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木逢春 藝術青年執木救地球

526
范夏娃
Steve Ng、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特此鳴謝。

樹後生活 Post Tree Lifestyle
於 2018 年成立的香港環保工業,
致力於為每一棵樹圓滿生命的
終點,盡其所能將整棵樹
物盡其用,推動生命的循環。

526

Parry 表示,「樹後生活」的意思指的是樹在倒塌後如何生活?意思簡單直接,引人思考。

526   526

由「樹後生活」出品的木製紀念品。圖案均用激光雕刻技術完成,有小草及小鳥內容,精緻而有意義。

 


香港的塌樹,何去何從?

2018 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導致多區樹木損毀,有超過六萬零八百宗塌樹個案,數字驚人。也是這場颱風讓我們發現,原來一棵樹倒塌在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結局。倘若塌在郊野公園,則基本可被環境自然吸收,而塌於鬧市中的行道樹們,卻往往只能被運往堆填區作廢品處理。

外形高大健碩的凌展騰(Parry),與木頭打了十多年交道,從香港浸會大學藝術工作室技術員及指導員,到木雕藝術家,再到如今成立自己的樹木資源中心「樹後生活」,經他之手的木頭都會變廢為寶,展現出奪目的光彩與價值。採訪當日,我們一行人來到Parry位於粉嶺坪輋的工作廠房,他頂着炎炎烈日步行到路口迎接,一頭長髮高高束起,身上的T恤早已被汗水打濕大片。原來廠房內沒有冷氣,只有兩部看上去有些年份的大風扇來回運作,酷熱難耐。堆得像山一樣高的塌木原料被放在大門的當眼位置,頗為壯觀。

往裏走,只見地面鋪滿木屑和木糠, Parry 逐一為我們講解廠房內的大型機械,有木材乾燥機、鐳射切割雕刻機、刨木機……我們隨手拿起幾件桌上的手作,圖案中有的刻了一棵小樹,有的則是小鸚鵡,內容均與大自然有關。「目前我們主要以回收的塌樹作為創作原料。回收途徑有三種,第一是行道樹的修整,例如樹木修枝的時候;第二是因颱風等自然災害而倒塌的樹木;第三是從建築項目中回收,例如污水處理廠、公園開發、樓盤開發中砍伐的樹木。」Parry說。

資源中心目前存放了超過十五種木材,Parry笑稱,選用木頭作為創作材料最為經濟實惠,「可以係街邊執,唔使錢。」聽起來語氣輕鬆,其實回收木材絕非容易,甚至比想象中辛苦得多,準備功夫也相當繁瑣。「撿回來的木頭,需要先按大小分類,之後會辨別它們的品種,再看木頭破損程度及軟硬度。如破碎嚴重或結構鬆散,就打碎為木糠,免費提供給種植菇菌和靈芝的友好機構。如品質合格,則會作為開板料,先放入機器中乾燥一周左右,待二次乾燥後修整,最後做成家具或其他產品。」Parry說。

他撫上身邊的一段台灣相思木,繼續說:「我們這種小工廠成本很高,因為產量少,製作時間久,不比大木材廠全機械化操作,有規劃有策略。他們一分鐘做的東西已可抵得上我們一天的量。但因為我們收回來的木材奇形怪狀,本身被切割得不均勻,有些老木頭質量不好,甚至有蛀蟲問題,光是前期處理已經花費很多心力。」除此之外,還要承擔每月昂貴的租金、水電費、人工等,想要在商業先行的香港生存下來,這樣一份聽起來吃力不討好又「難搵錢」的工作,為什麼還執意堅持?

「樹木盛載着歷史,見證着香港歷年來的轉變。藝術創作難免會虛耗原材料,每一季約要丟掉三車木頭,當中包括原料和被退貨的家俬成品。這引發我思考,其實很多時候是資源錯配導致了最終的浪費。我不想看到浪費持續發生,也不想十年後自己還在做拋棄者。總有人要站出來,為大家的環境做點事。」Parry 說。


凌展騰(Parry)簡介
雕塑家,獲香港中文大學頒發純藝術學士學位,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碩士學位。曾任職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工作室技術員及指導員,現為樹木資源中心「樹後生活」創辦人及負責人。凌氏曾參與多個展覽,如「非非」、「雕塑化學實驗報告 — 複製 / 記憶」、「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周年慶典展」、「一國兩制」、「木換境移 — 香港國際雕塑創作營」、「呂振光有你.無我:從何兆基到鄺鎮禧」、「香港海邊藝術展」,及參與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辦的《尋林覓趣》夏日藝術文化計劃等。兩度獲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張氏創作獎(立體及混合媒介)。

526
 


遠赴耶魯求學,回港勇創先河

「假設地球將因環境問題而滅亡,你做的藝術品再怎樣美也是毫無意義的。我要從自己的專業上着手解決問題,這才是藝術家存在的價值。」承載着滿腔熱血與理想的一句話,道出Parry的創業初心。2015年,他獲香港駐紐約經濟貿易辦事處及耶魯大學雅禮協會頒發藝術獎助金,往耶魯大學的林業與環境研究學院,參與為期六個月的留駐計劃,除了深詣研究當代藝術與環境問題,也去了解當地城市樹木回收運作模式。

「美國人不會把樹木視為廢物,會想盡辦法從中變出價值,如回收樹木化成板材後將會出售。」Parry說。他在肯塔基州的樹木中心學習時,親眼所見當地的街坊在社區嘉年華中傾巢而出,處理塌木及社區的環境問題,超高的凝聚力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也讓他學會了用商業眼光重新為香港的塌木帶來生機。他深信,只要香港有類似的樹木資源中心,便可使樹木回收變成大家都關心的事。遂於留駐計劃結束後,他回港找到合作夥伴共同創業,讓本地枯木重逢春天。

526

Parry 在 2015 年獲得藝術獎助金,到美國耶魯大學留駐 6 個月,學習環境專業知識。圖為 Parry 在教當地孩子木雕的基本方法。

 

了解香港行道樹歷史

回溯香港行道樹的歷史,自1950、60 年代起,為了鞏固斜坡和防止水土流失,政府大量種植台灣相思樹作為先鋒樹種。台灣相思生長速度快,可有效改善貧瘠土壤,但缺點是平均壽命僅五十至六十年。經過多年,第一批台灣相思已逐漸呈現老化,樹幹會受不同真菌感染,枝條容易折斷。因此近年路政署推行斜坡植林優化計劃,有系統地移除台灣相思,重新栽種假蘋婆、陰香、白楸等本地化植物,減低老樹倒塌的風險,也藉此提升本地生物多樣性,美化景觀。

眾所周知,樹木有其評級制度,而要讓環保的因子落實到回收過程的每一吋,也離不開科學評估與大數據分析。「『生命周期評估』的意思是,分析一項產品從生產、使用、到廢棄或回收再利用等不同階段所造成的環境衝擊。」Parry 說,因此每做一項決定前,他都嚴格計算碳足跡和碳排放量,又找到環保團體永續尚源社合作,每月為其提供三百公斤的木糠種植靈芝,收益甚好。除此之外,他還與政府及發展商加強合作,推出開放給公眾參與的講座及木板凳、版畫、木雕工作坊,向公眾傳授正確的護木和有關樹木資源的知識,結果場場爆滿,大受歡迎。

526

多餘的木糠可用作菇菌種植原料,「樹後生活」每月為友好機構提供約三百公斤的免費木糠,使朽木的利用價值達到最大化。

526

Parry 正現場示範如何使用木材切割機,使用時必須戴上耳罩以降低噪音的傷害。

 

工作之外,做個簡單快樂人

「樹木是一齊生活嘅屋企人。」Parry 說。對樹木充滿感情的他,生活上也向極簡主義靠近,飲食簡單,欲望簡單,去超市自備購物袋,連外賣也很少叫。「只要能夠支付基本開銷,『樹後生活』都會繼續辦下去。」他說。「香港的樹種太多了,樹木研究道路還很漫長,已經夠我做一輩子。現階段比較想努力的,是希望能讓樹木資源在南亞族裔和新移民身上發揮所長。他們當中的許多人,自身手藝在香港這個環境下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再加上資源錯配問題,導致生活艱難。倘若未來這個想法成功,那將不僅僅是幫到環境,更能幫助整個人文社會。」

「佛教講自利利他嘛,如果你為別人着想,其實最後也是為自己着想啊。」訪問尾聲,Parry 展露出一個十分燦爛的笑容,如同秋日中橙紅色的暖陽,叫人安心。

526

2019年7月至9月,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辦展覽「見樹亦見林」,以「山竹」颱風過後的香港為切入點,通過一系列海內外藝術和音樂家的作品,闡述城市與大自然的關係,呼籲大眾關注環保。下圖為 Parry 參展的作品「雲」,木磚全部以塌樹作原林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