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成法師 新春開示

觀成法師

586

 

各位善信,現在是 2022 年新春,首先在此恭祝大家身心康泰,家眷平安,
萬事如意,福慧增長。

觀成今年的新春感想,以五個重點闡述,希望引發各位對前景生起正面樂觀的瞻望,讓大家並肩携手,活出更具積極意義的人生:

(一)     回顧去年境况     
(二)     如何應對現在和將來的生活
(三)     怎樣發揮潛能面對困境
(四)     在逆境中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五)     祝願與回向

 

509 

 

回顧去年境況

新春是送舊迎新的時候,回顧過去兩年,世界各地發生不少災禍:瘟疫、水災、火災、社會不安、戰爭危機、恐怖活動、經濟蕭條、失業率增,致使不少人生活在恐懼、痛苦和憂傷之中。 

最近有幾位善信提問:「現今肺炎肆虐,感染者與日俱增,令到人心惶惶,百業頹萎。我們不知種下了什麼因,得此惡果?」

其實,萬法不離於「業因」與「果報」的規律,即所謂「因果報應」。大凡瘟疫流行,都是眾生共業所招感的。 什麼是「共業」呢?「業」是梵語 Karma 的音譯,意指眾生的一切身、口、意行為所產生和延續的力量。眾生作善因或惡因,其後必招愆相應的苦果或樂果。《地藏菩薩本願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業力是涉及三世的: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業因」感生現在的「果報」;現在的「業因」又成為牽引未來的「果報」。如是輾轉相生,互為緣起,形成強大無比的業力輪。

現今肺炎流行是屬於「疾疫災」。以因果律推尋其因,是由於人類的殺業所造成的。每年全球所屠宰的家畜,據統計,僅以豬、牛、羊、雞四類,就有七百幾億隻,被捕殺宰吃的海產就更多得無法統計。人類為了製造皮草而每年宰殺超過一億隻貂鼠。殺業太大了!《楞嚴經卷四》說:「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明朝願雲禪師寫有一首戒殺詩,頗能道出殺業的禍害:
「千百年來碗裏羹,冤深如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世人每日屠宰牲畜,以供食用。這種習非成是的殺業,深如大海;它所翻起的冤恨波濤,是很難平復的。你想知道為什麼世間不斷發生戰亂、瘟疫摧毀人類嗎?請君在深夜時,傾聽畜生在屠場被殺時的痛苦呻吟與慘厲嘶叫,你就會理解到:這是人與畜在輪迴中,冤冤相報的循環殺業啊!

我奉勸各位今年開始食素,戒殺放生,漸漸就可以化殺業為慈悲,轉怨氣為祥和,大家就會得到健康長壽的善果。

從佛教所闡述的因果律來講,肺炎瘟疫這都是共同的殺業所招感。作如是因,得如是果。這都是宇宙萬物間,因緣果報、業力輪迴的法則,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佛門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還不報,時辰未到」。雖然疫情這樣嚴重,但若大家都採取了適當的預防措施,就不必太憂心,不要產生恐懼而影響自己的情緒。世間事物不斷變遷。《易經》說宇宙萬有一切事物,無不在變中,非變不可,這是宇宙法則。

以前在七零、八零年代間,香港有一齣電視劇,名《家變》,劇集的主題曲家傳户曉,是黃霑先生填詞,顧家輝先生作曲。其中有經典金句:「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不必怨世事變,變幻才是永恆。經得風浪起跌,必將惡運變好運。」

以前好的會變壞,現在壞的將來又會變好。佛法稱這法則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知道生命的本質是「無常」,不是消極,反而可以使我們坦然面對人生,大家不要介懷現在的困境。世界萬物都在瞬息萬變之中,肺炎瘟疫很快就會變為過去!
 

586

 

如何應對現在和將來的生活

儘管如此,我們現在是否坐看變幻,採取消極、憂愁的態度去等待環境變好呢?非也!《論語.微子》篇有講:「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意思是指過去的不能挽回及彌補,未來的還是能趕得上立志改善、積極進取的。即是說:我們要用兩種心態應付:

(一) 接受現實的境况,不要埋怨、抑鬱、憎恨,產生不必要的情緒;

(二) 發揮自己的潛能,提升心靈力量去應付目前和創造將來的環境。

換言之: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縱使所遇到的經歷很可怕,但總是會過去的,要從逆境中汲取教訓和啓示。雖然自己無法扭轉災禍,也避不過困境的降臨,但你要管理自己心中的苦樂情緒,學習接受現實,放下負面情緒,漸漸就可以將困境化為力量,創造寧靜祥和的內心世界。

至於怎樣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我以前在幾次講座中詳細講過,大家可以參看我在網絡中的講座,例如:「如何從煩惱逆境中解脫出來」、「如何在逆境煩惱中提起正念」。簡單來說,當負面情緒如抑鬱、恐懼、憤怒從內心生起時,立刻要警覺,不要隨着它走,要立刻把它放下,學習「四念處觀」:即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下再作解釋。

586

如何從煩惱逆境中解脫出來(上)

586

如何從煩惱逆境中解脫出來(下)

586

如何在逆境煩惱中提起正念

 

怎樣發揮潛能面對困境

發揮潛能是需要有動力的,就是個人的生命的活力;這動力發自內心,要靠自己培養出來。怎樣去培養呢?只要你有決心,要記着用禪修「止觀」的方法。我們平日習慣了胡思亂想,執着人我、是非的妄念分別。這些煩惱會障礙潛能動力。我們要懂得用「止」的方法去除煩惱,不要讓它在心中延續。佛門講「頓除妄念為止」,即是內心執着煩惱時,要懂得立刻止息它,不要讓它延續。然後,再專注修「觀」,即是在達到「止」後,又把正確的思惟提出來,進行更深刻、更細微的觀察和思索,使能滅除煩惱,契合真理。

換言之:即是先要放下一切負面的情緒,但是要留意:不是憎恨、埋怨自己的情緒,亦不要呵斥別人的情緒;而是要自己心平氣和放下它,讓它溜走。古德講:「山峰本不動;浮雲自去來。」自己的內心不要受它影響,像屹立不動的山峰,不隨着白雲﹙比喻煩惱﹚飄動;然後內心培養五種寶貴的力量。哪五種力量?這就是唯識學的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亦即是三十七道品的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先講信力。


(一) 信力:首先要有自信心渡過困境,確立目標。凡做任何事都要建立目標,擔當責任,全力以赴,不要半途而廢,不要老是計較自我的利益,要有佛法所講的六度波羅蜜〔註〕的「布施」精神。例如你是職員,如果你付出的努力,超過你所受的薪酬,你不但不介意,而且全力把工作做好,其實你不是吃虧,而是無私地布施,一定會得到老闆的重用。《地藏經》講「捨一得萬報」。西方有句諺語:“What you give comes back to you multifold, in ways unimagined.” 亦是這個意思。我們以佛陀,乃至一切聖人的智慧和德行為榜樣,學習他們的懿行,奉行他們的教導。雖然會遇到困難阻力,但不懷疑、不退縮,一切挫折都是寶貴的經驗,克服困難,從挫折中成長,令信心更堅強。


(二) 進力:即是精進努力,自強不息,不斷向自己的能力挑戰。在人生充滿荊棘的途程上,要經得起考驗,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水平。要力求向上,認真地檢討自己是否一日比一日進步,是否用最佳的步伐走向理想目標。西方有一句諺語:“Always test your limits.  You don't know your limits, not before you push yourself to them.”《大乘起信論》講:「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只要有心精進努力,任何困境都能渡過。


(三) 念力:一切語言行動,皆以心念為先導,故必須注意心的動向,即是時常覺察,管理自己的心念。佛法有四種管理心念的指引:

(1) 觀身: 如果情緒波動,而身體某處感到不適 (如心跳、頭頸有壓力、呼吸困難等) ,立刻用思惟去放鬆它, 專注觀想該部位,作深、緩、長的呼吸,意念要放鬆壓力,或者將煩惱的念頭轉為感恩、知足、輕鬆、樂觀的心態。

(2) 觀受: 當煩惱來時,例如抑鬱,現在這「抑鬱」的痛苦感受是「空」的,只是一個念頭,不是真我。 何必為一個煩惱念頭而自怨自卑?它是「緣生即有,緣滅即無」的假相。我不應執着它為真實的存在。

(3) 觀心:這抑鬱念頭是短暫無常的, 不是永恆的,無真實性,《景德傳燈錄 • 毘舍浮佛偈》講「心實無生因境有,心若無時境亦無。」這念頭是無常的,我不應執着它為實有,要放下它。

(4) 觀法: 這抑鬱念頭不是「我」,只是隨着種種原因而生,亦隨着種種原因而滅的一個念頭。我的焦慮、恐懼、不安亦沒有真實性,只是一個常變的念頭。我要放下妄念,讓它離去,我應導向正念。如果你經常以「止觀」方法遣除「我執」情緒,如大珠和尚的《頓悟入門要論》所說:「事來皆不受,一切處無心」,「受」就會自然泯滅,心識還復清淨。


(四) 定力:散亂是修心過程中最大的困擾,收拾散亂要靠禪定。集中精神在一特定的對象上,訓練「止」的工夫,將心念凝聚成為一股銳利的覺悟力,摒除一切無建設性的妄念。


(五) 慧力:靜坐的「止」就是不讓妄想來擾動清淨明朗的心。若單靠「止」不足以發揮智慧,要提起正念而「觀」。在《維摩詰所說經》中,文殊菩薩問維摩居士:「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維摩居土答:「當行正念。」。提起正念,即是以所學過的佛理﹙如緣起性空觀、四念處觀、慈悲觀、空假中觀、唯識觀、十二緣起還滅觀、四聖諦、八正道等﹚照見一切所執的外境,使正念時常洋溢於生活中,引領身心的每一個經驗,提升個人的思考力,這樣就能培養出真實的智慧。當我們在思惟、工作或家庭上遇到種種問題,在慧力的指導下,便能分辨什麼應作,什麼不應作,難題很快迎刃而解。這五種力量需要各人自己去訓練,力量越大,能發展出的潛能便越多,培養出的力量亦將成為未來的能量。我們既要珍惜自己的潛能,更不可忽略修持這五種寶貴力量。


各位,生命不管在任何環境下,就算是最艱苦的困境,都有重大的意義。人類有頑強的忍耐力,無窮的創造力,能將自身所遭遇的困境轉為正面和有建設性,能發揮無盡的潛能,利用當下所有的條件,實現目標。
 

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586

 

在逆境中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我們必須認識:人生的價值觀不着重於名利財富。不少人以為快樂只是建築在奢華物質,色欲陶醉的感覺享受上(sensory pleasures),於是不擇手段、任意妄為,騙財貪色,結果遭受因果報應,難以自拔。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個人內心世界的寧靜、祥和和喜悅,並非建立在財富、名譽、權力上;亦非來自身體六根感官的剌激享受。快樂是來自內心智慧的啓發。

怎樣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很多文化 — 尤其是北美文化 — 都強調我們要 「活得快樂」,通常這快樂是指官感的快樂。但人類要追求的不應該是「快樂」,人生的目標應該是領悟 「人生意義」。當一個人找到了人生意義,他不但找到了快樂,更得到力量去渡過苦難。

現代人往往因為生活感不到滿足,而覺得生命毫無意義。北美洲的人常說:“We have enough to live by, but nothing to live for.” 很多人過着豐足的物質生活,卻不知活着為了什麼,沒有人生目標,感到生命無意義。

人有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這八苦無人能倖免。既然人生這樣苦,那麼生命是否毫無意義呢?人是帶着前生的業力投生到這個五欲世界的,生活在追求財、色、名、食、睡之中。從投胎期、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至老死期,不斷為滋養自己的色身而生活,佛經講:「生不帶一文而來,死亦不帶一文而去。」一百年的生命,亦不覺黃粱一夢而已。

學佛是尋求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超越生死的大自在解脫,包括了現在與將來兩個層面:


(1) 現在要從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活出身心清淨,利樂眾生,廣結善緣的人生;

(2) 將來能超越三界六道輪迴,不再浮沉於生死苦海,達到究竟圓滿的覺悟。
 

586   586

586

 

祝願與回向

禪門有一則公案:古時候,中國的雲門宗文偃大師有一次對他的弟子說:「十五日以前不問汝,十五日以後道將一句來。」他的意思是:以前的事我都不問。從明天起,你們將怎樣生活,你們回答我,道一句出來。當時弟子們都愣住了,沒有智慧去回答這個玄妙的問題,於是大家緊閉着嘴,不敢出聲,恐怕答錯。雲門大師再問:「請回答我!」他終於等得不耐煩了,就自行代答道:「日日是好日」。

觀成不是開了悟的禪和子,亦不敢作答,但我覺得只要心態真誠、思想正確、每日都懷着感恩知足的心,自強不息地去生活,自然「日日是好日」!

各位殷勤的信眾,新年到了,祝願大家日日是好日,自強不息,止惡行善,廣行慈悲。利樂眾生,化戾氣為祥和;同修福慧,轉困境為福報。今年送走瘟疫,遠離天災戰禍。大家知足常樂,共享太平。

願以此功德,回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成就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