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別總無情

慈山寺佛法心靈輔導中心

當日在機場送別去法國留學的兒子,充滿陽光及燦爛氣色;那天在機場接回的兒子,已經是灰飛煙滅,無形無體。血濃於水,母親的傷痛,如何言喻?

剛坐下,趙太太已無法控制,紅了的眼睛變成滿溢的山泉,淚珠滾滾流下。此刻無聲勝有聲,給予空間和關愛是最好的支持。

「他只有十八歲,剛以很好的成績考進大學,還以為是陽光新開始。他車禍前還傳送了充滿笑容的相片給我,那是他給我最後的禮物……但我已經無法見到他最後一面!」面對孩子「死於非命」,任何父母都無法接受。

「他眉清目秀!樂於助人,心地善良,上天為何要帶走我的孩子?」在我們的信念裏,好人通常都應得好報。

「我問過法師,是前生惡業的果報,還是食肉的結果?但我的兒子根本不知道前生是怎樣,要他去承受業報,是很不公平的!」我告訴這位早已淚流滿面的母親,「業」本來就是一個很複雜的法則,不能以食多少隻牛羊去分析理解。但她六根已受激動情緒所蒙蔽,哪會聽得進、想得明?

問她期望在輔導得到什麼?趙太太惘然,慢慢地說:「想知道兒子在哪裏?只要知道他變成什麼生命,我才會安心。」對於突然而來的打擊,我們都想找到答案,但答案真的可以安慰受創的心靈嗎?

「我想找『問米』……我有時會覺得那條蟲是他的轉世,不然牠怎會爬到我的身上?而且因為那條蟲,我的公司接了更多的生意,一定是他保護母親,他不捨得我。」趙太太在自己的想像中尋找可能。

已經一年多,應是合適時間做一些改變,把哀傷情緒轉化為有意義的行動,以正念凝聚對兒子的思念,讓兒子永遠留在母親的心懷中。

但趙太太仍在哭泣的日子裏打轉,未能真正接受兒子死於橫禍的事實。情緒總被自責、不忿、埋怨、不捨、無望、矛盾的柴枝燃燒,其實,趙太太已經累得快要倒下……

 

輔導員如是觀

人生八苦中,趙太太經歷了「死」、「愛別離」和「求不得」的苦。

她無法接受寶貝兒子突然死亡,希望以理由去解釋,讓自己心安。但解釋是否能接受,卻又以內在的價值觀、信念及與生俱來的性情特質進行主觀判別,因此常在矛盾中輪迴受苦。

與死,其實是千古不易的常規。我們只看重生,忽略死,但極少如實地去認識,或錯誤把死亡與某些因緣條件掛鉤,忽略無常的真相:因緣不停改變,因此突然發生「愛別離」苦尤其難受。萬事萬物,皆有生有滅,我們不能控制它們的去留,但是,當我們的親人摰愛離去時,又有誰能無動於衷?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