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文佛典翻譯與講解(五)

輪迴的歷程長遠,唯有見四聖諦之人才能將之止息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一個人在一劫的生死相續、不斷輪迴之中,可累積一大堆骨頭,如果那些骨頭不腐壞,堆起來會有如這座毗富羅山那樣大。

「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

「比丘們,你們曾經在這輪迴之中長期經歷苦、經歷劇烈的苦、經歷災禍,長期被埋墓塚。比丘們,這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厭離,足以驅動人對所有行無欲,足以驅動人從所有行之中解脫出來!」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大聖尊所說:

若人一劫中,

白骨之堆積,

有如一大山,

亦如毗富羅,

堪稱為大山,

巴利文佛典翻譯與講解(六)

質多居士是在家佛弟子的典範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一些長老比丘住在摩師山的芒果林。

這時候,迦葉裸體外道抵達摩師山,他是質多居士在家時的朋友。

質多居士聽到迦葉裸體外道抵達摩師山的消息,於是前往迦葉裸體外道那裏,和他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他說:「迦葉大德,你出家多少年呢?」

「居士,我出家大約三十年了。」

「大德,你出家大約三十年,有沒有得到任何一些高出常人的法,有沒有得到聖者的知見與修證,有沒有安住在證悟之中呢?」

「居士,我出家大約三十年,除了裸體、剃頭、拔髮之外,沒有得到任何一些高出常人的法,沒有得到聖者的知見與修證,沒有安住在證悟之中。」

迦葉裸體外道說了這番話後,質多居士對他說:「真是罕見!真是少有!你跟隨你的法義大約三十年,竟是除了裸體、剃頭、拔髮之外,沒有得到任何一些高出常人的法,沒有得到聖者的知見與修證,沒有安住在證悟之中!」

「居士,你成為優婆塞多少年呢?」

「大德,我成為優婆塞也是大約三十年了。」

巴利文佛典翻譯與講解(七)

明白人生無常可帶來不放逸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假如有四個強壯、箭術好的弓箭手向四方站着,一個人前來,要在四個弓箭手齊向四方所射的箭落地前就把它們接着,然後把箭拿回來。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那人可否稱為快速、具有至極速度的人呢?」

「大德,即使能接着一個弓箭手所射的箭,那人都可稱為快速、具有至極速度的人,更遑論能接着四個弓箭手所射的箭了。」

「比丘們,那人的速度很快,但日月運行的速度比他更快。比丘們,那人的速度很快,日月運行的速度很快,一些在日月前面跑的天神的速度也很快,但是壽行〔註一〕消逝的速度比前三者更快。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保持不放逸。

「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註一〕「壽行」 (āyu-saṅkhāra)是遷流不息的壽元。人的壽命時刻都在急速消逝。

 

巴利文佛典翻譯與講解(八)

佛陀與慧解脫比丘的異同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因為對色厭離、無欲、息滅,沒有執取而得解脫,所以稱為等正覺。比丘們,一位慧解脫的比丘因為對色厭離、無欲、息滅,沒有執取而得解脫,所以稱為慧解脫的比丘。

「……受……

「……想……

「……行……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因為對識厭離、無欲、息滅,沒有執取而得解脫,所以稱為等正覺。比丘們,一位慧解脫的比丘因為對識厭離、無欲、息滅,沒有執取而得解脫,所以稱為慧解脫的比丘。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和一位慧解脫的比丘有什麼分別,有什麼差異,有什麼不同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巴利文佛典翻譯與講解(九)

內心繫念五欲會帶來生死,繫念四念處則能解脫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從前,有一隻鷹鳥從上空飛撲下來捉着一隻鵪鶉。鵪鶉被鷹鳥捉着,內心很憂愁,牠感嘆: ‘我離開了自己的地方來活動,到了別處範圍來活動,現在變成這般不幸,變成這般倒楣!如果我今天在自己的地方來活動,在親族的範圍來活動,鷹鳥跟我搏鬥肯定是不會變成這個樣子的。」

「 ‘鵪鶉,什麼是你活動的地方,什麼是你親族的範圍呢?」

「 ‘那些田土石塊的地方。」

「比丘們,鷹鳥仗着自己的氣力,對自己的氣力有信心,放了鵪鶉。對牠說: ‘鵪鶉,你走吧,回去你的地方,你不會逃得脫的。」

「於是,鵪鶉回去那些田土石塊的地方,攀上一塊大石上,然後站在那裏對鷹鳥說: ‘鷹鳥,你現在放馬過來吧。鷹鳥,你現在放馬過來吧!」

「鷹鳥仗着自己的氣力,對自己的氣力有信心,振起雙翼,向鵪鶉飛撲過去。當鵪鶉知道鷹鳥逼近時,便立即躲在石塊中,鷹鳥則撞上石塊碎胸而死。

巴利文佛典翻譯與講解(十)

身念處之出入息念

1.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俱盧國劍磨瑟曇鎮。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有一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涅槃。這就是四念處。

「什麼是四念處呢?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着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着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着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着和苦惱。

 

2.「比丘們,什麼是如實觀察身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當呼氣長的時候,知道自己呼氣長;當吸氣長的時候,知道自己吸氣長。當呼氣短的時候,知道自己呼氣短;當吸氣短的時候,知道自己吸氣短。他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呼氣的時候,平息身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平息身行。』

巴利文佛典翻譯與講解(十一)

跟四念處關係密切的出入息念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呼氣長;當吸氣長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吸氣長。當呼氣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呼氣短;當吸氣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吸氣短。

「他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呼氣的時候,平息身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平息身行。

「『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喜;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喜。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樂;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樂。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心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心行。我要在呼氣的時候,平息心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平息心行。

巴利文佛典翻譯與講解(十二)

欲、精進、心、觀:取得無比智的四種途徑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一位比丘依欲所得的定、所得的心住一境,這稱為欲定。他為了不讓那些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生起,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捨棄那些生起了的惡不善法,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那些沒有生起的善法生起,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那些生起了的善法保持下去、不散、增長、充足、修習圓滿,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這稱為勤行。比丘們,一種是欲,一種是欲定,一種是勤行,這就是稱為欲定勤行神足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依精進所得的定、所得的心住一境,這稱為精進定。他為了不讓那些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生起,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捨棄那些生起了的惡不善法,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那些沒有生起的善法生起,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那些生起了的善法保持下去、不散、增長、充足、修習圓滿,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這稱為勤行。比丘們,一種是精進,一種是精進定,一種是勤行,這就是稱為精進定勤行神足了。

巴利文佛典翻譯與講解(十三)

佛陀稱自己為「三明沙門」而不是全知者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婆蹉種遊方者居住在遊方者的單一白蓮園。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着大衣和缽入毗舍離化食。他心想:「現在入毗舍離化食時候還早,讓我先往遊方者的單一白蓮園,去婆蹉種遊方者那裏吧。」

於是,世尊前往遊方者的單一白蓮園,去婆蹉種遊方者那裏。婆蹉種遊方者從遠處看見世尊前來,便對他這樣說:「大德世尊,請過來,歡迎到來。大德世尊,你很久沒有到來了。大德世尊,座位已經預備好了,請坐。」

世尊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婆蹉種遊方者以一低座坐在一邊。婆蹉種遊方者對世尊說:「大德,我聽人們說:『喬答摩沙門是一位全知者、全見者;無論行走、站立、睡覺、睡醒,這種無所不知的知見都一直常在,保持不失。』大德,世尊是不是這樣說的呢?大德,這樣說會不會變成誹謗世尊呢?怎樣才是跟隨法義的解說,不會受到同門的責難呢?」

「婆蹉,我不是這樣說的。這是以不真實的說話來誹謗我。」

「大德,世尊是怎樣說的呢?大德,怎樣說才不會變成誹謗世尊呢?怎樣才是跟隨法義的解說,不會受到同門的責難呢?」

巴利文佛典翻譯與講解(十四)

五力加上慚力和愧力而延伸為七力

「比丘們,有七力。什麼是七力呢?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比丘們,什麼是信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信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精進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比丘們,這就是稱為精進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慚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對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慚;對心中的惡不善法有慚。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慚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愧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對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有愧;對心中的惡不善法有愧。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愧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念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念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定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