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的佛教叢林

407

萬佛寺大殿舊影

沙田是界乎於獅子山、大老山及水牛山之間的盆地,明代已建有圍村。該處古時遍植艻(音「棘」)樹,葉小如針,可作圍籬防盜,故稱「艻園」。而山水流經盆地出海,因水聲瀝瀝,源源不絕,坊眾遂稱「瀝源」。直到1899年,港府官員巡視沙田圍,誤記為地名,從此改稱。

以前,瀝源對外交通僅靠山路,交通亟為不便,區外人士甚少來遷。十九世紀末,香港與廣州的商貿往來頻繁,兩地政府計劃興建鐵路。經多年規劃,九廣鐵路英段在1910年10月1日通車,以九龍(尖沙咀)為起點,沿紅磡穿越筆架山隧道,經沙田、大埔、粉嶺到達羅湖邊界。翌年十月港穗直通車也全線啟用。

佛教主題郵票

406

1991年的香港勝迹郵票

曾幾何時,寫信是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公函家書,乃至節慶賀卡,一個年頭寫上三幾十封是少不了的。

那些年,還有「筆友」(penpal)這種關係,信件的覆蓋度由九龍至新界,逐漸擴展到歐美各國,對「國際」也有了實際的認知和體驗。慢慢也對信紙信封的選用講究起來。

寄信,郵票當然不可或缺,這東西僅有丁方的面積,但選對一枚精美的郵票,終究反映個人的品味。由於有寄信的需要,對郵票就有所留意。

顯慈法師的墨迹

405

顯慈老法師德相

顯慈法師矢願不作住持,亦不登壇傳戒,專修禪法,致力弘經。自1932年起經常往本地及國內精舍道場陞座演揚佛法。為便信眾吸收理解,因而撰作禪偈。1950年將歷年禪偈結集出版,名為《偈語略記》,內容除了協助信徒登入禪學堂奧,亦反映在當時弘法的歷史資料。

須知道四、五十年代,社會尚待復原,加上內戰氣氛,人心惶惶,本港佛寺嚴重缺乏資源,要舉辦佛事並非易事。顯慈法師慈悲為懷,以艱苦環境,信徒更需佛法的支持,所以不計辛勞,只要信眾邀請講經,均來者不拒。而《偈語略記》就紀錄了法師在港講經的日程。證明了顯慈法師是當時少數固定弘經的大德。

《 偈語略記 》

404

《偈語略記》封面

偈,梵語「伽陀」,以具有音韻規格的短句,總攝艱深難明的佛理。由於偈語句法整齊,言簡意賅,又易於持誦,在教育未得普及的時代,偈語成為傳播佛法的重要工具。

今期要介紹顯慈老法師的《偈語略記》。正是一本領人禪悟,又蘊含歷史資料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