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摩法師 緣結香江

竺摩法師
竺摩法師,聲滿南洋,獲譽為「大馬佛教之父」,亦是著名詩僧。在移居南洋之前,竺師曾在旅居港澳,播植佛法種子。在芸芸詩聯中,有三首詩頗代表竺師在港廣結緣的事跡。
山園卜築擁雲峰,竹樹叢叢綠染空。忍睹慘情來物外,強移熱血入詩筒。
燈前競論三更靜,雨後爭流一瀑雄。放目沙田浪淘處,無言自調大江東。
──〈戊寅秋初偺墨師小住沙田晦思園有作〉

竺摩法師
竺摩法師,聲滿南洋,獲譽為「大馬佛教之父」,亦是著名詩僧。在移居南洋之前,竺師曾在旅居港澳,播植佛法種子。在芸芸詩聯中,有三首詩頗代表竺師在港廣結緣的事跡。
山園卜築擁雲峰,竹樹叢叢綠染空。忍睹慘情來物外,強移熱血入詩筒。
燈前競論三更靜,雨後爭流一瀑雄。放目沙田浪淘處,無言自調大江東。
──〈戊寅秋初偺墨師小住沙田晦思園有作〉

現供奉於湛山寺的金剛座菩提葉
菩提樹,舊稱畢波羅樹,原產於東印度。樹種易生,高而常綠,其葉呈心形帶尖尾,另有一種,葉呈波狀,成熟時結有花和果實。當年,悉達多太子在菩提迦耶金剛座的畢波羅樹下覺悟無上菩提,以此因緣,信徒視為聖樹,改稱菩提樹。傳統以來,菩提樹均是佛法的象徵,寺院亦多種植。信徒則喜愛撿拾樹果,串成念珠,用於佩戴或修持。
昔日,印度的阿育王常砍伐金剛座的原樹,或作移植,或作禮品,可幸未傷及樹身。後來,阿育王女兒取原樹樹枝往錫蘭種植,時至回教侵佔印度時,菩提樹被摧殘,於是從錫蘭取枝移植,即現今在菩提迦耶所見之聖樹。
六十年代,大學學額不足,幸有不少私立院校,分擔培育專上人材的重任。其中,珠海書院在因緣際會下,收納東亞各地的僧俗學子,成就不少佛學人材。
1966年元旦,學生文泉法師獲准成立珠海書院佛教同學會,是本港首個大專佛學社團。成立當日,邀請佛聯會正副會長覺光法師、陳靜濤居士主禮,演培法師、曉雲法師、羅文錦夫人等150位嘉賓出席。會間又宣布成立「佛教獎學金」以鼓勵同學研究佛學,後來再出版《菩提》會刊,可惜維持約三年便終止。
及至1973年底,就讀社教系的廣琳法師組織臨時籌委會向校方申請復會,經連串安排,在翌年3月27日正式重組,廣琳法師膺任會長,另請大光法師、明常法師等為顧問。同年十二月,出版《梵音》會刊,由蕭國健主編,以討論佛學為主,屬不定期刊物。
學會除舉辦學術講座、參訪寺院、探訪佛教醫院等活動,亦首創在校園內舉辦浴佛法會、放生暨素食燒烤、捐血運動等,會務頗為活躍。為了籌募會刊的印刷經費,又三次租借戲院舉辦電影欣賞會,凡此種種,在當時頗為新穎。
非一般的寺院名勝旅遊,參與全球最殊勝莊嚴的大規模佛寺朝聖,追尋弘法大師(774-835)的修行足跡!朝聖者懷着恭敬心,禮朝88所寺廟。每到一處,燒香燃燭念經,心無旁騖。朝聖清淨,心靈安住。
《温暖人間》是首個日本以外的團體參與此朝聖之旅,預計以四回行程,圓滿參拜88所佛寺。本團是第二回,參訪香川縣第66至88站寺廟。

茂峰法師在東普陀講寺大殿前
二十世紀中期,香港佛教有四位高僧,因德行高潔,獲文化界譽為王者,分別是:福報王筏可和尚、楞嚴王海仁老法師、法華王遠參法師及今期介紹的慈悲王茂峰法師。
茂峰法師,廣西人士,幼年專習科舉。朝廷廢除科舉後,萌生出家念頭。二十四歲在廣東合浦(今屬廣西)出家,再轉至鼎湖山受戒,並留寺閱藏五年。後來受海仁法師啟發,與筏可、融秋、茂蕊諸師結伴往江南雲游參學,輾轉到寧波入讀觀宗學社,依諦閑老法師專習天台教觀,頗有成就。
1924年,應邀到台灣大轉法輪,先辦佛學院,再創台南開善寺,深受日總督器重,更獲舉薦賜封「布教師」,是首位獲天皇御封金縷袈裟的中國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