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光閣隨筆》談起

自月前《温暖人間》的專訪刊出後,頗有迴響。不時有道場或信徒來電聯絡表示藏有佛教文物,可予捐贈:小至相片、襟章、佛牌、戒牒,或者佛像法器、雜誌書刊,甚至大型供桌佛龕、聯額傢具等等,欣悉本港尚存不少珍貴的佛教文物,可謂既驚且喜。一方面感謝各界的支持信賴,但受資源所限,要如何接收、保存和修復也叫人懊惱。過去,本人僅靠個人力量,勉力收藏輕巧文物,至於大型物品,礙於欠缺貯存空間及經費,實在無法收藏,諸如十多年前親眼看着某道場因重修關係將十多幅逾五十年的木刻對聯丟棄,其中不乏高僧手筆,至今仍感可惜,經此一例尤生起成立佛教文物館的想法。
愛傾「素」家庭

中國佛教律學苑

掃捍埔佛教律學苑前合照(左二起:黃允畋、成元法師、楊日霖)
戒律是佛教修持的核心,涵蓋個人行為、思想心理以至群體管理的內外規範,藉由持戒從根本處建設健康、理性、安樂和諧的人生觀。有了正確的生活態度,善緣福報功德也自然增長和長久,《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這個意思。
齋鹵味
近年,素食風氣日趨流行,舊式新式的菜款,甚或各種烹調方法都能在本港品嚐得到。但有趣的是,凡進入素食館卻馬上聯想到「齋鹵味」,而這種菜式其實由粵菜的「鹵味」改良而成的。
據漢代《說文解字》的說明:「鹵,西方咸地也;⋯⋯鹽,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即是,以天然鹽井的鹵來煮食(以別於人工曬製的鹽),後來再改良成以咸味醬油配以各種香料淆製食品的烹調方法。相傳「鹵」起源於秦朝,當時有水利工程專家李冰到四川興建都江堰,發現當地有天然鹽井,於是配以花椒等土產煮食,是為鹵味的開端。到了唐宋時期,文人雅士聚會經常以鹵味佐酒,而描述汴京繁榮景象的《清明上河圖》亦繪畫了販賣鹵味食品的攤檔,證明「鹵味」具有悠久歷史。
在古代,因為資源缺乏,又欠缺食品保鮮的設備,普遍以鹽醃或鹵製等方法處理食品,藉此延長食用時間。久而久之發展出熱鹵和涼食兩種食法:熱鹵是將食材放鍋直接鹵熟取食,尤以廣東鹵味最為出色;涼食則將鹵熟的食品放冷備用,到進食時才切開,淋上熱鹵汁取食,在福閩、台灣最常見。隨着科技發展,新近更發明了常溫鹵味,透過高溫殺菌方法將鹵味食品以真空包裝使之保存常溫,隨時開封食用,極為方便,最常見的有鹵蛋、鹵豆腐乾等。
《佛經畫集》

寬如法師繪畫《釋尊授記地藏菩薩圖》
文藝不但是附庸風雅的活動,在艱難時期更能發揮傳遞資訊、弘教救濟的功能,而《佛經畫集》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佛經畫集》是結集寬如、寬榮兩位尼師的書畫和剌繡作品的紀念集。話說,兩位法師乃親姊妹,年輕時已飽受教育,日常執教學校,閒時則研習書畫。早在二十年代初,因仰慕淨土宗長老印光老法師的道風,親往普陀山求受皈依,此後隨緣參師海仁老法師及虛雲老和尚,正見漸起、悲願萌生。