歎Latte之後 咖啡渣 零浪費
香港人喜歡飲咖啡,除了去coffee shop 飲,也會在家泡一杯慢慢享用,一人一杯的話(其實一人點止一杯),可有想過丟掉咖啡渣的數量何等驚人,對地球又會增加多少負擔?
譚沛楹(Peann)與拍檔 Jay 六年前創立社企「Eco-Greenergy 綠行俠」,其中一項工作就是咖啡渣回收,回收來做什麼?經過曬乾等處理程序後,Peann把它們升級再造成手工皂、花盆、餐碟等產品,動動腦筋,廢物也可重生。透過這些重生物向大眾傳遞「少一點浪費,多一點可能」的訊息,希望大家減少浪費,實踐環保。
微妙的因緣果報
日常生活遇上種種事情,如何分別是因緣還是因果?
答:世間萬事萬物的發生,都是各種因緣滙聚而生,因果的具體稱謂,是因緣果報,因果離不開因緣。「因」為主因,「緣」為各種遠近的條件滙合,而形成一個結果,由因至果,須具備主因及各種出現的條件。就如疫情的爆發,專家常說疫菌遇上各種傳播條件而出現,例如「疫菌因病者一個噴嚏飛沫,經家中抽氣系統,隨氣流上傳到若干樓層,遇上打開的窗戶,停留在把手上,被人沾上而得病」;疫菌就是主因,種種途徑就是近緣,得病就是果報,種種的防疫措施,就是要切斷傳播鏈的「緣」。又例如:疫情爆發初期,政府限制食肆堂食,很多人被迫外賣或自己在家煮食,漸漸形成外賣行業興盛及自己煮食的潮流,有人原不太懂煮食,但因疫情,無奈被迫經常在家煮食,結果煮食技巧提升,因被讚賞而更有興趣鑽研,成就了煮食的技巧,這就是由防疫的緣而成就的果。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上種種「因」遇上種種「緣」,而生出種種「果」的例子。然而,冥冥中更多的因緣果報,是很微妙而複雜的,建議應該到正信道場報讀佛學課程,有系統地認識佛教的基本教義、思想特色與修持方法等知識,「因緣果報」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主題,對你所提的問題有較深入的闡釋及解說。
我捨得他
浩賢往生一個月前的某天,葉太和先生如常去醫院陪他。葉太憐惜地輕撫兒子羸弱的身子,問他:「你知道自己有病嗎?」
孩子點了點頭,說:「嗯。」
葉太又問:「能治好嗎?」
孩子答:「治不好了。」
聽了孩子的話,葉太揪心地哭了。很難想像,一個五歲的孩子如此肯定自己的病情。葉太知道孩子的病不輕,但她仍希望有日他能好起來,她要浩賢改口說「能治好的!」但孩子不肯,堅持說自己的病治不好的!一雙烏溜溜的眼睛也泛起了淚光。
浩賢往生前一天,圓滿了媽媽最後的一個心願。「我們之間有太多的巧合,我覺得是源於一種很深的緣分。」葉太回憶說:「我一直趕着裝修新居,就是希望他有機會回來住,最終他住了一個晚上。」翌日,浩賢回到醫院,父母一起替他洗澡,他也跟嬤嬤道別。到了晚上,他的氣息突然急跌,午夜時分便走了。
智慧的前行
我們要開啟智慧,首先要先學習忍辱。佛法講「忍辱」有兩層意義,一是從意志的角度;另一則是從認知上來說。
要修忍辱,第一必須學習忍耐,鍛鍊意志力。當你面對困苦或逆境時,內心煩惱想要把境界推開,但你不會隨煩惱轉。縱使生起強大的嗔心,你也不為嗔心所動搖。嗔,不一定是指生氣,而是一種排斥境界的心理,不歡喜、不願意接受的心就是嗔。心要能承擔苦或煩惱的逼迫,必須長養深厚的善根,方能有心力勘受境界的考驗。
不僅面對苦要忍耐,樂境也一樣要忍。為什麼?樂不是順心的嗎?樂不是快樂的嗎?為何要忍?因為心面對樂境時會生貪愛,粘着在境界上不願捨離。由於世間一切皆是無常,心若在境界上耽着,必定生起苦惱。又面對順境時,例如有人讚歎你,不自覺地生起貢高我慢,或其他煩惱。因此佛說「樂是軟賊」,能劫奪我們內心的功德法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