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香。品茶。修心

530
温暖人間採訪組
Steve Ng,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特此鳴謝。

冬天,是最適合品茶聞香的好時節。

適逢香港茶文化院成立一周年之際,來自香港各界及海內外的文人雅士,
齊聚銅鑼灣仕宏文化中心,以文化交流的形式,展開了一場趣味盎然的雅集。

活動上,從日本、海南及北京遠道而來的三位製香達人,現場演示了日本煉香、
宋代香丸及傳統沉香的調製和品聞方法,讓參加者大開眼界。

茶的清香與香料的濃郁,在明媚的午後環繞鼻尖,使整個空間立體起來。

也許,在忙碌工作中偶爾放鬆,懂得欣賞生活中的那份閒靜雅致,
才是現代人的樂活方向。

 

 530   

530

 

一場簡單而莊重的贈書儀式

座落於銅鑼灣皇室堡商廈的仕宏文化中心,當真讓人十分驚喜。雅集當日,陽光明媚,寬闊的空間被一襲古韻包裹,一排排整齊的座椅,一張張古樸的中式茶桌,小巧精緻的茶具,在桌面上排列有序。可愛的布藝杯墊,精美的日式茶果,還有玻璃窗外俯瞰維園的盎然綠意,無不引得到場嘉賓連連讚歎。中心的工作人員也默契地穿上中式服裝,盈盈笑意與貼心的安排,有效地緩解了大家的焦慮與小緊張。

雅集在下午兩點正式開始,主辦機構香港茶文化院及協辦機構仕宏文化中心,此次力邀文化界重量級嘉賓和製香名家,近二十位名人齊聚一堂,把盞聞香,共論茶與香文化的發展之道。其中,來自北京的中國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孫亮,就是主禮嘉賓之一。作為中心的首位主任,孫亮一直把研究及傳播香文化作為終身事業,而他本身也是和香技藝項目非物質遺產傳承人。此次雅集,除了為香港茶文化院慶祝一周歲生日,同時也是中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向香港茶文化院的贈書儀式,由孫亮主任向葉榮枝院長送贈整套合共三十六冊的《中國香文獻集成》。

「這套叢書是團隊用時兩年完成,整理了從西漢到新中國成立前的所有關於香的文獻。總共三千萬字,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從西漢到民國前的關於香的記載,共十八冊;第二部分是香的本草部分,共九冊;第三部分是域外香,從唐代開始出口國外的香料,同時收錄了日本人用漢字寫下的關於香文化的書,集結為四冊;最後一部分是民國期間,香料加工工藝工業化,總共三十六冊。整套書可以非常全面地看到香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孫亮說。 

 

530

孫亮

 

中國的香文化與佛教

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久遠,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對香料植物已經有了廣泛的利用。「中國香文化有兩千多年歷史,如果從我們的先民祭天開始的話,則有五千多年歷史了。中國文化在宋代達到頂峰,中國香文化也不例外,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蘇軾、黃庭堅等。因為這些文人的參與,讓傳統的宮廷用香、宗教用香,擴散流傳至民間用香,花開滿樹,達到了最高峰。」孫亮說。去年八月,他曾受邀在香港中文大學開辦講座,與學生們分享香聖黃庭堅的點滴過往。 

「我們通過研究發現,黃庭堅對香的研究最接近於『道』的境界。所以我們把黃庭堅推舉為中國的香聖,他本身也是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在一首吟詠香的詩中,他講到:『隱几香一炷,靈臺湛空明。』『靈臺』指的是人的心達到一種空明的境界。其實這兩句詮釋了香道的最高境界,但是中國人不提香道二字,因為道可道非常道。」孫亮說。 

那麼,中國的香文化與佛教之間,又存在着怎樣的關係呢?孫亮回答道:「佛家的教理經書對香大加推崇,幾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動中都要用香。不僅敬佛供佛時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臺說法之前,也要焚香。而印度佛教的傳入,使印度的香文化對我們產生了很大影響。域外的用香、印度的用香、中國的用香,是通過佛教的傳入來融合傳播的。」 
 


製香者之即席示範

中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謝福有

530   530

 

謝福有出生自沉香世家,他是家族的第六代傳人。他的家鄉廣東茂名,是有名的製香地,從小耳濡目染,他長大後亦繼承家族事業,投身製香行業。接受訪問時,他向我們介紹香在不同層面的功用。首先在中醫藥角度而言,香有行氣、安神、鎮定作用;至於精神層面,他認為香在佛教中廣泛應用,兩者一脈相承,有助修行人靜心、感悟人生,也可連結人與自然。 

他以沉香為例,有云︰「遇傷生香,歷劫成道」,意即沉香經歷磨難、破損,香氣越好,人也是一樣。」此外,他指從文化、藝術角度解析,香品是宮廷常用之物,往日皇帝用沉香來養生,也會用最頂級的沉香來製造佛珠、朝珠等上等飾品。由此可見,沉香歷史悠久,用途廣泛,更顯矜貴。雅集現場,他還親自以隔火熏香的方式,教大家品玩沉香,即不直接點燃香品,而是先點燃一塊木炭(或合製的炭團),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層傳熱的薄片(如雲母片),最後在薄片上面放上指甲般大小的沉香片,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煙氣,又能使香味散發得更加舒緩。 

 


製香者之即席示範

日本煉香製作者高澤家

530

高澤太太

530   530   530

 

為了給參與者帶來更全面的香文化體驗,雅集當天,特別邀請到日本金澤的高澤太太來港,現場示範了日本煉香的製作技藝。實際上,高澤家族歷代經營和蠟燭生意,如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並傳承到第五代接班人了。然而因為對香文化的鍾愛,高澤太太與兒子高澤英史先生,如今從家族生意中獨立出來,經營着一家名叫「伽羅」的香料店,已有二十七年的歷史,更在金澤小有名氣。店內除了販售各類香料,還設有和式的香體驗空間,開放給公眾及遊客預約參加。  

「日本煉香從平安時代開始興起,個人可根據不同的喜好來製作不同濃度和層次的香料。今天所展示的是日本『黑方』的製作方法,通過將十種香料放入蜜糖混合後,捏製成一個香球。『黑方』是貴族的香方,用料名貴,一般是在有喜事的時候,或是元旦時分製作,代表着新年伊始,在秋冬季使用較多,一般是茶道活動或宗教儀式會購入香料,普通人家裏則較少使用。」高澤太太說。

 只見她恭敬地將十種材料從不同的小袋子中取出,分別有沉香、丁子、貝甲香、熏陸、白檀、麝香、龍腦、碳粉、甘松和安息香。用清水和蜜糖做粘合劑,慢慢用手心溫度加熱,將材料糅合,再搓成球狀,最後分拆成一顆顆小香球。製作過程中,各種香氣撲鼻而來,讓人精神爽利。問到此次交流心得,高澤太太坦言:「這是我第一次來香港,香港的名字中就有『香』,是一座充滿歷史的美麗城市。在這裏充分感受到大家對茶文化和香文化的熱情。這次雅集,大家以合香做交流,很有收穫。香本身是很深奧的東西,我想要一直研究探討下去。通過香,可以豐富我們看事物的角度,以及豐富我們的興趣。」 

 


從香港到北京  一縷香氣結善緣

自古以來,茶道與香道就是密不可分,慢、閑、靜,是茶與香的共通點。品香與品茶,都有一個鼻觀的過程。鼻觀,是對香味的直接把握,準確嗅出香的甜味、涼味、苦味等,為感知香味打好基礎。當茶與香交融時,需要我們在身心寧靜的狀態下,細細品味,才會有驚喜的發現。

香港茶文化院院長葉榮枝今番有興趣進行研究的,不止茶,還有香。葉老師說,自古以來,中國文化把香和茶視為一談,宋代文人有四藝,說的是「掛畫插花,焚香點茶」,香與茶是其中一環。早在二十年前,葉榮枝老師就有意對「香」進行學習和研究,也曾嘗試購置有關的道具和用品,又參加過日本香道的聞香課程,買了一應香道工具;之後亦接觸過台灣茶藝師有關香藝的著作。惟對中國的香文化,仍是一籌莫展,無從入手。

去年,葉老師有緣結識了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張展鴻教授,原來張教授曾對香進行研究,因緣之下,葉老師便邀請張教授開講了一個香的課程,因此認識了一眾香文化愛好者,其中就包括孫亮主任。各方因緣成就之下,終於促成這次的贈書儀式。

 

530

葉榮枝

 

研究香的適當時機

的確,香文化原是一門深奧學問。而對於葉榮枝來說,「香」拋給他很多一直想追尋答案的問題,譬如:宋人為何要將飲茶和焚香分開?李清照的詩詞常提及香,又如香聖黃庭堅,他們都是把茶和香分開的。而到了明朝,焚香與點茶卻又連在一起進行了。離我們最近的清朝,人們開始將香煉作香珠、香牌,佩戴在身上,把弄在手上,而不是直接焚燒。凡此種種,都牽引着葉老師對香的好奇。到了民國時期,「香」的文化可說是出現了真空,所以葉老師認為,現在應是對香文化再進行研究的最佳時期。 

葉榮枝認為香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養生。他說:「中國文化無不與養生有關,香也是其中一項。在香方中,和藥方一樣,說的是用了多少『味』香。當中也不乏中藥材,都有治療作用,譬如具有殺菌、安神、辟穢、防疫等功效。」二是精神層面的,「香對人的視覺、聽覺、嗅覺,都賦予怡人、舒暢、安寧的感官作用,帶出靜心的意境,對修行人來說,便有它的輔助功能,所以佛教裏也有焚香的傳統。在視覺上,香煙是靈動的,有說它可通三界,當它向上裊裊升起時,方向不定,形狀各異,從中有助人獲得什麼感悟也說不定。」 
「古人說聽香。那是說,當你焚香,摒棄一切外緣,放下思慮集中精神時,便可以聽到焚香時極低微的、似有還無的聲音。當中道理,也和茶藝一致。茶人從聽水煮的聲音,便可以分辨出水的溫度、倒茶的速度和角度等等。」 

他還談到日本的香道與茶道,說:「日本的茶道,主要不是在享受飲茶的過程,而是在觀賞別人做茶的過程中沉澱自己,飲茶時講求主客之間是否心靈連成一片。日本的香道同理,講究的也是過程,通過煩瑣的程序來專注。譬如如果你是香的主人,便會根據季節、喜慶、事件等來選定主題,過程中又會邀請賓客來猜所點的是什麼香 …… 又以擺香杯為例,便有很多形式,如果將這些程序做到極致,心神合一,心自然會靜下來,便是茶禪、香禪的功夫。」 

 

生產衛生香刻不容緩

此外,葉老師認為還有一些現象值得研究的:第一是玩香的人,像茶一樣,鑽研價格昂貴的材料,如何可以將香讓普通人都有能力負擔?「譬如宋朝時有很多香方,是將沉香、檀香等名貴材料,混合一般香草,藉以降低價格。」第二是燒香的健康衛生問題,現在很多香在生產過程中混雜有害的化學品,所以部分出家人的肺癌患率比一般人高,但原本香不但無害,應是有益身心才對,所以,研究生產無害而有益健康的香,更是刻不容緩的事。

 

香港茶文化院
於 2018 年成立,旨在為香港建構有系統的茶文化平台,以推廣中華文化中的德智體群美的生活智慧與修養,並致力成為推展國際性之交流學習的機構。

 


製香者之即席示範

海南香丸製作人唐瑭

530   530   530

 

雅集中的另一位製香演示者,是來自海南的香丸製作人唐瑭。他即場為大家示範如何製作宋代香丸「清遠香」及「瑞和香」。接受訪問時他提到,「清遠香」是合香的一種,裏面具有不同成份的香藥,按古方及根據不同比例調配。這種源自宋代的合香,氣味清幽致遠,繼承了唐代香的基本構造。回顧唐代,香品多數從外國傳入,然後上供至皇宮裏,繼而再分發給文人雅士,所以一般平民百姓較難接觸到。但發展至宋代,香已經在民間流行,貼近大眾生活,從《清明上河圖》中,不難發現香藥店。 

唐瑭從小已經接觸沉香,但接觸合香文化則是2008 年的事。十年下來,合香文化越來越普及,亦吸引了不少香港學者和專家去研究。唐瑭的外貌很年輕,但其實已經是製香專家了。對於一位香道門外漢以言,應該怎樣去欣賞香呢?他指,不妨從嗅覺開始,因為大家都會喜歡美好的氣味;此外,「聽香」更重要,意即用心去領會,至於那些太專業的知識,就算不懂,也無礙欣賞香的雅致。 

自古以來,香主要應用於祭祀方面,他提醒我們,對香要有敬畏之心,加上香料很珍貴,我們要愛香、惜香,製香時要盡量貼近自然氣息。「希望能回歸二百年前,不論是用於寺廟抑或個人用途,都可以用全天然的物料,棄用化學物料,減低對人類的傷害。這是所有從事製香行業者的目標。」他語重心長地說。

 


仕宏文化中心
成立於 2019 年 5 月,旨在向大中華地區推廣東方美學及多元藝術文化,尤以普及中華茶文化為主。「仕宏茶軒」位於中心之內,曾與兩岸三地資深茶人共同策辦不同活動,包括茶會雅聚、香會、講座、課程、藝術展覽等。同時,仕宏拍賣一年春、秋兩拍也於中心舉行。(http://lhauction.com.hk/tc/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