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鴻烈.鍾期榮 樹仁大學永恆光輝

197
劉潔芬
可人、樹仁大學、梁肇堅

三十年前,一個寒冬的清晨七時,氣溫只有五度,一棟位於跑馬地成和道的三層幽雅洋房,傳出輕快的蘇格蘭風琴舞曲,天台上有一群青年男女,隨着舞曲跳着土風舞。「妳的木屐咯噠咯噠的,嘈得要命喔!」「喂!向前啊,不是轉圈哩!」「怎麼五度這麼熱的?找個人開開冷氣好嗎?」嘻嘻哈哈的笑聲,打破寒冬的冷寂!

這間不是洋房住宅,而是洋房學院,樹仁學院,是胡鴻烈和鍾期榮夫婦把自己的物業拿出來,辦了樹仁學院。當年,利用上課的空檔、學院的空間喧嘩跳舞的,是新聞系二年級的學生,其中一個就是筆者。

三十年後的今日,能夠見證母校樹仁正名為大學,成為全港唯一的私營大學,與有榮焉!能夠在此撰寫校監胡鴻烈、校長鍾期榮風高亮節,獻身教育的一生,更是筆者畢生莫大的榮幸!

當年,筆者放棄投考中文大學而進入樹仁書院,就是喜愛那幽雅溫馨的洋房式校舍,還有名筆胡菊人教授新聞系哩!在這座洋房書院裏的四年,校長、老師、職員學生的關係都很密切,每天一起學習之外,還會一起跳土風舞、看電影、開音樂會、吟詩作對,不亦樂乎!


 

 

以大禹治水為榜樣

現年87歲高齡的胡鴻烈、鍾期榮,分別出身浙江和湖南,成長於中國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的苦難歲月。

胡鴻烈自小過繼給堂伯父,九歲才有機會念小學。知道念書才有出路,於是拚命的念,一直名列前茅。抗日期間,高中取得大筆的獎學金,足夠讀書之餘,還有錢寄回家鄉。中學畢業之後,日本已經把浙江侵佔了一半,胡鴻烈便往大後方跑,到了重慶,報考了中央大學的水利系,也報考了中央政治大學的法律外交系。

「我最想讀水利系,將來能為人做點事。」年輕的胡鴻烈,就很清楚讀大學的目的:「我的家鄉是紹興,大禹治水的地方,很想念水利,將來能像大禹,在改善大家的生活上,有點幫助。」

只是,中央政治大學放榜的時間較早,念書不但不用錢,還有吃、有住,也有零用錢,便接受入讀法律外交系。胡鴻烈說:「後來水利系也錄取了,但已經遲了!」進了大學,雖然吃的是混了穀殼的米飯,但一切都安穩下來,好好的讀自己的書。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自從 1945 年結婚至今,胡鴻烈、鍾期榮攜手由中國去到蘇聯、法國、英國、香港。當年是兩位狀元的結合,及後,二人更先後獲頒金紫荊星章成為全港唯一同獲頒特區金紫荊星章的夫婦。

 

兩個「狀元」結成夫婦

戰火瀰漫的1944年,胡鴻烈在重慶參與高等文官考試,考取外交官第一名,開始接受為期半年的培訓。培訓期間,邂逅當時考取司法官第一名,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法官的鍾期榮。

胡鴻烈笑容親切的說:「外交是很注重法律的,也要考試,但內容很深,便請鍾期榮給我們講解,她的學問、人品都很好,所有同學都很佩服她,我和她漸漸也成為好朋友。」1945年受訓結束後的11月,這對好朋友就在重慶結婚。2005 年,就是他們攜手共度六十年的鑽石婚紀念。

1946年,胡鴻烈帶着新婚妻子鍾期榮,到了蘇聯烏孜別克共和國的首都塔干總領事館當副領事,大兒子耀蘇,就在蘇聯出生。1949年,中國內亂,領事館關門了,胡鴻烈又帶着妻兒,到了法國巴黎,繼續進修法律。其間,他曾到英國完成大律師課程。1955年離開巴黎,來到香港。

「回來香港,其實是想回到國內。」胡鴻烈和鍾期榮,一直都飲水思源,說:「花了國家那麼多資源,讀了那麼多書,是很應該回饋的。可是,當時國家的情況,實在不容許回去,就留在香港,當了大律師。」成為香港早期十大律師之一。本來,他可以做賺更多錢的事務律師,但做事務律師要轉入英籍,他堅持保留中國籍,就當大律師。直到今日,打過約四千宗民刑事案,其中為貧民免費打的官司,胡鴻烈想了想:「多得數不清楚。」

 

開始漫長、神聖的教育工作

回港之後,在巴黎曾經攻讀青少年犯罪、教育及管理學的鍾期榮,先後被聯合、浸會,崇基等學院邀請她任教。她曾任浸會學院社會工作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早已對年輕人升學、出路、輔導問題非常關心。

「要辦專上學院,是鍾校長的意思。」胡鴻烈說:「七十年代,全港只有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能夠進大學的適齡學生,不到百分之二,很多青年沒有讀大學的機會,尤其是中文中學的畢業生。鍾博士的本意,是拿出我們在跑馬地的洋房辦學,讓更多年輕人升讀大學。只是洋房很小,看來不像大學,所以猶疑未決,我便來作個決定。」就這樣,在1971年,三層洋房式的樹仁學院創立了!主要以中文教學,當年五十一歲的鍾期榮任校長,胡鴻烈任校監,展開漫長、神聖的教育工作。

胡鴻烈肯定的說:「校舍小,不代表什麼。我們的教育,是真正的大學教育。從樹仁創立的那一天開始,學生學到的,都是大學應該學的,都是對畢業後的發展有幫助的。學分修足,只有多,不會少。」

說的不錯!三十年前樹仁新聞系的老師,都是當時新聞界資深的學者,不但教導我們專業的新聞知識和技術,更教導我們應有的求真精神、道德操守。筆者和同學們到報館、電台和電視新聞部裏實習,畢業後求職,不論是編輯、記者、電訊翻譯,機會都與中文大學學生相等。

1976年,為了讓更多年輕人受到專上教育,胡鴻烈、鍾期榮繼續斥資購灣仔萬茂里物業作校舍之用。

樹仁創立以來,遇到重重挫折,對胡鴻烈而言,「最難忘」的,是政府送的斜坡上的地皮禮物。

 

求學問
只有前進,永不後退

樹仁學院,從1971年創立,到2006年正名為大學,經歷了足足三十五年。其間,兩度堅持「大學四年制」,是人所共知的一場打足三十年的教育理念捍衞戰!

1978年,政府發表專上教育發展白皮書,強制專上學院推行「二二一制」,否則不給予資助,鍾期榮和胡鴻烈堅持大學四年的理念,毅然拒絕。1988年,政府又宣布,將所有大專學位課程統一為三年,以便與英國本土學制接軌,鍾期榮仍然不屈不撓,發表署名文章強烈反對,學生也發起抗議大遊行,結果,在浸會、嶺南接受政府要求,先後升格為大學的同時,樹仁孤獨地為學術自由,堅持初衷。

「求學問,只有前進,不能後退!」胡鴻烈很清楚鍾期榮和他的辦學理念:「我們承諾了下一代,提供四年的正規大學教育,就要遵守承諾,不會更改。四年的大學教育,才是真正的大學全人教育,才是不會耽誤青年發展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追求學問,要求質素,一定只有向上,沒有後退的可能!」

 

面對極度困難
為樹仁打根基

「不資助就不資助!三十五年來,樹仁沒有取過政府一分一毫的資助。」

自從1971年決定辦學之後,胡鴻烈、鍾期榮拿出自己跑馬地洋房物業作校舍。1976年決定擴充,再買灣仔萬茂里物業。

1978年,政府送予現在寶馬山道的校址給樹仁,但校址在斜坡上,圖則說明,只能蓋兩層房子。兩層房子,如何繼續辦學?連最初的跑馬地校舍都有三層,現在只有兩層。胡鴻烈說:「我們決定自資打樁!」所有知道胡鴻烈自資打樁的朋友,都來勸說:「你們會有困難的!」

「我們陷入創辦樹仁以來最艱難的日子!實在不能忘記這段日子!」胡鴻烈思惟良久,一切猶如昨日,說:「仍然是,只有前進,不能後退!我抖起信心,賣掉跑馬地洋房物業,繼續出入法庭打官司,堅持打樁,為樹仁打下長遠的根基,這是唯一的出路!」

三十五年來,投放在樹仁的一切,就如胡鴻烈遙望着校舍遠方,說:「無法估計!」

 

正名背後的光輝!

兩次拒絕改為三年制,失去資助、升格機會的樹仁,2002年正式主動申請升格成為大學,一直渺無音訊。直到2006年年尾,就在一片恢復大學四年制的聲中,政府宣布樹仁升格大學。

升格,不但表示大學水準被公開承認,更重要的,是事實證明,胡鴻烈、鍾期榮堅持了三十年的教育遠見是對的!他們奉獻給培育下一代的心血,是沒有白費的!

胡鴻烈目光敏銳地說:「政府升不升格,不重要,誰承認不承認,也不重要,鍾校長早就說,最重要是自己承認自己。樹仁從第一屆到最後一屆,都是大學教育,都是大學質素,早就是大學!對得起下一代!」

宣布升格的當日,胡鴻烈事前毫不知情,從樓梯下來,看見職員和學生正在慶祝,才知道升格了。談到突如其來的喜訊,他笑說:「當然非常高興,一切總是在你已經淡忘,可有可無的時候才發生的!」

政府宣布升格當日,胡鴻烈與學生合照,在胡鴻烈、鍾期榮、所有樹仁師生的心中,樹仁早已是大學了!35年的默默耕耘,樹仁培育了約二萬三千畢業學生,胡鴻烈說:「希望學生能多做點事,伸張社會正義,為香港與中國繁榮盡責。」

胡鴻烈和鍾期榮的節儉,人所共知,他們不但把每分每毫,都發揮最大的功能,而且更是身體力行的環保者,數十年前的舊物沿用至今,從無浪費。

校監室的木架早已不夠用了,文件都放在地上,窗花也都生銹剝落了,胡鴻烈仍然安然在那裏工作,把最好的都給學生。

 

中國美德的典範!

2007年2月14日情人節,年廿七,樹仁舉行正名典禮。典禮開始之前,早上9時許,西鐵車廂起火,百人疏散,樹仁新聞與傳播學系三年級同學梁肇堅,成為現場唯一「記者」,拍得的約一百張照片,成為全港報章、電視報道的珍貴畫面。梁謙虛地說:「不太緊張就做到了。」更不忘澄清所見的事實:「火球非如圖中所見的那麼大。」發揮新聞的專業操守,為
樹仁在當天十一時舉行的正名典禮錦上添花。

「樹仁最可貴的,是培育學生做到『敦仁博物』。」胡鴻烈說:「敦仁的性格,持續學習的內涵,然後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處處為人設想,利益自己,利益社會,這是我和鍾校長辦大學的目的、冀望。」

胡鴻烈說:「升格之後,樹仁要變的,就是課程質素再提高一點,教育質素再提高一點,設備再提高一點,其餘都不會變。」

敦仁博物之外,目標堅定,不懼挑戰,清風傲骨,簡樸有禮,飲水思源,重家重國,夫妻情重,文質彬彬,氣定神閒,一生奉獻,義無反顧,是胡鴻烈、鍾期榮的精神,是樹仁的精神,也是中國人的美德!能夠成為他們的學生,是人生中的最大福氣,要跟他們學的,一輩子,真的學不完!

 

 

「我深受樹仁校監胡鴻烈、校長鍾期榮的故事感動!」特首曾蔭權,在二月十四日出席樹仁大學的正名典禮時,讚揚這兩位仁者,對香港高等教育的貢獻,期望其他私校,都以樹仁為榜樣。

1984年胡鴻烈、鍾期榮在北京與姬鵬飛(左四)、李后(左二)、曹國興(右)合照。「香港是中國不可缺少的寶地!」曾任立法局議員的大律師胡鴻烈,對國際時事,高瞻遠矚。他宏觀香港與國內的關係時說:「不論中國進步得慢或快,香港都有其不可忽略的價值,中國都需要香港。香港寶貴的地方,是其地位和小。中國太大,要小的來補足,遇到什麼事,香港總能發生作用,也許無法具體說出是什麼作用,就是少了香港便會是中國的損失,中國領導人也知道香港的重要性。但小也是香港的局限,中國打個噴嚏,香港便感冒了。總之,中國和香港,各有長處,都有不足,互相補足,互相合作,對彼此穩定繁榮都有好處。」樹仁是全港第一間與國內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合作舉辦學位課程的專上學院。此外,國家教育局已於上月由袁貴仁副部長代表贈送一萬餘冊書籍到樹仁圖書館哩!

樹仁學生梁肇堅就在樹仁正名典禮當日早上,發揮新聞記者的社會功能,拍攝到西鐵車廂起火的獨家照片。胡鴻烈說:比中彩票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