見、聽不見!』 他對阿羅邏.迦藍表達深信,然後離去。」

 

28. 「畢俱沙,你認為哪樣比較難做到呢?一個人有知覺,不是睡着覺,五百輛牛車接近身邊經過也看不見、聽不見;還是一個人有知覺,不是睡着覺,雨下得嘩啦嘩啦作響,閃電和打雷也看不見、聽不見?」

 

29. 「大德,不要說五百輛牛車看不見、聽不見,即使六百、七百以至十萬輛牛車看不見、聽不見也難不過一個人有知覺,不是睡着覺,雨下得嘩啦嘩啦作響,閃電和打雷也看不見、聽不見。」

 

30. 「畢俱沙,有一次我住在阿偷摩的打穀場。那時候雨下得嘩啦嘩啦作響,閃電和打雷,雷電劈死了打穀場的農夫兩兄弟和四頭牛。畢俱沙,當時很多人從阿偷摩前往農夫兩兄弟和四頭牛被劈死那裏。

 

31. 「畢俱沙,那時候我從打穀場出來,在閘口空曠的地方行禪。有一個人從眾人之中前來我那裏,對我作禮,站在一邊,之後我問這個人:

 

32. 「『賢友,為什麼眾人聚集在一起呢?』

「『大德,之前雨下得嘩啦嘩啦作響,閃電和打雷,雷電劈死了農夫兩兄弟和四頭牛,所以現在眾人在這裏聚集一起。大德,當時你在哪裏呢?』「『賢友,我就在這裏。』

「『大德,你看見當時的情形嗎?』

「『賢友,我沒有看見。』

「『大德,你聽見那些聲音嗎?』

「『賢友,我沒有聽見那些聲音。』

「『大德,你睡着覺嗎?』

「『賢友,我不是睡着覺。』

「『大德,你有知覺嗎?』

「『賢友,是的。』

「『大德,你有知覺,不是睡着覺,但雨下得嘩啦嘩啦作響,閃電和打雷,雷電劈死了農夫兩兄弟和四頭牛也看不見、聽不見?』

「『賢友,是的。』

 

33. 「畢俱沙,於是這個人心想:『真是罕見,真是少有!遊方者能夠這樣寂靜地安住下來;他有知覺,不是睡着覺,雨下得嘩啦嘩啦作響,閃電和打雷,雷電劈死了農夫兩兄弟和四頭牛也看不見、聽不見!』他對我表達深信,向我作禮,對我右繞,然後離去。」

 

34.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畢俱沙.武士子對他說:「大德,所有我對阿羅邏.迦藍的淨信都讓它被大風吹散,都讓它被河水的急流沖走。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着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大德,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世尊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註〕阿羅邏.迦藍(Āḷāra Kālāma)是一位教授禪修的外道。悉達多太子(覺悟前的佛陀)在尋師訪道期間曾跟隨這位大師學習禪修。

(之十七)

長部.十六.大般涅槃經.第四誦

今期經文的26至34段記載着佛陀和畢俱沙的對話,當中談到,佛陀的定功比阿羅邏.迦藍的還要深。畢俱沙聽了佛陀的說話後便皈依三寶而成為一位佛弟子。

阿羅邏.迦藍能進入無所有處定,這屬無色界的定境,內心超越了物質世界的色、聲、香、味、觸,而佛陀能進入想受滅盡定,各種想(生起形相與概念)和受(領受事物)的心理活動都完全停止下來,這時外間發生任何事情都完全不會知道。

 


佛陀在入滅前,吩咐阿難尊者清除純陀的懊悔

35. 畢俱沙.武士子對一個下人說:「過來,你拿一雙金色的細滑披肩給我。」

那個下人回答畢俱沙.武士子:「主人,是的。」之後拿來一雙金色的細滑披肩。

於是畢俱沙.武士子把一雙披肩供養世尊,並說:「大德,世尊悲憫,願大德接受我這雙金色的細滑披肩。」

「畢俱沙,既然這樣,你給我披上一件,給阿難披上一件吧。」

畢俱沙.武士子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之後給世尊披上一件,給阿難尊者披上一件。

 

36. 世尊為畢俱沙.武士子說法,對他開示,對他教導,使他景仰,使他歡喜。畢俱沙.武士子因世尊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他起座,向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37. 畢俱沙.武士子離去不久,阿難尊者把自己的披肩披在世尊身上。這時候,在世尊身上一雙金色的細滑披肩似乎變得失去光澤。

於是阿難尊者對世尊說:「大德,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大德,如來的膚色這麼清淨、這麼明晰,在世尊身上一雙金色的細滑披肩似乎變得失去光澤!」

「阿難,正是這樣。阿難,有兩次如來的膚色是特別清淨、特別明晰的。是哪兩次呢?阿難,一次是如來覺悟無上等正覺的時候,一次是如來進入無餘涅槃界的時候。阿難,這兩次如來的膚色是特別清淨、特別明晰的。

 

38. 「阿難,今天後夜時分,如來將會在拘尸那羅武士子的優波跋多那娑羅林雙樹中間入滅。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前往迦俱陀河。」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披上金披肩,

畢俱沙所供;

導師金色身,

散發明亮光。

 

39. 於是世尊便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迦俱陀河。世尊去到迦俱陀河後,走進河裏沐浴和喝水,之後上岸去到一個芒果園,他對純陀迦尊者說:「純陀迦,過來,替我把大衣摺為四疊。純陀迦,我很疲倦,要躺下來。」

純陀迦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之後把大衣摺為四疊。

 

40. 世尊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心裏知道什麼時候要起來。純陀迦尊者在世尊前面坐下來。

 

41. 佛陀大導師,

前往迦俱河;

河水清又甜,

兼且甚清澈。

 

導師疲憊身,

浸入於水中;

如來在世間,

最勝無倫匹。

 

沐浴飲水已,

導師從水出;

旁有比丘眾,

導師在其中。

 

世尊大導師,

宣講正法者,

世尊大仙人,

前往芒果園。

 

世尊大導師,

吩咐純陀迦,

將衣摺四疊,

欲躺臥休息。

 

純陀迦比丘,

聞佛吩咐已,

隨即為世尊,

將衣摺四疊。

 

導師疲憊身,

躺下來休息;

純陀迦比丘,

坐在世尊前。

 

42. 這時候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可能有人會對純陀.鐵匠子說這樣的話而使他生起懊悔:『純陀賢友,你沒有得着,這是你的錯失,如來最後吃了你的食物便入滅。』

「阿難,應這樣清除純陀.鐵匠子的懊悔,為他說:『賢友,你有得着,這是你的得益,如來最後吃了你的食物便入滅。純陀賢友,我曾在世尊跟前聽聞及受持,有兩次食物布施同樣有很大的果、很大的報,比起其他的食物布施有更大的果報、更大的利益。哪兩次呢?一次是吃了那些食物,如來覺悟無上等正覺;一次是吃了那些食物,如來進入無餘涅槃界。這兩次食物布施同樣有很大的果、很大的報,比起其他的食物布施有更大的果報、更大的利益。賢者純陀.鐵匠子所造的業能帶來長壽、美貌、快樂、名聲、生天、為王。』

「阿難,應這樣清除純陀.鐵匠子的懊悔。」

 

43. 這時世尊有感而發,說出感興偈:

「布施積福德,

節制息怨對,

善人捨惡法,

息滅貪嗔癡。」

第四阿羅邏方廣誦完(之十八)

長部.十六.大般涅槃經.第四誦

在今期經文42段之中提到,佛陀吩咐阿難尊者去純陀.鐵匠子那裏,為他清除懊悔,指出有兩次供養的果報是特別大的,一次是佛陀覺悟前的供養,一次是佛陀入滅前的供養,即純陀.鐵匠子的供養。第43段的偈頌屬一首答謝偈,佛陀在接受人們供養後,或會為布施者講說法義,或會對布施者說答謝偈,以表達謝意、勉勵、祝福。

在這個欄目寫稿已有七年了,下一期的《温暖人間》開始改版,因而要向各位讀者作一個暫別,這篇經文的第五誦與第六誦可在志蓮淨苑的網站或在《巴利文翻譯組學報》創刊號之中找來閱讀。最後,借經文的偈頌「布施積福德,節制息怨對,善人捨惡法,息滅貪嗔癡。」作為佛弟子之間互相表達謝意、勉勵、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