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療心

李玉櫻
Steve Ng,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特此鳴謝。

Arlene的工作室坐落在中上環的蘇豪區,一室的陽光穿過白得發亮的窗框,灑落在幾棵綠色植物上,與她所推廣蔬食的理念顯得非常搭調。Arlene直言︰「我設立這個中心的理念,是希望在香港這個繁忙的都巿給大家一個綠洲,你可以隨意進來看看、坐坐,很少會被打擾,因為我希望大家能在這裏找到家的感覺,營養學只是讓我從食物入手,走進一個社區。」

在加拿大修讀營養學的Arlene,畢業後也曾經在營養中心工作,中心的指引是叫人不要吃素,這讓當時正邁向素食道路的Arlene深感迷茫,後來她在英國進修了素食和純素營養療法,對素食有更深的體悟。「蔬食很好,不知為何沒人推廣,很多人對蔬食都有誤解。」Arlene總結這些經驗。

自小就是天主教徒的Arlene,有個不一樣的家庭︰母親是位佛教徒,爸爸則是天主教徒,爸爸開餐廳,媽媽覺得犯殺生,為此初一十五吃素,耳濡目染之下,她對素食並不陌生︰「爸爸覺得佛學是哲學,父母雖然不同宗教,但相處非常融洽,媽媽會陪爸爸到教堂,爸爸則會陪媽媽去道場聽經,即使沒有參與,陪伴也是一種支持。」

500

500

泰式生菜包、星洲炒米……這些惹味的菜式都是全素的﹖而且吃了還不發胖﹖你會相信嗎﹖這一切,竟全來自一位不諳廚藝的營養師伍雅芬(Arlene)之手,原來營養師不是只會做沙律﹗她不單是營養師,此外還額外修讀了素食和純素營養療法,被傳媒稱為全港首位蔬食營養師,還是國家認證中醫藥膳製作師,Arlene說得淡然︰「我喜歡學很多東西,希望找到最適切香港人的飲食及最有效的方法!」

 

抄《心經》治情傷

但說到吃素的因緣,Arlene卻是來自別人的影響︰「當時讀完書從加拿大回港,生活上的不適應,感情失意,人很不開心。」迷茫之間,她像普通女孩子一樣去搜羅水晶,想增強人緣︰「那個店員說我的心還沒調節好,讓我先不要買她的東西,我聽罷覺得很好奇,她叫我回去抄《心經》。」父母的身教影響,她對宗教抱持開放的態度,什麼都願意去嘗試,這個經驗讓她非常深刻︰「我邊抄邊流淚,也試過發燒、腸胃不適,但抄完經內心真的平靜了很多。」她和那店員後來成了朋友,她還帶Arlene到寺院參觀,又勸她吃素,「吃素是很簡單的事,可減輕身心的負擔。吃素之前我常常迫逼自己,要自己多少歲時達到某些目標;見到別人的不足時,便會很兇的責罵對方。」筆者聽罷覺得很訝異,因為這與我所認識和善而溫柔的她,簡直是判若兩人。Arlene彷彿沒留意到我表情的變化,繼續補充道︰「從營養學來說,現在的食品工業讓肉類變得太差,如添加了很多化學物質和荷爾蒙,吃進肚子裏也會干擾我們的荷爾蒙,影響我們的情緒。」

 

營養和農作物息息相關

年少時的Arlene,曾對修讀的營養學有很多疑惑——營養學為何歸納到農務系?「我甚至到校務處問個明白,職員的回答讓我很深刻︰『營養和農作物是息息相關的,你不知道食物如何生產出來,就不會了解營養。』」Arlene道,課程中有很大部分要認識農業,什麼是可持續發展﹖有機耕作和基因改造是什麼等等。「現代的食品工業出現了很多問題,原來養頭牛要用很多資源,但地球的另一端,卻有很多人活在飢荒之中。我只希望讓大家有多一個選擇。」

500


素食者怎樣吃?

被媒體稱為全港首位蔬食營養師伍雅芬,謙稱自己只是在成為素食者的路上,為了解素食而修讀了個課程︰「課程提醒我一樣很重要的東西︰不只是豆才有蛋白質,很多種子和蔬菜類都會有的,素食者不用老是吃豆那麼悶。」以下是她給予素食者的數則建議︰


1.五穀類不可不吃
   糙米比白飯含更多蛋白質;

2.多種類攝取
   如種子類,藜麥和奇亞籽等等;豆類也是需要的;

3.別忽略了蔬菜、水果
   不少素食者在外吃個麵包就當一餐,其實蔬菜水果是必須的;

4.以果仁和乾果做零食

5.多攝取發酵食品
   如泡菜、味噌含維他命B12,為素食者補充養分;

6.素肉適可而止
   素肉一般含太多鈉,在外進膳可偶一為之,不建議經常食用。

500
 


熱情比出路更重要

在Arlene讀書的年代,營養師在香港還不是很普及,瘦身風潮也沒現在的流行,修讀這個學科的出路比較少。然而即使親戚們覺得念商科出路比較好,媽媽卻鼓勵Arlene︰「每個人都要吃飯,修讀營養學,能透過知識使人利用飲食去改善健康,能幫到自己、家人和身邊的人。」媽媽的遠見觸動了Arlene,爸爸也很落力替她找暑期工,希望她能累積不同的經驗。她寄語年輕人︰「不要只顧賺錢或名利去工作,興趣都是職業很重要的部分。」直到現在,Arlene 仍在不停鑽研其他飲食法,想找出最能幫到別人的方法,這些都是源自喜愛做這些事情的驅動力。


素食有助預防疾病

提供營養諮詢服務的Arlene,有不少客戶是素食者,她見證很多人因其諮詢服務而重拾健康︰「有位三十出頭、茹素幾年的教師,因為膽固醇的問題來找我,細問之下發現她的生活很忙碌,有時候一客炸薯條就打發了晚餐,又常吃素肉。然後她逐漸改成三餐正常的吃,三個月後膽固醇就回到正常值了。」

同是癌症患者,治療之後生活方式有否改變卻非常關鍵︰「如有位四十多歲的客人,治療完後他為了妻兒改變了飲食習慣,成了素食者,到現在都好好的;我認識另一位社工,每天為了照顧青少年而奔波,後來發現患了癌症,短暫停工後,她又重回工作,有半年不見她的蹤影,我致電她時,她正好身在醫院,原來是乳癌復發,並擴散到肝臟。」

 

關心比理論更能助人

「營養學只是理論,最重要是將心比心,坦誠的和對方傾談。要知道對方為什麼會沿用這個生活方式,是因為生活太匆忙?」Arlene認為,每個人的背後總有些故事,有些人看來好像黑口黑臉,可能那天對他來說個Bad day。「只是教人們要吃多少飯多少菜,若對方沒法適應,那是沒有意思的。其實大部分人心情好些,飲食也會自律些,所以很多時我都會主動關心客人們。」她回憶,有位從事廣告的客人因為體重問題而來,「最初她認為不是她主動想要見我的,所以不是很配合。」那位客人的工作很大壓力,每天很晚才睡覺,吃很多零食,喝很多酒,以致保險公司要她減重才接受她投保,於是她只好去找Arlene︰「她說她什麼也不要少吃,於是我請她每天『多』吃兩個拳頭大小的水果。」一星期後,那人回來,態度卻是180度的大轉變。原來那人只是多吃了水果,雖然沒有瘦了很多,但排便暢通了,皮膚好了,這些轉變她能感受到。最終在Arlene的諄諄善誘下,對方減了50磅︰「其實瘦不瘦反而是其次,我只希望大家都有個快樂的人生。」

 

特設素食營養與烹飪班

Arlene的客人很多都是素食者,發現大部分對飲食都有些相似的問題,於是便想到把素食者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順理成章地,開設了素食營養班,提供簡單的營養概念,修畢課程者全都要為自己設計一個滿足每日蛋白質需求的餐單。她中心開辦的烹飪班更是非常貼地,菜式都是我們常吃到的,如星洲炒米、咖喱雜菜、泰式生菜包等,色香味俱全,筆者讚稱她時,她卻感恩她的同事︰「我剛從外國回來時,生活方式像個洋人,當我想教人做沙律,同事會反映在香港社會比較少人吃這些。但其實坊間的菜式只要改變材料、善用香草、少油少鹽少糖,味道其實也很不錯。」無論是素食營養班,或是烹飪班,Arlene都一定要讓每位來上課的吃到飽為止︰「希望大家來輕輕鬆鬆上一課,其實素食都可以飽肚和開心的。」
 

融入中醫食療概念

為了能給出針對亞洲人最好的營養建議,Arlene亦修讀了中醫藥膳的課程︰「在香港,很多人都依循中醫的養生飲食原則,某次客人手術後找我,我請對方多吃雞蛋,因為營養學認為蛋是補充手術所流失蛋白質的最好來源。那位客人反應很大,指『吃蛋傷口會發的!』,所以我學點中醫食療,知道有哪些食物比較敏感,亦可把中醫理念融入到營養學中,使食物發揮到最大的功效。」她建議可多些使用溫辛的香料,如多用薑和黑胡椒炒菜,也可多留意食物的寒熱,「但即使是寒涼的食物,只要不過量就沒有問題了。」她亦指出生活方式對身體的重要,如多曬太陽和做運動,也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