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幾小時,今天就過去了;或許,明天又是重複的一天。
可曾發覺,我們太習慣在同一模式下生活,同一喜好、同一追求、同一價值觀,
不知不覺,人便跟着主流盲目地走。眼前的余偉業(Ricky),「光房」 計劃的始創人
三年前離開商界投身社會企業,辭退跨國企業總經理一職,只因他深信,
人生價值不應只有一個標準,你可以活得更有意義。
改變,需要勇氣,更需要 傻勁。 有人覺得 Ricky 很傻, 可是當他想到可以幫人一把,他 就義無反顧,特別是他看不慣社 會的「劏房」現象。 一百呎不到 的地方,只容得一張床,一張微 型飯桌,還有窄得連轉身都有困 難的廁所和廚房;也許擁有一扇 窗,卻不能打開,因為窗子都面 向一片烏煙瘴氣的後巷。 可是,貧困家庭在沒有選擇能力下,只好蝸居於這些環 境惡劣的地方。
現時香港的租金與基層市民的負擔能力完全脫節,就算是細得可憐的劏房, 幾年前租金還是二千多元,今天土瓜灣某些劏房已飆升至四千多,而且業主不肯 簽約,隨時要你搬走,沒有保障,沒有安全感。Ricky 感慨,「相比起來,住屋 比吃飯更為急切,你可以啃麵包但不可以無瓦遮頭,特別是帶着小朋友的婦女。」 劏房欠缺管理,一間屋就像細胞分裂,劏為五、六、七間,雖然各有門口出入, 安全依然存疑。Ricky 說,有一位單親媽媽,隔籬房的男人晚晚喝得爛醉,醉後 就大大力拍打她的門,幸好沒事發生,卻足以令人提心吊膽,整晚也睡不着。
光房,凝聚好心人
Ricky 創立「要有光」社會地產,就是希望幫助基層家庭暫時脫離劏房,搬 入較為安穩的居所 ——「光房」,重拾尊嚴。所謂「光房」計劃,是一些「好心」 業主把物業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給有迫切住屋困難的單親家庭,這些單位乾淨 企理,基本設施齊備,通常有兩至三間房,分租給兩至三個單親家庭,而租金會 因應他們的負擔能力釐定。 定名「光房」,因為「光」是生命之源,猶如光合作 用,入住後可以帶來安全、温暖和希望。
這天約了 Ricky 到其中一間位於荃灣的「光房」見面,這裏住了兩個單親家 庭,四百多呎地方,兩房一廳及廚房、浴室,有基本裝修和傢具電器,十分光 猛,相比劏房,這裏就是天堂。Ricky 說現時為止,七間光房已經入伙,分布荃 灣、屯門、觀塘、灣仔及中西區,合共十五個家庭受惠,她們都是單親婦孺。只安排單親婦孺入住,是因為這些婦 女比較無助,而且急需幫助。
這幾年來,他認識了近百個單 親家庭,對於她們的情形,感到又 無奈又心痛。
「有一位單親媽媽, 住的地 方很殘舊,面臨清拆,隔籬左右搬 得七七八八。 我每次打電話給她, 奇怪為什麼總聽到扭毛巾聲,終於 有次上去家訪,原來她樓上單位的 喉管穿了,每日滴一些很臭的水下 來,所以她要不停清潔,環境十分 惡劣。
「又有一個媽媽,是內地人, 丈夫剛剛過身,她沒有香港戶籍, 但兒子在香港出世,於是兩頭不到 岸,自己在香港沒人沒物,又不能 帶兒子回鄉,因為他只有香港身份 證,她只好靠兒子的綜援過活,租 了一個劏房之中最差的劏房,周圍 都是地盤。」
如何幫「劏房」媽媽建立自信?
Ricky 認為, 要幫這些單親媽媽建 立自信,最重要是知識層面,她們是「知 識貧窮」,好像有些媽媽不知道原來要早 一年為子女找幼稚園,以為去報名就有學 校收。 而「關係貧窮」也是一個問題,兩 母子整天躲在屋裏,少與外界接觸,沒有 什麼社交能力。「光房」是與其他家庭合 住,共用客廳、廚房和洗手間,於是,彼 此都可以學會包容、遷就,更可互相支持 和鼓勵,人際關係得以改善。
擁有,不是必然
當我們在埋怨生活種種不如 意, 買不到最新的 iPhone , 或今 年去不成歐洲旅行 …… 那一邊廂, 有些人卻連最基本的生活條件也欠 缺。Ricky 慨歎, 近期最令他有深 刻感受的例子,是有個給丈夫毒打 的婦女,終於忍無可忍與三歲兒子 走去庇護中心暫住, 為了避開丈 夫,兒子不能再回原校讀書,一時三刻又找不到新的幼稚園,「這是我第一次發現,竟然有小朋友沒 書讀,感到很心酸。」後來 Ricky 成功幫小朋友找到學校,並安排 母子倆入住「光房」,說到此時,Ricky 嘴角向上揚,是由心而發 的開心。
「看到她們生活有改善,從昔日很愁的樣子變得現在的開 心,是我最大安慰和最大回報。」
香港人大多奉行「金錢」主義,低回報會令人卻步,何況沒有 回報! 從創立「要有光」開始,這三年來,Ricky 一頭栽進這扶貧 之火,身為三孩之父,太太沒有工作,Ricky 會否太冒險?
Ricky( 後排右 )跟義工一起探訪光房租客。
不一樣的社會回報
「我不能不辭職,因為這是個很大的挑戰,如果不是全心 全意推動,業主不會有信心。 而且,從個人角度看,人一生那麼 長,有時值得離開安全區去冒險一下。 從投資角度看,高風險低 回報的不要做,高風險高回報有時就值得搏搏。『光房』是高風險 高回報的投資,高風險是因為那麼新的事物,社會未必接受,可是 萬一成功可能幫到很多人,這就是我所說的高回報,是社會回報。」
Ricky 的父母是戰後新移民,60 年代他們一家住過深水埗的 天台屋,居住環境頗惡劣,後來申請到公屋,全家因為「上樓」而 改變命運,從此爸爸媽媽沒有後顧之憂,不用再擔心漏水倒塌等問 題,可以努力工作。所以他深明「安居」的重要性。
「我明白當你有個地方落腳,整個家庭發展也會不同。 我是 典型屋邨仔出身,土生土長,在香港出生香港念書,覺得香港事就 關我事。」從小開始,他一直有幫人的念頭,中學時曾探訪水上新 娘,她們是漁民在國內娶的妻子,由於不是香港人,不能上岸,只 可住在避風塘的艇上,製造了很多家庭問題。
賺錢以外的人生價值
「回想一下,原來自小已經留意這些社會問題,後來不斷被 灌輸讀書是為了賺錢的觀念,才漸漸淡忘了。」然而,Ricky 偶爾 也會思考,除了賺錢,人生應該還有其他事值得做吧!
出來工作後,因緣下他聽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 尤納斯(Muhammad Yunus)的講座, 尤納斯是一位教授,也是孟加拉銀 行家, 創建了孟加拉鄉村銀行。 在講座中,教授分享有次探訪窮民 區,發現那裏好多人想做小生意卻 苦無資金,一問之下,創業只需要 100 元左右,他很愕然,二話不說 就借給他們。
教授沒想過借出那麼少錢就 可以幫人脫貧,啟發他創辦鄉村銀 行, 專門借錢給窮人, 你夠窮, 沒還錢能力就會借給你,他認為銀 行應該借錢給真正有需要的人。 此 後,鄉村銀行幫助了數以百萬計窮 人改善生活,這些人的壞賬率低於 商業銀行,發現信譽與貧富沒關。
這 件 事 讓 Ricky 大 開 眼 界, 「叮」一聲,引起他連串思考:「做 生意原來不只為賺錢,還可以有另一個意義! 為什麼香港人做生意, 不去想想其他使命?」他開始留意 香港房屋問題,不斷研究有沒有可 能在幫人之餘,兼顧到物業投資需 要,光房雛型便走出來。
「光房」除了幫助這些媽媽度 過眼前難關,更重要的,是建立她 們的自信,希望她們日後可以自給 自足。Ricky 認為, 當一個人生活 穩定, 就有餘力為未來打算。「我 覺得人生最重要的資產是對自己有 信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學 歷啦,背景啦,可是總有他某些才 能。 不要看輕自己,以為自己只會 湊仔,出來工作只會洗碗,我們好 想幫她們找到自己的潛能。」
「要有光」不單為她們安排住 屋,還凝聚各方有心人,因應受助 家庭的不同需要,提供支援配套服務,例如提供工作培訓和機會,還有子女學業安排、日用品供應等,並幫助她們擴闊生活圈 子,增強自信,全方位協助重整人生。
改變,原來自己很快樂
要改變,或許有所犧牲,回報卻是超乎想像。Ricky 一個轉念,生活的物質水平好像下降了,可是卻快樂自在 很多。 他娓娓道來:「從以往去澳洲黃金海岸變成去屯門 黃金海岸,都很好玩。 這幾年得着很多。 越來越發覺物質 享受是開心,但不會開心很長時間,你會發覺真正的開心 是用錢買不到的。 另外,我覺得自己少了物質欲望,去五 星級酒店吃自助餐跟你去茶餐廳吃菠蘿油,快樂程度可以 是一樣的。 我的孩子最大十歲,最小的念幼稚園,他們也 知道我做什麼,我希望留給他們一個榜樣。」
人生助跑器
「光房」租約只是三年,會否太短?Ricky認為「光房」不過是她們人生一個助跑器。「三 年真的不可能把問題完全解決,但起碼給予足夠時間、空間,讓你為將來打算,如何利用這 三年時間,是她們的一個挑戰,我們只是在她們最艱辛的時候,在身邊扶上一把。」
脫貧的主要關鍵,不是你給她們什麼,而是她們要對自己有信心。 與這些家庭接觸越 多,Ricky 發覺她們最需要的,不是金錢,是夢想。「以前只是過一日得一日,連最基本的安 全感也沒有,根本不敢去想將來,還談什麼夢想?一個人有夢想,就可推動你努力往前走。」
光靠一己之力,Ricky 明白力量有限,幸好像他一樣熱血的人不少,很多業主知道這個 計劃後,都主動聯絡他,希望可以出一分力。「光房」計劃雖然還在起步階段,力量依然微 小,可是這顆關愛種子一旦在人們心裏萌芽,這份愛心將會廣傳開去。
阿芬的「光房」生活
住在荃灣「光房」的阿芬,兒子五歲,是位未婚單親媽媽。對於能夠搬入去住,十分開 心,而更開心是兒子的語言能力得到改善。
「兒子以前不多說話,正常的孩子三歲應該會叫媽媽,他三歲只會說單字,你問他很 簡單的問題,他只望着你不會回答,後來帶他去母嬰健康院檢查,才知道他言語發展出現毛 病,我很擔心,於是辭去售貨員一職,專心湊他,多與他說話,帶他周圍去玩,又由認字卡 開始慢慢教,幸好不久以後,他開始有改善。」
未搬入「光房」前,阿芬原本與兒子住在媽媽家,媽媽覺得她未 婚產子很丟架,於是經常在兒子面前講一些負面說話,整天吵吵鬧 鬧,經常有磨擦,她不想兒子成長受影響,希望搬出來住,於是找社 工幫忙,看看有什麼地方介紹。 社工給她看劏房的照片,內裏黑沉 沉,環境很差,但租金也要五千多元,根本負擔不來,後來在報章看 見「光房」計劃,便主動找他們。「很感激好心的業主,多謝他們幫 忙,這個社會真是有很多有心人。」阿芬笑着說。
談及未來夢想,阿芬說待兒子升小學後,她希望可以修讀化妝, 將來在這方面發展。不過當下最重要是陪伴兒子,好讓他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