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宗居士林

早期的真言宗居士林
近年,唐密傳承在中港台地區頗有重興之像,惟歷史原由與日華文化差異,一般信徒較難接觸,對東密所知甚少。
早在唐明皇年代,印度密教宗師善無畏東來長安,設壇傳授密法,可惜受唐武宗滅佛影響,整套密法失傳。可幸之前有日本留學僧空海學成密法,回國後在高野山創立真言宗總本山,發揚密教,一直流傳至今。
二十世紀初,真言宗大宗師權田雷斧大僧正感念密法由中土以來,飲水思源,發願「如中華人懇志東來求法,吾將反哺之。」遂於1924年應中國弟子邀請到廣東傳法,但基於顯密文化差異,引成軒然大波,只嘆大陸地區緣薄。
佛教聯合會源流
眾所周知,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前正值香港重光,社會百廢待舉,資源極其缺乏,四眾弟子在艱難拮据之下開拓弘法利生的事業,實屬難得。
其實早在戰前已有「佛聯會」之設,可惜時代波折,才輾轉過渡到現今的佛聯會,當中的開創與經過,曲折迂迴,知者極少。
香港佛教起源甚早,但只屬靜修形式。清末民初,國內僧尼大德避戰來港,居士學者亦在市區興辦道場,佛教事業才算起步。1936年7月,太虛大師再度來港,遍訪各大道場,得見各大佛教團體均熱心弘法,欣慶之餘提出應組織佛教聯合會這總機關,凝聚本港四眾弟子,發揮更大效能,隨即獲僧俗信徒響應,選定葦庵法師、靄亭法師、通一法師、高浩文、李公達、葉福靈、吳澤希為籌備委員。而方養秋居士更義獻一百元作為籌組經費,以跑馬地菩提場作為聯絡籌備處。可惜,翌年國內爆發戰事,大德善信着手支援國內抗戰,組織佛聯會之事亦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大嶼山昂平蓮池精舍的式如法師,弘法多年,信徒甚眾,自發組織佛教聯合會(Hong Kong Buddhist Society),總部設在蓮池寺。有感港九信徒眾多,另於旺角砵蘭街204號設支會,有信徒三百人,至香港淪陷時結束。
日治時期,總督部發起《宗教團體統計調查》,繼之組織宗教聯會,由日人全權統理,旨意監控華人宗教活動。
增秀老和尚傳略

增秀大和尚德像
大埔定慧寺,舊稱蘭若園,建於二十年代,是區內著名道場。因年深日久缺乏維修,殿閣天塌地陷近乎危樓。近有善知識襄助,籌募重修經費頗見進展,這是可喜的消息。
說起定慧寺的源流,不能不提增秀老和尚了。增公祖籍廣東開平,因無意仕途,廿來歲出家為僧,志心奉佛。有感四邑一帶難覓名師,而省城梵宇奢華,亦難靜修,遂到肇慶鼎湖山參訪,見僧侶麻衣粗食,知是真修實學之處,乃發心終生苦修。幾年後再到江南名剎(金山、天童、華嚴)參學,而海仁法師、遠參法師即為同學。
佛教漫畫緩解生活壓力
到了九十年代初,港人對於「九七大限」有一重驅之不去的迷霧,對前景和前途失卻信心。部分有心人特以出版佛教漫畫,希望透過幽默有趣的佛經故事為社會大眾紓解壓力,藉以提升對佛法的興趣,於是促成了《大自在》及《漫畫九七禪》等面世,可能是本地最早為弘法而出版的佛教漫畫。
《大自在》由好小子及寧采臣合作製作,因內容簡潔又富有禪意,出版後頗有銷量,加推《小自在》漫畫;而《九七禪》則以「解決人生問題和增進幸福」為宗旨,作者認為香港人習慣受環境和別人影響支配,唯有佛陀倡導重尋「內心自由」才能得到真實而恆永的幸福,所以發心繪製佛教漫畫,「藉着佛法的無比力量為港人重建一個有根的香港,使能更自由地生活」。以上的作品均以小和尚為主角,透過與方丈和師兄弟的有趣對話,帶出佛教的生活智慧。
1995年,另有資深廣告創作人陳彥之先生,以插畫方式繪製《漫畫百喻經》,由香港的聚賢館出版。
《百喻經》是家傳戶曉的佛經寓言故事,內容看似荒謬,其實是以嬉笑的語言傳達佛法,故事主人翁的作為正是我們的生活寫照。現在畫家以淺白的語言和清爽利落的畫功,將智慧箴言更具體地呈現,使讀者易於掌握吸收。
香港的佛教漫畫發展
書展上留意到一套名為《大師密碼A~Z》的佛教漫畫集(台灣法鼓山,2006年),以26個英文字母排序,挑出重要的英文生字,介紹歷史上著名高僧的故事。內文簡潔扼要,且中英對照,又配有漫畫插圖,既可學習語文,亦能灌輸正面價值,確是一套培養兒童認識佛教的好書。
說到以佛教為題的漫畫,本地起步較遲。在九十年代以前,本地的佛教漫畫均由外地進口。1975年,日本動畫名家荒木伸吾以日本禪宗一休大師為題創作卡通動畫,大受好評。1980年,翻譯成中文,名為《機靈小和尚》在本港的電視台播放,之後更發行一套十二本的《一休》漫畫。1996年坂口尚另行創作《一休和尚》,一套四本,香港均有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