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救地球 慈濟環保願行館

589
姜珮婷
Steve Ng / Dick / 戴毅龍 / Tony Yip / 慈濟香港分會提供,特此鳴謝。

疫情之下,人心不安,不如聆聽一個關於善願的故事,抖擻精神走下去?

位於大圍的慈濟環保願行館(下稱「願行館」)於去年底正式開放,透過舉辦各項活動、展覽,向大眾宣揚環保的重要,為減緩全球暖化出一分力。願行館的標誌看上去既像「人」,也像「手」,意味着實踐環保,需要你我身體力行,以雙手呵護大地。願行館的故事,承載着前人的善願,也見證着後來者單純的心念,原來只要人人手牽手,心連心,環保永續之路,可以走得這麼遠。

今日因,明日果,從氣候變化到新冠肺炎疫情,地球已發出怒吼。唯有地球健康,眾生才能平安。是時候捲起袖子,踏出環保第一步,與地球和好。

參訪願行館當天,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周五早上,碰巧遇到幾位志工菩薩在做資源回收分類,當中不少是頭髮花白的老菩薩,他們風雨不改,推着沉甸甸的手推車,彎腰埋頭苦幹,臉上卻流露着滿足的笑容。單純的願心,為的是讓資源能充分再利用,因為「地球平安,人類才能平安」——證嚴法師的叮嚀,點滴在心頭,經歷過疫情,感受更為深刻。

589

 

連結前人善願 延續環保使命

佛力無邊,願力也無邊,願行館的落成,原來連結着幾代人的善願。眼前這座落在大圍山邊的建築物,原於上世紀50年代初,由胡文虎家族捐款興建,並捐贈給慈航淨院,開辦義學與慈幼院,及後改作幼稚園,該幼稚園已於2000年停辦。那麼,後來又是如何與慈濟結緣呢?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的資深志工周玉蓮(Helen)分析箇中因緣︰「慈濟香港分會在1997年搬進九龍塘沙福道,當時那地方比較古舊,又有點傾斜,證嚴上人說『做好事不能發生危險』,所以決定重建,我們需要另覓地方作為暫時的會址。但香港真的很難找地方,台灣有師兄提議,可以考慮問人借地方。這令我想起,很多年前,慈航淨院的瑞融法師曾經說過『大圍有間棄置的幼稚園,可以借給你們。』當時我們婉拒了。後來,我們再向瑞融法師提議這件事,2002年底,我們就接收了物業,作為香港分會的會址。兩年後,我們搬回九龍塘,此處就用作大圍聯絡處,2009年開始成為環保教育站。」

Helen表示,歷經多年風吹雨打,建築物已經非常破爛,2017年更出現嚴重的漏水問題,經建築師及結構工程師評估後,發現建築物並無結構問題,於是決定進行大整修,希望把地方翻新後,能夠發揮更大作用,例如舉辦展覽、講座、工作坊等,接引更多人,改變舊有的思維和生活習慣,身體力行支持環保。「第一期工程進行時,我們同時申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基金會的成員曾與我們一同前往台灣花蓮的慈濟總部,對慈濟的環保理念相當認同。2019年開始,我們每星期無間斷地在地盤開會,歷時兩年半,疫情下是不容易的,但幸得佛菩薩加持,總算一步步完成了。」

願行館的籌備過程中,集結了很多人的努力,眾緣成就這件美事。1997年加入慈濟,目前負責環保項目,同時也是香港分會副執行長的梁榮錦憶述,志工的無私付出最令他難忘、感動,他指着禪堂裏的門窗說︰「因為我們想保留昔日的舊建築,舊的鋁窗門上的膠紙,因日久已溶成一體,要剷起這些膠紙,其實好困難,請人做又貴,所以全都是志工自己做的。志工視願行館是自己的家,對這裏有份感情和使命感,所以很願意付出,很渴望回來幫手,例如清潔、打掃……有時見到他們把一車車資源,用手推車推去車公廟停車場,我真的很感動,我們這裏最老的志工已經七十四歲,他們從沒想其他,只是單純地懷着一顆保護地球的心!年輕人更加要出力!」

589

周玉蓮(Helen)

589

梁榮錦

589

願行館的入口不遠前,掛着這個碑文,感恩胡文虎、胡文豹先生在1954年捐資興建義學,才有今天的願行館誕生。

589

願行館未整修前,曾經作為慈濟香港分會的大圍聯絡處。

589

願行館的今貌,與大自然和諧結合。三張相片,見證着願行館的「前世今生」。

589

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採訪當天,遇到幾位志工菩薩在做資源回收分類,當中不少是頭髮花白的老菩薩,他們非常認真投入。

589

一眾慈濟師姐師兄們,同心合力,同願同行,希望願行館日後可以接引更多人,踐行環保,愛護地球。

 

環保如拔河 團結大願力

願行館的名字,是證嚴法師親自起的,原先法師取名「共行館」,共知、共識、共行,路要一起走,才能走得遠,「這是證嚴法師給香港人的祝福,她很感恩香港的菩薩有這份單純的願心,希望大家都能發願,發揮生命的力量,以身帶心。」Helen補充。「我們要做的事實在太多,只能跟隨證嚴法師的腳步,在能力範圍內努力。環保是生命中一項重要的事,希望透過願行館,可以藉此喚醒大眾,改變生活模式。」

1990年,證嚴法師在一次演講中提到︰「請大家把鼓掌的雙手,用在撿垃圾、掃街道、做資源回收,讓我們這片土地變成淨土;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三十年間,慈濟的環保志業做得有聲有色,而香港慈濟環保志工,也默默耕耘了超過十個年頭,他們對環保的熱忱無庸置疑,當中包括Helen與梁榮錦。訪問尾聲,問到他們如何看香港環保志業的未來?他們異口同聲表示︰「很有信心!」信心從何來?「現在見到『綠在區區』做得很好,『綠在鰂魚涌』有慈濟志工的投入,將來還會有更多新據點,遍地開花。萬物共生方是美,這是覺醒的時候。氣候災難越來越嚴重,環保是刻不容緩的,如果大家仍然不改變生活行為,下一代如何生活下去?我們將會失去安居的地方。幸福不是必然,認識綠色生活,要大家一起做才行。」Helen說。

梁榮錦則樂觀地表示,環保就如拔河比賽,人多那邊就會勝利。「盡自己一分力量,總好過什麼也不做。我相信只要抱有正面的心,由自己做起,堅持下去,必定能夠感動和影響其他人,力量集合起來,就會變得強大!希望日後年輕人,甚至小朋友都一起參與!」期望願行館能使大眾覺醒,有願才有行,只要發心,就能踏出環保的第一步,確立生命的方向,以行動拯救地球!

 

 

589

以竹物料造的扶手和樓梯地板。

589

在屋頂安裝太陽能板,利用可持續能源太陽能供電。

589

每個窗變成了一個畫框,讓我們可以欣賞這不斷變化的大自然美麗風光。

589

增加綠化的外牆攀爬植物。

589   589

賽馬會共創空間,是結合環保和藝術的主題展覽空間。這是木藝藝術家林池的展覽作品《木末生風》,由一百零八條木鯊魚群組成「游」在半空的藝術裝置。

 


生活中實踐7R  成為環保共行者

1. Respect 感恩尊重 從根本作出改變,對萬物抱持一份尊重、一份珍惜,從心出發,清淨在源頭。
2. Reduce 減少使用 解決垃圾問題,以減量觀念出發,如自備購物袋,少用塑膠袋。
3. Recycle 回收再造 垃圾經分類回收可重新利用,可有效節省資源、減少污染、降低成本。
4. Reuse 重複使用 使用環保碗筷,可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
5. Refuse 拒絕使用 拒絕不必要的包裝,不購買、不使用對環境有污染之物品。
6. Repair 修繕復用 重視維修保養,延長物品使用壽命。例如檢查損壞的單車、更換零件,讓物命延續。
7. Rethink 重新思考 減少物欲,購物前,想想眼前物品是自己「想要」、「需要」,還是「必要」?丟棄前,想想是否真的無法使用?還是只因喜新厭舊?

 


建築是無言說法

589

 

有願有力 成就環保建築典範

 2017年,願行館的前身——慈濟大圍聯絡處出現嚴重的漏水問題,而且外觀破落,鋼筋外露,Corrin臨危受命,負責整修工程,得知慈濟有意把建築物轉化為環保教育基地,她二話不說的建議,以環保建築的形式改建。「建築是無言說法,慈濟的心願,就是把這個舊村校轉化成推動環保的基地,建築本身就是慈濟環保理念的展現,它就是送給香港的一份禮物,一個美麗的花園。」

 發心發願後,重點在於堅定行持,若發心利益眾生,即使遇到考驗,因為願力強大,願心也不易退失。2019年4月,Corrin出發往台灣,向證嚴法師匯報願行館的建築計劃,過程中她受到不少考驗,因為她的願心堅固,佛菩薩們一直沿路護持。「我一個人從台北車站出發,打算轉火車到花蓮,怎料遇上『418花蓮地震』,我急忙地準備趕上最後一班往花蓮的火車,卻發現遺失了行李,只好下車。當時電話中的Helen師姐問︰『那你仍會來嗎?』遇上花蓮六級地震,又失掉了行李,不去是可諒解的。可是內心卻十分安穩,只問『我如何來?』,最後決定轉乘內陸機到花蓮。人生路不熟的我,得到一位台北師姐二話不說就駕車來送我去松山機場。到了機場後,又遇到另一位從來不乘內陸機前往花蓮的慈濟師姐,我們一起出發,她一路陪着我,即使那小型飛機外面風大雨大,但我內心感到很平安。到達花蓮已是入夜,師姐和她的兒子更載我直去精舍。我失了行李,連替換的衣服也沒有,但所有慈濟師姐們都很關心和照顧我,令我一無所缺。有願便有力,一定有很多助緣和護持菩薩們會出現。」每次憶述這段經歷,Corrin都很是感動,更深信願力不可思議。「我覺得這些都是逆增上緣,來考驗我的願力,是否真的很想完成這件事?一個人,就算什麼也沒有,只要有願力,支援就會出現。」她堅定地說。

跟證嚴法師匯報後,得到上人一句肯定︰「就照建築師的建議去做。」這個「完全的信任」是整個轉化很重要的基石,Corrin回港後,建築團隊開始實行計劃,希望願行館能成為環保建築的典範,證嚴法師的著作《清貧致福》、《清淨在源頭》、《與地球共生息》更是她設計意念的支柱。今天,走在願行館的每個角落,都感受到創意、親自然設計與綠色環保理念的實踐,當中包括了轉廢為能、盡用環保建材、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風、使用可持續太陽能發電、雨水回收再用、與自然結合等。環保建材方面,包括用環保竹材代替木材、以棕櫚纖維再造的環保板、以及由慈濟自己研發,由紙飯盒內膠膜再造的福慧磚。願行館內的戶外圍欄、門、樓梯扶手、地板、窗框及門,都是用了較環保的竹來造。那個美麗的磚屏風使用的黃花沙磚,就是志工利用舊建築牆身剷下來的沙所做成的手工磚。建築師相信:「本身建築物是一所舊村校,有它的特色,我希望新與舊的建築可以互相對話,新舊並存。所有物料其實都有生命,我們要以尊重和感恩心,來重用廢棄的建築物料,使用對環境友善的物料,以最少的物資,達到最大效果。」Corrin強調,願行館是一個「活」的、「可呼吸」的建築,能夠與大自然相即共處。我們坐在禪堂裏,她指示我向外望窗外的大樹。「植物是有生命的,不同季節都有不同感受,只要回到當下,靜心去欣賞,從每個窗望出去,都會看到不一樣的大自然風光。」配合自然光線,太陽每次照耀,都使建築物散發獨一無二的生命力。

 

589

願行館的幕後功臣多不勝數,建築師陳翠兒(Corrin)是其中之一,從前期的建築設計、施工、展覧館整個構思至後期的宣傳推廣工作,她都不遺餘力。訪問時,她表示,自己的心願是做對人和環境有益的事,利用自己的專長幫助弘法,為眾生服務。她這份願力,在參與願行館的建築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來。

589

看到「靜思人文館」的木製天花嗎?這是建築師 Corrin 特意保留原有的木結構,令它重見天日,相當有特色。

589

「大愛感恩科技館」內展示由慈濟研發的環保救災物資。當中包括衣物、鞋履、毛毯、背包等,資源再生,減少浪費,更可幫助有需要人士。

 589    589

「地球館」以「今天,是過去的結果」為始,以「今天,是未來的歷史」作結,展示如何落實「7R」來保護地球。中間的白色圓形裝置別出心裁,令我們反思人類行為對地球的傷害。

589

「地球館」內7R的「Repair」(修繕復用),破損的舊物,亦可給予新生命,轉化成美麗又實用的用品。

589

「地球館」內放置的這個藝術裝置,把手放上去,能感受到不同的溫度,讓參觀者認識碳排放對全球暖化的影響。

 


迷你導賞團—願行館常設展覽簡介

地球館
常設展《共知‧共識‧共行》,透過藝術方式,將環保共行的理念推廣到社區。以「今天,是過去的結果」為始、「今天,是未來的歷史」作結,強調當下行動的重要。展館出口設有一個二維碼,邀請參觀者加入環保行列,一起以行動拯救地球。

589

大愛感恩科技館
展示慈濟製作的大愛環保產品,當中的賑災系列,包括環保毛毯、福慧床及黑板布,凸顯慈濟身體力行的環保理念。

蔬醒館
提供舒適的空間,讓參觀者放慢節奏,品嚐美味健康的素食。不定期舉行素食班及活動,讓參加者認識素食與環保的精神。

靜思人文館
是一個充滿書香、茶香、心靈香的空間,希望為忙碌的城市人提供一處可休息、充電的心靈角落。

 


提供反思空間 散播清淨力量

訪問當天,Corrin充當我的導賞員,帶我細意欣賞願行館的建築,一磚一瓦,一花一草,都與大自然的美互相輝映,散發寧靜祥和,也反映出願行館背後,是無數顆願心的成就。「感恩很多人的無私奉獻,志工們協助鐵器翻新、油漆,我女兒也有參與呢!(笑)這工程的費用預算不多,過程中遇到不少挑戰,但同時亦出現了很多有心有力的菩薩們,如承建商、展覧及平面設計師、展覧策展人、環保的藝術家們等。過程中遇到問題,大家都能齊心合力解決。」她坦言,整個團隊和慈濟志工們對願行館的付出令她很感動,也見證了善願的力量。「願行館的前身,本是由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捐資興建的義學,雖然人已經不在,但這善願仍在,今天願行館也是延續着相同的願力。地球會異滅,但這無邊的愛和利益眾生的心不會消失。環保不是什麼特別,就只是我們相即共存的理所當然。」

 除了願行館外,Corrin多年來也參與不少道場的建築工程,問到她有什麼心得分享?她坦言︰「先修好自己的心,才可以做清淨的工作。如果沒有修習,又怎能透過建築去表達清淨的力量?每一個工程,都是一個道場,給我們修練。」對於能夠參與願行館的籌建,她非常感恩︰「這是個很好的修行機會,讓我在工作中檢視自己是否如法的待人處事,面對挑戰時仍可安定而樂在其中。」她期望願行館可以感動更多人,令大家的行為有所轉變,成為保護環境的共行者。「我認為最重要的是Respect(尊重)和Rethink(重新思考),希望這個轉化後的建築,可以為大眾提供一個寧靜的空間,反思、啟悟,把尊重和愛護地球的心願散播開去。」她語重心長地說。

 今天,是過去的結果;今天,也是將來的歷史。天災、人禍是息息相關的,在這個關鍵時刻,讓我們同願同行,以行動保護共同的家園——地球。

 

589

去年底願行館開幕,Corrin 擔任導賞員,親自向參觀者講解。

589

一個建築與大自然共生互存,是可呼吸的活建築。

 


環保 X 藝術

位於願行館二樓的賽馬會共創空間,以藝術角度去探討環境、自然及人文的議題,每季有不同的策展和藝術團隊合作,舉辦以環保為主的專題展覽。首個展覽是木匠藝術家林池(池哥)的《木末生風》,現場展出一百零八條木鯊魚組成「游」在半空的藝術裝置和其他系列,體會無用之用,並細味城市的獨特人情味。接續出場的展覽包括新媒體藝術家Chris Cheung(張瀚謙)的前衛電子視聽作品;Kay Wong(黃琪)提供時裝問診,示範如何幫舊衣重生,拉近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589

願行館的設計及策展團隊,包括 Corrin、Sunny、Kathy、慈濟志工頌鈴師姐和 Helen 及藝術家們,他們勞苦功高,有願有力!

589

志工無私奉獻,協助翻新、油漆,一心一意成就願行館。

 


慈濟環保願行館網址
https://tzuchieac.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