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買店處處皆是

在令人唏噓的新聞日日新的時代,學習發掘身邊的好事變得更加重要。在環保方面,這陣子發現的正面資訊是裸買店越開越多,從元朗到大埔,由銅鑼灣到西貢,處處皆是。

生活在香港,大多數家居廢物都是離不開日常用品的容器。舊時,我們只能說生產商不採取行動,小市民愛莫能助。但隨着越來越多環保裸買店的出現,在解決日常需要的同時要避免製造垃圾,再也非遙不可及的願景。只要預先計劃要「上倉」的糧油雜貨,帶上可重用容器和購物袋,垃圾回收就不再是必然的後續。

減少製造包裝垃圾,不是幫襯裸買店的唯一原因。本地幾乎所有裸買店都是獨立小商戶,選擇它們就等於盡量為小商戶拓展更多生存的空間,讓它們得以經營下去。同樣獲得更多生存空間的不只是商戶,還有與它們有關的本土產業。不少裸買小店都會售賣本地農作物、香港製造的食品醬油,還有坊間的獨立手作環保品牌。裸買店既可以讓大家輕易地接觸到本土產品,也可以作出較低碳的購物選擇 —— 畢竟我們習慣推崇的「來佬貨」,在運輸過程中難免製造碳排放。

護生從飯桌開始 新本真茶餐室

茶餐廳文化,是香港平民美食的代表。坐下來叫上一碟「黯然銷魂飯」,再來一杯凍檸茶,成為許多人忙裏偷閒的放鬆方式。然而,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環境中,要開一家「走肉」且「走五辛」的茶餐廳,聽起來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但偏偏就有一位有心人敢闖敢試,更集合了四十八位同願同行的功德主,實在有必要一探究竟。
 

佛法輔導 臨終關懷 衍隱法師

佛說人生八苦,
其中「生老病死」是每個人最害怕的必經之苦。
佛法是離苦之道,
因而有出家眾和學習佛法輔導的義工們,
到醫院以佛法撫慰病者之苦。
衍隱法師為佛教覺醒心靈關顧服務
資深善士暨中心主管,主要駐守屯門醫院,
也是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客席助理教授,
教授碩士課程中的佛法輔導和床邊關懷,
培訓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560

 

當生命與唐卡接軌

成長於佛教家庭的 Novem,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小備受呵護。中學畢業後加入跨國手機遊戲公司工作,三十多歲便成為公司 CEO,能夠在男性主導的遊戲機市場脫穎而出,殊非簡單。然而,她並不快樂!

泰國四面佛

四面佛,這可能是宗教界最錯誤的翻譯,第一祂不是佛,第二祂原來不止是四面。 

泰國四面佛其實是Brahma,屬於印度教的大梵天神,祂創造了宇宙,相傳亦是梵文字母的發明者,所以是創造神。創造神梵天、保護神毗濕奴和毀滅神濕婆,合稱印度教三大主神,但大梵天在印度並不受重視,香火遠遠不及泰國。

日夜香火不絕的四面佛,當然是香港人去曼谷必拜的Erawan(伊拉旺)。該神壇興建於1956年,當年據說是在Erawan酒店(君悅酒店前身)興建之時,發生了一連串的不幸工業意外,多位在當地工作的工人都離奇地喪生。因此業主請來了鑾素威參佩少將察看並依其建議,後來便在建築工地附近建造這座神壇供奉四面神,保佑大眾諸事順遂。這尊梵天的靈驗轟動全國,泰人趨之若鶩,前來膜拜求助,聲名更遠播亞洲,帶動了酒店周邊的發展,例如與祭拜四面佛有關的行當──香燭、花環、還願舞蹈團的生意興旺起來,四面佛慈善基金會更是財源滾滾,每年能收到香客上億銖之多的捐款。

十個秘笈K.O.抑鬱症

本港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未見終點,每天都有數十宗新確診、還有病人過世。因為疫情嚴重,美國已經有三成人患抑鬱症,包括前第一夫人米歇爾患上輕度抑鬱症。

被困危城,內憂外患,我每天卻能開開心心主持一集YouTube節目,發放正能量。網友請敎,因為近期憂國憂民、擔驚受怕、寢食不安,怎麼可以好像我一樣每天都笑口常開?於是我拿出珍藏的十個免費小確幸秘笈錦囊,可以完美K.O.任何抑鬱症!

 

香港的高僧肉身像

武俠小說橋段中,那些少林寺高僧常練得「金剛不壞之身」,得此修為可刀槍不入;而佛家當中亦確有「金剛不壞」一詞,但並非指武功了得,可使肉體刀槍不入。「金剛」一語乃謂「極其堅固」,也有最上、最勝的意思。既然金剛是極堅固,故亦有不能摧滅破壞的寓意。此語最初是讚歎佛身如金剛之堅固不壞,這佛身當指佛所證悟的涅槃境界是最殊勝、最清淨、最究竟,在證得此境界後,亦不會退轉和壞滅。而廣泛來說,亦可解作佛弟子的修為境界已得到神通,使肉身能永不壞滅。過去,亦曾有高僧在圓寂後,肉身並無腐化,弟子們為了保存和方便供養,通常會為肉身鋪金。在國內較為著名的有:廣東韶關南華寺的六祖慧能大師真身像,和安徽九華山百歲宮的無瑕比丘真身。而偏於濱海的香港,亦供奉了兩尊高僧真身像,且不約而同均「駐錫」於沙田排頭村。

衍偉法師 萬般偶像 皆是引路人

583

近年來,偶像文化如火箭般躥起,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不同年齡層,不同背景和職業的人們,都或多或少地擁有內心欣賞的偶像。不少學術研究指出,崇拜偶像對個人成長有一定影響,有人認為「追星」無傷大雅,但亦有人批評是浪費時間,那麼,衍偉法師又是怎樣看待這種文化呢?

 

留有餘

朋友的大伯往生了,他的子女一切從簡,直接在醫院做告別儀式。有親友來到,對着大伯大罵:「你做人貪小便宜,太會算計!」死者已矣,只是大伯的為人,可見一斑!

提起大伯,朋友憤慨地說:「他一生枉為人子、人父、長輩,做得太差!」

打從年少開始,大伯便不孝順祖母及父親,祖母從鄉下來港住在他家,他不但不供給米飯及日常所需,而且將雪櫃及櫥櫃鎖上,還常咒罵祖母為「死老鬼」。

父親老了,大伯和伯母深怕他死在屋裏,硬是把他送進老人院。親友替他感到不值,他仍行動自如,可以照顧自己,況且那間房子是他自己的呀。

大伯對兄弟手足的情義亦薄。親友合資修葺祖屋,他一聲不響全數據為己有。見到鄰居的房子長期空置,他便侵佔,真是膽大包天。晚年,大伯身染惡疾,當他奄奄一息躺臥病榻時,子女已開始爭產。難怪他的兒子也嘲諷他:「上樑不正下樑歪。」

回顧一生,不知大伯作何感想?有沒有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