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給 明就仁波切 傳授快樂之道

443
Stephanie Chin 
德噶香港禪修中心,特此鳴謝。

2002年曾經參加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腦神經實驗,
登上《時代雜誌》封面,被譽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詠給.明就仁波切,
將於本年九月重臨香港,再次親自傳授快樂之道,
這是仁波切在印度閉關四年半後,再度來港的弘法之旅,
活動包括「十日禪」閉關、「認識本性」開心禪工作坊、兩天公開講座、
香港噶舉祈願法會等。
 

 

明就仁波切在喜馬拉雅山上獨自閉關四年半,過着瑜伽士之山林閉關生活,在圓滿出關後,《温暖人間》雜誌特別派人到印度專訪正在智慧林寺授課的仁波切,以下是專訪內容:

温:温暖人間
明:明就仁波切

温:尊敬的仁波切,你為什麼要做長達四年半的長期閉關?
明:當然是為了更精進的禪修,逐漸發展出更深層次的證悟,這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要這樣做?讓我們看看密勒日巴尊者的例子,尊者是在經過十二年閉關後獲得直接證悟的。當時,密勒日巴尊者也曾想過,不如多教一些學生多聚一些信眾,可是他的本尊卻向他示現說,為了未來眾生的最大利益,他應該繼續閉關,這樣會更有幫助。因此,密勒日巴尊者又回到關房,大半生閉關。

温:這樣的閉關重要嗎?有什麼意義?
明: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改變必須從內心發展出來,我們想幫助世界,就必須先從幫助自己開始,因為我們都是世界組成的一部分。如果每個人都只想改變別人而不想改變自己,只會為世界帶來麻煩。如果你真正的在改變你自己,你就會自然地散發出一種感染力(正能量),自然而然的利益許多人。

温:你能跟我們分享你這四年半的閉關經驗嗎?聽說你經歷過瀕臨死亡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可否說說?
明:第一年的閉關最困難,也收穫最大。我幾乎死掉了,當時我身無分文,靠乞食維生,不知道什麼原因,可能吃錯東西或食物中毒什麼的,我在拉肚子,那時我走在印度拘尸羅的街頭,山窮水盡,好像一切都完蛋了!如此這樣,連續上吐下瀉了三天,到了最後一天的早上,我想我快要死了,我全身癱瘓,失去了視覺和聽覺,但是我的心卻份外清明,彷彿萬里晴空透進了陽光,我很清晰的知道我並未有忘失鮮明的覺知,沒有任何思維雜念,我安住在這種禪定中,我想有三或四個小時,之後,我知道現在不是應該死亡的時候,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像一種慈愛的感覺,然後,突然間我感覺到我的身體,慢慢的、慢慢的,我知道我回來了;我嘗試動我的手指,居然能動了!這就是我所經歷過最好的經驗。
 

443

 

 

温:有什麼值得透過瀕臨死亡經驗學習的?
明:在這次瀕臨死亡經驗之前,我企圖逗留在街頭。其實我一直感到害羞,並不真正想在街上,並非擔心食物供應等等,而是有一種羞澀感,因為我從未這樣做過!但是,瀕臨過死亡經驗之後,一切都變得自然無比,我可以處處為家,一切都可以找到家的感覺!

就像看見一棵樹吧,這棵樹也變得珍貴無比。這種經驗太寶貴了。

當然,在這次經驗之後,我繼續禪修,主要是修清淨的覺知,心性的修持。我並沒有用本尊或其他什麼來修習,也沒有採用任何正式的儀軌,只是簡簡單單的修持,最重要是心性的修行,即是佛性。

温:那麼,我們是否都要透過瀕臨死亡經驗去暸解和欣賞生命?
明:這又大可不必,你可以透過不同經驗,學習同樣的功課。我的情況有點特殊。雖然我有長時間練習禪修,但是,生長在一個很好的佛教家庭,頭上又有「仁波切」的光環,就像佛法裏的一個皇子,養尊處優,從來沒有過流落街頭或欠缺僧侶和他人幫助的經歷。因此,第一天流落街頭的經歷真的很困難。

如果一般人也想獲得像我當時流落街頭的經驗,用來認識生命,我想在人的一生中這種機會比比皆是,例如失戀、失業、失敗、失去、突然遭損、病痛、獨居、找工作、養兒育女、交租付賬等等。這些都是學習功課的好機會!

温:什麼是生與死?
明:佛教相信輪迴,在輪迴中身心不斷流轉,身和心的狀態不停改變,而輪迴的流轉卻永不止息。例如,一個人死了,進入細微的中陰身,身與心將如影隨形,像水和杯一樣,可以不停地改變形狀;就像電線和電,電線如身體,電如心,如果用來開動電腦,就有電腦的應用,如果用來開風扇,煮咖啡……也能呈現出不同用途。

當身體轉為動物、人類或鳥獸時,心的功能將隨之而改變。

443

 


什麼是最好的放鬆方法?

接受您沒有在放鬆! 哈~哈~哈~
當我們越是嘗試去放鬆,拼命跟壓力對抗,刻意尋找特別的平靜,就會令到自己越難放鬆。

禪修的方法是「一切隨它去」(everything let it be)。
如果您能夠放鬆,那很好;
如果您未能放鬆,也很好。
當能夠接受自己未能放鬆的時候,
其實您已經在放鬆了。

所以,百份之百的放鬆(全然的放鬆)是「隨它去」(let it be)。


443

 


温: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標是什麼?
明:對於一般的人來說,人生的目標就是獲得快樂,每個人都在找尋快樂,盼望快樂,但是對於我們,在佛教來說,生命的目標就是認識本性(本來面目),照見你身心中本有的佛性。如果你覺悟到你的本性(佛性) ,那麼,你人生的目標就是獲得解脫。

温: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它和世間的快樂有什麼分別?
明:真正的快樂發自內心,不假外求。世間的快樂,一般會心隨境轉,例如擁有物質,不一定快樂,也許有一點點快樂,但它會隨着境遇的改變而改變。真正的快樂,本自具足,不會因外境的轉變而轉變。

温:西方的科學家驗證了你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他們怎麼界定「最快樂的人」?用什麼方法測試?
明:噢!在美國他們把一些所謂的「快樂的人」招了過來,舉行了一場比賽,讓我們彼此競爭……哈、哈、哈、哈。

不、不、不……並不是真的比賽,這些科學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衛斯門腦部造影與行為科學實驗室 )測試了各人的腦神經,發現我的數據有點不尋常,最初他們以為儀器壞了,重新再測試,結果數據還是一樣,最後發布了結果,記者就稱我為「最快樂的人」……只不過是一個綽號,並不是真的比賽。

温:佛法和科學是否相容?他們能如何合作?
明:佛教徒和科學家都在追尋真理,分享很多共同的原則,一般來說,都有共同目標;分別只是在於現代科學家主要探討外在的世界,有許多重大發現,貢獻良多。佛教徒主要探討內在的、心的科學,如何明心見性,讓人發展出重要的、善良的本性。如果這兩者能攜手合作,定可能就會獲得「聰明的頭腦和善良的心靈」。

現代科學探討外在世界的真相上大有能力,但是,如果沒有對內心世界的認識,缺乏了智慧、愛與慈悲,世間的聰明並不能減少世間的苦難。一個人可以既聰明又煩惱,如果缺乏智慧與慈悲,一些重大的發現,非但不能造福社會,還可能危害眾生。

如果智慧與慈悲的展現,能與現代科學的聰明才智雙劍合璧,那就能真正自利利他,打造出一個真正快樂的世界。

温:什麼是開悟?
明:開悟在佛教來說,就是「認識本性」,照見你的本來面目。你的本性超越概念,當超越概念時你就會不落二端,並且從因此而衍生的苦受、無明和錯覺中解脫出來,脫離輪迴之苦。超越概念並不表示你就像活死人一樣,你的內在充滿了智慧、愛與慈悲,我們把它稱為開悟。

温:開悟和快樂、內心的平安,和空性有什麼關係?
明:空性是你的本性中的一個面向,認識你的空性並不會把你變成活死人,我們稱它為「明」,明空不二,就如《心經》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我們的本性。

而快樂有不同的層次,世間(輪迴)的快樂,你會感到喜悅快樂,但它有執着。開悟後的快樂,不只是快樂,它超越了快樂。這種快樂是難以衡量的,它不是嘻嘻哈哈的快樂,它更接近於一種滿足、一種如如不動的快樂。

 

443

 

温:如何開悟?
明:持特別的咒語……噢,開玩笑而已!最好的就是禪修。

温:你開悟了嗎?
明:我?開悟有不同層次,如果說最高層次的開悟,我當然會說:「沒有」。

在藏傳佛教裏,我們一般不談在禪修過程中,個人的證悟和內證的經驗。事實上,如果有人說,「我開悟了,我有超自然的能力!」這「假上師」很愛吹噓說我很特別,我證悟了等等。

温:生命中最重要的功課是什麼?
明:生命中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取得平衡。就是說,一件事儘管你盡了力,但不要斤斤計較結果。你盡力,因為我們都相信自己,我們的  本性都是善良的。高層次來說,眾生都有佛性。 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智慧、能力、愛、慈悲、覺知、技能等等,每個人都很獨特,嘗試認識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想盡力去做一些美好的、有美德的事。可是,在此同時,千萬別斤斤計較結果。因為無常,實相是無常的,從更高層次去看,一切都是「空」的。

理解它,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功課。

温:佛教最重要的教導是什麼?
明:兩樣—— 智慧與慈悲。
        智慧就是照見實相、無常、空性。
        超越概念、自我解脫,這些都是智慧。
        慈悲就是愛與慈悲。就算你不能幫助別人,也請你千萬別傷害別人。如果你能夠幫忙別人,就請你盡量幫忙。
        智慧與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是最重要的。

温:你今年(2016 )9月蒞臨香港有什麼目的?
明:教禪修。我從小就患上恐慌症,然後透過禪修從恐慌中解脫,禪修對我來說,幫助太大了,因此我很衷心的,想和大家分享這個真實又奇妙的方法。我去過世界上很多地方,也接受香港的邀請。很多人說,香港人需要禪修減壓、找到內心的平靜。我9月到香港就是把禪修教給有興趣的人。

温:開心禪是什麼?目的是什麼?
明:開心禪是佛教禪修的核心,但你不需要成為佛教徒才能學習。


       開心禪分三個階段:


       開心禪一階:
       靜心—— 教導如何運用「覺性禪修」生起平和的心境和喜悅的心靈,讓我們利用任何情況或經驗,甚至是負面情緒或身體疼痛,作  為通往內在寧靜之徑。


       開心禪二階:
       敞心——教導如何禪修愛、慈悲、喜樂和寧靜,讓我們對周遭所處的世界敞開心胸,減少根植於痛苦成因的我執感。


       開心禪三階:
       見真——指導洞察力禪修,這是一種深刻的禪修形式,可以幫助根除焦慮和痛苦的成因。

温:解脫道是什麼?
明:這是佛教徒最重要的修習,是開心禪完成後的進階,主要認識心性,因為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佛性,就像佛陀一樣,我們可以透過修習,直接認知佛性,當然還有別的修持可以幫助認識心性。
 

443

 

温:快樂和解脫是一樣的嗎?兩者有什麼分別?
明:快樂有不同層次,喝咖啡你會快樂,吃巧克力你也會快樂,但快樂和解脫是不一樣的。解脫是指深度的「認識本性」,不變的本性,不只是一種經驗,而是你直接證悟,當然,這才是終極的快樂。快樂和解脫並不一樣,但解脫包含了快樂。

温:你將有一個「愛與慈悲的力量」講座,什麼是愛與慈悲?什麼是愛與慈悲的力量?
明:在藏傳佛教裏,我們相信愛與慈悲常在心內,舉手投足,語默動靜,無不是愛與慈悲,只是我們不知道,不認識。就像家裏明明有鑽石,你卻不知道,還在街上飽受飢寒交迫。同樣,我們本有許多寶藏,包括愛與慈悲。

愛與慈悲的基礎是什麼?愛就是希望得到快樂,慈悲就是不想受苦,這些表現在一切事情上,我們要發現它,並且把愛與慈悲擴展至別人。這就是愛與慈悲的修習。

愛與慈悲的力量很大,有時比原子彈還要強。是誰在製造原子彈?是你。如果每個人都發揮愛與慈悲的力量,它就足以摧毀原子彈。因此,發揮愛與慈悲的力量,利益他人很重要,這就是雙贏。

温:你將有一個「以喜悅擁抱焦慮」講座,什麼是喜悅與焦慮?什麼是以喜悅擁抱焦慮?
明:如果你能發展出內在的快樂,那麼無論何時何地,你都能樂在其中。如果你只能依靠外在的快樂,那麼你的快樂將如股票一樣波動。佛家認為,你先要找回你的本初善(basic goodness)和本性。你要知道,你的本性善良,你的一切全是美好的,香港人是美好的。喜悅就是認識本性、真我,要找回本性,然後感到滿足、感恩、自信;真正的快樂一定發自內心。那麼無論你面對任何困難,你都能應付自如。

在我閉關的第一個月,我差不多死掉了,只有禪定功夫和佛法能幫助我,在瀕死的關頭,我不能動,感官和肉體都癱瘓了,靠着禪修的力量,我的心如朗日,它幫助了我,它讓死亡的經驗也變得很寶貴。

焦慮就是你老是依靠外力,使自己變得不完整,讓你的心變得不安、恐懼、徬徨。

温:什麼是智慧?智慧和聰明有什麼分別?怎樣開發智慧?
明:智慧是更深層次的聰明和知識,聰明可以有很多種,但智慧更深邃,對事物的真相瞭解得更透徹,兩者在層次上不一樣。
        想開發智慧,不單只是了解,而是須明白當中要義,再加上禪修和覺知,就可以變成更深層次的智慧。

温:修行人有什麼注意事項?有什麼該或不該做?
明:佛陀說了三件最重要的事:正見、禪修和行為。

正見就像大腦,以正見去理解事物就是智慧;禪修就是既從內心也從經驗出發。

行為嘛,很多修行人並沒有把禪修落實到生活中,要他們整天禪修可以,可是一旦離開禪修的坐墊,就不能控制情緒,例如發火;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問題,例如一個人盤腿坐禪,旁邊那怕有一點點聲音,他就會忍不住要人家「閉嘴,我要安靜!」(哈,哈,哈,哈。 )

因此,不要在行為上忘失了禪修,我們把覺知帶入行住坐臥中,用來處理困難、發火、妒忌、憂鬱、家庭等等問題。

融和正見、禪修與行為三者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對初學者或老修行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温:你對香港人有什麼提示,特別在社會動盪,充滿壓力的時代?
明:最重要的就是生命要有目標。一些人漫無目標,生命沒有意義,感到絕望,想輕生,又有人感到孤立、沒有親友、不被理解……想一想,可能事實並非如此,列一個親友的名單,重新聯絡。

如果你不想活下去,不為自己也為他人設想,請嘗試去培養一份關懷之情、一點熱誠之心,人活着不只為自己,也為別人,你是有家人和朋友的。

禪修對減壓非常有效,禪修是獲得希望和平靜的其中一個最好的方法。

當然,運動、社交和親友支持也很重要。

温:9月香港噶舉祈願法會的目的和利益是什麼?
明:我將帶領大家祈願。祈願法會的目的就是把許多人聚在一起祈願,祈願本身也是一種禪修,功德很大。許多人一起祈願的力量很大,如果三個人一起祈願,功德會增長三倍,百人一起祈願,功德會增長百倍。大家一起莊嚴認真的祈願,就可祝福世界和平、祝福香港、祝福一切!

温:你還有什麼話要對我們的讀者說的嗎?
明:祝福所有香港的朋友「吉祥圓滿」(西藏祝福語「Ta- sh-de-lek」)
        Ta-shi就是吉祥;De就是快樂;Lek就是福祉。
        我祈願香港的朋友獲得發自內心的真正快樂,從內到外都圓滿吉祥,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温:謝謝尊敬的仁波切。

443

 


德噶香港禪修中心
查詢:25661699
明就仁波切2016香港弘法之旅
網址:http://hk.tergarasia.org/tour2016
臉書: Tergarhongkong

四年半以來,仁波切於喜馬拉雅山上獨自禪修究竟是怎樣的呢?
就讓他跟我們親身剖白他的心路歷程。
www.facebook.com/HuffingtonPost/videos/306006503076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