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一役,醒未?大嶼山八歲小黃牛去世,腹部發現大量膠袋!醒未?反常天氣日漸增加,醒未?「收皮」掌陀人Kimi是早醒的一群,名稱叫收皮,既代表她們做的工作,也可以說是一種暗示。
為什麼叫「收皮」?就是把大家棄掉的紙包飲品盒收集回來,然後upcycle(升級再造)成特色產品,延緩它們被丟棄到堆填區的命運。其實Kimi也是盡力而為,將紙盒重造只是幌子,心底深處是祈願每個人珍惜資源,免致地球有「收皮」玩完的一天。
第1次響鐘
Kimi讀平面設計出身,因為四年前收了哥哥的皮,從此踏上不歸路。她回憶事發經過:「有一日,哥哥把他一個依然新淨的袋丟掉,我便拿來重新設計成銀包和散紙包。」這是其中一個喚醒Kimi的原因。
第2次響鐘
很多年前,Kimi參與淨灘活動,驚嚇發現整個沙灘都布滿垃圾,有膠樽、有紙包飲品,恐怖影像烙印腦海,覺得不可以再這樣。
第3次響鐘
根據綠色力量統計,全港每年丟棄的紙包飲品盒高達43,000噸,可以鋪滿16.9個香港大球場,她更加警覺刻不容緩。
好收唔收,收垃圾?
Kimi一直是身兼多份職業的「Slash族」〔註〕,有段時間,她曾在「蘇波榮」素食店做過廚師,做了一個垃圾實驗,發現只有紙包飲品盒不能回收,於是思考:它們是否只有棄置到堆田區的下場?怎樣可以循環再用,延續生命?她記起有位朋友把一個375檸檬茶紙盒剪開對摺,然後當作銀包用。她覺得構思很好,決定發揚光大,剪剪裁裁,加粒鈕門,搖身一變,廢料變成獨一無二的銀包、散紙包、卡片盒。
坦白說,當初令我留意「收皮」的,正是「她」的名字,「垃圾就是比人收咗皮的東西,我們覺得這個名很好笑,就算不記得我們做什麼,起碼記得有個品牌叫收皮。」仿如大笑姑娘的Kimi,爽朗地表示。Kimi笑說最初成立「收皮」工作室時,很多人說她傻,好收唔收,收垃圾?!最搞笑是,她擺市集遇到某些婆婆好奇走近,可是拿起一看,立即嗤之以鼻,說她們也會做。「剛開始做的時候,除了家人、朋友及一些環保人士,真是沒人欣賞。」相信自己做得對,懶理閒言閒語。所以Kimi一直堅持,漸漸地得到認同。「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這樣傻?收那麼多垃圾回來?他們說回收這些垃圾並非我們的責任,但是我覺得既然做到,為什麼不做?因為真是好多好多垃圾!」Kimi瞪大雙眼說。
初時她在Facebook推廣,當大家知道她的善念,都踴躍支持,主動留起飲完的紙包盒,然後拿來工作室給她,數量之多,差點讓她彈起。「早前收到三千多個紙包盒,塞滿整個升降機,嚇傻了我。那一晚幸好哥哥姐姐也在,大家即時處理,逐個檢查是否洗淨,然後分類,一直做到凌晨,最後足足有五個紙皮箱,自此不敢再呼籲,可是大家的熱情都是停不了。」因為寄來的數量實在超乎想像,如今總共有十多箱紙盒,工作室實負荷不了,所以只好暫停收集。
其實,Kimi開設「收皮」的原意不在賺錢,只是想盡一分力保護環境。當初她做出來的成品,都是半做半送,如果有朋友需要籌款就送給他們,或者一些慈善機構需要幫助,也會用便宜的價錢給他。後來有人在Facebook留言說散紙包很可愛,問她會不會去學校教,她才開始曝光多了。如今每星期都有一、兩個工作坊,都是學校或者一些NGO,偶爾也有企業找她,所有合作都是自來的。
「我不是一個成功銷售員,一向相信只要做得好,自然有人找你,沒有給自己負擔,這個工作室我已租了十年,所以不會因為「收皮」而多交了租。Kimi又笑:「收皮是一個好好玩的project,因為沒任何包袱,自由度很高。」「收皮」的售賣點不多,只在灣仔的藝術中心有少量發售,因為所有成品都是手作,除了Kimi,只有她姊姊幫手,再加一個兼職,所以產量不多。
咦!可是筆者在其他地方也見到他們的產品?
原來Kimi早已知道內情,坦言是其他人抄襲,不過她並不介意。「沒所謂啦,它真是賺到錢養到我當然好,即使養不到,我也會繼續做,因為我本意不是賺錢。」這是一個社會企劃,目的是喚起大家的關注,達到了就成功了。「我只希望透過此計劃,勾起大家醒覺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究竟製造了多少垃圾?即使你幫趁我,我也會跟你說,有需要才買呀!買了不用也是過度消費,所以我們很少買廣告叫人來買,希望你在買之前,反思自己為什麼要買,支持環保。」
註 解作「斜槓」,意指擁有多種職業的人。
獅子山下的紙巾山
其實,Kimi的工作室也有做其他社會實驗,咖啡杯做燈罩、應「草民音樂節」循環製作多張車軚櫈,然後是「手巾盒」。「最近與朋友及她的小朋友吃飯,一不留神,結帳時竟發現枱上出現紙巾山,嘩!使唔使用咁多呀?BB流一滴口水用一張,再流一滴又用一張,這現象促使我構想了新產品,就是可以洗的手巾盒,是用不同顏色的碎布,質地很柔軟,你一樣可以像掹紙巾掹得那樣爽,不過不是即用即棄,你要拿回去洗,然後下次再用,希望慢慢改變大家習以為常的浪費。」一人力量始終有限,Kimi最近與聖雅各福群會合作,聘請他們庇護工場的朋友幫手,合力做好這件事。 為了以身作則,Kimi坦言已經很久沒有買衣服,如今是爛一件才買一件,鞋也只有三對,要用才買,「少些東西,人會輕鬆一點,一間屋是給人住的,不是放廢物的,如果物件放了很久也不用,不如轉贈別人。我朋友剛剛送給我一對新鞋,因為不捨得穿,一直放在一角,結果我穿了一次,因為鞋底老化,爛了。不捨得穿就再沒機會穿,所以物件要及時用才不浪費。」Kimi慨嘆,其實不需要買新東西,她的工作室附近有很多東西執,櫃、枱,椅……只要願意尋找,基本上不需買新的,「這個城市真是太富裕,物質、食物四處都是,一個城市會浪費那麼多資源,真是很誇張。」
從過度消費走出來
訪問之時,又值消費的大時大節,作為過來人,Kimi希望大家理性消費,「你回想一下,這麼多年你收過的禮物,有哪些是真正有用過的?耶誕交換禮物,其實可以在家裏找一樣自己沒用,但別人有用的東西出來,因為買一樣新的,你也不知對方是否真正合用?」不過,Kimi不會嚴厲斥責朋友亂買東西,她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只建議大家買一些貴少少、耐用少少的東西,不要再買一百元三件的衣服,買一些質料好些的,省一點,用耐些,其實已經在保護環境了。
最後,問Kimi:「我可以買你的作品嗎?
Kimi笑着:「你真是用先好買呀!」
以後購物前,謹記了!
斜槓青年給年輕人的話
「我做了十年freelancer,既做舞台,又是設計師,又做收皮,去學校分享時,同學對前途都很迷失,其實只要有一技旁身就不用怕,這年代只要你找到一樣你鍾意的工作,俾心機去做就有出路。例如我有位鄰居很喜歡結他,日日研究,現在是一名結他工匠;有位朋友鍾意玩呼拉圈,去了德國學,現在教人玩呼拉圈,人生真的充滿可能,最緊要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做好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