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我們更從容

整理: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日期: 2020年11月21日(六)
時間: 下午2:30 – 4:00
地點: 珠海學院陳濟棠演講廳
主講嘉賓:淨因法師,李焯芬教授,曾志偉先生
主辦:珠海學院

2020年11月21日下午,珠海學院資訊日舉辦了一場以「疫情中的我們更從容」為題的講座。講座邀請了香港全方位演藝明星曾志偉先生、珠海學院校長及水利專家李焯芬教授、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總監及寶蓮禪寺住持淨因法師進行對談分享。人的一生難免面對現實的逆境與煎熬,此次講座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三位主講嘉賓以四聖諦為理論依據,探討了身處逆境中的苦主,如何從容地走出困境,獲得自在、精進的人生。此次講座由淨因法師擔任主持,重點由李焯芬教授及曾志偉先生進行分享,以問答形式展開。

淨因法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喬達摩•悉達多太子,他在長大成人後,在迦毘羅衛城瞭解民情的過程中,於東南西北四門,分別看到了老人、病人、死者和求道者,便決意出家,尋找解決人類生老病死苦的方法,最終他在菩提樹下悟出了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 —— 四聖諦(苦、集、滅、道)。

首先我們來說四聖諦的第一苦諦,人生的生、老、病、死、苦,天災人禍,包括新冠肺炎等等的人生苦難,都是人生有機的組成部分,是人生的真相。那怎樣去化解人生的苦呢?就是勇敢的面對、接受它,處理、超越它。接受之後,才能夠靜下心來反思,找出人生痛苦的根源,這就是離苦得樂的第二個步驟集諦。找到問題的根源後,我們就有了解決問題的信心,這非常重要,因為信念的力量、信心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是化解問題的第三個步驟滅諦。第四步道諦,其實就是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化解我們的問題,消除造成生命痛苦或者困難根源。只要經過這四個步驟,人生問題、社會問題,都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這就是兩千六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出的人生智慧。

第一部分 與逆境同行(苦諦)

兩千六百年後的今天,無論醫療、科技如何發展,人生的生老病死仍然無法徹底的解決。今天,我們仍然要面對像新冠肺炎這樣的苦難。截止到昨天(11月20日),全世界有近五千八百萬人確診,有近一百三十八萬人死亡,這消息讓人十分悲痛。這一場災難性的新冠肺炎,不僅深深地傷害了我們的身心健康,更成為了全球公共衞生的危機,給全球化進程、社會治理、經濟發展、能源和糧食安全等諸多領域,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影響,很值得我們去反思。這正是今天這場講座的目的。

淨因法師:我們今天非常高興請到了李焯芬教授,他的佛學造詣很深,對科學、人生也有深刻的理解。請問李教授,我們在疫情中,社會各界,從家庭到社會、甚至到國家都很苦。我們應當如何在「疫」境中「度一切苦厄」呢?

李焯芬教授:今天非常感恩,有機會能夠跟大家分享,疫情之中我們如何去面對困境,如何更從容、自在。正如剛才淨因法師提及到新冠肺炎病毒,正為世界帶來極大的災難。

讓我們回顧一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其實此類大型的瘟疫並不是首次出現。讓我們看看圖表,你會發現二千多年來,各種疾病、傳染病,都曾為人類社會帶來相當大的災難。有的影響幾百萬人,有的影響上千萬人,更有不少人因此而遇難。對人類社會影響得比較嚴重的疫症,例如:麻疹、傷寒、鼠疫、流感,以至目前的新冠肺炎,均影響深遠。

除了疫症,地球上也不時有地震與水災,受影響的往往超過幾十甚至幾百萬人。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災難呢?

面對疫情,我們通常會研發疫苗,以防止感染與傳播。而我們目前面對的新冠肺炎,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醫藥研發機構、藥廠也正在努力研究開發疫苗。

人類面對的災難,除了瘟疫外,還有地震、山崩、水災等等。回顧歷史,每次災難或瘟疫過後,人類歷劫而生,吃一塹,長一智。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克服困難和災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面對災難和逆境,我們必須做好抗疫和減災、防災的具體工作。這主要靠科學、靠現代醫學。但人在「疫」境(或逆境)中,難免會感到焦慮不安,因此還有個「安心」的需求。

如何能在劫難或逆境中讓人「安心」呢?《心經》的第一段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即是: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在甚深禪定之中,觀察得世間萬事萬物的出現或發生,都是有其成因(或因緣)的。假如我們能洞悉其成因(以及因緣生滅的道理),就能較坦然面對,從而渡過難關。以上道理,稱為「因緣觀」,相傳是釋迦牟尼當年在菩提樹下證悟的兩個道理之一。另一個道理就是剛才淨因法師提及的「四諦觀」:苦、集、滅、道。苦,問題的出現為我們帶來痛苦、麻煩;集,就是找出問題的根源;滅,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道,是落實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其實就是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四部曲。

無論天災,地震、海嘯、水災,及至非典型肺炎病毒、新冠肺炎病毒,所有的災難都可以透過苦、集、滅、道四部曲尋找根源,找出解決辦法,落實解決辦法從而逐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問題都可以透過「四諦觀」,即是這個四部曲來解決問題。「四諦觀」與「科學方法論」其實並無大分別。

那我們如何在疫情下安心呢?剛才《心經》提及,我們如有智慧就能安心,就能夠活在當下。所謂活在當下,就是專心做好眼前、或當下應做的事。如果我是一位教師,我專心做好老師的職責;如果我生活在疫情之中,那我專心做好防疫的份內事;如果我不幸染病,我應該專心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方案。我們若能夠專心做好眼前的每件事,就不會旁騖,就能夠達到心無罣礙的境界。心無罣礙,活在當下,其實是一個錢幣的兩面。每當我們做完一件事後,就應該立即放下,就像計算機般按下清零按鈕「C」。如果你能夠這樣做,你每天儘管有十件事、二十件事要做,你都能夠做到人忙心不忙。正如「因緣觀」所說,世間萬事萬物,無論順境、逆境都有個「因緣生滅」的過程。條件存在則「有」,條件改變了不再存在則「無」。這一切變化我們稱之為「無常」。但正因為無常,才會有改變或改善的機會。剛才提及面對疫情,同樣的,我們要面對、處理、接受,最後放下它。

習近平主席今年九月時說過:「人類不能再沿着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的老路走下去。」2010年饒宗頤教授曾在北京舉辦過一個書畫展覽,展覽標題就是「天人互益」,饒老當時曾說:「我認為『天人合一』不妨說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損人的原則出發,並以此為歸宿。當今時代,『人』的學問比『物』的學問更關鍵,也更費思量。」此即是說大自然與人類之間,應該是互益的關係,「Mutually beneficial to each other」,這才能得以持續下去。

淨因法師:剛才李焯芬教授分享了如何在「疫」境中「度一切苦厄」,有幾點特別重要。譬如說: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而這個家園定期會發脾氣,有天災人禍,如地震、海嘯、瘟疫等等。李教授有一句話,大家要仔細的體會,「磨難是人類社會的成長基因」。另一位大德也有類似的話:「逆境是人類最高的學府。」李焯芬教授強調了兩個字——內觀。當大自然發脾氣的時候,人類如果不反思,會越來越麻煩。如果人類反思了,就應當明白「天人互益」的道理,要警覺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每一個生靈,以及大自然才會慢慢回歸到比較正常、健康的狀態。感謝李焯芬教授的分享。

今天我們還邀請了曾志偉先生。曾先生早在1972年十九歲時,便參演了程剛執導的古裝電影《十四女英豪》。近半個世紀,曾先生共演出了超過二百部電影。作為一名成功的藝人,相信曾先生一定歷盡風風雨雨,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對人生有自己獨到的體悟。

淨因法師:曾志偉先生,你對人生有什麼看法?人生的真相是什麼?你演了很多戲,你的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

曾志偉先生:我從事電影行業,戲如人生,自從我學佛之後,我覺得做人跟電影演員很相似,我們的人生就好像在演電影。飾演一個角色,有時候有人邀請我演皇帝,有時候邀請我演乞丐,有時候演有錢人,有時候演窮人。自己每一次飾演的角色都不相同,就好像每一個人來到世上,所扮演的角色都不同。演戲的時候,有時候是主角,有時候是配角,戲多戲少是導演決定,不受自己控制。

那是不是人生的劇本一早已經寫好了,不會有所轉變,算命的人就可以算出人的一生呢?但原來是有改變的,可能你以為的導演只是副導演而已。在我人生當中,走過了六十多年的路,我看到很多東西,其實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你所做的事是會有回應的,是有因果的。

在我學佛的過程中,帶入了自己拍電影的經驗,明白很多的事情,不需要太認真,只是在拍一部電影,而這其實就是你的一生。譬如,一部戲裏我飾演一個銀行家,我宴客的時候放了一大堆錢準備派給別人,那麼多錢看起來很開心,可是那只是道具,不是屬於你的,拍完這個鏡頭,導演喊「cut」,大家可以去吃飯。這時,另外一個演員走過來說,你的道具很有趣,借來看看,因為那是道具,你當然會說隨便看吧。但人生當中,你拿我的錢?錢是我的,我們會有執着。如果人生如戲的話,其實錢已經不太重要,當電影拍完,錢就會拿走。

可能在下一世,你會飾演別的角色。那麼會飾演怎樣的角色呢?其實是一個輪迴,因果循環會安排你下一個角色。人人都想下一個角色可以舒服一點,那就要反省自己,在現世人生這部戲裏的表現如何。

淨因法師:曾志偉先生,人生的真相是什麼?樂多苦少,還是苦多樂少?你是否也面對過困境?是如何渡過的?

曾志偉先生:剛才淨因法師說,我們學佛就是要離苦。那麼是苦多還是樂多呢?從我的角度看,就一定是苦多。因為有苦才有樂,快樂來自你經歷過痛苦。譬如你沒有錢,突然間給你一筆錢,你就會很開心。這也好像給從來都沒有吃過巧克力的人,去嘗試吃巧克力一樣。沒有這種快樂,你就不會知道什麼是苦,所以苦與樂是雞與雞蛋的問題。人生為什麼會有苦?就是因為你快樂過後,你還想繼續去追求,但你追求的東西不是必然的,但我們仍然繼續去追求、存貪念。貪念就會令自己走在苦果之中,所以苦一定比樂多,因為樂是短暫的,但你去追憶、去追求,你就會活在苦的當下。

為什麼會有疫情呢?是因為地球出現了問題,我們沒有好好對待它。不知道大家有否感受到這一年裏,因為我們生活的改變,少了飛機升降,少了外出,垃圾少了,污染少了,空氣比以前好。我們好好對待地球,地球自然就會乾淨,生活就會更美好。

對於已經出現的疫情,因為這是我們造成的,地球是我們的家,我們只能面對它、接受它,處理的辦法,就是我們要遵守遊戲規則——專家已告訴我們,要減少外出、減少去人多的地方、減少接觸其他人、要戴口罩,這都是我們要面對的。然後要把它放下,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我們就要學會面對。同時,也還要懷着感恩的心情。因為我們很幸運,活在香港,我們能夠買到口罩保護自己,政府也在照顧市民,譬如生意不好,政府有推出「防疫抗疫基金」和醫療上的照顧,這些我們可以免費去享受。但有其他很多國家都辦不到。相比之下,我們已經算是活在一個幸福的處境。我們應該用感恩的心情去面對疫情,整件事情就變得更從容,就不會面對更多的問題。

淨因法師:曾先生講的一席話,讓我們有開悟的感覺。《金剛經》中有一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它形象地詮釋了人生是夢,夢如人生,這兩個非一非二。第二個是你講到,沒有辛勤的努力,哪會體會到幸福的甜蜜?苦與甜都是相對的。 


第二部分 逆境隨因起(集諦)

淨因法師:曾志偉先生,剛才你提到因果關係,我記得你在電影《無間道II》裏,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詞是:「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似乎裏面也有一種因果的道理。我很好奇,這句話是怎樣提煉出來的?對因果的反思,對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反思,可有幫助?

曾志偉先生:這部戲講黑社會,黑社會有自己的一套行為規則,這很難讓大家立即明白,於是劇情套用了一句簡單的台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希望讓大家明白,它想表達的,其實就是因果循環。

從佛教的角度去看,新冠肺炎疫情其實也是一個因果循環。因為我們沒有好好的去對待我們的家,我們的地球。不知道大家有否感受到在疫情下的這一年裏,地球變得更美麗,天空變得更藍,空氣變得更清新。連在威尼斯的水底,也能看得到水母、魚兒在水中游,整個地球都更乾淨。這讓我們反思,我們應該善待我們的家,應該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

人類其實很渺小,這次的疫情讓我們感受到,之前的日本海嘯也是,無論科技多發達,也比不上一瞬間的天災。我們到訪日本災區,見到所有的房屋、工廠,全部夷為平地。核電廠由人類發明,那麼先進,供給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它卻變為傷害我們,很多東西都受到幅射影響,令到人類驚慌。我們需要反思,這是一個因果的循環。人類製造了那麼多東西,有否想過後果?比如現在人們知道微波對人體有害,現在微波爐可能要停產了。塑膠也對人體有害,所以很多外賣也改為紙包裝。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反思,這次疫情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去反思自己的人生。

正如校長和淨因法師所說,我們要面對、接受、處理和放下疫情。疫情發生了,就要接受它,不要每一天都耿耿於懷,令到自己悲傷。我們可以懷着感恩的心,讓自己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更可以去做一些平常沒有機會去做的事。

譬如我這次回內地拍戲,要經過十四天的隔離。在這十四天內,我好像做了十四天的禪修。我能在這期間,去閱讀一些我買了很久但沒有機會看的書;可以去聽一些網上的講座;還可以練習寫大字、抄《心經》。我發覺原來人生不是沒有時間,而是你有沒有安排時間去做。比如香港很流行的「168」斷食法,每天的進食要集中在「8」小時內,另外的「16」小時讓腸胃休息。當我得知此方法時,我覺得非常好,這就像出家人過午不食一樣,有更多的時間讓身體平靜下來。平時我們沒有機會實踐,常常不停地進食,還去吃宵夜,以致身體很忙。透過十四天的隔離,讓我們有機會去嘗試「168」法則。辟穀方法好像也挺好,不用與人應酬,自己控制飲食;如果想嘗試,可以試試三天、七天辟穀,循序漸進,先減少食量、吃得清淡一些,再將白飯改為粥水,辟穀七天,之後再慢慢增加食量。

所以透過疫情這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嘗試很多不同的東西,你會有很多機會去反思,懷着一個感恩的心做一些事情。每一件事發生,都是在於你以什麼心情去面對。只要你的心正,以正面的態度去對待事情,其實每一件事都是正面的,任何事情都可以開心地去面對,一切都在你的心念如何。

淨因法師:通過曾先生的分享,我領悟到以下兩點。第一點,人要對自己的「自大」有所反思。人本是動物大家庭的一員,隨着社會的進步和高科技的發達,不少人便以萬物之靈自居,在大自然和動物面前,有着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自我因而不斷膨脹,變得越來越自大、傲慢。很少有人會思考,人類自大、傲慢的心理,在傷害大自然和動物的同時,反過來也會傷害到我們人類自身,我們的行為會帶來嚴重的惡果,這就是曾先生所講的因果循環。在這個時候,如果人類慢慢透過反思,不斷地警醒自己,不要那麼傲慢、自大,跟大自然中的生靈和平相處,也許新冠肺炎病毒就會慢慢地過去。

第二點,對「無明」的反思。我們人類自稱萬物之靈,自以為很了不起、懂得很多,但其實不然。生態學家Peter Daszak表示:「在估測的一百六十萬種野外未知病毒中,我們目前只知道約三千種,還不到0.1%。」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病毒星球」上,由於眾生的無明,只關注肉眼可見到的各式物品及動植物,而對與我們共用同一個空間的細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所知的甚少,引發了一次次威脅人類生存的瘟疫。


第三部分 信念的力量(滅諦)

淨因法師:曾志偉先生,就像剛才李教授提到的,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曾先生,你演出的電影和節目,許多都是給人快樂,比如在電視節目《獎門人》中,你隨時都笑臉迎人,但我相信人生中,應該也會經歷過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你是如何保持一個正向、快樂、自在的人生呢?

曾志偉先生:其實,這麼多年來,我只想傳遞兩個字——開心。開心的英文是「Happy」只是拼音。而中文就厲害了,每個字都有它的意義。開心很簡單,就是把心打開,而我們常常沒有打開我們的心。心打開就是去接受所有的東西,也就是告訴別人,我的心可以讓你看,我是這樣的,並不是心胸狹窄,不讓人看。我的心是無私的,也就是「無我」。我也可以將心比心,真心待人。人如果能做到這樣,就會很開心,因為裏面已經沒有了「我」。而我們常常把「我」放在中心,凡事都以「我」為先,並沒有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如果你把心打開,人生就會變得更開心。

記得有一次,我去坐禪七,師父給了我們一份功課:大家坐禪的時候,要回顧你的一生,有沒有對不起誰?有沒有被誰激怒?有沒有激怒別人?然後在一炷香的時間內發願,一炷香之後,要馬上致電給他,你不用道歉,你只需要跟他打聲招呼。我當時挺開心的,因為需要致電的人不多。當我一坐完禪之後,就馬上打電話,跟每一個人說——好久不見,大家也都很好,非常開心地說好久不見,並一起聊天。那天打完所有電話後,是我整個人生中睡得最舒服的一個晚上。因為我放下了心頭大石,心無罣礙。

所有東西都是從心而發,心安就理得。二祖去見達摩的時候,也是說我想安心,因為我們平常的心不安。所有東西,只要你把心打開,你的心不藏任何私事,整個人就自然會變得開心,而你對每件事情的看法,都會變得不一樣,因為已經沒有了「我」,自然每件事都變成為他人着想,為大眾謀福利。

疫情也是一樣,如果你不將「我」套入每件事情上,疫情是大眾的事,我戴口罩、限制出行,是為了大家,不是說我喜歡就做,不喜歡就不做,這時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公眾的利益,而不是自己。所以我認為人生是需要開開心心,把心打開,自然就會好多了。

淨因法師: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把心打開,一切都會好起來。我們這裏也有一位開心大師,就是李焯芬教授。他的壓力很大,不過隨時隨地也跟曾先生一樣笑臉迎人。請問李教授,能否分享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的人生信念?

李焯芬教授:我覺得無論你以宗教角度,還是以普通人的角度來看,都可以去想一想,我們追求的是什麼?人生有幾十年,你當然希望有一個快樂、自在的人生。那麼快樂從何而來呢?假設你家中有小孩,你購買一個玩具給他,接下來幾天,他一定會很快樂,但可能只會快樂幾天,過了一陣子,他可能不會再玩這個玩具。這就是說物質上所帶來的快樂,都是有時限的,不會是一種恆久快樂的感覺。而人們常說:「助人為快樂之本」,本的意思是「origin」。因為幫助人能帶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透過幫助別人,你就能體會到自己的存在價值。而這可以帶來一種比較長期的滿足感,這是我人生快樂的泉源。


第四部分 從容出逆境(道諦)

淨因法師:曾志偉先生,四聖諦的最後一步──道諦,強調解決問題必須要有所行動,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活在當下」。請問「活在當下」能使疫情中的我們更從容嗎?

曾志偉先生:活在當下,我自己的解釋就是放下,因為當下是最重要的。前一分鐘已經過去了,事情已經發生了,再想也沒有用,而此時此刻,你要做你該做的事。我自己最喜歡的佛偈就是「佛在心中莫浪求」。莫浪求就是,我們常常住在一個事情上去求。我們常說「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浪也是這樣。浪在海裏,原本是沒有的,是因為風吹,才會造成浪,但起浪之後又沒有了。那麼浪是不是浪呢?浪是浪,但浪又不是浪,因為沒有風就不會起浪,但終究它還是浪,因為人給它名為浪。在人生當中,曾志偉是不是曾志偉?是曾志偉。但曾志偉是不是曾志偉?不是曾志偉,因為從嬰兒的曾志偉到現在的曾志偉已經變了。我們不要「着相」。所以,所有東西都不再重要,下一刻才最重要。活在當下,做好自己,做好眼前的事。就如剛才校長所說的,做老師的做好老師的本份;做演員的做好演員的本份,我演好這一場戲,念好今天的對白就可以了。就如我們現在所面對的疫情,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的本份。每一件事情都是從心而發,修好我們的心,心懷正念,以一個正信、正面的態度去面對所有的問題,那麼所有問題也能夠迎刃而解,盡快渡過這次的疫情。

淨因法師:李焯芬教授,「平常心」真的能使疫情中的我們更從容嗎?

李焯芬教授:所謂平常心,以中國文學的詞彙即是「寵辱不驚」,不論遇到順境、逆境,都能夠維持平常的心。平常心的來源、基礎是人生智慧。譬如能夠洞悉世間萬事萬物背後皆有其因,當你瞭解到原因,你就自然能夠坦然地面對人生起落,可以幫助我們得到平常心。珠海學院有很多課程,有的專門為大家提供專業知識,如會計、土木工程和建築;也有佛學碩士課程,提供人生智慧給大家。因為有人生智慧,才能令大家生活得更加自在、快樂。


答疑環節

觀眾一:以往家人各有各忙,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不用到學校上課、父母也轉為在家工作,雖然大家見面的機會多了,卻反而因此產生了不少磨擦。請問該如何從容地處理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曾志偉先生:我身邊也有不少朋友遇到這個問題,因為俗話說「相見好,同住難」。每個人都需要自由的空間給自己和身邊的朋友,有時候說話多了,大家都會覺得累。但相處最重要的是胸襟,就如剛才所說的開心,凡事不要以自己的角度出發,一定要相對地去看事情,以平常心去面對每件事情,大家學會互相包容最重要。家人需要包容、夫妻之間需要包容、男女朋友之間也需要包容。世上沒有一個相同的自己,所以我們都會遇到同一個問題。很多事情只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事情就比較容易解決。

跟大家分享一個例子,就好像我跟我的好朋友譚詠麟,有一次我們因為觀點不相同,爭吵得很厲害。因為你原以為越好的朋友,就一定是最瞭解你的。那一次,我們答應了為一個好朋友的公司剪綵,但譚詠麟當天才說他去不了,因為那間公司的聲譽不太好,會影響他作為歌手的形象。我說:可是那位是我們的朋友,為什麼不幫朋友呢?因為這一件事,大家之後就沒有再講話了。後來我才想到,這件事可能會影響到他作為歌手的演藝生涯,即使是幫朋友,也不應該影響到自己原本的生活。但當時對我來說,幫兄弟才是最重要的。那時我沒有站在他的處境和角度去看問題,我不明白。後來我想,我們是不是以後都不講話呢?人生能夠成為朋友已經很難,成為好朋友、知己就更加難。那必須有一個人主動先開口。誰先開口呢?俗話說「大人不計小人過」,那先開口的就是大人,這樣想就變得更開心。所以我就打電話給他,他也沒事了。

所以面對這次的疫情也是一樣。家人之間必須有一顆包容的心,多體諒大家。否則,就真的會衍生很多問題,更不能夠因為小事而搬離開家人到外面住。包容和感恩最重要。

觀眾二:我是個中學生。這次疫情減少了我們學習的機會,可是我們仍要面對公開考試。請問面對當下的疫情,你會如何寄語香港的中學生,如何去面對?

曾志偉先生:對我而言,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該接受它、面對它,我們要活在當下,接受現實,適應目前的狀況。

能夠回到學校上學當然是最好的,但疫情導致不能到校上學,要留在家中用電腦上課、做功課,那我們就要面對它,要適應環境,因為目前的環境已轉變了。而且這次疫情影響的是所有人,我們必須所有人一起去接受此事,不要把事情凸顯在自己身上,覺得自己很辛苦。實際上大家都很辛苦,學生不能見面、不能一起分享;或是剛才提到的家人相處太久,感到厭煩;又或是父母在工作上、生意上有困難……疫情影響了很多人,不止你一個人難過,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解決、去面對。我覺得念書也是學習作為人怎麼去面對困境,書本教授我們如何做人。當要進入社會,很多人會問我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會說先學做人。因此作為學生,除了學習之外,如何讓父母少一份擔心,如何讓自己在一個最不開心的困境中從容地渡過,都是十分重要的。作為佛教徒,應當學習智慧與般若。智慧就是你知道但你沒有去做,般若就是當你想到之後就要去做,用行動去落實。去幫助自己、家人、朋友,你自然就會更開心。因為你面對的不單只是自己,是對大眾,把心打開。

觀眾三:我是今年的大學畢業生,早在畢業之前,我已寄出很多求職信,但都沒有消息。其實不單止我,我有些朋友和我一樣,去年畢業了,但目前仍未找到工作。請問曾先生,我們畢業生該如何去面對出路的問題?

曾志偉先生:其實不單只是你,目前的香港,一方面是畢業生要求職,另一方面有大量的香港人失業,他們可能是家庭的經濟支柱,比如我身邊有很多朋友,正面臨失業的問題,或者整間公司已經倒閉,問題比你更嚴重。現在先要解決你求職的問題,求職分兩種。一種是只找主修專業相關的工作,可是現在沒有太多,因為很多公司正在解僱員工,新職位更少,若只想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或者是自己專科的職業,這時候可以選擇的範圍縮小了,一定會面對求職困難。

那麼我們要完全放棄嗎?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嘗試去找一份由低做起的工作,可以賺取更多的人生經驗,知道其他工作有多艱辛,也可以賺取到一份薪水,有工作總比沒有工作好。我們嘗試以這個態度去求職,就會更容易,這一切都是人生的課程。如果我要找一個演員,他告訴我曾經做過很多種職業,而他嘗試了不同職業為的是要體驗人生的話,我會馬上聘請他。因為他不是完全沒理由的去做事情,而是為了更瞭解人生、充實自己

的人生去做,其他人都會對你另眼相看,因為你願意降低自己的身份去面對人生。我覺得這樣會更好,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接受。

觀眾四:香港正面對第四波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該如何去面對這反反覆覆的環境呢?有沒有什麼即時的方法,可以令大家變得更樂觀?

曾志偉先生:樂觀跟方法不同,樂觀是指你的人生,方法是指政府的措施。正如我剛才所說,作為市民應當跟從政府的措施執行,譬如強制檢測,這樣才能夠追蹤得到源頭,大家才會安心。我覺得所有市民都有責任遵守這個「遊戲規則」,大家同心合力渡過這個難關。今天我身處國內,我發現為何內地疫情較為輕微呢?因為人們遵從政府,而政府的措施有成效,而令到所有遵守「遊戲規則」的人,得到其想要的結果,使得整個社會都變回沒有疫情的狀態,大家差不多都可以回復到從前的日常生活,不用戴口罩,飛機照常起飛,公車照樣行駛。這都是大家同心協力,盡快脫離疫情。

至於個人面對疫情就是心態的問題,希望大家能夠更從容。感恩我們生長於香港,萬一有什麼事情,有醫生照顧,醫院有床位供應。我自己有朋友身處於外國,作為一個中國人打電話去醫院,沒有人理會,只能留在家中,直至到很嚴重的時候才能送去緊急治療,當他進入手術室時,已經救不了。有的外國小型醫院,整條走廊都塞滿了病人,沒有醫生和醫療設備去照顧他們。我們已經很幸福了,應該心懷感恩,更應該反思如何幫助身邊的人。大家同心協力,遵從規則。

第四波疫情正在來臨,香港人必須做好自己的本份。曾經有差不多十四天零確診,之後發現是船員帶給我們。原來只要漏做一些措施,允許一些外籍人士入境,以比較寬鬆的態度去面對,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疫情。因此,香港人要守好香港人的本份,凡事以正面態度去面對。如果你以正面、正信的態度去面對,你就會相信事情會做好,這樣也可以幫助別人去理解這件事,與大家一同渡過難關,你的生活會過得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