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亂世中覺醒

近三個月以來,香港紛爭不斷,社會氣氛緊張,我們的情緒都深受困擾,不少人因此失眠、焦慮、抑鬱,社會已出現「集體情緒病」,情況令人擔憂。8月25日,「王道學」邀請到佛學博士袁尚華,以「亂世‧正智正念」為題,在香港中文大學主持一場講座,用佛教的思考方式,從多角度分析時局,在亂世中為大家提供精神上的出路。

 

524

講座正式開始之前,袁尚華博士先帶領大家進行三分鐘的靜坐,以收攝那顆不安、散亂和疲憊的心。面對近日的社會動盪,他認為我們先要回歸心靈深處,使心境澄明,才能觀照實相。有別於一般坊間的評論,袁博士嘗試以一個宏觀的思考模式,以及佛教的「因緣論」,跟我們分享他對今次社會事件的看法。

盧巧音 卸下光環跑出情緒困局

550

盧巧音(Candy)有一個別名,
叫「盧巧 run」,聽來很搞笑,
其實代表了她從抑鬱症走過來的快樂心情。

 

#01 

1K、2K、10K……一步一步堅持走下去
你明白所有事都會過去

Candy 在 Facebook 分享:

在跑步路途上遇到的所有事情,其實都只是一個又一個的過程,進步、退步、快跑、慢跑、晴天、雨天、失敗、勝利、月圓、月缺、心情好與壞、受傷、失落、開心、滿足,通通都是過程,而在過程當中,就讓我們學習和成長。

聲音導航「靜觀慈心」 傳燈法師

身值肺炎疫情嚴峻,人心惶恐不安之時,兩個古老的方法 ─ 觀呼吸、慈心觀,可以幫我們安心。

原來每個人本具能力,透過放鬆身體、安住呼吸,令自己即時回到此刻,暫停追悔過去,憂慮未來。奇妙的是,當柔軟心去到身體每一處,那裏自然放開、放鬆,當我們綿密地覺知一呼一吸,散亂的心便會慢慢平伏下來。身心同在的好處是,身體得以養息,心能變得清明,更懂得抉擇、取捨。當心被情緒、感受,或者外境牽着走時,記得回到呼吸,回到當下;每天多加練習,哪怕只是幾分鐘,也可以大大強化內在力量,去迎接多變的世情。

只有自己身心平安,才能讓身邊的人也平安。愛與慈悲人人本具,但需多加練習。愛有包容、體諒的特質,慈悲能拔苦予樂,每天睡前或起床後,甚至於一日當中,可以發送愛與慈悲,誠摯祝願自己和身邊的人,乃至一切生命,遠離身心的苦惱,祝願自己和身邊的人,以及一切生命,都得到平安和快樂。

慈心禪
傳燈法師聲音導航

如何解決野豬問題?

問:近日野豬被捕捉及人道毀滅事件,本人得悉後甚感難過。眾生有情,所有動物都是生命,奈何很多人也不把牠們看成生命,肆意傷害。很多流浪貓被虐待不時聽聞,請問傳燈法師,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又如何給牠們做回向?念什麼經給牠們呢?

 

答:這個問題的學問很大。人類一般的慣性做法,便是速戰速決,今天毀滅威脅民眾安危的豬,明天消滅染禽流感的雞,後天撲殺繁衍過甚的老鼠;我上網查對治螞蟻的方法,大都建議用毒藥一網殺盡的……人類都在治標,而不願在根「本」問題上下功夫。

我們先要建立正確知見:動物的生命也是命,牠們跟我們一樣貪生怕死,渴望人類放牠們一條生路。動物都有活着的權力,並且共享地球環境,而不該是「有你無我」、「你死我活」,趕盡殺絕。

最實際的改善動物擾民的方法,就是保持環境清潔、藏好食物、垃圾桶加蓋或綁好、堵上家居的洞孔、疏通溝渠、築起圍欄等。另外,在開發森林土地時,也應給動物留點生存的空間。

如何面對職場上的不友善?

問:智愍法師你好,我想請教你如何用佛學面對在職場上對自己不好、不友善的人?可能因為我曾經在職場上被人欺凌,所以總覺得同事都是別有用心,令我對人有戒心?可以怎樣用佛學解決?謝謝。

 

答:疑是六種粗重煩惱之一,都是障礙我們修行,令眾生無法解脫生死。

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過份的戒心就變成疑,疑是對人對己都沒有信心。實踐佛法的過程,是降服煩惱習氣。所謂習氣,原是自心的虛妄心。如石壓草是無用的,應用一切順逆的人事來磨練,把它當成良藥,自然會顯現智慧之光。

心無敵意

早前和朋友們閒聊怎樣用政府派發的一萬元時,我說:「世界各地都受肺炎疫情影響,香港還好,有政府派錢。」其中一位朋友立時回應:「這是我自己的錢,我辛苦工作交稅的錢。」正值盛夏,天氣炎熱,朋友的表情和語氣,如出鞘的劍鋒,帶來一陣寒意。

想起政府宣布發放一萬元時,收到友人傳來訊息:「今日開始可以網上登記,快啲拎番自己的錢。」訊息還附上在各銀行網上登記取錢的方法,很實用。看着這條訊息,我靜了一會,因感受到這條訊息傳遞的「敵意」、分化:「快啲」「拎番自己的錢」。是我對文字的敏感度,令我感受到訊息內含的「敵意」嗎?其他人會有同樣的感受嗎?還是大家認同這樣的說法?

隨着社會運動,隨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我們周遭的環境蔓延着一股「敵意」。而這股「敵意」已滲透到我周遭的朋友圈。

跟一位好朋友講話中提到一個名字,友人即時反應:「我好憎這個人!」看着友人一臉的憎恨,我默然。其實我們提到的名字是一位在二、三十年前曾經從政的人士,很遙遠的人,但友人的憎恨卻是當下實在的。

597精華內容

佛學班同學會

期盼薪火相傳

佛學班同學會與《溫暖人間》理念非常相近,同樣堅持以接引初機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為目標。該會的黃燕雯主席自退休以來,每天下午二時至晚上七時半,必在會址主持大小事務,星期六、日均沒休息,營營役役會務二十六年,黃主席二十多年如一日的盡責,今年她希望能主持最後一屆主席職務,寄望下屆能早日找到有緣人薪火相傳。

佛學班同學會對接班人有什麼要求?說來簡單,不過是要理念和目標一致,以接引初機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為宗旨,會址的活動以弘法為主,開設佛學班課程,不做收錢的佛事。

但黃主席說,開設接引初機的佛學班,其實非想像中容易。因為內容若不吸引,三堂之後人數便會自動消失。而不能進行收錢的佛事一樣不容易,主持的人如何維生?但沒辦法,這是佛學班同學會定下的規矩。黃主席說:「我們這裏有肯做事的義工;有莊嚴的會址,希望早日找到帶領大眾的接班人。」

自攜食具簡單貼士

了解即棄餐具問題的同時,我們可以問問自己,能否做什麼去改變?在此分享本人的做法,讓大家參考一下。

我的手袋內經常帶有一個水樽(必要時還可裝外賣飲料)、一套超輕食具連同餐盒及一、兩個乾淨的膠袋。所有東西,輕巧是重點,「輕」才會讓大家肯隨身帶着它們,那麼就可以和慣常帶的紙巾(我是用手巾代替紙巾的)、銀包、鎖匙等看齊!

每當我和朋友外出用膳,正因為需要「打包」剩食而煩惱,只要隨手拿出我的餐盒,便可裝起剩餘的食物時,經常都會聽到他們的讚賞──把「吉」餐盒隨身帶的習慣。外出吃飯時,我覺得首要是從點餐源頭減少份量。在食肆內普遍看到的情景是:其一是因點餐過量所造成的浪費(很多人還沒有帶走剩食的習慣,說穿了就是不太珍惜!)。其二是想帶走食物而欠缺可重用的食物盒在身邊,不得不使用餐廳付費提供的即棄膠盒。所以,點餐時切忌眼闊肚窄,那便可省掉煩惱及避免浪費資源。 另外,我也思考過一般人不會帶走剩食的原因,是怕萬一漏汁,會帶來麻煩,我建議大家挑選食物盒時,注意防漏功能,或帶備一些膠袋,以便可解決這些小問題。駕車的朋友,更只須把重用食物盒放在車上,便可隨時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