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的密宗活動
唐代開元年間,有密教宗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藏來華,在長安開壇灌頂弘揚密法(唐密)。可惜遇上唐武宗滅佛,整套密法短暫傳播便失傳。幸而,日本在唐初派遣學問僧來華留學,其中有空海大師習密得至阿闍黎位(上師),回國發揚光大,建立真言宗。時至1920年代,日本豐山派大僧正權田雷斧發願將密法「反哺中原」,於1924年應中國弟子邀請至潮州傳法。
時有港紳黎乙真居士,仰慕密法的殊妙,欣聞大正僧來華,聯同張蓮覺、林楞真等居士,特別迎請大僧正來港,在家中開壇灌頂,雖屬私人法會,卻是本港首次密教灌頂法會,意義深遠。
翌年,大僧正召令黎乙真往日本,傳授金胎兩部灌頂,賜職傳法阿闍黎,並叮囑回港弘揚,使失傳千年的密法得以在港延續,實在不可思議。
1926年春天,黎乙真上師在於禮頓道開壇灌頂,又購入大坑光明台,創立真言宗居士林。至1930年,又增辦女居士林,其夫人張圓明更獲大僧正賜職阿闍黎,成為本港首位女性上師。
真言宗居士林肩負復興「唐密」的使命,即使在淪陷時期,仍維持傳法活動。無論在戰前或戰後,都是本地最主要的「東密」壇場。
另一方面,1924年有寧瑪派的諾那呼圖克圖過訪香港,並公開傳法,是藏密傳入之始。
兩年後,又有蔡淵若、劉銳之迎請諾那上師之弟子福金喇嘛來港弘揚密法。
懷念葉文意老師
「發願要講經至最後一分鐘」是葉文意老師的悲願,也是她一生的寫照。
葉文意老師師承羅時憲教授,於佛學有深厚之見解和修為。老師與教育事業結下不解之緣,在世俗教育方面,她曾任教小學,當過校長,後來深水埗的覺光書院成立,獲邀為校長,轉教中學,依舊育人無數;於宗教方面,致力宣講佛法,接引大眾認識佛教的慈悲精神。當中有幾項弘法事業最堪追憶:
一. 編撰《佛學課本》:1962,因三輪佛學社開辦「佛學星期班」,由梁隱盦校長和葉老師編撰《佛學十八講》,是本港首本佛學課教材,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翌年,鑒於佛教學校雖有佛學科,卻無統一教材,於是另編《佛學課本》,一套12本,供應教學使用。
二. 創立佛學班同學會:1973年,三輪、世佛、法相三學會畢業的同學,組成佛學班同學會,並定期開設佛學課和經論講座,由葉老師任顧問導師,並一直授課,未曾間斷。至80年代,葉老師接任學會主席,更乘時擴充規模。
三. 主持《空中結緣》:1981年,葉老師獲香港電台邀請主持佛學節目──《空中結緣》,透過大氣電波傳播佛法。自啟播以來,風雨無改,至今已維持三十多年,演播逾1,600集。此外,又以《空中結緣》名義參加「公益金百萬行」,號召社會大眾關心社會,參與公益,以行動改變世俗人視佛教為出世的形象。
曉雲法師 文藝弘教

曉雲法師
五、六十年代,本港社會尚待復員。儘管資源缺乏,仍有不少大德致力宣揚佛教,例如志願以文教陶冶眾生靈性的曉雲尼師。
曉雲法師(1913-2005),俗名游雲山,出生於佛教家庭。因天性沉默,自幼愛好詩詞書畫,追求靈性修養。十八歲,來港入讀麗精美術學院,跟隨着嶺南名畫家高劍父習畫。畢業後,留港任教中學,閒時專注作畫及開辦展覽,因技藝超群,獲「嶺南女畫傑」之美譽。
抗戰時期返國參與後方文化工作,輾轉到西南各省寫生,即席舉辦義展,將賣畫所得捐作救國之用。留駐四川時,偶聞佛法,深感佛法意境更為深遠,於是發心皈依,向佛陀許願:他日遊學各國之後,出家修持,以宣揚佛教文化,興辦佛教大學為職志。
英譯《 成唯識論 》

韋達教授翻譯的《 英譯成唯識論 》
二十年代,部分佛學會意識到印刷佛書,是傳播教理的重要媒介,於是發起翻印經書或重新編撰,免費派贈信徒,將佛法帶回家中。
隨着佛教活動蓬勃發展,漸漸引起外籍人士的興趣。其時,並無英語傳播佛法的道場,外籍人士要訪求佛法也非易事。為此,有佛學會出《觀無量壽經》英譯版,雖無法證知是否由港人翻譯,卻是本港最早印行之英文佛書,此後尚有零星的英譯佛書面世,總算能滿足外籍人士的需求。
北角:都市佛教的重鎮

筏可和尚主持普慧精舍佛像開光
走進港島的英皇道,只須抬頭細看,不難發現大大小小的佛堂精舍。其實在戰前戰後,北角都是都市佛教傳播的重鎮。
北角位處港島北岸,在英人開發前,北角僅屬山邊地區(現今電車路對出已是海邊),因地積狹小,人煙杳杳。直到十九世紀末,太古集團在鰂魚涌設立糖廠,在附近打工的華人就遷到北角聚居,華人富商也在此置業,推動社區發展。
香港雖為著名商埠,但佛教並未普及,亟待宣揚。民初時,本地紳商組辦佛教講經會,偶請大德宣講佛經和修持。為向公眾宣揚佛法,講經會邀請中國佛教會領袖太虛大師來港講經。因缺乏文娛場地,適值北角的名園遊樂場已經開業,場內設有大型戲棚,可容納過千觀眾,於是租用名園開辦講座,且將劇場作道場,誓把風流化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