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暢懷長老 精勤弘法一生

道初、可人、部分圖片由香港佛教青年協會、大觀禪師提供,特此鳴謝。

520

暢懷長老 簡介

暢懷法師 (1929~2019),內號親極,俗家姓王,出生於河北省武安縣,十五歲於邯鄲禪房寺性崇和尚座下出家,法脈源於寶誌公禪師 (418~514) 所創立之金頂毗盧派。師於1943年在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其後親近慈舟律師、圓瑛大師、倓虛老和尚等多位佛門大德。法師1949年南下香港,先後出任中華佛教圖書館館長、香港佛教青年協會導師、澳門佛教青年中心會長、香港能仁書院校監,並任天台精舍、荷石精舍、圓明寺住持。為推動正信佛教的發展,除舉辦傳統佛誕法會、靜坐班、佛學班講經說法外,法師在國內外積極提倡短期出家及八關齋戒法會、又定期傳授三皈五戒和在家菩薩戒;同時接引有緣出家的弟子,保送他們入讀佛學院,以培養僧才,續佛慧命。在社會服務方面,法師早年曾率眾前往難民營、監獄、安老院、醫院等地方探訪,運用佛法舒解眾生之心靈苦惱。法師又親自撰寫佛法文章書刋,如《學佛文集》、《靜坐講義》、《佛法答問》等等;又倡印大量佛法書籍免費結緣,時而邀請佛門大德開演佛法要義,旨在弘揚正法,提升信眾的正確知見。法師雖然身居香港,心常繫念國內,因此領眾在祖國弘法參學之餘,還集資在其家鄉河北武安等地興建龍泉寺及三間較小的寺院,協助國內有情,共沾佛法利益。暢公一生閱歷豐富,博通諸宗大義,說法圓融,為法忘軀,接引信眾,諄諄教誨,為大眾所景仰懷念。

 


文以記師

文:釋定賢

520

 

弟子所認識之恩師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世間種種,無常生滅,離不開「因緣」二字。然而,「緣起甚深」,誰能參透箇中深義?

二十多年前,亦是因為感受生離死別之苦惱而尋覓出離之道。一個早上來到天台精舍,不大的單層式平房佛堂,頗為簡陋;但見人頭湧湧,梵音飄飄,法會進行中⋯⋯ 遙望一位老和尚的身影,未來之恩師暢公是也。很慚愧,當時令我這凡夫印象深刻的,是與「錢」有關 — 有很多免費結緣佛書、派免費午飯盒和生果、寫牌位回向不收費,只是自發供齋或隨喜捐助。感覺良好!

後來在暢公座下受三皈五戒,又隨老和尚到加拿大溫哥華福慧寺,參加短期出家及八關齋戒法會。從一個初機居士的角度觀察,覺得這位老和尚「頗冷,也不太冷」。可以這樣形容師父:「菩薩低眉,和如春風,靜如止水。金剛炯目,威儀自若,動如雷震!」恩師觀機逗教,不時用折、攝二法,接引啟導後學弟子,但總以慈悲機智隨和的態度為主,因而有弟子贈以「暢所欲言宣妙法,懷開大笑度有緣」之句。

幾年之後,在社會磨蹭久了,萌生鳥倦知還的意態,但還歸何處?又是另一個早上來到天台精舍,那時精舍內只有幾個人;預約了暢公,想請老和尚寫一封推薦信給我,我想以居士的身份,報讀台灣佛學院學習幾年,看看自己能否適應佛門生活才考慮出家。師父很慈悲,面帶病容卻認真地說:「你既然有意出家,還是先出家後去讀佛學院較好。出家人與居士在佛學院的學習生活是一樣的,但出了家才真正算是佛門中人⋯⋯出了家的前途會越走越光明。」之前有人勸我出家也不為所動,主要是對此久染紅塵的自己沒有太大信心。但那時經老和尚的提點鼓勵,像貫注了動力,考慮了七天後即決定在暢公座下出家。後來師父接引了更多弟子出家,並按其意願送往佛學院修學。

「此來不用傷遲暮,佛法弘揚本在僧」,培育僧才弘法利生,這是恩師對佛教和社會的一項貢獻。
 

520  520 520

 

修學須真誠精進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事的問題,這似乎是一個普遍的真理。未出家前,對出家修行的生活充滿着清淨與超越的憧憬,後來漸漸領悟,師父所說「出了家的前途會越走越光明」的前提是:「初心(菩提願行)不退,而且是從經歷無限時空因緣的考驗而言。」現實的情況是,除非是久修利根或善業深厚的菩薩,大部分人都是有各種習氣的凡夫,出家的「光環效應」並不能一下子將煩惱習氣清除,必須假以時日,真誠精進用功修學正法,光明的前途(轉迷成智)才會顯現。「心出家,身不出家」的在家修學佛弟子,亦復如是。

師父如何將大乘佛法的理論與實踐連結?弟子觀師父二十年如一日。師父每天功課不斷:拜佛、打坐、看書、念佛、經行、早晚課、辦大眾事;尤其是拜佛與打坐,即使在病中,師父也堅持修行。

師父生活簡樸,克己利人,為法忘軀:在衣食住行方面,師父簡樸節儉,毫不挑剔,但為建寺安僧和利益眾生時,便會務實而不吝嗇。師父說他在年輕時因不善調理身體,只拼命用功修行和做事,導致牙齒脫落和精神衰弱,後來以靜坐和拜佛將身體毛病治理好,所以常勸勉大眾修行做事要行中道,不可過猶不及,又說「養生之道在於動,養心之道在於靜」,因此拜佛和靜坐,是很好的世出世間修行方法。

學佛修行的基本下手處是「斷惡修善」,因而師父常以「四正勤」開示大眾。四正勤者,「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此道理看似簡單,但能夠恆常精進實踐亦非易事。

有一次早粥後,師父語重深長的對弟子說:「我在這數十年領眾學佛,憑一個『忍』字!」弟子聽後無語。細心思惟,是的,菩薩發心學佛度眾,應修學慈悲智慧、忍耐包容;待人接物,莫與貪嗔癡慢疑、見嫉諂誑憍等煩惱相應,否則自度不了,何以度人?

師父亦常開示「但盡凡情,別無聖解」的深義。菩薩是覺有情,眾生是迷有情,生死煩惱,皆因糾纏執着這個虛妄的「我見凡情」原故。如何盡此凡情?師父的老師倓虛老和尚說得好:「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默然直觀自心,覺性現前,凡聖一如,真妄亦空。

「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我輩凡夫,須廣學多聞,正念正法,真摯地身體力行,培養慈悲智慧,此即減滅生死煩惱之菩薩中道行矣。

另一方面,師父也常說「法無定法」、「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這說明佛法不離世間法,但為利益眾生並使之離苦得樂故,學佛者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令理事圓融,真俗無礙,方能普度眾生。

以上只是弟子蒙 恩師多年以來身教言教之點滴摘要。弟子會謹記恩師之遺訓:「心胸要廣大,志在弘法利生,不求名聞利養。」    


至人應物  體寂名存  權跡有歸  光雲不滅
誠祈恩師  乘願再來  重演圓音  復轉法輪


弟子 定賢頂禮

520

 


普賢行願⋯⋯1 2 3

1 者禮敬諸佛
老修行是一位很喜歡以法供養的人,隨類化導,每次飯席之後,他會拿一條小毛巾,抹乾淨嘴巴,喝一口茶,跟着恭敬合掌說,今天受施主飯食供養,老衲無以為報,現以法供養之!然後他就打開話閘子,天南地北的說起來,有時會說各地的風土人情,有時會說過去官侯將相、詩人墨客奉佛的歷史故事,有時候,遇到隨行有年輕的僧眾,他會推舉對方代為說法,有一次我們應邀到一間寺院進行八關齋戒,隨行來了一位年輕的比丘尼當翻譯員,師父說,下午我就不講了,天氣太熱了,需要休息休息,有請這位比丘尼代替吧!人人都喜歡聽老和尚說法,但他會把機會讓給後學。午後,剛巧有來客要找他,客人叩門時,老和尚輕輕打開門縫,看到面積只有 50 尺的小房間,放置了一張碌架床,一個五筒櫃,剛巧中間有一個位置,可以容納一片袈裟,他就在這一片丁方的袈裟上拜佛,當下這一刻覺得很慚愧,老修行把握光陰收攝身心,弟子以為師父躲懶,以俗世人的情操去評估別人,無時無刻在用功,禮敬諸佛,這就是可親的暢懷法師。

 

2 者稱讚如來
老和尚是雙面人,他常言道,「遊走世間,欺善怕惡。」

人家對自己禮貌,恭恭敬敬,就會罵他;如果對方是惡人,他反而對對方柔言婉語。為什麼呢?師父說:他那麼惡教化也沒有用,禮貌的人善良,要給他正見;要看破、要放下。稱讚如來,這就是可親的暢懷法師。
 

3 者廣修供養
日常,師父總是穿着一件縫縫補補的大袍,裏面再穿一件利工民內衣,內衣也是破舊的,也許穿了超過十年,記得有一次,有一位居士看在眼裏,就買了兩件新衣送他,他老人家歡歡喜喜收下了,隔了一段日子居士再來到,見他仍然是穿着破布衣,就問他為什麼不穿新的呢?他說,出家人穿百衲衣,很好啊!新衣已經送給早前來探訪他的僧人,他認為對方比較需要,八、九十年代時,社會未夠富裕,到訪的人都能感受到老和尚的關懷;了解他的信眾都預知,無論供養老和尚的物資多貴重,他都會轉送給有需要的人。廣修供養,就是我們的老和尚。
 

520

 


懷長老追悼文

文:大觀禪師(香音)

 

520 

2017年攝於天台精舍

520

崇山大禪師於 1993 年邀請暢懷法師及聖懷法師到韓國參加世界一花會議。

 

有幸認識恩師暢懷長老是在大約 1978 年,年齡尚是二十出頭的我,當時還沒出家,偶爾會去聽恩師的佛法開示,因不曉普通話的關係,每次都是有賴凌桂珍居士幫忙翻譯。有一次到九華徑天臺精舍,恩師親自下廚為我們煮麵。用膳後閒聊,我告訴恩師很想去修行,恩師便問:「修行?你知道什麼是修行嗎?」我便隨口回答:「修行就是放下我和我所。」恩師回覆:「講就容易!」承蒙恩師開示,更建議我若想修行,便不要留在香港和台灣,考慮到泰國去體驗實修吧!兩年後亦為我寫了一封給泰國佛教中華圖書館的介紹信,當時拿着這封信,我向公司請了三個月無薪假,便啓程到泰國開始了修行的路途。感恩長老的慈悲與智慧,就是因為他老人家的建議,我才會去泰國修行,開始了出家的因緣。

多年來一直視長老為恩師。記得 1991 年我由泰國回到香港,便立即去向恩師頂禮。恩師見到我出了家,非常高興,他說:「別人告訴我你無情無義,出了家也沒通知我;可是我覺得你這是大丈夫的行為,修行就是不要向世俗人那樣婆婆媽媽的,出家人就是要全心全意修行,弘法利生。」另外他亦不忘叮嚀,以後不要浪費時間去拜訪他。當時我回答他:「能夠來拜訪恩師您,對弟子來說是個學習的機會,怎能夠說是浪費時間呢?」對於恩師廣闊的胸懷、慈悲的包容,弟子是由衷的感動與感恩。

成立秀峰禪院這二十七年來,恩師一直都在背後大力支持。1993 年,崇山禪師在韓國舉辦了世界一花交流會,因緣殊勝,邀請到恩師和聖懷長老一起出席,當時恩師還帶領了幾十位佛友隨行到漢城參與,成就了那次莊嚴殊勝的佛法交流與聚會。自此之後,恩師對崇山禪師的禪機非常讚歎,亦和崇山禪師成為了好朋友。隨後亦一起協辦崇山禪師在溫莎公爵大廈的《心經》三天講座。

有一次,恩師對崇山禪師說:「禪師真是一位有實修實證的禪宗大德。」禪師回應:「謝謝您。你給我印可,所以你才是我的老師啊!」恩師亦回答:「我做您的學生也不如啊!」當時大家都大笑起來。見到兩位大德的胸懷與謙卑,非常感動。

1994 年,秀峰禪院面臨業主收屋的困境,恩師百忙中還帶着崇山禪師和我,一起到新界各處去為禪院找尋新的道場地點;更不忘叮囑我,若還是找不到地方,可以暫住在位處太子的佛青新會址。後來找到現時的單位,舉辦了七日七夜的念誦籌款,恩師致電說他要做三萬元的捐款,隔了一分鐘後,又再打電話來說也許太少了,應該要支持五萬元。恩師就如菩薩般伸出溫暖的雙手,支持着我們不是中國顯宗的道場,不離不棄。多年來還經常借出場地讓我們在佛青舉辦崇山禪師和秀峰禪師的禪學講座。近這幾年,他也鼓勵我每年到圓明寺舉辦的八關齋戒分享禪法。恩師的身教與言教,我們一直謹記於心,他教導我們弘法的態度:「心胸要廣大,志在弘法利生,不求名聞利養。」
 

 

520

暢懷長老與崇山禪師禪趣交流,令大眾法喜充滿。

今年初我們登門拜訪,亦拍攝了恩師的開示,他老人家叮嚀禪和淨土是一家人,不應分開。六月十一日我致電告訴恩師將會到馬來西亞弘法,他交代定平法師給我回覆了以下訊息:

感恩師父您對恩師的孝心!師父目前的身體狀況平穩,請勿掛念!恩師時常叮嚀我們說:要「淡盡凡情,別無勝解」。又說:「我等不貪生,又復不樂死,一心及智慧,待時至而去。」期望弟子們不忘初心,以道業為重!

衷心感恩恩師給我最後的提點與開示。記得恩師生前亦希望能夠為秀峰禪院的徒眾開示,可惜我們福德因緣不具足,未能圓滿恩師的心願;但就在這次的圓寂和荼毗法會過程中,令禪院徒眾們有所啓發的是修行應「不忘初心」。恩師當初的願力及離開前,還是不斷地叮嚀我們。他老人家的色身雖離我們而去,但是他愛教護法的願力,卻留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一定謹記恩師的「不忘初心」而滿恩師的心願。

香音* 願以今生的修行,弘法事業,報答恩師的大恩大德。香音願生生世世能夠再遇到這位大德,跟隨這位大德學習。      

弟子   香音頂禮

*大觀禪師的前法號是香音法師

 


暢公是老實修行人

文:袁文忠

520

袁文忠(定燦)早在 1976、1977 年間認識暢公,當年他還是十九、二十歲的小伙子,在香港佛教青年協會當義工負責會務工作。

暢公是中華佛教圖書館館長,佛青當年借用圖書館舉辦活動。1976 年,淨空法師在圖書館講經,晚上舉辦念佛晚會,暢公給袁文忠的印象,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修行人、一名苦行僧。

袁會長憶述:「暢公說話不多,有空多數留在自己的寮房靜修,我們佛教青年協會辦事,他沒異議、也不會管。每天他都靜坐,早晚拜佛是定課,而且拜得很攝心。」他說是因為被暢公的威儀攝住了,所以早在暢公座下皈依了三寶,一直跟從他身邊多年。

袁會長稱暢公的拜佛為「觀想拜佛」,還堅持要為我們示範一次師父的拜佛方式,速度極慢極慢,將身心全心全意的投放在動作中,看起來便是極之虔誠。至於如何觀想,相信就要看個人的修為了。

暢公行路的威儀,同樣將袁文忠的心深深調伏了。「師父是受大叢林教育出身的,不但走路有威儀,連爬山都威儀俱足。走起路來,他目不斜視、心無旁騖,那種定功會深深攝住人。」暢公攝住人心的,還有他的唱誦功力,早年我們的法會都是他當主法兼維那,覺光長老與永惺長老,均對暢公的唱誦讚歎不已。

暢公給袁會長另一深刻印象,是極度節儉。「暢公平日對自己什麼都不捨得花錢,不捨得吃 、不捨得穿。他的袍衣經常都是破爛的,處處用針線修補。早年自己一人住在天台精舍時,有食物餿了他也照食,所以後來腸胃一直不好,積勞成疾。」

袁文忠又讚歎暢公的佛學根底深厚,無論是什麼場合請他開示,他總能引經據典,對答如流;而且無論什麼人前來向他請教,他都可以用世間法對應,用世間人的生活方式為人解答問題。暢公對楞嚴經尤有心得,一度在佛青開示楞嚴眾妙法門長達七年之久。

暢公的文章練達,早年在工商日報、華僑日報撰寫的佛法專文,1986年應香港佛教青年協會的邀請,彙集為《學佛文集》,歷年共印了三版合一萬冊;《靜坐講義》最受歡迎,結緣數量差不多十萬本。又將歷年答覆信眾的問題彙集為《暢懷法師學佛答問》共四冊,印數同樣驚人,四冊合共也有十萬八萬本供免費結緣。
 

        

520     520

 


用功修行報師恩

文:張雷(定霈)

 

520

夏至……
黃昏……
恩師,暢懷師父上人捨報圓寂。
早在少年時期已經認為自己是佛教徒,
都拜公仔箱內的「萬佛朝宗」「獨臂神尼」所賜。
佛教徒偶爾出入佛教圖書館,理所當然。
1998 年某天,圖書館內一位實而不華的老僧,
在我面前走過,老僧望了我一眼,
氣場使我以禮點頭,他邊走邊揮手示意我別管,繼續看書。
師徒緣就此結下。
學佛一年佛在身邊。我還未學到精進這個詞語,但我已經非常精進。
師父當年在水簾寺、華首台寺、柏林禪寺,舉辦了短期剃度出家。
我全都參加了……精進!
師父和一眾弟子在河南候機室閒聊。
我出手敏捷,買了個小煙斗作道具。
師兄們玩笑地向師父打小報告:「張雷買煙斗。」
師父凝望着我片刻,說:「呵!呵!呵!千變萬化度眾生。」
手拿着煙斗,站在師父面前的我,小宇宙不斷產生變化。
……
極樂世界就在當下。
當下沒有極樂世界。
一切唯心造。
極樂世界還是要到彼一遊。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師父的教誨點滴,竟成了眼眶中紅渾的點滴。
師父說成住壞空,色身敗壞是必然。
報師恩就是好好學佛,用功修行。
在這生中遇上師父,如暗遇明。
頂禮暢懷師父上人。
望着師父法體最後一面,輕輕說了聲:「師父再見!」

弟子 定霈叩首

 


暢公力行眾生平等

文:空華

 

520     

暢公蒞臨書展探望温暖人間。 

520                                                    

二十年前温暖人間訪問暢公。

520

相信暢公是第一個到越南難民營弘法的僧人。
 

相識暢懷老和尚二十三年,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樸檢和沒分別心,誰有疑難想請他解惑、想皈依、臨終關懷,甚至家中有靈異事件……不論是誰,他總願意幫忙。任何人來找他,他開口就說佛理;他自言是個主張改革的和尚,將僧袍改為啡色是他的提議;相信暢公也是香港有史以來,第一位到監獄弘揚佛法的和尚;七十年代越戰,大批越南人逃亡香港,暢公均以「眾生平等」入難民營講經說法……凡此種種榜樣,皆可作為我們做人的言行規範。

 

奉行節儉生活

第一次拜會暢懷老和尚,是 1996 年,與馬慧儀一同到香港佛教青年協會的閱覽室見暢公。一位慈眉善目的修道人,目光清睿,卻是滿腔鄉音,不易聽懂,之後我們兩人琢磨,原來老和尚說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甫見面,他已和我們說佛法!

之後的三年時間裏,每星期我都有一晚到佛青的閱覽室,聆聽暢公為信眾解答的各種問題,然後筆錄問題和答案刊登在當年星島的《溫暖人間》上。聽不明白暢公的口音不要緊,在場有義工為暢公翻譯,漸漸地我也會聽暢公的口音了,印象中,暢公學養淵博,不但佛經義理開口成篇,亦經常會引用儒家道學章句來說明道理。

暢公日常很節儉,二十多年前,他也六十多歲了吧,每星期從界限街的中華佛教圖書館,到太子的閱覽室上課,他都沒有坐車,我經常見他是步行前來的,大熱天時行到大汗淋漓,他也不以為苦。又有一段日子,見他所戴的眼鏡架壞了,但好長一段日子,他都只隨便的用透明膠紙黏住壞了的部分就算,好幾個月都沒見他換新的眼鏡架。(換了是我,相信一早就把壞的眼鏡架丟了。)

 

為眾釋疑解惑

那時我才認識佛教不久,對於那些靈異事不置可否,但每一晚來問暢公問題的學佛人中,總有那麼一兩個會問及自己碰上的靈異事,暢公例必很認真的回答,甚至還會為他們舉辦幽冥戒法會。我想,如果一兩個人碰上鬼只屬湊巧,但當我每晚來上課,都總有人說他遇上鬼,於是我便開始相信世上的確有鬼這回事。

如今,我仍清楚記得暢公如何安慰那些一說到鬼就結結巴巴的信眾,他總會說:「你不用這麼害怕,其實,鬼遇到人,他比你更害怕。因為他是很辛苦的,他冒着一切辛苦也要來找你,必定是有些對他很重要的事需要你的幫忙。」

從暢公口中得知,佛教是用勸說的方法,讓那些靈體獲得生機,他會為亡靈舉辦法會,給他們機會皈依佛法,之後靈異事件總會自然便告一段落,不會再出現。

 

勉勵鼓舞人間

從《溫暖人間》在星島晚報刊登開始,每次見面,暢公從沒停止過勉勵和讚賞我們,給我們很大的鼓舞,知道《溫暖人間》獨立,當時沒有多少人看好,我們卻常常很慚愧地獲他稱讚「了不起」。他不僅口裏說,到《溫暖人間》舉辦籌款素宴的時候,他也吩咐佛青的弟子幫忙購買席券。

《溫暖人間》一名專欄作者趙來發先生在二千年代患癌,最後在醫院的那段日子他決定皈依佛教,暢公不認識趙來發,但得知他決定皈依,二話不說,就從荔枝角天台精舍到瑪麗醫院去為他打皈依,那份悲切,感人至深。

二十多年來,每逢十一月暢公的壽宴,只要有空我都會參加。最初壽宴在酒樓舉行,親近暢公的藝人都樂於獻唱,熱鬧得很。之後圓明寺修建完成,就改在寺內舉行,依舊熱鬧不減,高朋滿座,卻多了不少莊嚴景象,暢公的開示更覺「如救頭燃」般發人深省。可惜去年暢公最後一次壽宴我因事去不了,幸好去年八月暢公突然約信眾一同聚餐時我也參加了,當日他的精神不錯,也有為大家開示。

 

感恩親自下廚

幾年前,《溫暖人間》為暢公寫過一篇封面人物報道,那次訪問,暢公還刻意為我們下廚煮了一大碗麵,有幸得嚐傳聞中暢公煮的麵,清淡中蕩漾的上佳法味,叫人回味無窮。近年側聞暢公患病,天台精舍又要進行維修,本想再訪問他老人家,又怕為他增添麻煩,想念一拖再拖,最終未能如願再睹慈容,終成永訣。不過,暢公的言行身教早已烙印心上,感恩老和尚,我願在以後的日子依教奉行。

520

那年暢公親自下廚為我們煮麵。

 


問:什麼是幽冥戒?
暢公回答:中國佛教打水陸、三壇大戒有傳授幽冥戒,其他法事甚少授幽冥戒。在香港我每年傳授一次菩薩戒、一次幽冥戒。幽冥是幽暗地方的意思。陽間人可以皈三寶、受五戒、受菩薩戒,陰間鬼神為何不可以受戒?故此,古德編制這個幽冥戒。這個戒不是三皈、五戒那麼簡單,是專門給鬼神授菩薩戒。一切眾生如人、天、鬼、神,皆可以受菩薩戒。

 


溫暖人間襄請天台精舍少部分義工和護持居士,為讀者分享暢懷老和尚日常的言行叮嚀,感恩他們的無私分享,寫下點滴憶述,在這個緬懷暢懷老和尚的專輯中予以刊登,除了右頁一則,我們還以箴言設計方式分散在此輯各頁中,予讀者一起追思和學習暢公的遺教:

  • 師父問:芝蔴能搾出油,那黃豆呢?弟子答:黃豆不能。
    師父問:有心先還是有境先?沒有人答。
    師父再講:等於芝麻本身可搾油,遇到要搾油時油即出,
    黃豆無油,怎麼也搾不出油。

 

  • 師父會責備純粹來探訪的在家出家眾說:
    來聽佛法的我才跟你們談,不要浪費你我的時間。

 

  • 師父說:昨日是長夜大夢,今天是逢場作戲,明日是天上浮雲。

 

  • 師父常說 (暢公的偈語)
    宇宙萬有 ,從思想生,
    分別停止,一切皆空。

 

  • 老和尚不論多忙,身體情況如何,也堅持定時拜佛。
    念佛打坐從不間斷。恆常慈悲接引眾生。

 

  • 師父一向自理能力強,但遇到有信眾身心有障礙時,
    師父特別注意及關心,故意讓他 / 她們親近和服侍,
    然後慢慢引導,先用世間法,待到了一定程度,就教出世間法。

 

  • 師父教:人和人之間要保持恰當的距離,
    太親近,要推開他;
    太疏離,要主動接近他,否則會出事端。

 

  • 有弟子只看經不打坐,有弟子只打坐不看經,師父就述,古德有句話:
    通教不通宗,如蛇鑽竹筒,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
    宗教一齊通,如日照虛空。

 

  • 師父用飯時間快慢不一。
    座上客吃得慢時他就慢,快時他就快。
    不讓人等或狼狽。

 

  • 師父常為義工們心痛,常提醒我們:
    來到佛門別只顧要修福,要福慧雙修,
    不用整天做清潔掃地,要打坐,
    誦經拜佛,讀大德著作。

520

 

  • 師父觀勉佛青同人以這偈為做事準則:
    我等董事今議事 群策群力作佛事
    弘法利生為家務 任勞任怨誓不遲
    虛心若谷妙從生 待人謙讓要和氣
    不因小事爭人我 決志勤修證菩提

 

  • 師父常述一古德說:
    對人對事要心量廣大如虛空,做事細心如穿針孔。
    師父本人就是榜樣。
     

 

  • 師父會因材施教。
    一個新學佛的義工,因親人得重病而痛哭流涕,
    師父輕輕一句,令他頓有所悟: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違反自然便有痛苦。

 

  • 問師父什麼是善知識。
    他答:當這人講笑話時,你聽後抱腹大笑;
    但當他講悲哀事時,你就抱頭痛哭。這人就是善知識!

 

  • 師父教我們,每人都有多種的角色:
    父母、子女、師長、兄弟姐妹……要做好每個角色。

 

  • 有一天在道場午飯後特有弟子挑起話題。
    樹木是有情還是無情。
    眾人議論紛紛。
    有說説「有情」;有說「無情」;
    有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
    就在這氣氛之中,老和尚突然用力將飯碗拍在枱上一下然後問:
    如果這隻碗掉到地上打爛了,
    你這隻碗是有情或是無情呢?眾人為之默然。
    老和尚繼後就說:如果這隻碗打爛後你心疼不捨得,
    你就對它發生感情關係,那這隻碗就是有情喇。

 

  • 師父每天同義工一起上午供,做晚課。
    每天同桌午飯,飯後他慢慢放筷子,
    開示佛法,這是我每天最期待的時候。
    像佛陀般,有時無問自說,
    有時看來訪者的背景而說,
    有時應大家的問題而說。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