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時我們的習慣反應是自己的最大障礙,並非外事本身。
每一刻的體驗,究竟是好是壞,其實都是內在的投射。
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斷與外界發生的一切做反應;而反應裏面同時隱藏着一大堆情緒,如沒耐性、恐懼、擔心、懷疑、後悔、自責……一不留神,我們會誤會以為是外面導致這些情緒的產生,覺得「一定要做些什麼來修理外面」才行。
但禪修經驗一次又一次的告訴我們:其實很多時我們的習慣反應是自己的最大障礙,並非外事本身。
沒有覺察的話,覺知一般會往外跑,評論這個好、那個不好,同時很忙碌的「調校這個」、「改善那個」,甚少有空間留意一下內在的感受與投射。這種往外的處理手法,就像小狗一直追着自己的尾巴,弄得自己很忙很忙,但無論再努力也好,總是差那麼一點點。
其實最需要「處理」的是與內在每一個感受同在、相處。
在每一個當下裏,多練習從外(評論他人、事情「應該要如何」)回到內,關顧一下:
- 此刻身體有何感受?
- 此刻有什麼情緒?
- 此刻有何想法?
- 此刻對以上有什麼態度?
無論是感受、情緒及想法,容許體驗可以是熟悉的、陌生的、懂的、不懂的、清楚的、不清楚的。態度上可以是接納的、排斥的、想要的、不想要的。練習純粹覺知到現有的狀況,不需要刻意調整任何事。
有時我們會以為當知道有某一個感受存在(或情緒、念頭)時,我們必須要不斷「盯」着它的生滅,但下意識卻會強化了「觀察」來「消滅」觀察對象的執着,所以只需要練習知道每刻的感受(或情緒、念頭)存在與不存在,並且嘗試把覺知帶回當下手頭的事情上就可以了。
譬如,一起床感到一股莫名的厭惡感,可以這樣做:
- 知道有一個不舒服的感覺,感受身體哪裏不舒服。
- 嘗試只把這感覺視為一股感受,不需要去命名它。
- 可以的話,練習跟這個感覺坐着,就像與好友坐在海邊一樣,不需要做什麼。
- 不需要去找出感受的原因。
- 無論感受有否離開,完全專注於眼前的事情。
若要等到沒有負面感受才能繼續當天生活的話,可能不太現實了。嘗試將每天的感受視為外在的天氣變化,並且按着天氣而制訂當天的行程與衣着吧。晴天的話就帶太陽鏡,下雨就帶雨傘,大風就帶外套好了。這樣,無論每天的天氣是如何,每天仍然可以是好的一天!當然,有時惡劣的天氣的確會帶來不便,不過知道做好安全措施後,好天氣是指日可待的事。
不需要等到天晴才外出的,修行就是順着每一刻的內在天氣去活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