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巖
荃灣,位處大帽山南邊海濱,面臨青衣海峽。昔日尚未發展,僅為臨海淺灘,稱之為「淺灣」,相傳宋帝昺亦曾在此短住數月。
清末時期,因國內動盪,寺院亦受波及,僧尼避難來遷,從省城(廣州)乘船到港,在屯門、大澳、東涌及荃灣等處落船,由於人地生疏,缺乏照應,只好在鄉村後山覓地開辦靜室隱居。基於這種背景,使該等地區漸漸開闢成佛教叢林。就以荃灣而言,毗連灘岸的芙蓉山就成為來港僧侶的首選落腳地。
相傳,光緒年間有江西老僧心悟和尚來到芙蓉山,見山上高處有天然岩洞,冬暖夏涼,正好棲身。法師在岩內靜修數十年,到中日戰時蔓延,棄巖而去。
和平後,又有閩僧廣導法師入住,親手刪草修築,重闢為簡陋佛堂,取名妙蓮洞。由於附近山石嶙峋,法師特意開闢兩處小洞,名為玲瓏洞、觀音洞,又將周邊山石按形狀取名以獅、象、猴、龜等,合成「三洞十八景」。1955年,廣導法師發願出外遊化,偶遇江蘇籍的倫參法師,正好請其接管妙蓮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