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平法師談淨土宗的三資糧 正信 發願 實行(二)

359
主講:智平法師 整理:麥農

上一期法師敍述什麼是「 三資糧 」,再說三資糧必須從「 信 」開始 。今期法師說到,學佛首先的「 信 」念是佛教能夠給予我們快樂 。再依據正確「 信 」念建立正確的「 願 」望,最後才能實「 行 」願望的內容 。

智平法師,原名昌平,祖籍江蘇海安。1994 年崇恩寺依覺悟 老法師剃度出家,畢業於中國佛學院,曾擔任浙江靈隱寺雲林學堂講師和大嶼山寶蓮禪寺任維那,目前擔任東蓮覺苑監院。

 續上期

所以,無論是誦經或是念佛,你必須要相信:做這件事情會讓我的心平和,不會有不好的反應,於是在念佛或誦經的過程你是快樂的。換句話說,如果覺得人生中有很多不快樂,你可以透過念佛讓自己得到快樂。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我們學佛首先就得相信,相信佛教可以給予我這樣的能力,能夠給你快樂。相反,如果你什麼都不相信,只是信自己、信錢,拜佛、菩薩,只是希望他們保佑我多賺一點錢( 很多人都是以這樣的目的去寺院的 ),那你可能會失望了。我想表達的是每個人應該要有信仰,當然以佛教的觀點看,我希望每個眾生都能信佛。不過,任何宗教如果能夠賦予你一種信仰,我覺得都是好的。至少說,你是擁有信仰的。一旦你有信仰,當你遇到問題時,你便能夠找到支柱。當所有的東西都背離你的時候,宗教是可以給你依靠的。當痛苦來襲,很多人都會跑去寺院聽師父的開示,或是把心中的不快訴說給師父聽。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沒有嘗試過。如果你有心事,譬如說,在工作上遇到挫折,而又找不到師父,你可以跪在佛像前,把心事訴說給他們聽。佛教能夠賦予你的力量就是包容,只要有人願意走進佛門,那麼他一定可以成佛。

 

養成學佛的習慣

不過,很多人對佛的理解都錯誤了。請問在座各位什麼是佛呢? 有句話「人成即佛成」,就是說,你能夠把人做得很完整、圓融,你就可以稱之為佛了。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世間有很多苦,你必須用你的心去轉化它。做任何事情,首先你必須相信,相信佛所說的,相信世間存在的種種事實;用現在的表達是,首先你要學會做一個聽眾,而且你不能夠用自己的意識去判斷它的真假,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作出錯誤的判斷。相信之後,你才可能會有想法去做。比如,我說持誦大悲咒可以增加智慧、清淨身心,但如果你不相信,你也不會去持誦。即使你勉強持咒,可是內心完全不認同這種做法,也不可能有效果。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我們全心全意去做?有多少是為了達到其他目的而做呢?我曾經說過,無論是學佛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要有自己的原則,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比如說,每天起床後喝一杯水是健康的習慣;每天念佛、誦經也是好的習慣。有好的生活習慣才可能有好的信仰,因為它會產生正的能量讓你堅持下去,這樣就產生了自信心。學佛的習慣慢慢養成了,你會發現待人接物的心態會慢慢轉變。這我想到一個故事:老鷹的壽命和人的壽命是差不多的,當然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變好了,所以我們的壽命是比牠們長的。老鷹的正常壽命是七十歲,牠在四十歲的時候嘴巴已經很長,長到哪裏呢?差不多會貼到胸脯,所以牠便沒法子再去捕食;而牠的爪子也會很長。你想想指甲長了四十年沒有剪會是怎麼樣呢?抓東西也不行了。那麼這個時候老鷹就會飛到很高的山上去,找個地方築巢,然後把自己老化的嘴巴敲碎,把自己的爪子啄掉,再把舊的羽毛全部拔掉。你想想看這過程有多辛苦,很痛苦的一件事,對不對? 可是經過幾個月的時間,老鷹又會再長出新的羽毛、爪子和一張很好的嘴,讓牠未來的三十年有好的生活。

 

訂下目標依願而行

講這個故事的原因是,希望在座每一位,無論是在讀書、在工作或是已退休,都有這樣的觀念:只要你願意,當下作出改變,都有機會成就你的圓滿人生。哪怕是七十歲或是八十歲,只要此刻不是人生的終點,你都有機會變成一個全新的自我,你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做適當的改變。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願」,為自己未來的人生做一個好的計劃和鋪墊。

再來就是「行」,怎麼樣去行呢?我們在做任何行動前,譬如說,每天起床,支配你去做第一件事情的東西是什麼呢? 比如說,我去拿一個杯子,或是去洗手間,這些行為全都是由自己的心在決定嗎?在佛教裏,有一個宗派叫「唯識宗」,它很着重我們人的意識,也把世間萬物分成幾個層面,當我們身體的六根和外面世界的六境相接觸就會產生六識,也就是各種想法和意識。如果外界是平靜的境界,我們的內心可以是較為平靜,但是如果外界有好或不好的事情,我們的心就難免有起伏。所以,在做任何行動前,我們最好讓自己的心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就像你平常用手機一樣,當你聽力不好,你可以 把音量調大一點;如果是太大聲了,你就調低一點。心是否安住,決定了你之後所要做的事情;把心安住是一種準備。學佛也是一樣,你要發願,但不要發一個不切實際的願,因為那是不容易成就的。要讓你的心時常保持在發願的狀態,才能達到你發願的目標。就好像你要來講座地點,你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從家出發坐巴士轉地鐵 …… 依願而行。好比,你想看淨土宗某些基本經典,如《 無量壽經 》、《 觀無量壽經 》等,你必須訂下計劃,每天看多少,在什麼時候看完。沒做前是願,做了就是依「願」而「行」。

 

發掘你的自信和能力

在現實生活當中要做的事情可能很多,有時會把想要做的事情忘掉。所以,我建議大家可以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列在小紙條上,並把它貼在醒目的地方提醒自己。「把自己準備要做的事情列出來」是一個好習慣,至少說明是個好的開始。 「信」就是你打算要做的事情,先要有這種要做的想法;「願」就是把它列出來,而有了願望才可以「行」。

以上今天講的內容,希望大 家都有收穫,以及把聽到的東西實行在生活當中。我們說世間眾生,包括我自己,都是順着生死輪在轉的,很多時候都身不由己,但是有時候我們可以自主地做一些事情。我覺得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它跟年紀、職業、財富的多少、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都無關。也許你會說,我是男的,做不了女的事情。那你可以做男的事情呀!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能力。第一你 要有足夠的自信,找到自己能夠成 就的事情,多參加有意義的活動, 讓生活變得很充實。所以,我覺得每個人應該多交朋友;很多人的性格是不太喜歡說話,這有時候會自礙自己,會阻礙你的人生。要學會用陽光的一面去面對人生、面對社會,能夠做到這一點,你會慢慢地發現你自己跟原來不一樣了,而且周圍的人也會感覺你不一樣了。你也會感覺自己的幸福度和原來不一樣。希望每一位都可以用「心」生活,有正信,發大願,如願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