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浩 公開養心秘方

近幾年,導演嚴浩寫劇本的同時,又寫報紙專欄和寫書,以民間食療偏方教人養生養心,大受歡迎。然而,矛盾的是,總是超額工作的他,每天工作量等於別人三天,精神長期崩緊,早已把養心一事束之高閣;直至兩個月前,他跟觀世音菩薩有一次心靈感應‧‧‧‧‧‧

這天約了嚴浩到一間茶室做訪問,甫坐下,他第一件分享的就是這個經歷。

「上兩個月,我到京都一間非常大的佛寺參拜,這間寺院我嚮往已久,最近才成行。我向觀音菩薩問訊,多謝她一直以來的保佑,忽然之間,我感應到菩薩跟我說:『你的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並非我的功勞。可是我多年來教你要心境平和,你可曾做到?』」

那刻,嚴浩感到無地自容,當了十多年佛教徒,這是他第一次有此感應,就像被揍了一拳,徹底撃中要害。

佛教慈敬學校有機種植場 耕墾學生心田

佛教慈敬學校把有機耕種列為課外活動,園地命名為「心靈種植場」,皆因自小受佛教學校教育的黃夏玲老師相信,種植能幫助在石屎森林長大的孩子,從大自然中學習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因果定律、愛護生命等價值教育,鞏固弱小的心靈,建設積極人生。

慈敬學校早年位於已遷拆的牛頭角下邨一座火柴盒式校舍,狹小簡陋。屋邨重建,學校在2002年遷入如今的千禧校舍,面積大了數倍,還有一畦泥地,學校嘗試在泥地上進行有機耕種,但遭遇土質差劣、白蟻入侵等問題一度擱置。黃夏玲老師卻沒就此放棄,眼看某些活潑可愛的學生需要藉著具生命意義的課外活動作為啟導,2009年她重新推動有機耕種組,招攬了14名當年全校最知名的好動學生,開展一堂心靈種植課。

耕墾學生心田

華嚴宗匠 海山法師

海山法師是香港佛教史上近乎僅有的華嚴宗師,晚年移居香港,在本地結下法緣。

海山法師,生於晚清光緒年間,祖籍湖北黃陂,俗姓陳。天資聰慧過人,經常詬病學子讀書只為求功名,年幼已有出塵之意。後來果然在開封相國寺出家,皈依性空老人,法號清晏,自號「半痴頭陀」,繼於南京寶華山受戒,當時年僅十七歲。

1913年,居住在上海的猶太裔富商哈同的太太羅迦陵居士在私家花園內興辦僧伽大學,聘請華嚴宗泰斗月霞法師任主講。海山法師聞風投學,決心專習華嚴學,盡得真傳。畢業後,雲遊諸國,隨緣講經弘法,頗負盛名。1950年,海山法師經泰國來港弘法,時有大嶼山觀音廟住眾景仰法師道風,延請留港接任住持。

話說該廟建於清代乾隆年間,舊名蓬瀛古洞,坊間稱為觀音廟,屬道家先天道,一向由在俗信徒打理。及後,四周寺院林立,主持人與僧侶交往,耳濡目染,頗受佛法薰陶。1940年,主持葉東姑往生,其餘淨侶則皈依寶蓮寺筏可和尚,更將觀音廟改宗佛教。直至海山法師來港,接任住持,並發起重修,得蔡兆垣居士等協助,新殿宇經兩年而落成,並正名為「觀音寺」。此外,法師更在九龍鯉魚門村創辦華嚴閣,接引港九信眾。

海山法師精通《華嚴經》,安頓寺院後,力倡修習「普賢行願」,先後舉辦「華嚴佛七法會」七十餘次,弘經演教,不遺餘力。

《八識規矩頌註解》

唐初,玄奘大師從天竺回國,致力翻譯佛經及宣揚唯識教義。可惜遇上武宗滅佛,唯識宗一蹶不振。直至清末,楊仁山居士重新發揚才得以復興。

唯識學是大乘佛學的精髓,經文深澀難明,一般信眾難以研習,因此大德學者經常演講和編註相關經論。當中,不得不介紹佛瑩法師所編的《八識規矩頌註解》。

佛瑩法師(1912-1970),俗姓梁,父親與國父一同習醫,曾任軍校醫官,母親亦為著名西醫,因受父母薰陶,法師於幼年已立志從醫,先後在香港和廣州受學,並於廣州光華醫學院全科畢業,歷任兒科、婦產科主任醫師。因偶然閱讀《華嚴經》而有所領悟,毅然出家為尼,精誠修持,深獲虛雲老和尚器重,更傳授三派法脈,稀有殊勝。1949年,受內戰影響來港,在老圍築建靜室,取名「幻跡山林」,隨緣接眾。

1953年,因講授《楞嚴經》時,有某尼師不懂五官構造,妄加指責。佛瑩法師有感世俗大眾對人體機理尚無認識,對唯識「根塵識」之學說,更難理解。於是引發註解《八識規矩頌》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