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靜憶良師

399

觀宗寺舉行覺光長老圓寂追思讚頌

今年,對本地佛教徒來說,可謂悲痛的一年,多位大德如葉文意老師、嚴寬祜居士、泉慧法師及覺光會長相繼謝世,令人婉惜。他們都是終生獻身佛教的大長者,數十年來在不同的崗位宣揚正覺正慧的精神,實踐濟世利生的事業。既是指引廣大信徒轉迷為悟的良師,也是黎民老幼解困脫苦的救星,他們的離世,固然是教界的損失,也是社會的損失,於我更感傷感。

佛陀舍利在香港

舍利子,乃高僧的遺骨,是佛教的聖物,其中當然以佛陀真身舍利最為珍貴。當年,梵僧來華傳教之初,已帶來佛陀舍利,呈獻皇帝。於是修建皇家地宮或佛塔,隆重供奉,不過,民間百姓均無緣瞻禮。時移勢易,供奉佛骨不再是皇室專利,但始終是國寶級文物,一般市民仍難以參禮。

可幸香港社會環境特殊,是東西文化匯點,尤其在二戰重光之後,香港佛教成為東亞佛教界的橋樑,中外僧侶過境留駐,隨緣弘法,造就許多殊勝的法會,包括佛舍利的瞻禮大會。

早於淪陷時期,先有日本法華宗在銅鑼灣禮頓山興建靈寶佛舍利塔,安奉緬甸所贈佛骨,但戰後拆卸;時至1954年3月,印度菩提佛教會向日本日蓮宗贈送佛陀舍利,迎請團道經香港,本港信徒在碼頭恭迎佛骨,並護送到跑馬地東蓮覺苑供奉一天,作短暫展覽。因屬本港首次之佛骨瞻禮活動,信徒均踴躍參禮。事後,該會另贈一顆佛骨予東蓮覺苑,現安奉於殿內的藥師佛塔頂層。

相隔十年,港人又有另一次瞻禮佛骨因緣。1964年,日本向錫蘭迎請佛骨回國建塔供養。4月6日晚過港停留,佛聯會及僧伽會派代表齊集啟德機場恭候。適值佛聯會在志蓮淨苑舉辦「萬善緣法會」,特意迎請至會場供奉一天,翌日由佛骨護送團護送離港。

香港鹿野苑

397

荃灣石圍角的棲霞別墅(已拆)

南京古稱金陵,是著名的六朝古都。遠在南北朝時期,已是佛教重鎮,寺宇林立,以棲霞寺、靈谷寺最為著名。

棲霞寺建於南齊(約483),是三論宗的發祥地,歷代高僧輩出,皇室也經常參訪,使規模日趨浩大。唐代時期,更與國清寺、玉泉寺、靈岩寺並稱為「天下四大叢林」。到了清朝咸豐年間,受太平天國亂事波及,全寺盡毀。

香港戒壇小史

396

六十年代寶蓮寺傳戒法會

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信徒發心出家,卻無傳戒禮儀,要到三至五世紀,戒本次第譯出,儀規大致完備,本土佛教才算奠定穩固根基。

民初時期,多位大德來港定居,同時將中原地區的佛教修持和禮俗傳到香港。1911年,有妙參法師來港,接收元朗凌雲寺,大肆復興,願化靜室為十方道場。經數年重建完成。法師有感殿宇莊嚴而乏人接續,殊多可惜,於是籌劃開壇傳戒,接引本地信徒。翌年春季,妙參法師依照南京寶華山戒壇規制,登壇傳戒,是為香港境內首次之傳戒活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