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nda無法接受丈夫的不忠,更無法接受丈夫二十年來一直欺騙她,所以她繼續一廂情願地認為丈夫會回心轉意,童話除了是Amanda自編自導之外,童話的煉成也經過了媽媽、社會和傳統文化等價值觀的洗禮,我帶着Amanda看清楚,目的是衝擊Amanda去面對現實,因為我相信活在甜蜜的妄想,不如面對殘酷的現實,然後如實地研究挽救婚姻的可能性。 今日見Amanda,她說:「丈夫始終沒有改變,我已經沒有提起那個女人,而是默默的煮飯打掃,只要他肯放手,我便不會追究,但他對我仍然很冷淡,我很難抉擇。」我說:「你已經夢醒,卻仍然裝睡。」Amanda避開我的眼神,我繼續說:「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何況你的選擇很清楚,就是選擇等待、選擇拖延、選擇不離婚。」Amanda說:「因為我想給他一個機會。」我反駁:「還是你想給自己一個機會?」Amanda頓時語塞,我說:「選擇不離婚是沒問題的,我尊重你的選擇,重要的是你清楚這個選擇的代價。」
下一次見Amanda,她丈夫開始把家中的衣服帶走了。
再下一次見Amanda,丈夫連牙刷毛巾也帶走了,丈夫不願帶走的,只有夫妻二十年前的結婚照,仍然掛在空洞的牆壁上。
Amanda說:「我最害怕的事情發生了,丈夫已經搬走了,我以前『晒冷』在婚姻上,現在『一鋪清袋』,沒有青春、沒有朋友,也沒有積蓄,我有想過自殺,但是想到九十歲的父親,我做不出。」Amanda一臉茫然,然後說:「我也不想向人多說丈夫,我怕破壞了他的聲譽,影響了他回心轉意的機會,我唯一可以做的是謹守自己的崗位,丈夫已經沒接我的電話,我只能在WhatsApp中對他說:『我等你。』然後每日檢查訊息是否變了『藍剔』,不過,即使他看了也只會『已讀不回』。」
一個星期後,兒子告訴Amanda要搬去與丈夫同住,Amanda即時崩潰說:「兒子不要走,這是我們的家,我們一起等爸爸回來,好嗎?」兒子變得激動:「我一早已失去了爸爸,Amanda,你成熟一點好嗎?」Amanda聽罷,一直在傻笑,呆滯地不停流淚。
Amanda在凌晨服藥自殺,後來獲救。
出院後,Amanda再來見面,她說:
「其實我並非要去死,也沒有寫遺書,當我聽到兒子說要搬去跟丈夫住之後,我很心痛,不停地問兒子:『為什麼要和那個女人住?』『為什麼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離開我?』『那個女人搶走了我老公,還搶走我兒子!』『他們一家人團聚,而我什麼也沒有!』兒子沒有說話,於是我開了啤酒,一邊飲酒一邊吃止痛丸,很快便吃了超過一百粒,我很頭暈,下一刻我已經在醫院了。我也不知道吃止痛丸會死的……」我說:「或者你沒有計劃自殺,而是出於衝動,因為你當時很絕望,但你的行為很危險,你可能會死的。」Amanda說:「我明白,後來我在醫院精神科病房裏強制留院十四天,在這段時間,我遇見很多人,病房內有一個厭食症女孩、一個單親媽媽,還有一個神志不清的病人用粗口罵我,我是病房裏唯一一個不用食藥的人,兄弟姐妹逐一來探我,他們拍拍我的手,說:『明白了,不用講太多,總之支持你。』我的淚水湧出來,我反省了很多,其實我很傻,我死了他們會很傷心,我不會再自殺了,我覺得自己成熟了,但諷刺的是,我五十幾歲才開始成長。」
我說:「以前的Amanda已經死了,從今開始,讓自己從零開始,再活一次。」
(裝睡公主.中)
輔導員如是觀
無常讓生命有巧合,當然,能夠深入地看到因緣條件的話,純粹的巧合其實不多。不幸的事每天都在發生,有些不幸是巧合的,但有些是人為的。「可憐的人必有可恨之處」意思就是當時人要為他的不幸負責任,雖然他未必存心自尋煩惱,但他的選擇卻造就了自己的不幸:
急躁的人,不覺察、不思考,錯過了選擇;
固執的人,滿腦子「應該」、「一定要」,忽略了選擇;
拖延的人,忘記了有一種選擇叫「不選擇」,或者「選擇被動地等待結果」;
逃避的人,希望別人代勞做選擇,便無須要為選擇負責任;
選擇困難的人,能取不能捨,獲得的不滿足,放低的捨不得;
完美主義的人,以為沒選擇,遇到「美中不足」時,看不到「美」,只看到「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