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樸先驅 西貢建淨土 區紀復

407
汪橋
可人、阿邱,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特此鳴謝。

我在台灣花蓮住,對着海,那裏猶如天堂。
但來到香港,看到大廈越來越高,
街道十分狹窄,空氣極不流通,這裏就像地獄。
我來這裏前,又看到旺角的商店擠滿人,
他們在「地獄」做什麼?
他們買的那些東西,對我毫無吸引力,送給我也不要。
但我不介意由天堂過來地獄,我想為大家帶來天堂的快樂。

——區紀復於Club O(綠色生活教育基金)的講座


在西貢碼頭上小船,約15分鐘行程就抵達了小島鹽田梓。這個具有30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一度人煙罕見,近年來,隨着村民發起保育及向外推廣村落風貌,周末多了遊客上小島。去年,遊客之中多了到這裏體驗簡樸生活的城裏人。他們的目的地是簡樸生活實踐者和提倡者,人稱「區大哥」的區紀復先生,在香港推廣簡樸生活的根據地——鹽光淨土。

 


407   407

區紀復簡介

  • 1941年生於澳門,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工系,留學瑞士攻讀高分子化學
  • 1972年任職於台塑企業研究部門
  • 1983年辭去工作,以5年時間參訪世界各地環保團體
  • 1988年在花蓮創立「鹽寮淨土」,推廣簡樸生活
  • 2008年鹽寮淨土邁入二十年,將鹽寮淨土的精神推廣至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
  • 2014年在西貢鹽田梓建立「鹽光淨土」
  • 著有《鹽寮淨土》、《簡樸的海岸》、《體驗貧窮》、《新靈修團體》、《走向阿瑪遜》等書
     

「入門」需要尊重謙卑

上了小島沿着小路,走過鄉公所和售賣茶果的士多後,很快就進入了「鹽光淨土」的範圍。橫放的一枝竹代替了一扇門,竹子旁掛着「入門」指引:「需要尊重謙卑  需要低頭彎腰」。低頭彎腰穿過這枝竹子,就會見到一座新修葺的連天台村屋,前後樹木圍繞。這裏遠離了WiFi無線電波,以帳幕為床、樹木為桌、石頭搭灶,拾枯木以生火、不用電、不用自來水……

74歲的區大哥銀色白鬍鬚飄然,身子瘦削挺拔,很有道骨仙風的味道。在他命名為「簡樸居」的屋子裏聽着他講述進駐鹽田梓的過程。這所「簡樸居」是有心人借出,區大哥得來不費分毫,整個過程正體現出簡樸生活的精髓。

407   407

 

不費分毫建「淨土」

「11年前我第一次來到鹽田梓,就想着要進駐這裏。」區大哥說。十一年後,一位西貢學校的前校長修葺了20多年沒人居住的祖屋,借由區大哥推廣簡樸生活。不費分毫得到在香港推廣簡樸生活的「根據地」,區大哥說關鍵是「不急,有耐心、好心和信心。」一貫輕和的聲線,如流水般的說出了現代城市人缺乏的特質。對大多數城市人的問題,區大哥也是一語中的:「城市人以為什麼都能用錢解決,才會成為金錢奴隸。」

屋主修葺了屋子,但屋子荒廢已久,周圍雜草、雜樹叢生……砍枯枝、除雜草、建小徑、搭建廚房,除了區大哥和妻子秀娟外,也有曾參加過他們舉辦的簡樸生活營的朋友來幫忙。用了半年時間,展現了井然面貌。屋子內外的家具也是不費分毫,都是拾來或是人們帶來送給他們的。2014年中,區大哥命名這間屋子為「簡樸居」,整個範圍為「鹽光淨土」,準備好迎接人們來體驗簡樸生活。

目前來體驗簡樸生活的主要是團體,如自然協會、社區伙伴計劃和學校。訪問當天是認識區大哥多年的一班朋友到訪「簡樸居」。區大哥說:「到『簡樸居』是和我們一起生活,按照我們的原則,需要素食、自帶餐具、一起煮食,並參與勞動等。」這裏的規則並不是區大哥可以簡單說明的,因而他已經列了出來,用毛筆字寫得清清楚楚,貼在屋子的牆壁,讓到訪者一目了然。牆壁上也貼着很多區大哥的墨寶,寫的是他的信念,多年練就的毛筆字,貼在牆上,成了屋子裏主要的裝飾。

 

生命需要「頓一頓」

進駐鹽田梓之前,區大哥已經在香港舉辦過很多次簡樸生活營,將他在台灣花蓮實踐了二十多年的簡樸生活體驗帶到香港。二十多年來,已有過萬人在區大哥於花蓮的「鹽寮淨土」體驗過簡樸生活。很多人因在大自然生活而感受到放鬆自在,更有抑鬱的朋友體驗簡樸生活後而精神舒暢起來。

堅持分享簡樸生活的理念,區大哥說,是因為回歸自然、返璞歸真,令人有不同的生活態度、價值觀、人生觀,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都能因而改善,得到淨化。他強調,簡樸生活不是生活的形式,重要的是對生活的反省:「吃什麼好呢?怎樣煮,怎樣吃?統統都可反省。但有些人不會反省,只是跟着別人走,我希望人們來這裏不只為好玩或想學到什麼,而是讓自己在生活中靜心思考這些行為。」

他說,人的生命時時需要「頓一頓」。「頓一頓」的意思是慢下腳步,停下來反省回顧,看看生命是不是衝得太快,衝過了頭。時時「頓一頓」才不致糊里糊塗過了一生。在「鹽光淨土」的生活環節,區大哥會時常提醒大家「頓一頓」。

 

物盡其用到極致 

在這裏進食由唱歌開始:「野地的花,穿着美麗的衣裳,天空的鳥兒,從來不為生活忙…… 」進食過程中,盛飯、盛湯、夾菜都需要「頓一頓」。區大哥會示範怎樣不在飯桌掉落一粒飯、一滴湯或餸菜汁。他解釋,這樣一則不浪費食物,同時節省後續資源和處理廢物的工夫,省卻時間,亦不需用額外水或布去抹乾淨枱面,盡量減省步驟及資源。

「垃圾不落地」是區大哥羅列的簡樸生活規則之一,前提是物盡其用。例如橙,吃了果肉,區大哥會用果皮做成裝飾物。他說:「橙皮曾負責把橙肉好好保存,我們要感恩。用果皮造飾物增加了它的價值。人也一樣,不要說別人沒用,你可想想怎樣讓他發揮,增加價值,人不會是廢物。」果皮殘葉用來堆肥、廢紙可生火、塑膠袋清洗再用、不使用即棄的包裝……塑膠袋用完,區大哥會將它折成三角,便於存放整齊,也省地方。近來更能三下兩下將塑膠袋折成舞姿曼妙的舞者,作為禮物送給人,總能讓收禮者驚喜。

「簡樸居」沒有自來水,煮食需要到附近取水,區大哥會在大家取水前提醒大家:你要多少水?這些水可以怎樣物盡其用?他和太太秀娟曾到訪過多個貧窮國家,親睹在非洲國家,水的罕有珍貴。「在城市裏,一開水喉就有,人們不知不覺造成浪費,還以為理所當然。」他強調:「其實水可以用得更盡。」在這裏,洗菜水用來洗手,然後洗碗,之後用以澆樹淋花。他更推廣「水修行」(左下圖):在膠樽裏裝水後用針穿個小孔,不用的時候讓它平躺着,要洗手的時候讓它豎立起來,一注水就會從小孔緩緩流入你的手中。洗手的過程,用 「水修行」和用水龍頭奔流出來的水,用水量差別極大。參加過區大哥的簡樸生活體驗的朋友,很多對「水修行」印象特深:「讓我們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浪費了多少水,其實我們可以節省很多。」

 

407   407

407

 

越少越自由

很多人對區大哥的日常花費很好奇。他說每月開支約一千元台幣(二百多元港幣)。「我不用買什麼,我需要的都有了。」在花蓮,他自己種菜,或採摘野菜,或到街市撿拾。米無法自種,因而要買。油鹽糖醬也不需多買。一瓶油可以用一年,一包海鹽用了二十年;糖不健康因而不用;眼鏡是撿回來的;衣服,二十六年沒買,因為很多人都有太多衣服了,隨處可找到二手的衣服。

區大哥說:「擁有越少就越自由,因為你不怕失去。前提是你要降低欲望。你要時常反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只看你想要什麼。人想要的太多了,需要的其實不多。其實有時需要也可以不要,那可能只是被誤導。」如此的簡樸生活,非一般人可跟從。區大哥很明白,他說:「有人說我是矯枉過正,特意這樣。你不一定要跟我一樣。大家按照自己的環境和條件,盡量簡樸就很好了。」


  
愛是人類最大的宗教

區大哥是天主教徒,這是促成他在西貢鹽田梓村,這個充滿天主教特色的客家村落地的一個重要元素,但他鮮有提及他的宗教,「我不會讓那些東西造成距離。」「不是進入修道院才是修行,普通人在生活中吃得乾淨,坐得端正就是修行。我的生活言行一致,就算不講阿彌陀佛、上帝和天主一樣可以實踐,那超越了宗教。」

他說:「愛是人類最大的宗教」。訪問期間,鹽田梓村正展出區大哥的墨寶。「愛」是這個書法展的主題。一間教室大小的展覽室,走進去,滿目都是「愛」。

離開鹽田梓村的時候,區大哥把我們送到碼頭。船開了,區大哥直向大家揮手。船離岸越來越遠,一直看到岸上一個身影站立着,想像得到還是在揮手,微笑着目送船隻遠離,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物質少了,心中的愛更多了。

 

407   407

 


簡樸語錄

  • 簡樸生活對在快速變化的都市中生活的人來說,可能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一旦走進了這種生活裏,就會覺得越來越喜悅,而樂不思歸,其實是樂而回歸,回歸到本來自然人性的生活樂土裏。    ——《愈少愈自由》
  • 我的生活盡量少。錢少、欲望少、需要少。想到錢少,有人就會恐懼,但只要動腦筋,凡事自己做,就不成問題。欲望少,因為那些商品對我毫不吸引,它只代表欲望。
  • 「發展」是一個漂亮的面具,很多人因此都受騙了。你看看每一個人是否快樂,是否平安,彼此之間有沒有愛?這才是最重要的。
  • 少不是無,不是窮,少並不自卑,是我自己的選擇。
  • 你要知道你自己在做什麼,那能加強信心;信仰同樣可以給你力量;我還有一項原則:只要我做的事不是為了自利,不是自私的,我相信沒有問題。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