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霸的邏輯

林碧君

一百多年前的倫敦,馬車是最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當時倫敦大約有三十萬匹馬,至少有五萬匹在路面穿梭。三十萬馬匹每天都會產生三千噸馬糞和三十萬升馬尿,嚴重影響都市衛生環境。更糟的是隨着人口上升,「馬口」亦同步增長,農村回收馬糞作肥料的速度追趕不上,來不及清理的馬糞被迫堆在空地裏,日曬雨淋四處紛飛……1894 年《泰晤士報》預測五十年後整個倫敦將被高達九英尺的馬糞淹沒……議員不斷開會也找不到解決辦法……

結果人盡皆知:五十年後的倫敦,不單沒有被馬糞淹沒,街頭上甚至看不見馬——因為發明了汽車。

上期談及,《復仇者聯盟》的反派滅霸,為了「平衡宇宙生態」,要隨機消滅全宇宙一半生命。整套《復仇者聯盟3和4》就是超級英雄們如何阻止滅霸的殺戮及拯救「被消失」的一半生命。滅霸的理論就是當環境中的生物數量達到飽和時,就必須消減數量,避免把環境破壞到不可逆轉時所引發之大規模生物滅絕。

如果滅霸生在一百年前的倫敦,他一定會提倡消滅一半馬匹、限制其他地區的馬匹進入倫敦、剩下一半的馬匹要發牌管制(有牌照的人才可以在老馬死後再買一匹新馬,嚴禁無牌養馬騎馬)……總之千方百計要把馬匹數量固定在某個與環境生態平衡的「點」上。

很難說這套想法是錯,至少聽起來是合理的,問題是任何預測都建基於「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及數據」,而在一百年前的倫敦,「汽車」這種新發明尚未走入預測者的視線之內——以當時的知識,預測五十年後發生的事,自然不靠譜。

「汽車」的發明,其實象徵了新知識的發現和人類的創造力是無法「被預測的」——生命的本質,就是充滿變數,充滿「不可預測性」——面對環境變遷,生命會適應、會求變、會突變、會探索、會創造……為「保護環境」而「犧牲生命」(儘管藉口是為了保護更多的生命),骨子裏卻是把「動態的生命」看成「靜態的死物」,所以滅霸才會覺得反抗他的人超出預期地頑強,甚至低估了鋼鐵俠製造手套時的「創意」(即使滅霸戴了手套,鋼鐵俠還是可以把手套上的寶石奪回),反而被弱過他多倍的鋼鐵俠消滅。

滅霸不是敗給鋼鐵俠,而是敗給自以為絕對正確的預測及完美的解決方案:他關心宇宙生態,卻拒絕和其他智慧超高的人(班納博士、鋼鐵俠、古一法師)交流合作共同找出解決之道;他擁有可改變時間空間現實心靈的六顆寶石,卻只固執於自己的滅世想法而不想去創造更大的、足以容納更多生命的宇宙……他所謂的救世使命,只反映他巨大的我執——正如他的乾女兒葛摩拉所說的:他最愛的,從來只是他自己。(最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