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離世」這個概念,聽上去既熟悉又陌生。現今,生、老、 病、死,大部分都在醫院發生。家屬到醫院送別親人最後一程,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常態。但不少佛教徒卻有一個願望,希望往生時有人助念,及遺體不要立即被碰觸,在家離世便是理想的安排。當然,誰不想臨終時能在家中,有親人陪伴下好好告別?
死亡,早已不是禁忌。本期帶來三個在家離世的感人故事,希望藉此和大家談談「死」的選擇。我們也邀請了兩間相關機構,由醫生親述在家離世的流程和注意事項,讓讀者對在家離世有更多的了解。亦訪問了法忍法師,從佛教的角度看在家離世。
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其他地方離世,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唯有多些了解,才能及早溝通,讓身邊的人知道自己的打算。
最後的心願
五年前,Francis師兄的爸爸在家中安詳離世。在父親臨終的時光,Francis肩負照顧父親的任務,只為父親能在最熟悉的床上安心離 去。他說起爸爸在家離世的故事時,潸然淚 下,眼淚滴落的同時,卻流露出幸福的神情。
最後的心願:回家
Francis的父親罹患前列腺癌已經十多年,抗癌已久,還出現了認知障礙症狀。Francis也能感受到,與父親相處的日子,也許不多了。
這次父親住院,正值疫情時期,探病政策收緊,有時整整一個星期家屬都不能探視。疫情下醫院人手不足,父親未必能得到及時的照料,尿濕後往往「醃着」大半天,全身都散發着陣陣異味。Francis看着忍不住心酸,爸爸平時很愛乾淨,也很要面子,在醫院這樣的生活,爸爸真的開心嗎?
「可否帶我出院?我想回家。」父親在 Francis的耳邊輕輕地問。在他的記憶當中,父親從不曾向他提過任何要求,這次是父親第一次有求於他。一向堅強的父親,是鼓起了多大的勇氣,才開口說出了自己的軟弱!想到這裏,Francis忍不住落淚,「我聽到之後,獨坐在醫院外大哭起來。我決心要實現父親唯一的願望。」
毋忘愛
「毋忘愛」提供一站式在家離世的服務,通過教育、倡議及實踐,讓大眾思考生命的意義,提倡自主管理臨終計劃,包括 預設臨終醫療、照顧、喪禮等。這次,我們邀請到 「毋忘愛」的主席范寧醫生,向我們分享有關在家 離世的難忘故事、箇中流程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只有兩歲的生命
「毋忘愛」一直從事臨終服務與生命教育工作,開展在家離世服務的緣起,源於一位佛教徒的願望。一次,「毋忘愛」收到醫療外展隊的聯絡,一對父母希望把一歲的女兒從醫院裏接出來,在家照顧至離世。
這對新手爸媽,對新生命的誕生本來充滿期待,可惜女兒出生後,便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症。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影響活動能力,飲食和呼吸也會逐漸出現困難。因此,女兒才剛剛出生,還沒到牙牙學語的階段,就已經需要留院觀察,用胃喉餵食。
初為人父母,就面對如此挑戰,實屬不易。媽媽是佛教徒,她很快穩定心神,勇敢面對。為了照顧長期住院的女兒,這對夫婦下定決心辭職,也聘請了傭人姐姐幫忙。他們每天到醫院學習照顧護理,例如喉管護理、抽痰、拍痰等。對於父母而言,雖然女兒身體功能出現問題,自出生起就臥病在床,但與父母還有眼神接觸,每一次眨眼,都蘊含父母子女難以磨滅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