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培法師紀念會

411

守培法師遺像

守培法師是近代名僧,不但禪行功深、亦精通經教,素有「江蘇僧寶」、「十大名僧」之美譽。

守培法師,江蘇泰縣人,生於光緒十年(1884)。父母早喪,家境清貧,靠兄長養護。十歲時,從喪禮中見僧侶誦經梵唱,油然嚮往,特向法師請求出家,始有機會寫書認字。

廿一歲圓戒後,往焦山參聽《彌陀疏鈔》,對經文毫不理解,鬱鬱不歡,自感不解佛法,愧為僧人,於是奮發研經。之後再到金山寺參禪三年,大有進益。

東蓮覺苑的緣起

民初時期,本地寺院多在郊區,港島僅有零星居士組織和庵堂。到二十年代,開始有居士發起弘法,其中一位就是張蓮覺居士。

張蓮覺(1875-1938),本名靜蓉,本地人。自小皈信佛法,夙植善根,佛緣深厚。21歲嫁予何東爵士作「平妻」,憑藉夫家地位與名望,致力慈善及弘法,是本地都市佛教的重要推動者。

1922年,東涌的定佛尼師首度舉辦公開念佛法會,讓市民體驗念佛之殊勝。法會禮邀上海妙善和尚主法,全部開資由張蓮覺、黎乙真、潘達微等居士合力支持。這是蓮覺居士在港資辦佛法事業的起點。

1924年,日本真言宗大僧正權田雷斧來華弘法,張蓮覺、林楞真等居士,深知失傳多年的密法再現中土,意義非凡,特別迎請大僧正來港,在家中開壇作私人灌頂,受法者包括了後來創辦真言宗居士林的黎乙真居士,可知這次法會實在是本地東密發展的重大契機。

佛教以外,也關注學童的前途,尤其當時的社會並未顧及女子教育,女童欠缺謀生技能,前途坎坷,有見及此,蓮覺居士在1930年自資在灣仔波斯富街及澳門龍嵩街開辦義學,收容適齡女子就學。兩年後,又借用屯門青山海雲蘭若成立青山佛學研究社,禮請靄亭法師來港任教,志在向女子灌輸佛理,同時培養弘法人材。凡此種種舉措,在當時的社會可謂極之前衛,也反映蓮覺居士的胸襟、遠見、學識和魄力,實在令人嘆服。

月溪法師

409

1935年月溪法師來港,應請到香港佛教講經會演說《證道歌》

提起沙田,自然想到萬佛寺。該寺位於山谷之上,原屬富商的私人別墅,名晦思園。1945年,月溪法師來港,園主得知法師德厚願深,有志弘法,慨將別墅轉贈,襄助其成。經十數年奔波籌措,建成宏偉殿閣。

法相學會

早於四十年代末,受國內內戰影響,許多僧尼大德來港避居,當中不乏佛學的專家。其時,原居於廣州的羅時憲教授來港,最初與荃灣竹林禪院的融熙法師重編《圓音》佛學雜誌,不過當時資源有限,只發行兩期便再度停刊。

1953年,跑馬地的香海蓮社以當時社會正在復原的艱辛時期,信徒大眾尤其需要佛法的支持,適值羅教授在港,以其佛學精深,特別請其主持《成唯識論》講座。有感該論是法相宗的鉅著,需要慢慢講解,務求將法相宗義理,詳實闡述。如是每周舉辦,竟延續整整十年才圓滿。對於教授而言,固然獻盡心力,對於學員而言,這份堅持與探求真理的精神,亦是難能可貴的。

經過十年的宣講,加深了佛教徒對唯識學的認識。加上,羅教授創立的三輪佛學社及經緯書院佛學系,以及編撰《佛經選要》,推動了本地研習佛學的風氣。1964年底,羅教授有感因緣成熟,遂與高永霄、韋達、葉文意、趙國森等大德另組法相學會,宗旨是致力弘揚法相唯識學,藉佛教正理引導人生,離苦得樂。

成立以後,經常舉辦佛學班、經論班、禪修班、佛學研究討論會等,亦有公開的通俗講座。另外,又先後與三輪佛學社、真言宗居士林、志蓮淨苑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辦各種佛學課程,深為信徒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