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人間14周年素宴籌款素宴感想

文:老樹
圖:可人、方方土、Tim Liu、何妙亭


9月7日星期六晚,《温暖人間》在九龍灣展貿中心6樓舉行十四周年籌款素宴,來賓個個笑容滿面,一張張笑臉相互感染,使得整個會場洋溢着一片喜悅且溫馨的氣氛。

十四年了!這本既不煽情,更不鼓動負面情緒的另類雜誌,能夠在現今一面倒商業掛帥的書刋市場中,找到一片天地是很難得的!誠如衍空法師在素致詞時提到,《温暖人間》以具富創意的手法,向讀者輸送正能量;從邀請專欄作者到廣告客戶的篩選,都以是否散發正能量為準則。

今年素宴的主題是「香港人精神」,台上的布景以獅子山和老香港街景為主軸,並以懷舊的設計手法呈現。香港人精神有:拚搏、團結、勤力、理想等等,這些特質就是正能量。可惜的是,近年來我們的「香港人精神」就如佛經中所描述的「如來藏」一般,被妄念、分別心、執着等煩惱所遮蔽。故此,我們希望藉着素宴這個機會喚起大家,「香港人精神」其實是我們每個香港人都本來具有的特質。

素宴節目表演,邀請了年長的大覺福行合唱團的團員和年少的佛教筏可紀念中學的學生來參與演出,這樣的組合,頗有一番香港人精神薪火相傳的味道。

經緯書院佛學系

戰後的社會,百廢待舉,亟須建設。加上國內政局動盪,北省難民湧入香港,人心惶恐之際,精神文教的建設,尤為急切。是以一群來自國內的學者,基於復興中華文化的使命,先後創辦新亞書院等大專院校。他們視佛學為中國文化之一部分,不時開設佛學課程,間接地培育佛教人才,促進佛學研究。

1962年,本港的羅時憲教授、劉銳之上師等組成三輪佛學社,開辦「佛學星期班」,以民間講課形式,弘播佛教,影響深遠。翌年,佛學班同學結業,有志深造。於是,羅教授等與經緯書院的陳湛銓校長促成開辦佛學系,向台北教育部註冊立案,是本港至今唯一的大學本科佛學課程。

師資方面,由羅時憲任系主任,另聘梁隱盦校長、篆刻家馮康侯、劉銳之上師、黃繩曾上師等分任教授,陣容鼎盛;此外,又請得明慧法師和敏智法師任教授(明慧法師是寶蓮寺當家師,戰前已任教嶼山佛學院,學問淵博。自任教授以來,每周下山授課,不辭勞苦,由此啟發在市區創辦明珠佛學社;敏智法師,早歲追隨太虛大師,教學經驗極為豐富,先後辦內明佛學院、《內明》雜誌等),並獲教育部認可,可謂社會之創舉。

再談倓虛老法師

今年是倓虛老法師圓寂五十周年紀念,各道場也辦了各色各樣的活動,以紀念這位教界耆宿。

對許多年輕信眾來說,倓虛老法師盛名時有聽聞,但認識卻相當有限,包括筆者在內。年前,因研究本地佛教的原故,四出搜尋資料,漸漸掌握倓公的生平事蹟,對他日趨景仰。

所謂學無前後,倓公雖然中年出家,卻肩擔着振興宗門的重任,先後在華中及東北地區復興寺院二十多所,創辦僧校十三間,又親身授課,培養僧材,成就了不朽的弘法事業。晚年受戰事影響,移居香港。其時國內政局風雲色變,宗教前景未明,而香港位處東亞樞紐,且政治地位特殊,毅然留港承辦華南學佛院,為他日回國弘法,儲備人材。在動盪的時代,此舉可謂別有意義。

馬場祈雨法會

六十年代以前,香港社會福利尚未完善,尤其是公眾用水方面,只靠水塘收集雨水應付日用需要。倘若遇上乾旱無雨的情況,民生大受影響。

1962年9月1日,颱風「溫黛」正面襲港後,九個月內再無降雨紀錄,各區溪澗山坑水源枯竭,水塘的儲水也漸乾涸。翌年初春,新界農田因乾旱龜裂,無法墾殖。其時,道慈佛社有感事態嚴重,不但影響農產作業,亦有損市民健康,於是自1963年3月8日起,啟建七天誦經法會,又呼籲市民茹素,藉此功德祈求上蒼普降甘霖,解救苦厄。消息甫出,本港150個佛教團體支持響應,自發參與誦經茹素的善信多達五十萬人。在法會圓滿之日,適值觀音菩薩誕期,道慈佛社更舉辦海陸放生法會,即場從避風塘購買逾千斤海產,送到昂船洲海面放生。之後轉往沙田水塘,施放鵪鶉、麻雀及猴子,藉此呼籲市民戒殺護生。

但乾旱天氣持續,水荒更為嚴峻,政府實施限時供水,每隔四天才供水四小時。由於時值夏季,市民缺乏用水,勢必引發疾疫危機,在無計可施之下,各大宗教紛紛舉辦祈雨活動,儘管未必馬上見效,起碼能安撫民心。於是,本港紳商啟請香港佛教聯合會統籌大型的祈雨法會。

金剛乘學會

早於戰前,藏密已在香港傳播,惟當時西藏上師多是過境,即使在港設立道場,亦只是間中舉辦活動。及至戰後,有劉銳之上師創立金剛乘學會,為戰後首個弘揚藏密的道場。

劉上師,本名其鈍,東莞人。少年時已隨真言宗居士林的黎乙真阿闍黎修習密法,頗具資歷。1953年7月15日與李世華、高大添、謝卓如等人合組金剛乘學會,最初以李世華會長的祖居為會址,翌年遷入洗衣街的單位。本要迎請噶珠派的貢噶上師來港領導,後因貢噶上師圓寂,另請他的弟子佛學家張澄基博士傳授「大手印法」,是戰後最早之灌頂法會。

1959年,在張澄基博士引薦下,劉上師前赴印度噶林邦謁拜寧瑪派(紅教)敦珠法王請求傳法,獲賜多種甚深教法,並囑咐向漢人廣傳密法。自此,金剛乘學會致力傳揚寧瑪巴法脈。

簡單來說,金剛乘學會在本地密宗發展具有特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