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修代替棄置

608
尹寶燕

上月在歐洲發現了維修文化是如此的興盛。

早就知道這片大陸對舊物的鍾情,從人潮湧湧的周末二手市集可見一斑。加上參觀過那裏的「物品圖書館」(Library of Things),充分感受到當地人很樂意使用別人的物品。可是他們對於維修的熱衷,是令人大受啟迪的善行。

今年四月,歐洲議會通過了「維修權」,法例將於年尾實行,讓消費者向生產商取得維修零件、工具和資訊,以便消費者可以自行維修產品,而不會因為不懂維修而被迫要購買新產品。但其實法案未通過前,以維修代替丟棄的概念,早就植根於很多歐洲人的生活中。

不少社區早已定期舉辦「維修咖啡室」(Repair Café),着街坊帶來需要維修的東西,同時邀請大家做維修義工,幫其他居民修補電器、衣服、家俬、家品、手機和玩具等東西。有些社區並會定時舉辦維修教學班,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教居民學習使用衣車、維修單車和簡單維修工具的用法等。這些維修咖啡室普及之至,就連北倫敦廢物管理局的官網,都提供了詳盡的維修咖啡室位置,有組織更公開詳細的維修服務指南(londonrepairs.org)。

外國的月光不是特別圓,香港同樣有很多維修選擇,只怕是被五光十色的商店所蓋過,而逐漸被人遺忘—在排檔和街市內的改衣店、夾於鬧市之間的手錶維修街檔、電腦廣場裏五花八門的電腦和電器維修專家,還有躲在商廈和後巷的補鞋店。香港也有「復修辦館」;「喜動社區」亦有舉辦雨遮維修班。最近我一次過把家裏早已壞掉的吸塵機和手機,一併帶給專家維修好。儘管維修成本未必低於購買新品,但讓維修專家們得以經營下去,就是為普羅大眾打開便利的惜物之門,讓大家可以選擇以維修代替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