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程法師小檔案:
1955年生於馬來西亞,1978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依印順導師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佛教研究院研究部研讀佛法,親近星雲法師。1980年起依聖嚴法師修習禪法。1985年,獲聖嚴法師依禪宗傳統傳授禪門法脈,成為聖嚴師父首位禪宗法脈傳承弟子——臨濟宗第五十八代傳人、虛雲老和尚門下第四代弟子。曾閉關一千日。創辦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至今弘揚禪法逾三十年,傳法行迹遍及亞洲、歐美,主持不同階段的禪修。
著作豐富,包括:《安心:和繼程法師一起禪修》、《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翻譯為英文的包括:Entering the Gateless— A Chan Master’s Advice,The Map to Nowhere — Chan Practice Guide to Mind Cultivation;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包括《慧燈普照》、〈悲欣交集──圓滿弘一〉、〈海潮匯〉等。
現任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普照寺住持。
茶僧、石僧、閑僧……馬來西亞太平的繼程法師書畫上的署名多變,顯示法師涉獵的廣度:茶道養壺、禪意煥然的書畫、豐富的著作包括被譜成曲的詩歌成為佛子普及唱誦的佛曲。作為聖嚴師父首位禪宗法脈傳承弟子,繼程法師的傳法行迹遍及亞洲、美國、歐洲,主持不同階段的禪修……在精進的禪修營外,是法師閑閑地與大家喝茶、品壺、以書畫結緣……而遊心藝海,百變不離其宗。法師說:
「當佛法與生命結合,所有東西都延續着佛法,包括禪修,都是以佛法為中心。然後茶道養壺、書法篆刻以及現在學畫畫,也都一樣,以佛法為中心,整個生命都是佛法的生命。」
訪問在繼程法師於浙江一間禪寺主持完禪三後進行。法師在居處的小廳煮茶,因而吸引了一些剛打完禪三的學員聞訊來喝茶。小小的廳坐滿人,法師一邊煮茶,一邊叫大家擠一擠。這個訪問因而是在煮茶的水沸騰聲、茶香嫋嫋中進行。
追隨師父學禪十五年,這是首次訪問師父。因師父在這個禪三開示講到人們對開悟的誤解,因而請師父講開悟。「不是都講了嗎?」師父說:「這個題目一講又是一節課……在下面課室要講兩個小時……」
禪修受用不在悟後
向師父要求幾次不果,急了,站起來跟師父說:「好,現在就下去課室講。」師父大笑,隨之回應:「禪修最大的受用不是在開悟之後,而是在修學過程把體驗應用在生活中顯發出來。」他稱,當一個人對某件事內心有所體會,這個體會改變他的思想觀念及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廣義的開悟。禪修真正的開悟是明心見性。每個人心中都有佛性,有清淨的本性及功能,開悟就是把內在清淨的功能自然地完整發揮出來。「依佛法的角度說,開悟就是見到無常無我。平時只是聽到,沒有真正見到或證到,如果見到和證到了,就破了我執,那所有的煩惱,生死的輪迴就解脫了,那是真正的開悟。」
很多人去參加禪修一心求開悟,師父說:「現在人們一堆煩惱,想用一個方法開悟是不可能的。修行的過程是不斷滅除束縛,減少煩惱,然後到了關鍵的時候印證無常無我。」「如果一心求悟,在現實生活運用不到禪法就沒有什麼意思。中國的禪法是在生活中,在動中運用。」
回應了這個問題,師父隨即說:「好了,好了,問題都解決了。」為了讓師父回應問題,在提問前鋪排陳述自己提出有關問題的因由。師父一邊給大家沏茶,一邊回應:「唔、唔、唔……」,「這個不是這樣……」,「你明白這個就可以了……」聲音輕柔,語調肯定。
學禪須懂內蘊原理
對於學禪成為世界熱潮,心理學吸收佛教的禪修廣泛推廣,會否影響禪的傳遞?師父回應,中國佛教禪法是一個整體,它有所依的原理——無常、無我及因果法則。用功修習的話會有專注、清明覺照本然性的功能。中國禪法有各種技巧,現在大家只是在禪的技巧下功夫。禪修沒有專利,任何人都可以修習。如心理學借用禪的技巧,但他們有心理學的理論,跟佛教沒有關係。
師父指出,以這個方法禪修的人,打坐時覺得放鬆了,可能也能疏解淺層的壓力及煩惱,但深層的沒有浮出來。「這樣就像只是接觸到一棵樹的枝葉而沒有觸及它的根,達不到那個深度。」「佛法教導我們往內修,更深層的煩惱會出來,然後一層層地處理它,最後回到本來面目。佛法的知見能夠讓我們一層一層看到問題。」「如果我們只懂外在的技巧,而不明白技巧內在蘊含的道理,那麼技巧用久了以後,可能會變成一種慣性,變成了慣性,方法就沒有活力,就不能發揮作用。學習方法,除了要知道技巧如何運作,也要知道為什麼這樣子運作,背後依循什麼原理、原則,這樣方法就能用得很活,不會老去、僵化。」
對於在現代弘揚佛法,師父說,佛教確實沒有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及天主教那麼積極。「佛法的慈悲與智慧本來就是普世的價值,如你體驗到了,是不是佛教徒不是特別重要,但我們還是鼓勵人們皈依。既然要學法,就要知道這個法的源頭,這個法的傳承。」「弘揚佛法的時候,自己至少要有些證、有些信、有些解。我覺得佛法很好,願意跟大家分享,而不是要賣貨物。佛法的弘揚是come and see,你自己來體驗。」
弘揚禪法逾三十年
跟隨師父學禪十五年,差不多一年一度跟隨師父密集禪修。看着師父由四十多歲的盛年到超越六十歲。
十五年來,幾乎每年的歲末都在馬來西亞怡保般若岩跟師父禪修。二十多年來,每年的十一月起至年底,師父都是借用這個依岩而建的寺院主持禪七、禪十、默照禪及話頭禪……十五年來,看着般若岩由簡陋的、室外下大雨,室內下小雨的環境逐步完善;學員們逐步國際化,來自中國內地、印尼;來自歐美……十五年來,師父還是在那間只有一張床、一櫃書及一個茶几的小屋子,在禪營前後與大家喝茶聊天;而在禪營的期間,清晨三點十五分的第一支香,大家睡眼惺忪到禪堂,幾乎都會見到師父一座山似地背對着入口打坐,大家因而提起精神,帶着點戰戰兢兢,謹慎走向自己的位置。
戰戰兢兢是因為怕被師父罵,雖然師父近年已經很少罵了。到了禪堂,怎麼走到自己的位置,怎麼走出禪堂都有指定的路線。以前一有學員隨意走去自己的位置,師父眼睛一瞪,一聲:「你!」然後打個手勢,表示要按規定路線重走一次,不但那學員害怕,全部學員都「嚇得」打起精神來。現在師父鮮有罵人,但規矩已經做下了。現在參加禪十的大都是「老參」,不少是跟隨師父十多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清晨三點起床,三點十五分都齊刷刷地坐定了……以前打坐睡着了會被打香板,現在的師父會很柔和地說:你們要睡,就讓你們睡飽……開示時第一句總是:「各位同學大家好!」柔和得像和煦的陽光。學員們享受着和煦的陽光照耀,清風的吹拂,但偶爾會聽到學員們說:好想念師父的罵……
作者於2003年禪七後與師父合影,法喜充滿。
繼程法師開示摘要
- 很多人追逐的都是外在的,一直到處找方法,找那個最好的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更好,只有好;沒有好,因為沒有不好。所以還追逐什麼呢?方法很適用,能用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
- 越是需要複雜的方法,表示你的煩惱是越粗重的。工夫用得越好,方法是越簡單的。
- 方法用得很好時,心慢慢會放鬆而簡單了,就很容易隨順因緣。越簡單的心,它的空間就越大,越容易涵容……如果發覺心念越來越複雜、方法越來越多,就要注意一下修行的方向是不是我們要朝往的方向?
- 所有功夫必須要能夠帶回到現實生活裏面去用,要用靜態的功夫來保持心的清明和安定,所以每天最好有固定的時間打坐;可是我們有很多時間是處在動態中,所以也需要找到一個動態的方法來幫助我們。其實,按佛法禪法所講,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搬柴運水都是禪,也就是說,當我們行住坐臥時,身心都能保持某種程度的安定和覺照,這就是動態中用功的方法。
- 我們看禪宗的公案和高僧大德們開悟前的修行,沒有一位禪師不是經過幾十年的修行才開悟的。我們最熟悉的虛雲老和尚,二十歲出家,五十幾歲在高旻寺開悟……他是專業修行,我們是業餘修行,專業用了三十幾年,你業餘要用多少年?三倍、五倍?你有那麼長的壽命嗎?所以我們不要想那麼多。
- 念佛、禪坐的時候,能不能持續性地放鬆是我們目前最粗的基礎功,過不了這一關,下面的工夫就上不去。聽說現在有什麼頓悟的法門、即刻開悟的方法,不要去相信。那個提倡頓悟法門的人自己都還沒有頓悟,自己都還沒有修好,他才會「錯覺」;他也「開誤」,不過是錯誤的「誤」;他也「鈍誤」,不過是遲鈍的鈍、錯誤的誤。他「鈍誤」了,我們跟着他學,最後就走偏了,越修越鈍,越走越誤了。
喝茶聊天率性開懷
師父可以很靜,也可以很熱鬧,講起話來天南地北,滔滔不絕。有一次,在師父的小屋喝茶,一位知識淵博,特會講話的同學天南地北與師父聊着。他講一個話題,師父就接了,然後深入詳細地闡述……這位同學一個一個話題拋出來,師父一個一個地接,其他的同學就看着兩人「對壘」。直到拋出新疆地下水的問題,師父接着闡述,新疆地下水從哪裏到哪個方向,長多少……那位同學泄了氣,在場的人都樂了……「這樣的冷知識,師父怎麼記住了?」
禪營圓滿的晚上有「無盡燈」環節,讓大家分享在禪營的體驗。「無盡燈」之後,大家會吃點心、聊天。有一次,師父聊得興起,聊得其他人頻頻打呵欠,但師父還在,大家都堅持住。直到多次參加禪修營的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李心潔 「勇敢地」站起來說:「師父,我要去睡了。」大家一致回應。一看時間,已是凌晨三時。
以書法結緣義展
近年來,到般若岩打禪的不同國籍學員越來越多,顯示師父的足迹走得更遠更廣了。
每年的行程都是一早訂定。師父說,他隨順因緣,哪裏準備好邀請他,他就去哪裏,以茶和書法廣結善緣。到世界各地的寺院,禪營後,師父會送字給學生們,也會呼籲大家把一些書法請回家,得到的捐款用來支持那間寺院。近年師父陸續在世界各地舉辦書畫展,都是為籌款而辦的義展。師父說:「練字練畫是很好的練習及興趣的享受,自己常常樂在其中。」在師父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樂」。結合書法和水墨畫,遊戲筆墨,令人看得趣味煥然,而又感受到禪者的佛心禪意。
師父總是隨興,率性地寫字、畫畫。師父常寫《心經》,寫得出神入化。有時直接寫上去,有時留一些空間、有時放空、有些興之所至寫好了大字,過後再添寫下去,不受框架局限,變化無盡……
佛心有緣自流露
對於未來,師父總是以「船到橋頭自然直」,隨順因緣。師父學佛乃至於出家深受弘一大師影響,弘一大師的生活極其簡樸平淡,他不收徒眾、不做住持,千山雲水。師父亦曾發願不當住持,但因緣推使他當了於去年落成的馬來西亞普照寺的住持。「我接受這個職位,因為這個寺廟不是我個人的,而是大眾的,這是馬佛青總會將來的訓練及行政中心……普照寺並不只是屬於馬佛青總會,更是能夠普照全國佛教徒,甚至是全世界佛教徒的場所。」隨着世界各地到馬來西亞參加師父主持的禪修營的人數不斷增加,師父希望普照寺成為國際禪修中心,能為全馬乃至世界的佛教徒及大眾服務。
繼程法師十多年沒來香港,師父說:「與香港因緣很淺」。這次終於來港,大家希望他能帶禪修,師父說:這次先結緣。十月中在饒宗頤文化館開書法展、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主持講座、主持大型茶禪……
「佛心有緣自流露,禪緣無心即開悟」,師父常用「佛心禪緣」作為書畫展的主題。他解釋:「佛心有緣,一切作品就展現出來。如果大家因這樣的因緣走入佛門,或者進入到禪修的領域去,那麼就是禪的因緣;那麼禪緣,修到怎樣呢?修到無心了就是修到空了,那就開悟了……」
「佛心禪緣」,看見師父,看見了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