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個月以來,香港紛爭不斷,社會氣氛緊張,我們的情緒都深受困擾,不少人因此失眠、焦慮、抑鬱,社會已出現「集體情緒病」,情況令人擔憂。8月25日,「王道學」邀請到佛學博士袁尚華,以「亂世‧正智正念」為題,在香港中文大學主持一場講座,用佛教的思考方式,從多角度分析時局,在亂世中為大家提供精神上的出路。
講座正式開始之前,袁尚華博士先帶領大家進行三分鐘的靜坐,以收攝那顆不安、散亂和疲憊的心。面對近日的社會動盪,他認為我們先要回歸心靈深處,使心境澄明,才能觀照實相。有別於一般坊間的評論,袁博士嘗試以一個宏觀的思考模式,以及佛教的「因緣論」,跟我們分享他對今次社會事件的看法。
首先,他指大家正經歷一場香港自開埠以來,從未曾有過如此廣泛的社會動盪,由於一條《逃犯條例》的修訂而引發軒然大波,出現連串反政府示威,事件更受到國際關注,牽連甚廣。社會怨氣之深,無論你的立場是哪一方,都無法避免產生不安、憂慮等等負面情緒。目前,他最擔心年輕人的處境,因為當中所造成的心靈創傷可能無法挽回。對於捲入事件未深的年輕人,他勉勵他們,不要悲觀,反而當視之為對人生的磨練,感恩有機會生於這個大時代,最重要是保持獨立思考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對未來抱有信心,更應發願,充實自己,相信香港經歷今次衝擊後,可以涅槃重生,將來為香港作出真正的貢獻。
然後,袁博士強調,亂世中更須生起正智,佛教講眾緣和合,而今次的社會事件,並非單一的因果所造成,背後有不同力量交織,大家需要用智慧起如實正觀,尋找出眾因眾緣,找出根本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他提出以下五個角度檢視今天的亂局︰
1 重塑歷史軌跡
第一點是「縱度」,亦即審視香港的歷史軌跡,如實認識歷史。香港的殖民地歷史源於1842 年的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把香港割讓予英國。自此,展開了中國落後積弱,被西方一連串不平等條約欺壓踐踏,三千年來從未有過近乎亡國滅種的大變局。後來,八國聯軍入侵、日本侵略、南京大屠殺、國共內戰……一百五十年來中國人經歷的苦難,令中國有極強烈的苦難意識、防衛意識和危機意識,這份無法磨滅的創傷,成為中國人的深層意識(見右表),持續影響着中國的國運。二戰之後,東、西陣營對峙,直至蘇聯解體、東西德統一,西方的自由主義宣告勝利,中國意識到必須建立一套有別於西方的體制,保護國家安全始終是核心原則。但中國在五四運動與文革已背棄了自己的傳統文化,自己無底,又要拒絕西方形態,到底中國靠什麼立國?只有摸着石頭過河,而香港不幸處於此夾縫之中。
1980 年代,鄧小平破天荒提出一國兩制,保持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避免一場可能在香港發生的後殖民戰爭,表面上穩定過渡,但亦埋下今天亂局的禍根。袁博士指出,一國兩制只處理政治經濟制度問題,沒有處理香港人的精神歸屬問題,香港的肉身屬於中國,但香港的靈魂則擁抱西方,造成港人雙重效忠的矛盾困境。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亦是中國近二百年國運導致的大環境,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共業。
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節錄) | |
年份 | 重要事件 |
1840-1842 | 鴉片戰爭,中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
1856-1860 | 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中國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予英國。 |
1894-1895 | 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 |
1898 | 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向中國租借新界,為期九十九年。 |
1900-1901 | 八國聯軍之役,簽訂《辛丑條約》。 |
1911 |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結束。 |
1912 | 中華民國成立。 |
1916-1928 | 軍閥割據。 |
1931-1945 |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發生「南京大屠殺」。 |
1946-1948 | 國共內戰。 |
1949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1966-1976 | 文化大革命爆發。 |
1978 | 宣布改革開放。 |
1984 | 中英簽訂《中英聯合聲明》,香港於 1997 年回歸中國。 |
1989 | 八九民運。 |
1997 | 香港回歸。 |
2 內外時局大趨勢
第二點是「闊度」,亦即「時局」,我們對世局要有正知。首先,這跟全球的局勢相關,例如法國黃背心示威、英國脫歐、美國總統特朗普施政等等,都反映自由主義的極致延伸,包括一系列不同形態的反傳統價值、反主流價值、反整體、反結構、反中心、反建制、反政府等等的思潮,香港今天的困境是不能割裂出世局而劃地自觀的。而從香港內局觀之,自回歸後,一直都有各種爭議,例如房屋問題和高地價政策,市民的生活環境不人道,年輕人前路茫茫,從經濟民生到政治制度,中港矛盾,種種問題致令民怨爆發,與上述思潮主調是一致的。另一個時局大流就是科技發展,例如英國脫歐都受大數據應用影響,今天,一個Telegram 群組就可以在極短時間、用極低成本動員以萬計群眾上街。他指出,當個體自由被最大程度上釋放之後,任何體制式的管治都會被削弱甚至瓦解,此後,混亂將會成為常態。
3 尋找生命的歸屬
第三點是「深度」,亦即生命的層次。袁博士語重心長地表示,我們要如實了解生命,才能拯救生命,特別是了解現今年輕人的處境和痛苦,才能幫他們離苦。以往香港的社會環境比較純樸,但現今年輕人受到的外間干擾比較多,比如互聯網文化的影響,加上他們當中不少人的父母離異,親子關係不佳,袁博士說,當他每次與年輕人談到家庭問題,孩子們總是心有千千結,踫到痛處常常痛哭流涕。而且香港社會一向鼓吹「中環價值」,成功標準比較單一,例如贏在起跑線、買車買樓、嫁個有錢人等等,這些他們都未必認同,但又沒有人告訴他們何謂生命的價值,究竟什麼值得我們去追求?以上種種,都會令年輕人迷失生命的方向。人的生命,必須要有一個精神歸宿,找不到,就會反抗。
袁博士指,要挽救年輕人,就要從生命價值的層面入手。年輕人反抗,擁抱自由主義,上街高呼「我要自由」,這是生命的吶喊,呼叫出生命的空虛掙扎與孤獨無奈,是誰弄出一個如此荒涼的世界給下一代?這種苦,不是每人派四千元就可以解決的。自由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可以創造價值,也可破壞價值,年輕人需要得到適當的引導。他又認為,人是一個歷史的存在,但歷史不能死讀,而是要有傳承感、歸屬感,最後才到民族感,突破個人封鎖,把生命投放在一個更大的群體。中國有五千年優秀的歷史文化,可惜大家都遺忘了。一個一個孤獨的靈魂,都寧願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尋找自己也不知真假的價值認同感。
4 建立邏輯思維
第四點是「法度」,即邏輯分析能力,袁博士表示,佛教教人「正思維」,首先就是要懂得思考。當我們討論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時,要有思考的法度、符合邏輯,不要犯思考上的謬誤,例如群眾運動,不管正反兩端,都會出現很多口號、各種文宣,但這些口號文宣往往帶有強烈情緒引導作用,亦未必有具體的理據支持。他提醒大家,當情緒主導自己,無明亂惑就會乘虛而入,盲目衝動,做了不該做的事,由惑而有業,由業而有苦,最後就要付出慘痛代價。他鼓勵大家,可以嘗試多點接觸與自己相反立場的訊息,不要躲在同溫層,保持頭腦清明客觀,讓自己靠近中道,免走極端。
5 行菩薩道 懷悲憫心
第五點是「高度」,即是要抱持理想情懷,在混亂的時代,不要失去信心,特別是學佛人,要包容不同意見,對生命有悲憫心,即使你不同意對方的行為,但當批判別人之前,要先悲憫或同情他,沒有人想自己犯錯,每個人都有無可奈何的苦衷;另外,也須具有正智正念,判斷是非實相,相信人人都有光明的佛性,相信每個人始終都會覺悟。袁博士亦補充,面對亂世,佛教徒有兩個可行方向,第一是保持自己的生命清靜,修無諍行,自淨其意,不被影響;第二是行菩薩道,懷着悲憫心,關懷社會。古往今來,承擔社會亂象的是儒家讀書人,而佛教關心的是生死、覺悟的問題,主要講苦業意識,求離苦得樂,行有餘力,自度度他。
過去佛教比較欠缺歷史文化意識,但面對今天的亂局,這不只是政治問題,而是社會文化的問題。因此,袁博士強調,現今世代,佛教必須思考一個課題,是否要跳出有限的宗教範疇,把弘法範圍擴大至人文關懷,對重大議題,例如︰環保、資源浪費、國際衝突、政治倫理、經濟倫理、社會文化、學校教育、歷史文化教育等等,應有更多發聲的平台,並要保持關懷、積極參與。菩薩弘法,當「哀正法滅,悲眾生苦」,他鼓勵我們發願,成為別人的善知識,成為菩薩,承擔世運與亂象,令佛法的智慧走向全世界,解救人類越益深重的苦難。
最後,袁博士明白大家都好憂心時局,很希望可以做些什麼,他建議大家可以多講「對不起」、「請原諒我」、「我愛你」、「謝謝你」〔註〕,化解戾氣,彼此包容、體諒,回復正向能量,用愛拯救香港。
註 這四句箴言源自「荷歐波諾波諾」(Ho'oponopono),亦稱「零極限」(zero limits),是一種源自夏威夷,提倡釋放內在潛意識的負面能量之古傳療法。
如何能安住其心?
講座尾聲是問答環節,參加者都把握機會說出自己的憂慮,並向袁博士請教。以下節錄三道跟處理情緒相關的問題,希望與大家一同走出心靈困局。
父母與子女之間,如果持不同意見,應如何相處?
答︰別將政治帶入家庭,因為家庭是講「愛」的地方。父母只消告訴子女「無論世界變成怎樣,我都會愛你」便可以,最能感動人的是真誠。
最近常常感到不安,又失眠,如何才能安住其心?
答︰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可以嘗試靜坐或做一些靜心練習,透過呼吸放鬆身體,跟自己的情緒連結,暫時停止接觸相關資訊,從不安中抽離一下。
今天,作為佛弟子,應如何自處?
答︰作為佛弟子,在亂世之中,更應起正智正念。正智是判斷力,判別是非的能力;正念是承載力,承載艱難的能力;以正智化解迷執,以正念超越人我;以正智撥亂反正,以正念悲愍蒼生。讓我們一起發願,努力學習,自助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